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 

粤经贸综合〔2004〕93号 


印发《关于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实施

意见》等六个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委、商业局)、省属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集团:

为更好地指导全省经贸工作,确保今年经贸重大工作顺利实施,我委制定了《关于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实施意见》、《2004年全省性经济协作和市场开拓工作意见》、《2004年全省技术进步工作意见》、《2004年全省流通工作意见》、《2004年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意见》、《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意见》等六个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的有关情况,请及时报我委综合处。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OO四年三月十七日

 

关于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实施意见

 

200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我省要邀请国家权威部门认真开展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黄华华省长对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工作也作了重要指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由我委牵头,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组织邀请了国家权威部门承担我省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研究工作20031月开始,至200311月底结束,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4225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报告会,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经贸部门要将充分运用好研究成果作为今年经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宣贯活动,形成工作合力

开展宣讲培训活动,使全省上下充分了解我省工业产业的现状和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优势、劣势、问题以及提升产业、促进产业发展拟采取的对策措施,统一思想,认清方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宣讲培训活动分为综合类和行业类两大类,综合类主要针对政府部门,行业类主要针对企业。行业培训学习可以采用省、市结合,形式多样,在年内完成。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成果;邀请有关产业的专家学者、有关部门的领导以访谈、发表文章等形式,对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使更多的人了解我省产业的情况,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争取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

二、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和四次全会的各项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建设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我省外源经济发达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包括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在内的内源经济的发展,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围绕建立和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更高效率的产业配置结构、更为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重视软硬环境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工业服务体系,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快由组装加工型向制造与服务协调发展型转变,使我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基地。一是适应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光通信、高速路由交换和下一代网络领域的相关核心技术和标准,构筑广东省通信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以产业应用软件为主攻方向,重点建设广州、珠海、深圳、南海软件园,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和科技人员向园区聚集,形成集群优势。三是以消费电子和通信类专用芯片为重点,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集成电路基地,掌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四是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和3C融合的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数字家用视听设备、网络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关键配套元器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发展高技术医药产业。要以现代中药、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新型化学药物制剂、高新技术医疗器械、特色化学原料药为重点,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广州生物岛、深圳北大生物谷等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跨国医药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吸引前二十名跨国制药公司在粤投资,壮大产业规模。加强粤港澳在医药科技、经贸等领域更紧密的合作,推进中药现代化;利用我省在中药领域上的传统优势,整合中药上下游产业资源,建立一批广东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占领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制高点。

四、主动适应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

做强做大汽车产业。精心打造两个“中心”。一是制造中心,要以广州为龙头,突出发展轿车,在继续抓好广州本田、广州风神扩能技术改造项目和广州本田出口基地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广州丰田轿车项目和东莞金星宝腾跑车、轿车项目的实施,努力将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培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零部件产业,促进配套体系建设;加快整合客车和摩托车资源,重振广东客车业雄风,提高摩托车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和规模竞争力;扶持轻型车和专用车骨干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力争至2010年,我省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4%。二是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汽车销售、维修、租赁、物流、会展、金融、保险等服务产业,鼓励、支持大企业集团组建汽车金融公司,建设各种形式的汽车大市场、汽车超市、汽车维修中心、二手车市场、汽车旅店、汽车俱乐部和汽车租赁企业等,同时努力打造广东汽车文化强省,精心策划组织高品位的国际汽车展览和汽车论坛,充分满足汽车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使我省汽车服务业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加快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承接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把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同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立足现有基础,把自主开发、自我发展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以我省中、低压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为依托,向高电压等级产品延伸,以110kV及以上高压开关设备为重点,花大力气扭转我省110kV及以上高压输变电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形成输变电设备成套能力。要大力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机电一体化的石化设备、塑料机械、陶瓷机械、环保机械、工程机械产品,并创造条件发展纺织机械产品。

壮大石油化工产业。依托现有炼油、乙烯的基础,进一步扩大规模,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并系列化、专用化、国际化。建设茂名、惠州、广州三个重点石化基地以及珠海、汕头、湛江等各具特色的石化工业园区,抓好一批“石化工程”重点项目,形成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争取茂名、惠州石化基地建设大型芳烃联合装置(100万吨/年以上)和在茂名、惠州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油库(包括原油、成品油),以解决我省芳烃及基本有机原料的配套供应和保证我省原油、油品资源的稳定供应和战略安全。充分利用炼油、乙烯下游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较为完善的石化产品产业链。努力发展壮大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涂料行业。重视采用清洁化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环保型产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建设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涉及资源、环境、能源安全、区域协调等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积极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石化产业带的有关市和省直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统筹兼顾,做好规划,并尽快组织人力对大型芳烃联合装置和国家战略储备油库项目进行前期研究。

五、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使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真正得到发挥。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以纺织服装、家电、食品饮料、建材等产业集聚专业镇()为重点,加强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加快信息化技术在设计、制造、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增强企业竞争力。纺织服装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要着重抓品牌建设,抓上档次产品,抓重点技术研发。家电产业要加快变频技术、空气净化技术在空调产品中的应用,使空调器向节能、超静、健康型发展;发展模糊控制、环保、健康等多功能的电冰箱;发展网络家电产品。食品饮料产业要积极利用生物工程、微胶囊化、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微波杀菌、超高温瞬时杀菌、无菌包装等技术,改造提高食品的加工和包装保鲜工艺。

促进建材、造纸等资源依赖型、环保限制型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材产业实施“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材业三业联动”战略,做大做强建材产业链,重点抓好陶瓷、水泥、玻璃三大行业。一是建立以佛山为中心区的陶瓷产业经济圈,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发展商贸、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业,努力把广东建成世界陶瓷制造中心;二是推动全省水泥产业技术结构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线,加快建设粤北、粤西、粤东三大水泥熟料基地,做好三大水泥熟料基地尤其是西江沿岸50公里范围内石灰石资源的找矿和地质勘探工作,进一步削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立窑水泥生产能力,重点关停地处城镇规划区内、风景名胜区内的水泥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三是大力发展性能优良的高端玻璃产品,在珠三角玻璃产业聚集区培育更多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区位聚集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四是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污染治理的有关标准,做好矿山资源管理工作,关闭无序乱采乱挖的矿山,鼓励建材企业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城市生活垃圾、废燃料、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发展绿色建材,以降低环境负荷造纸产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国际十大纸业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珠江三角洲纸及纸板基地、湛江和广东东北部纸浆和林业基地、东莞和深圳纸制品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尽快启动湛江70万吨/年漂白木浆项目及林业基地建设工程;改造提升肇庆鼎丰纸业有限公司现有木浆生产规模,实施50万吨纸浆及林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现有木浆项目和林业基地配套工程建设;在粤北、粤东地区建设1-2个木(竹)制浆造纸项目及林(竹)基地;采用新技术和设备,实施清洁生产、节水、节能,综合利用资源,消减环境污染

六、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从战略的高度促进产业集群的建设,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优化产业链结构,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从目前主要以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加工组装环节为主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目标。要狠抓产业集群治理,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将龙头企业的管理和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将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促进人才、资金、物流、营销、研发、配套在产业集聚区的高度集中,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培训、市场开拓、融资等多方面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同时打造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

七、促进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重点支持研究报告提出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真正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实用技术开发为重点,同时争取在重大技术上的点的突破;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跨国公司在广东实现R&D本地化;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集聚区为基地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解决支柱产业以及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制造和产业化为重点,面向全社会进行项目招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狠抓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重点支持研究报告提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把产业关联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作为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支持主要内容,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精做强做大。支持振兴装备工业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项目支持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重点项目,包括资源型合作、生产型合作、科技型合作类项目。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示范性改造项目,以及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骨干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八、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大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争创世界名牌。贯彻落实《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及有关配套文件,出台《广东省培育名牌产品指导目录(工业类)》,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努力培育一批扎根本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名牌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产业内以及产业之间的重组,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名牌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实施资本运作,加快产品扩张和资本扩张的力度,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程度。运用名牌的影响力,建立我省的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

九、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研究制定各种政策,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拓宽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渠道,引导和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转移到东西两翼和山区,腾出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工业和高投入、高附加值出口加工业。东西两翼和山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既有选择地承接一部分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移和辐射,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原有的基础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在产业发展上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化水平。

十、提高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水平,增创外向型经济新优势

抓住当前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从主要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重点接纳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技术附加值高、资本密集度大的产品领域争取与国外企业更多的合作,在发展总量规模的同时,提升产业技术优势;在继续接纳港台地区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强接纳日本、欧美跨国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使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和企业到我省落户,从而辐射和带动我省工业的发展;从仅仅接纳国际产业转移转变到既接纳生产转移、又争取接纳技术开发能力和营销机构的转移。争取与国外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实现双向流动,由目前的“垂直型分工”转变为“水平型合作”,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中寻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建立产业安全监测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产业安全监测工作,监测分析国外技术壁垒、贸易措施等政策变化和最新标准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进出口因素对我省产业竞争力造成影响。监测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对省内产业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构筑产业安全保护防线,增强抗风险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消除工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育架构,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紧紧依靠已经形成的技术转化能力,引进和培养高级技术专家、高级工程人才和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提高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能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十二、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成果转化

根据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意见和相关政策,对《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中的产品、技术指导目录和政策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改,争取以省政府的名义发布;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将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实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上,加快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004年全省性经济协作和

市场开拓工作意见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04年全省经济协作和市场开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经济协作开路,以会展业为依托,以泛珠三角经济区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坚持经济协作与市场开拓相结合,国内外两个市场一起抓,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挖掘潜在市场,进一步提高广货的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确保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计划安排

今年的经济协作与市场开拓计划分五种类型加以推进:

(一)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主办的会展活动(两大活动)

1、首届泛珠三角区域产品展示暨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即9+2)。初定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四川省政府联合主办,特邀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为参加单位(广州,初定5月13日—16日);

2、第三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省委、省政府为主办单位(韶关,初定10月下旬)。

(二)配合我省党政代表团出访的考察活动(四个省区)

1、组团到湖南进行前期考察(初定2月9日),届时组织经贸代表团随我省党政代表团赴湖南考察并参加集体签约仪式(4月下旬);

2、组织经贸代表团随我省党政代表团赴广西考察并参加集体签约仪式(4月下旬);

3、组织经贸代表团随我省党政代表团赴吉林考察(初定7月中旬);

4、组团到安徽进行前期考察并随我省党政代表团赴安徽考察(初定8月份)。

(三)以省经贸委名义主办或联办的会展活动(九个会展)

1、广东首届山区商品采购大会(广州,3月中旬,省经贸委主办);

2、粤港物流合作洽谈会(广州,3月份,省经贸委主办);

3、2004广东梅州市招商洽谈会(梅州,3月下旬,与梅州市政府联办);

4、广东首届国际服装博览会(广州,7月份,省经贸委主办);

5、全省第二届二手车交易大会(东莞,10月初,省经贸委主办);

6、2004中国国际建筑陶瓷与卫浴设施博览会(广州和佛山,11月份,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办);

7、第三届中国(深圳)消费品采购大会(深圳,11月份,与深圳市政府联办);

8、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博览会(广州,11月,与广州市政府联办);

9、2004年湛江工业博览会(湛江,11月,与湛江市政府联办)。

(四)受省政府委托组团参加外省的经贸活动

1、组团参加2004年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西安,4月6-10日);

2、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简称“西博会”,成都,5月25-28日);

3、组团参加2004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暨“10+1”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11月份)。

(五)重点接待兄弟省区党政(经贸)代表团

1、广西党政(经贸)代表团来我省考察洽谈(初定2月22日);

2、安徽党政(经贸)代表团来我省考察洽谈(3月底)。

二、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经贸委(经委、商业局、经协办),要高度重视全省性市场开拓和经济协作活动,要将这些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领导要亲自抓,并指定专门科(处)室和专人负责,积极组织企业开展经贸活动,保证全省性活动按计划安排正常进行。

(二)统一部署,积极参与。以省政府名义主办的会展活动,原则上各市一定要组团参加;非省政府主办的会展活动,各市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积极发动企业参加。同时各市要处理好自行举办的会展活动与省举办或组团参加的会展活动的关系,要服从省的统一部署。组团到湖南和安徽考察,珠三角地区要针对本地区产业转移需要和对外拓展行业的情况,积极发动企业参团,尤其是调动好民营企业参与区域性市场开拓的积极性。

(三)采取措施,制定计划。各市在筹办各类会展活动当中,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有重点、有特色地策划本地区的展览展销活动,同时要注意防止恶性竞争以及会展资源的浪费,会展活动不宜过多过滥;要减轻企业的负担,确保会展活动的有效性。

(四)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各市经贸部门,要认真总结去年来开展市场开拓和经协工作的经验,抓住典型,找出存在问题,不断提高开拓广货市场的水平和效益。今后全省性市场开拓的会展活动,要逐步由综合性为主向专业性转变,由专业性向国际性转变,并要建立会展活动的统计和项目跟踪检查制度,确保广货市场开拓的实效性,不断提升会展活动的品牌和档次,为我省会展经济的发展不断积累经验,并不断探索适合广东实际又符合市场规律的会展活动的新路子。 

附件:2004年全省性经济协作和市场开拓工作计划一览表

附件:

               2004年全省经济协作与市场开拓工作计划一览表

                                                                                                     

序号

       

     

时 间

 

1

组团到湖南进行前期考察洽谈

省经贸委

2月9日

湖南

2

接待广西党政代表团来我省考察洽谈

省经贸委

2月22日

广州

3

广东首届山区商品采购大会

省经贸委

3月

广州

4

粤港物流合作洽谈会

省经贸委

3月

广州

5

接待安徽党政(经贸)代表团来我省考察洽谈

省经贸委

3月底

广州

6

2004广东梅州市招商洽谈会

梅州市政府、

省经贸委

3月底

梅州

7

组团随党政代表团到湖南考察并参加集体签约仪式

省经贸委

4月下旬

湖南

8

组团随党政代表团到广西考察并参加集体签约仪式

省经贸委

4月下旬

广西

9

2004年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西洽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

4月6—10日

西安

10

首届泛珠三角区域产品展示暨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

初定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四川省人民政府

5月13—16日

广州

11

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西博会”)

中国国际贸促会、国务院侨办、四川省人民政府

5月25—28日

成都

12

广东首届国际服装博览会

省经贸委

7月

广州

13

组织经贸代表团随党政代表团赴吉林考察

省经贸委

7月中旬

吉林

14

组团到安徽进行前期考察并随党政代表团赴安徽考察

省经贸委

8月

 安徽

15

全省第二届二手车交易大会

省经贸委

10月

东莞

16

第三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山洽会”)

广东省委、省政府

10月下旬

韶关

17

2004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和“10+1”中国-东盟博览会

广西区人民政府

11月初

南宁

18

2004中国国际建筑陶瓷与卫浴设施博览会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省经贸委

11月

广州、佛山

19

第三届中国(深圳)消费品采购大会

深圳市人民政府、省经贸委

11月

深圳

20

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博览会

广州市政府、省经贸委

11月

广州

21

2004湛江工业博览会

湛江市政府、省经贸委

11月

湛江

 

 

2004年全省技术进步工作意见

 

2004年全省技术进步工作,要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落实张德江书记“进一步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真正把速度和效益建立在技术、质量、管理、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运用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省财政各项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2004年技术进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突出专题,体现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完善的政策研究—政策制订—政策实施—绩效检查评估的工作程序;更进一步推进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决策机制,继续组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项目的社会公开招投标工作。

一、开创全省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

(一)继续推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招投标活动,强化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水平

1、在2003年组织省政府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投标和省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出台2004年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招标重点领域并向社会公告。明年招标工作仍按照“以市场机制为主,合理配置和适当集中资源,力争重点突破”以及“需求、科学、效益、能力”的原则,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广东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和规定,通过专家评审优选项目承担单位,并在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中落实配套项目资金。

2、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申报、扶持、跟踪、验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项目申报系统,改进项目库管理办法,充实完善专家库,优化专家评审制度。对申请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的项目采取专家评审打分制,结合当前工作重点进行遴选。对申请列入省技术创新资金扶持的重大项目实行跟踪管理,项目完成后落实项目验收和资金决算等工作。会同省财政厅制订出台《广东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财政资金的下达及使用管理。

(二)构建体系,进一步培育作为产业创新基础的企业创新能力,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依托,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1、继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定位,突出产业竞争力目标,引导技术中心依托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加强战略性研究,以技术中心承担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项目为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产业化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广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心,加强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动态管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做好基础和准备。对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行“年审制”,对评审不合格的给予除名,每年度12月将上一年度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2004年上半年,组织一次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经验座谈会、采取专家指导、政府宣讲和企业交流等方式,使技术中心真正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障。

2、促进区域社会创新体系建设。在产业集聚区域,建立以产业共性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促使其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增强产业簇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加强与省中小企业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等部门沟通协调,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形成合力。

(三)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的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培育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关注九大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培育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寻求在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项目承担形式上鼓励产学研联合以及企业间联合,带动全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004年省财政资金支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领域:

1、重大装备技术创新专题。支持成套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环保设备,高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通用、专用和成套设备,3G通信及网络设备,电子专用设备,医疗器械,纳米技术等新材料成套生产技术,汽车,现代化农业机械。

2、关键瓶颈技术创新专题。围绕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瓶颈技术,重点支持密封件、液压件、自动化控制传感元件,汽车关键零部件,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新材料,防火隔热、绝缘新材料,环保水溶性油墨、涂料新材料,有机硅(氟)新材料、抗静电材料,大型精密复杂模具,金属表面处理。

3、嵌入式软件和信息化专题。重点支持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包括: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生产过程控制软件,信息化装备及系统。

4、行业共性技术扩散专题。鼓励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向合作加速行业共性技术在产业内、产业间的扩散应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5、名牌产品升级换代专题。重点支持名牌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和名牌产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名牌,提高名牌产品竞争力。

6、行业优势企业技术创新专题。突出培育我省优势行业中骨干企业的竞争力,重点扶持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进行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开发,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二、加大全省技术改造工作力度

(一)技术改造项目重点领域

1、提升九大支柱产业竞争力。重点支持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提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把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作为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支持的主要内容,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精做强做大。培育一批“单打冠军”和“领航旗舰”。

2、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汽车制造、输配电设备及电工器材、通用机械、专用设备、电子装备、医疗器械、船舶制造七大行业75类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支持省认定的20家大型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做强做大我省装备制造业。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重点支持已获得国家和省评定的名牌产品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出口规模,扶持企业做强做大。支持列入《广东省培育名牌产品指导目录(工业类)》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品牌成长,尽快创名牌。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重点项目,包括资源型合作、生产型合作、科技型合作类项目。支持利用山区资源、海洋资源,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及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技术改造项目。

5、企业信息化。重点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示范性改造项目,以及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骨干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二)继续抓紧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

1、抓紧国债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促使我省的国债技改项目尽快完成。一是加快对已完工未验收的国债项目进行竣工验收。二是积极协调,落实项目国债资金。三是做好衔接,抓紧未批可研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强监管,推进在建项目实施建设,使我省国债项目早日投产,发挥效益。

2、抓紧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一是组织各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委)和省有关单位,抓紧2002年、2003年下达的省财政预算企业挖潜改造专项资金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挖潜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二是加快围绕解决当前制约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而组织实施的重点技改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见效。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燃气联合循环机组技改项目、山区“三大水泥基地”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韶钢“转炉、高炉”生产装备大型化系列技改项目等。

3、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绩效评价。抓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定期报告制度的落实工作,加强在建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已完工的项目,按照《广东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由各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委)和省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配合财政部门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做好服务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结合当前技术改造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广东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转变我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能,增创体制新优势,促进技术改造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1、以规划为龙头,落实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提高技术改造工作水平。省属16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及省政府认定的优秀民营企业可编制中长期技术改造总体发展规划,经论证审批后,规划内属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在省级权限内的由项目承担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地市经贸局(经委)或者省属主管单位登记备案,并依法办理有关许可或确认手续。企业要及时报告规划执行和项目建设情况。把龙头企业技改规划的编制论证作为新的指导面上工作抓好抓紧。

2、实行技术改造项目登记备案制。在省权限范围内,对非国家产业政策限制、不需财政资金支持和能自行平衡生产配套条件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产安全等许可手续。

3、实行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政府核准项目目录,在省权限范围内,对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技术改造项目,待国务院批准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正式下达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4、试行部分技改项目招标。根据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围绕全省技术改造投资重点领域,针对能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改造项目,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采用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通过公平竞争优选项目承担单位。招标项目包括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和重点工程中标单位承担的技术改造项目。

(四)加强制度建设,抓好规范管理

1建立技术改造专家咨询评估制度。对需财政挖潜资金安排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国家政策有专门规定的如水泥、交通、热电联供、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组织专家评估论证,提出评估报告,并抓紧成立省技术改造咨询评估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有关工作。

2、强化科学论证。为改进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计划编制方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公开性、规范性,将进一步加强专家评估论证环节。坚持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公正透明、相对集中、保证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编制技术改造项目资金计划。

3、修改完善现行广东省级财政挖潜改造资金管理办法。在已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办法的基础上,省财政厅会省经贸委将联合修改完善现行广东省级财政挖潜改造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现有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资金监管。

 

2004年全省流通工作意见

 

2004年我省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契机,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扩大内需,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广货国内外市场;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途径,进一步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提高我省流通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流通法规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一个与国际接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提高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保证我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要把开拓市场作为全年经贸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运作,进一步提高广货在国内外市场的覆盖面和占有率。

(一)精心组织好跨省大型经贸活动。要借我省党政代表团出访的东风,着力组织好对湖南、广西和东三省的经贸考察和项目对接,进一步拓展泛珠三角区域市场和东北市场。下苦功办好泛珠三角地区(9+2)产品展示暨经贸合作洽谈会,使之成为广货全面进入泛珠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桥头堡。与此同时,有选择地组团参加一些互补性强的区域性经贸活动,如陕西省主办的“西洽会”、四川省主办的“西博会”等,借此加大广货对这些地区的开拓力度。

(二)努力打造好本省的大展名展。要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为依托,运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地整合全省的会展资源,下决心培育一批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展、名展,使之成为宣传和销售广货的重要窗口。一方面,大力扶持已有一定基础的展会,如广州的国际汽车博览会、国际美容博览会,深圳的高交会、中国(深圳)消费商品采购大会,东莞的电博会、厚街国际名家具展等;另一方面,依托行业协会大力促进联合办展和连锁办展,努力打造广东服装、陶瓷、家电、玩具、百货等专业性名展。

(三)深度开拓本省农村市场。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今年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举办全省山区产品采购大会。利用这个新的商务平台,全面展示广大山区农村的工农产品,同时组织全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重点百货公司、重点批发企业进行现场采购,借助它们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销售网络,帮助山区产品实现真正意义的“出山入海”。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的发展后劲。在大力鼓励和支持珠三角地区加快向山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基础上,下苦功办好今年在韶关举办的第三届“山洽会”,组织珠三角地区与山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多形式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用珠三角地区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生产力,为山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流通业现代化的步伐。在认真做好农村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大力鼓励和支持流通企业把业务向农村延伸,运用现代流通的理念改造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和零售网点,加快农村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起与农村购买力相适应的新业种、新业态,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把拓展农村市场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积极开拓旧货市场。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开拓旧货市场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在加强规范的基础上,扶持一批旧货经销商和旧货市场,鼓励他们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创新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水平。一方面,为大中城市居民和珠三角地区居民、尤其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居民,建立起畅顺的旧货处理通道;另一方面,为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居民、尤其是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提供一个选购旧货的平台。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又能拉动生产的发展。前年在佛山市举办的“闲置设备与库存物资交易会”,以及去年在东莞厚街举办的“首届二手车交易大会”,都是开拓旧货市场的一种新尝试。各地区应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五)努力优化出口产品市场结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是化解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保证我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要按照“巩固北美市场,开拓南美市场;巩固西欧市场,开拓东欧市场;巩固亚洲市场,开拓非洲市场”的总体思路,从实际出发调整出口产品的市场结构,尽快改变我省外贸出口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依存度过高的状况。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抢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先机,按照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提出的“展示成就、树立形象、抓住商机、建立渠道、辐射周边”的方针,加大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开拓力度。我委计划在今年内组织若干批工商企业到该地区进行考察,以便为全面拓展这一区域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大力推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现代流通业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流通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继续深入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粤发〔2002〕1号),突出重点,大力促进我省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一)继续加大现代流通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现代流通理念,树立流通决定生产的新观念,培育大流通促进大生产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突出抓好现代流通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经贸部门分管流通工作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流通业的领导与决策能力;加强对广大企业尤其是工业龙头企业、流通龙头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流通业的管理能力;加强对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流通业的适应能力。

(二)全面提升省流通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营运水平。要把抓好省25户流通龙头企业和22户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推动全省现代流通业发展的一项关键性措施,让他们领好头,带好路,当好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排头兵。为此,要全面启动对流通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动态管理,依托商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对这些企业进行考核,帮助他们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找出薄弱环节,制订整改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要予以除名,并及时评选新的优势企业予以替补。在实施动态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以及组织专家开展现场咨询等方式,引导流通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四大建设”:即队伍建设、企业建设、诚信建设、信息化建设;引导他们进行四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物流配送社会化的探索,二是发展电子商务的探索,三是以特许经营拓展市场网络的探索,四是通过收购兼并、资本营运实现低成本的探索。通过“四大建设”和“四个探索”,从根本上提高全省流通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营运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流通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直通车”制度,为它们做强做大、加快发展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首先,要抓住实施CEPA的机遇,加强与港澳服务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在做好服务业18个行业综合协调工作的同时,要结合经贸部门的职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重点推进粤港物流业(包括货代、仓储、运输)、会展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合作。尤其要认真筹备和组织好粤港联席会议确定、由省经贸委和香港贸易发展局于3月初在广州联合举办的“首届粤港物流合作洽谈会”。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合作的层次。加强与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的交流,认真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千方百计吸引其来粤投资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新业种、新业态,积极参与国有商贸企业的改革改制,借此从根本上提高全省流通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三、大力推进流通业的结构调整

流通工作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培育支柱产业,从根本上提高全省流通业的整体素质。

(一)加快制定和实施流通业结构调整方案。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尽快组织《广东省流通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听证会,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做好《方案》的修改和呈批工作,争取上半年报省政府审批颁布,使之成为我省流通业结构调整的纲领性文件。各市要根据省的总体方案和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区流通业的实际情况,组织精干力量,抓紧时间制定和实施市、县两级的流通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加快全省流通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二)认真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要根据商务部的要求,抓紧做好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各地区的规划工作,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基本目的;二是从实际出发,要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三是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充分考虑现代流通业新业种、新业态的发展空间;四是要建立听证制度,尊重科学,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的意见;五是要把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笼子,使之成为商业网点建设的规范。已经完成规划工作的城市,要尽快组织实施;正在进行规划工作的城市,要加快进度,力争上半年完成;尚未启动规划工作的城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推进,确保今年之内完成。

(三)加快流通企业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要根据省市流通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原则,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全面推进国有流通企业的资产重组,在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性流通企业有序退出的同时,把优质国有资产聚集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和行业,并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迅速将其做强做大。

(四)积极发展民营流通企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精神,取消对民营经济的不当限制,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打破行业垄断,规范市场行为,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流通企业的改制和资产重组,帮助民营流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发展现代流通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四、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工作

各级经贸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的着力点从“管企业”转到“管行业”上来,全面加强对流通业的行业管理工作。

(一)努力提高对特种行业的管理水平。对于已下放审批权的项目,要抓紧建章立制,着重解决规范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和反对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对仍然保留审批权的项目,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审批制度,廉洁高效的工作制度和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与此同时,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入世的承诺,以及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参照国际惯例,研究制定放宽准入条件,扩大经营范围的政策措施,加快特种行业的国际化步伐。

(二)积极探索加强对会展业管理的有效途径。要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加强会展业管理的指示精神,认真履行指导、管理和规范国内展览业的职能,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对会展业实施宏观管理的有效途径。根据全省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建立听证制度,防止展览场馆的盲目建设;二是建立备案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办展的现象发生;三是加快制订和实施会展行业标准,努力规范办展行为;四是整合全省会展资源,大力培育会展品牌;五是加强会展专业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展水平;六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搞好会展业行业自律。要通过以上六项措施,促进我省会展业实现“六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以政府办展为主向以行业协会或专业机构办展为主转变,努力提高展会的市场化程度;从综合会展向行业会展转变,努力提高展会的专业化程度;从区域性会展向国际性会展转变,努力提高会展的国际化程度;从多头办展向联合办展转变,努力提高会展的规模化程度;从纯商业性办展向商业与文化相结合的办展转变,努力提高会展的文化内涵;从粗放型办展向集约型办展转变,努力提高展会的总体水平。

(三)加大对餐饮业、住宿业、服务业的管理力度。要从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对餐饮业、住宿业和服务业行业管理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各个方面加大行业管理的力度,切实把好“三个关口”。第一,把好安全关。引导餐饮服务企业自觉遵守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工作规范,切实搞好安全生产和卫生防疫工作,确保顾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二,把好质量关。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加快制定和推行餐饮、住宿和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使企业按规范运作,员工按标准操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第三,把好人员关。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行业的特点,对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逐步推行资格认证和考核制度,促进人员素质提高,带动企业以至全行业素质的提高。为了从正面引导广大企业自觉“把好三关”,省经贸委计划在年内,依托行业协会开展两项全省性的活动:一是根据商务部的部署,开展酒店酒家的评级活动;二是结合预防非典和防制禽流感,开展“南粤放心店”评选活动。

五、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调控

必须把加强市场监测,作为指导和推动流通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完善工作体系,落实工作责任,随时掌握本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运行、供求变化以及价格异动的情况,按商务部的有关规定做好数据分析情况上报工作。为增强市场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加快监测软件的开发应用,争取在今年内逐步实现省市两级市场监测数据的计算机联网。

要认真落实商务部的《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办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调控力度。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引导;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粮、油、肉、盐等重要消费品的储备制度;三是建立应急机制,掌握平抑物价、保障供应的主动权。

六、继续推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要根据国家和省整规领导小组的要求,继续抓好整规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前几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成果。

(一)继续抓好专项整治。一方面,持续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走私贩私、偷税逃税骗税、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整顿土地市场、建筑市场、文化市场、集贸市场、旅游市场和加油站,以及整顿金融秩序和安全生产等专项整治活动,将其作为经常性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针对我省市场经济秩序的薄弱环节,精心组织好汽车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通讯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等新的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扩大整规工作的成果。

(二)全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对食品、药品企业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配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全面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从经贸部门的职能出发,根据《广东省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今年要着力推进“肉类放心工程”和“酒类放心工程”

(三)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总结推广汕头、广州、深圳三个试点城市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推进企业信用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发动各种所有制企业自觉开展诚信活动,积极配合省信息产业厅办好“企业信息网”,打造权威的信用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快我省信用体系建设步伐。

(四)继续搞好建章立制。继续把建章立制作为整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针对本地区市场经济秩序带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使全省的市场经济秩序尽快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七、继续做好预防非典和防制禽流感的后勤保障工作

根据省、市预防非典和防制禽流感指挥部的部署和卫生医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继续做好预防非典和防制禽流感的后勤保障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工商企业预防非典和防制禽流感工作的指导,继续抓好防治非典、禽流感药(物)品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药(物)品储备制度,继续保持与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以及有关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配合,确保应急系统反应敏捷、高效。

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的要求,从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省商业联合会、省连锁经营协会、省物资与采购协会等流通领域各个行业协会,在推进全省流通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把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如行业统计、行业分析、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和重大项目的听证、以及行业自律工作,企业资信评价、绩效考核、达标认证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委托给行业协会负责,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根据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形式多样的经贸活动,尤其是举办和承办一批有影响的专业展会,充分发挥其在拓展广货市场和促进经贸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交流和商务考察活动,借此帮助企业广泛接触国际同行,学习先进经验,获取信息,寻找商机,充分发挥其在对外开放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要借助行业协会贴近企业、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等优势,广泛反映企业的呼声,提出改进宏观管理的建议,充分发挥其在帮助政府改善对流通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使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政府管理流通业得力的参谋和助手,必须切实加强对行业协会的领导,为他们创造工作条件和环境,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2004年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意见

 

2004年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2003年“全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会议”的部署,以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性调整为目标,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重点突出“带动”工作,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带动全省工、农、商业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带动全省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我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设经济强省。

一、主要工作

1、协调组织评定2004年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和农业类)、著名商标,推荐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名单;

2、做好奖励获得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的有关工作;

3、研究制定《广东省名牌产品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

4、制定并公布培育名牌产品的指导性目录,提出重点支持创名牌特别是创世界名牌的企业名单;

5、举办研讨会,组织培训,邀请品牌专家进行理论研讨,讲授实务;

6、开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调研活动;

7、进一步发挥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的作用,做好对联席会议成员各单位的协调,加强分工与协作,整合我省有效的资源,形成合力,强化联席会议对全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推进我省的名牌带动战略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做好名牌带动战略的“带动”工作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要着力“带动”工作,通过品牌来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我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广大企业科技创新、质量创新、出口创汇,带动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带动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各地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做好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产品和企业,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深入开展。一是促进对我省经济发展起龙头作用的产品和企业大力创名牌;二是促进一批产业链长、上下关联性广的产品和企业大力创名牌;三是促进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起龙头作用的产品和企业大力创名牌。从而“带动”一批企业,“带动”一个行业,“带动”区域全局的发展,真正把带动的意义落到实处。

(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夯实创名牌的基础

名牌不是检验出来的,是制造、管理出来的。名牌产品的基础是拥有高质量的产品,而质量是影响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性因素。有质量,才有市场;有质量,才有效益。深化推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要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2004年要在我省掀起新一轮的质量管理高潮。

1、加快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引进国内外先进质量管理手段,为名牌成长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开展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树立“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强化内部管理,运用质量成本的经营思想积极推行质量经营,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促进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工作,积极采用全面质量管理、6σ(六西格玛)管理法等现代管理思想,强化企业的科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对照ISO9000、ISO14000、ISO18000族等国际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企业生产出稳定的、高质量的产品、创中国名牌、冲刺世界名牌提供体系保障。

2、动员社会力量更广泛开展质量活动

一是协助、指导省质量协会等中介机构每年的南粤之星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的评审,通过加快知识的创新和提高、继续进一步拓展QC小组活动领域、提高QC小组活动水平,更广泛地在我省各行业、各机构开展QC小组活动,提高我省质量管理的水平;二是指导质量协会开展好省质量管理奖企业、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的评选活动,促进我省企业树立新的质量观,质量效益与质量创新结合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满足顾客日益提高的需要,从加强质量管理中取得经济效益,坚定地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三是实施用户满意工程,促进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对象,努力提供用户认可的产品,充分满足用户现实的需要和要求,提高用户满意率,通过用户的回报,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效益。

3、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深化全面质量管理

适应入世新形势,组织企业经营者、各市经贸局分管质量工作的领导以及质量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内容主要一是国际国内有关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二是全面质量管理知识、质量体系及标准的培训,三是全面质量管理、“(六个西格玛)管理方法和“5S”现场工作法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的培训。争取举办3—4期的培训班,掀起新一轮质量管理高潮,提升受培训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带动工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扶持名牌产品企业做强做大

1、做好奖励2004年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的有关工作。2003年,省政府颁发了《关于表彰我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的决定》,对我省历年来获得上述两称号的企业予以每项100万元的奖励,在全省各界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极大地激励广大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今年,将继续奖励2004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产品。

2、围绕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个重要指标,分类别、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企业品牌经营和创名牌活动。通过做好引导、规划、宣传、培训和激励等工作,着力促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创名牌工作,加强指导,促进企业通过品牌建立诚信经营。

3、根据培育名牌产品的指导性目录,在技改或研发投资方面给予列入目录的企业大力扶持;并在年度技术改造、结构调整重点项目以及申报国债贴息、“双高一优”等项目中优先立项,促进技术改造和进步真正落实到名牌产品上。加大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扶持,促进建立新型的企业技术创新框架。在重点技术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等项目计划中,突出向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倾斜。扶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业形成具有开发研究、产品改进、市场开拓和投资策划等多层次的企业技术中心。

4、继续推动我省信息、家电、轻工、服装和食品等优势特色行业的出口企业,进入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企业;对获得国外注册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企业,继续给予科技兴贸专项资金资助;推荐企业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名牌商品展览会等活动,推动名牌产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出口规模,进一步提高名牌产品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打造区域品牌,加快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整合我省的专业生产区域的品牌资源,探索通过集体商标的形式,在国内、国际注册,并根据《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个体商标和集体商标之间使用权责对等的关系,减少区域内无序的竞争,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对地区中行业较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认真规划,加强引导,加大培育与扶持的力度,发挥名牌效应,形成产品、企业与区域品牌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吸引国内外技术、资本等资源向专业性较强的区域流动,加快区域品牌的成长,重振“广货”的声威。

(四)完善名牌评价工作

进一步完善名牌评价体系,确保创名牌工作的健康发展。名牌评价工作要坚持市场导向,让消费者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做到科学、公正、公平、公开,提高评价工作的有效性。继续坚持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用户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总体评价推进机制;评价工作要坚持企业自愿申请,坚决做到“三不”,即不搞“终身制”,不向企业收取费用,不增加企业负担;要加强对企业申报数据的审核,进一步完善审核程序和措施,确保申报数据的准确性;要坚持公正廉洁评价,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事。

(五)建立名牌的保护机制,加强对名牌的保护

1、建立健全名牌保护机制,加强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名牌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特别是在合资、合作、改制、兼并当中,要注意保护好品牌,防止无形资产流失。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规定,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名牌等侵权行为,加大对商标、名牌产品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发展名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宣传保护工作。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广东的名牌政策、名牌信息,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讲座,印发学习读物和各种宣传品,制作和发布电视教育片等进行名牌政策的普法教育。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提高名牌知名度,正确引导消费。推动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与主流媒体建立比较稳固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广东省名牌产品的社会影响面,形成全社会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环境。

3、探讨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名牌保护机制。打破地域界限,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建立区域市场“共进共荣”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间名牌带动战略推进的协调与沟通,共同创建名牌保护机制,建立一个集产品展示、打假治劣、信息交流、网上交易于一体的多功能的“9+2”名牌保护网络体系,以更有效地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保护名牌产品的发展与壮大。

(六)加强对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发展研究,开拓名牌带动工作新局面

1、在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召开不同类型的研讨会、论坛、座谈会,邀请国际品牌专家讲授理论与实务。召集有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就有关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理论进行研讨,认真总结经验,集中智慧,不断解决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行业、企业开展名牌工作,使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开展。

2、开展“广东省质量管理情况调研”,摸清我省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为加强我省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通过深入基层对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并结合我省实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出我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最佳着力点和工作方法,更好地将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推向前进。

(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服务作用

行业协会和有关专业协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创名牌提供更多的服务。一是引导行业协会建立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加强行业的市场调查,发挥了解本行业国内外发展趋势、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的优势,努力提供国内外品牌策略和品牌信息,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的沟通与联系,跟踪搜集国际品牌企业发展态势信息,加强国际间创名牌经验交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二是促进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对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的评价和推荐,加强行业自律,帮助企业培育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三是建立行业的法律服务、保障机构,建立相应的机制,为企业参与市场经营提供专业的咨询和保障。

 

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意见

 

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其12个配套文件,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指导、服务工作,重点解决企业“三难”(立项难、用地难、融资难)问题和打响一个品牌(办好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使之成为一个品牌)。继续抓好“一、二、三、四、五”的工作,即:加快一法二系建设,着力推进三个创新,重点扶持四类企业,致力优化五个环境。“一法”,即加快民营企业立法,使民营经济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二系”,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的问题;“三个创新”,即致力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综合素质;“四类企业”,即着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五个环境”,即致力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具体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继续推进中小企业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突出抓好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视察《广东省民营企业产品博览会》时的讲话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方案,积极申请并办好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为难以进入广交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营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品牌,促使广东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二是探索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组织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加各种经贸洽谈、技术合作等活动,引导珠三角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到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投资发展。三是组织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加在青岛举行的第三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和国家、省举办的其它经贸活动,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拓展发展空间。四是在CEPA框架下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引导粤港澳三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要鼓励民营企业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利用香港成熟的商贸平台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继续落实《决定》及其12个配套文件

一是推进“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并进入正常运作。联席会议由欧广源副书记、游宁丰副省长担任召集人,并在省中小企业局设立联席会议工作办公室,负责与省直有关单位的日常联系与沟通工作。认真做好召开联席会议尤其是第一次联席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效发挥联席会议在协调有关部门扶持政策方面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要对2003年省财政专项资金和有关扶持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同时要认真研究2004年省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使扶持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通过办好《广东中小企业服务网》、《广东中小企业信息网》和《广东民营经济信息》等方式,及时把有关政策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和民营企业。四是支持国土部门认真落实《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用地政策的实施办法》,对有关用地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用地难问题。五是加强对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配合省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妥善处理民营企业投诉。六是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认真做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宣传报道。

三、完善发展民营经济法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的立法进程

一是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并实施《广东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让民营企业家放心、放胆发展。二是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进有关部门继续清除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三是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制定并实施《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广东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等政策文件,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四、引导民营企业做强做大,评选好百强民营企业

一是认真做好2003年度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认定和跟踪服务工作。认定百强民营企业不仅要看他们的规模,营业收入的多少;也要看他们的运行质量,创利税能力和带动当地经济和就业的能力;更要看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同时还要考核他们的诚信,对有违规行为的企业不能参评。通过综合评价,使评选出来的百强民营企业,不仅大,而且强,还要社会信誉好。二是建议省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民营企业经验交流会暨百强民营企业表彰会,总结一批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经验进行推广。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大;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使民营企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迈进。三是根据专业镇的特点及产业发展要求,着力培育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群簇发展,有效发挥专业镇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与经济效应,推动专业镇经济转型升级。

五、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决定》的要求,向省政府提出停止执行《关于地方各级政府暂停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通知》和加快审定实施《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广东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的建议。二是制定和实施《广东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单位认定办法》、《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示范单位认定办法》、《广东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办法》,开展广东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单位、信用担保体系示范单位认定工作,多渠道积极推动各级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服务体系建设。三是通过举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专业镇中小企业银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加强银企合作,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四是努力改善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积极推进创业辅导体系建设,配合国家实施“中小企业创业工程”,开展“创业辅导基地”试点,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六、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用好财政专项资金

一是充分发挥省财政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技术竞争力。出台并实施《广东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专家评审办法》、《广东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跟踪管理办法》、《广东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效益评价办法》。支持在行业集聚地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结推广一批创名牌产品企业的经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创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二是通过考察交流、培训学习等方式,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发展中小企业的典型经验,加快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推进民营企业吸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管理理念,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配合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实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管理知识培训的力度。

七、加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全局、重点、热点问题

开展调查研究,既要注意宏观性、战略性,更要注意现实性、可操作性。通过调查研究,找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一是要总结推广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一次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二是要对《决定》及其12个配套文件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努力寻找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人难、用地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三是要认真探索和推广山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途径,抓区域协调发展。

八、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促使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三股合力的形成

一是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的作用,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促使省直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合力的形成。二是关注市级机构改革进展,推动各市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机构,促使各地级以上市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合力的形成。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一次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会议,研究布置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工作。三是在局机关开展多形式的政治、业务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局机关干部职工的素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业务水平,并在省经贸委党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与委内各处室的交流与合作,在委内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营造一个透明度高,办事快捷的政务环境,促使委内各处室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