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探索“山海”合作机制强力推进“双转移”
产业集聚效应带旺五邑
2009-06-08
本报讯 在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江门创新制度,探索形成“山海”合作、利益共享的经济合作发展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
江门有“山”有“海”:沿海的新会、台山,土地资源、电力和港口优势明显;山区占多的开平、恩平、鹤山资源丰富,环境优越;蓬江、江海、新会三区资金充裕,管理先进。相对欠发达的“山”和相对发达的“海”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为实施“山海”合作战略提供了空间。
早在2006年,江门市就启动经济发展“结对子”活动,第一批安排蓬江区与恩平市,江海区、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开平市“联姻”,作为开展“山海”合作的尝试和探索。经过几年实践,江门市初步建立了招商项目异地利益共享机制,将有项目却没条件与有条件却没项目的状况对接,引资方和落户方按比例分享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截至去年,全市异地发展的招商项目已达125个,累计投资总额12亿元。“山海”合作有效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平最边远的大沙镇,去年招商项目异地发展的税收共280万元,占该镇税收的1/3。
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双转移”战略后,江门结合省里精神,继续深化和完善“山海”合作机制,在促进市内招商项目异地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台山广海湾、新会银洲湖、开平和恩平产业转移园区直接撑起了“山海”合作的框架。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则采取“一区两园”的建设模式,分为恩平园区和开平园区,积极申报广东省下一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同时,引导、推进产业合作和集聚发展。目前,新会、蓬江、开平和恩平的服装产业合作,蓬江、开平的水暖卫浴产业合作,江海、开平和恩平的电子信息制造合作,以及江海和开平的化学工业合作,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今,开平已形成水暖卫浴、纺织化纤、食品、电子、医药、建筑等优势产业,成了“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市”;恩平市也逐步形成以纺织制衣、电声器材、化工、建材为支柱,制革、制袋、塑料、日用品、印刷、电路板、机械、食品、调味品全面发展的工业体系,并被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批准为“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
江门市委书记陈继兴说,要实现区域紧密合作,江门应先将内部的经济协调发展当作战略任务来抓。江门市长王南健也表示,“山海”合作还将在不断完善中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合作机制,包括区域发展协调机制、评价考核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干部互派机制等,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和各种障碍,推动合作持续有效开展。
记者:兴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