“大珠三角”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
2002-12-05

近期,粤港澳经济圈的合作消息频频传来:衔接深港两地的又一重要工程西部通道刚刚通过所有审批,开始全面启动工程设计,穗深珠港澳五地机场又达成首项协议,将在航班备降及紧急支援服务方面进行合作,与此同时,珠海――澳门间建立“跨境工业区”的合作也开始积极筹建。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入世后,以广东、香港、澳门三个支点构成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三地经济融合、合作升级的步伐正在全面加速。

    此间专家、暨南大学港澳研究所所长冯邦彦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数万港澳客商陆续到毗邻的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投资办厂,利用当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开展加工贸易,形成“前店后厂”、转口贸易的独特区域合作模式。目前,广东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生产链最完备的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而香港也成功从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型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国际贸易大都会。

    然而,冯邦彦同时指出,最近几年,特别是入世之后,粤港澳“前店后厂”模式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珠三角土地、劳动力等经营成本上升,加上自身产业转型的需要,使加工贸易型企业面临淘汰或者被推向更边远的地区,过去“前店后厂”的模式已无法支撑两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国另一个“经济引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迅速崛起也对粤港澳经济圈的走向提出了新的挑战。

    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今年以来多次提出:“‘入世’使粤港澳经济合作整合面临新的机遇。”一方面,广东这个“后厂”已不再是简单的加工、三来一补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速,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起步,制造业的技术和规模为世界所公认。另一方面,香港这个“前店”的服务业开始大量内移,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 今年以来粤港澳经济合作走出“前店后厂”传统模式,寻求更深更广层面上的深度融合,已在全面加快步伐:政府间高层官员频频互访,高层次的区域经济论坛不断举行,今年10月成立的香港驻粤经贸办事处是香港特区政府在内地成立的第一个经贸办事处,显示了港府对加强粤港间经济合作的高度重视。

    提升合作层次、加强区域内的深度融合已变成一种趋势,并体现在一些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实际行动中,带有探索性的新的合作模式正在出现。

    香港贸易发展局最近公布该局“联盟珠三角,香港添优势”的对外推广新策略,今年以来其工作重点已悄悄地作出调整,即针对珠三角不同城市的条件,在推介香港的同时,将香港与珠三角捆绑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概念向海外客商推介。“帮他们等于帮自己,因为任何一家到珠三角开厂的公司,都可能会利用香港的服务,”贸发局主席吴光正说。

    与此同时,粤港澳工商业界也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从“前店后厂”的简单关系,转向高科技领域、服务贸易领域的全方位融合和渗透:新世界基建、合和实业、香港电讯均表示斥巨资进军内地IT产业;永安旅游和广东国旅开办了中国首家合资旅行社;怡和集团计划未来三年在珠三角开设“7.11”便利店由现在的50家猛增至300家;而一批咨询、设计、培训、会计、律师等中小型专业公司也加快了在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开拓力度。

此间专家也指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概念已经形成,而促进区域内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尚需要良好的合作机制,减少政策或人为的限制,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形成整体的区域优势。新的合作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尚需在今后几年内付出艰苦努力。

(资料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