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阳风电“逆风”提速年产值预计达60亿元
危中求进 粤企亮剑
本报讯 (记者/景小华 陈韩晖)“我们的订单排到了2012年以后。”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董事长张传卫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从做千元造价的配电箱到生产千万元的风力发电机组,张传卫的风电产业梦正在变成现实。2008年,明阳风电的产值已达21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订单35亿元,预计全年产值将达到60亿元,业绩增速将超过180%。
抓住金融危机带来国际、国内风电制造业重新布局的新机遇,明阳集团正加速市场扩张及新品研发的进度,今年下半年,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首台3兆瓦风机将在中山下线,风电技术研究院也将正式投入使用。
张传卫表示,公司将力争海外市场销售占30%以上,完成国际国内两个融资平台,争取2010年进入100亿元企业行列。
■核心提示
从中小型的电气装备企业到跻身国内风力发电主机供应商前三强;从引进技术,到将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卖到美国,明阳风电仅仅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
4年跨越发展背后,明阳风电将“知本就是财富”演绎得淋漓尽致。 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明阳风电正加速市场扩张及新品研发的进度,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董事长张传卫表示:目前订单已排到2012年,预计今年产值达60亿元,争取2010年进入100亿元企业行列。 “今年下半年,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首台3兆瓦风机将在中山下线,风电技术研究院也将正式投入使用。”张传卫说。
■亮剑四年跨越
◆◆从“核心部件”到“整机制造”
谈起明阳集团16年的创业史,张传卫首先从一串数字说起:1993年,生产价值1000元的普通配电箱;2000年,研究开发出价值100万元一台的高压变频器;2007年,下线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每台1000万元。
从1000元到1000万元,10000倍数量级的递增对旁观者来说,也许仅仅是数字的差别,而对于创业者本人,却意味着点滴的积累和成倍的努力。
2005年进军风电是明阳电气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当时的明阳电气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高低压开关柜和高压变频调试装置,年产值约3亿元,小日子过得也不错。
然而,作为风机核心控制系统——变频器的供应商,张传卫看到了可再生能源装备的新商机。过去三年里,中国风能产业已形成120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且每年以千万装机的速度发展,形成了风机制造业每年近一千亿元的市场容量,带动了一大批大型机电装备企业的产品转型和产业升级。
张传卫已不满足于单纯做“核心部件”的提供商,他决定进军“整机制造”。
“变频器相当于整部风机的大脑,我们是从核心部件起家的,进军整机制造有基础”。张传卫说。
“当时,国内的风机机型大多是750千瓦以下,但我们的起步是1.5兆瓦(1500千瓦)”,更重要的是,“虽然国内有70多种机型,但多是从欧洲国家引进,几乎没有自主设计”。当这个“核心部件”供货商转向整机制造时,明阳集团的目标不是只做简单的“组装商”。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06年6月,张传卫注册了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主营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风电工程技术及风力发电相关技术咨询、技术进出口业务。
拒绝“组装”◆◆
走“以我为主,联合设计研发”之路
明阳集团抓住了风电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明阳集团走对了路子,那就是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风电装备制造刚起步时,有些企业拿1个亿买国外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又拿几个亿买了部件来装配,最后还要打上别人的牌子,还是没有得到核心技术。”对于国内风力发电企业早期的“技术引进”,张传卫并不认同。“通过购买生产许可证的方式开发产品”,只是做了“中国组装”。
为此,明阳从一开始就选择走“以我为主,联合开发,自主产权”的技术路线,积聚人才,为我所用,这也是明阳开发风电的制胜法宝。
张传卫说,要搞国际化创新,而不是关起门来创新,明阳的起点就从与德国著名风电设计公司AERODYN(艾罗迪)公司联合技术开发开始,2005年底,双方签订了共同开发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联合设计开发合同,按照协议,这种国际化创新获得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都属于明阳风电。合作伊始,明阳就牢牢掌握自主创新的主动权。
自主创新联合设计,让明阳风电短短15个月就开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
自主创新更是为明阳开拓国际市场扫清了障碍。2007年底,当明阳电气的1.5兆瓦风机首次出口美国时,见惯了中国玩具、鞋帽等小商品出口的美国记者,看到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竟然一次签署72台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出口美国的合同,纷纷惊呼:中国制造不仅是衬衣、玩具,也有高技术含量的大型重装备!
利用自有技术研发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明阳打开中国风机进军国际的门户。张传卫说,过去国内引进的风电设备,每千瓦造价高达1.5万元,仅仅几年间,明阳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达到65%,成本降至万元以内,比进口产品和合资产品降低20%以上。
高性价比的明阳风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全国布局◆◆
扩大产能北上设立四大产业基地
“风电产业的扩张让人倍感刺激,”张传卫的风电产业梦正在一步步变成实现。2008年,明阳电气的产值已达21亿,是2005年的7倍,今年一季度实现订单35亿,预计全年产值将达60亿元。
自主研发成功推出1.5兆瓦级风机后,随着市场的拓展,明阳的订单节节向上。为扩大产能,2008年,明阳集团加速全国布局。
以中山为总部,明阳集团分别在天津、内蒙古、吉林和陕西等地贴近用户布局生产基地,其中天津基地即可策应北方,又可以作为未来的海上出口基地;内蒙古和吉林则靠近我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西安剑指甘肃河西走廊风力电厂基地,策应西部地区。短短四年来,公司从几十人的团队扩张至2000多人,实际产能超过1000台。
巨大的市场前景,突出的技术优势,使得明阳成了国际资本眼里的“香饽饽”。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中,国内外的投资巨头仍纷纷主动找上门来。“今年以来,至少有20多家知名的投行过来谈合作。”
“今明两年是风电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更把发展风电产业作为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张传卫透露,公司靠着私募融资获得了近10亿元的产业创新与发展资金。基于这些自有资金,明阳集团又获得了60亿的流动资金,支撑着百亿产值的产业平台。明阳集团目前正积极谋划在美国上市。
张传卫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在3—5年内,形成1兆瓦—6兆瓦级以上风机系列,从整机到风能开发利用整体解决方案;力争海外市场销售占30%以上;完成国际国内两个融资平台;实现从100亿、200亿、1000亿产值的三级跳,使明阳电气成为世界级新能源产业的领导者。
■论剑
张传卫: 跨越式发展源自创新
记者:进军风电,是明阳发展的转折点。短短四年时间实现跨越发展?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张传卫:明阳风电的发展证明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进入大产业。但最关键一点就是抓住自主创新的核心。2005年起步进入风机产业时,我们把筹得的2000多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技术开发,现在公司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2007年投入比例更是高达12%。
明阳的成功在于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一是技术整合,纵向整合国际先进的风电技术,以联合开发方式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并吸收、转化、创新了国际先进风机研发、制造技术;横向整合国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资源,获得持续创新的动力。
二是人才整合,通过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持续地在国内、国际市场吸纳人才,集团2000多人,研发团队370多人,其中有24名德籍技术人才。
三是资本平台的整合,凭借明阳运营机制和产业背景,利用国内外融资平台,靠私募融资获得近10亿元的产业创新与发展资金。
四是产业链整合,以风电整机为龙头,以独资、控股和参股的形式,形成65%的核心部件自己配套。
记者:短短4年间,明阳电气在全国设立了4个生产基地,这种快速扩张如何实现?
张传卫:新产业并不一定是全新的投入,新能源产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的升级、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传统产业资源的整合。我们在吉林、西安、天津的生产基地,都是依托当地产业现有的资源,用我们的新技术将原有的机械装备制造的闲置的厂房、设备以及下岗的人员盘活起来。比如,在西安,我们与黄河机械厂和陕西机械厂合作,使闲置的资源转化为新的产能。
记者:当前,环境危机和金融危机双重压力下,全球风电产业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机遇?
张传卫:风电技术开发的周期非常短,机会稍纵即逝,世界、国内产业重组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就是两年。我们的目标是借助这两年的战略机遇期,使明阳风电进入行业领导者角色,在风电制造企业打造出一个“华为”。
明阳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没问题。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明阳已做到了国内风力发电主机生产的第三位,但前两位都是央企,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作支撑,明阳很难超越。因此,在扶助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中,政府要营造公平的市场平台。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景小华 陈韩晖
来源: 南方日报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