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制定了《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梅州市人民政府

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部署,加快梅州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梅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梅州优势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制定和实施本行动方案。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梅州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特有的资源条件,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特定的产业结构模式,主要包括烟草、电力、建材、矿冶、金属加工与制品、食品与药品和服装等十多个行业,是梅州市工业经济的主体,也是支撑梅州市经济增长和推动梅州绿色崛起的基础。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0亿元,增长9.8%,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2亿元,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分别增长9.3%8.1%。其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建材、金属加工与制品、食品与药品等传统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品优势日益明显,品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较好。2009年这三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1%,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梅州市的建材、金属加工与制品、食品与药品三大传统产业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在产业组织方面,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减弱,用工矛盾突出。在产业技术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产品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企业效益缺乏竞争力,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发展方式粗放,经营模式单一,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外向发展能力不强。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缺乏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龙头企业和大项目,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低。产业转移园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等载体建设尚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产生的叠加效应,使梅州传统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为了推进梅州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选择符合梅州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具有比较优势的建材、金属加工与制品、食品与药品三大产业作为本行动方案的行动对象,明确提出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升级路径及保障措施,并以三大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带动梅州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二、工作思路与目标

(一)工作思路

加快梅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的工作部署,以推动“绿色崛起”为立足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双百工程”为抓手,以推进“两化融合”为手段,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优势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和山区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为提高全省传统产业发展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二)总体目标

2012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初见成效,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三大传统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新上亿元以上企业10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8%以上,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年平均下降2%。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拥有14家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的比重逐步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千万吨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全面建成。

2015年,传统产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三大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年平均下降2.0%

三、主要任务和升级路径

进一步明确优化提升梅州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建材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新上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推动水泥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节能环保转型升级;坚持自主研发、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环境治理相结合,推进陶瓷行业向效益、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转型升级。金属加工与制品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升级。食品与药品行业:通过精深加工和提升综合开发能力与技术水平相结合,推动食品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食品安全发展;通过中药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中药材提取与省大企业合作配套,中药剂型改良与新产品研发、市场开发和名优品种二次开发,推动中药生产现代化。

(一)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

进一步完善梅州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高端和优质品牌产品比重,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融合能力。

1.建立和完善企业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强化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提升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到2012年,力争建立和完善建材行业企业技术中心4-5个,金属加工与制品行业2个,食品与药品行业2个。

2.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依托产业转移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镇,建立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提升研发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优势传统产业突破和解决关键技术的平台。三年内每个行业分别建立和完善公共研发平台1-2个。

3.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机构。依托重点企业和检测机构,加快建立完善服务于水泥、陶瓷、白酒、食品加工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三年内每个行业分别建立和完善各类质量检测机构1个以上。

4.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进一步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支持企业采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上述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建立高于上述标准的内控标准。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或加入产业标准联盟,制定联盟标准。对参与标准制订的企业或科研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5.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建设,加大新产品开发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前抵扣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相关政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的重点开发项目关键技术改造,采取政府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贷款、引导民间资本参股等方式,努力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材行业重点支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鼓励企业研发新型替代产品;重点支持陶瓷的开发和应用节能、节材、减排、清洁生产技术。金属加工与制品行业重点支持高端及高效节能型生产线技术改造、核心技术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食品与药品行业重点支持白酒、油茶、茶叶、客家特色食品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及其产业化技术,中药GAP种植及提取、剂型改良与中药名优品种二次开发。

6.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一是推进信息化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控制、加工制造、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面的融合,推进工业设计电子化、产品构成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二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通过实施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推广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物耗,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的普及应用,提升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每个行业争取扶持1家以上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

建材行业重点推进新上生产线、节能降耗和粉尘排放、产品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信息技术应用;金属加工与制品业重点推进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生产加工与商贸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食品与药品行业重点推进生产质量管理控制、生产工艺和产品营销管理、现代流通信息化体系建设。

(二)突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价值。

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修订版)、《关于梅州市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梅市府〔200726号),完善奖励办法和奖励机制,推动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努力提高名牌、商标运用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着力打造企业品牌。结合省“千百亿”品牌培育工程,加强优势传统产业的企业品牌建设,使优势传统产业拥有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不断增加,加强对优势传统产业品牌企业的培育,探索自主品牌建设与市场运作模式,加强品牌推广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推广中心。二是全力打造区域品牌。利用梅州目前已拥有的品牌优势,依托各特色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广东名牌、著名商标的带动作用,在目前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农业类)4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3个的基础上,通过名牌发展战略,把企业品牌发展同区域品牌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品牌,塑造优势传统产业专业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好、交易成本低、整体竞争力强的新形象。

建材行业利用已拥有的塔牌、油坑等广东省名牌产品的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陶瓷企业品牌建设,创建广东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大力打造“大埔陶瓷”、“高陂青花瓷”、“潭江红陶”等区域性品牌。金属加工与制品业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培育发展自主品牌,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食品与药品行业利用已拥有的“长乐烧”、“磊花烧”、“雁南飞”、“ 西竺”、“稻丰”以及“裕丰”、“向丽”等客家特色食品等优势,着力打造梅州特色区域性品牌;中药种植以发展“南药”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为重点,着力打造“南药”种植基地;中药生产积极培育“嘉应”、“康奇力”等品牌,打造梅州产“绿色中药”品牌,形成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梅州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包括原药材、颗粒饮片、提取物生产)。

(三)突出做强做大,提升产业集中度。

结合落实《梅州市培育发展现代产业“双百工程”实施意见》,本行动方案对列入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范围内的项目和企业,通过在政策咨询、财政税收、直通车服务、银行贷款、土地使用、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促进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加快发展。

1、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项目。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建立大项目推进机制和协调机制,改善综合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围绕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借“双转移”的东风,全力以赴招商引资,主动承接珠三角、国内外大企业的产业转移,努力实现产业对接,争取引进建设一批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化、跳跃式发展;滚动实施一批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骨干项目,加速传统产业的规模放大和结构提升,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形成“优环境、强项目、促提升”等优质项目、企业不断上马的滚动发展格局,增强重大项目带动和支撑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的无缝对接,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

2、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创新企业营销模式和流通业态。鼓励和支持优势传统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山洽会”、“珠洽会”、“中博会”、“泛珠洽谈会”等各种经贸活动,加大对梅州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介梅州传统特色产品和区域品牌。建材行业要依托品牌、服务和质量,巩固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金属加工与制品、食品与药品行业要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国际知名度和附加值,不断提升梅州产品的知名度。

3、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积极运用国际企业管理标准,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的一系列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企业具有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重建,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管,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四)突出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

按照梅州“绿色崛起”发展战略要求,坚持把绿色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环境友好度,抓好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以建材与陶瓷等传统耗能产业为重点,以大中型企业为主,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进步,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模式。二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贯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鼓励引导企业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有效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对有条件的企业优先申报清洁生产企业认证,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统一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属加工与制品产业重点在节能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上,建材产业重点在降低能耗、物耗和减少污染排放上,食品与药品产业重点在节能和控制污染上,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产业的环境与资源友好度。

(五)突出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经济开发区、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蕉华工业园和各县(市、区)工业园的产业定位,以及各县(市、区)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梅州市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优势传统产业布局指引,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产业集聚和区域特色。完善和提升专业镇的建设,形成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传统产业集群。建材行业:重点在蕉岭县、梅县、平远县布局新上水泥生产线项目。在大埔县、丰顺县建设陶瓷生产基地,打造陶瓷特色园区和原料基地,推动陶瓷生产集聚发展。金属加工与制品业: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江区、五华县、丰顺、梅县为重点,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落户园区,迅速扩大产业规模。食品与药品行业,以梅江区、梅县、五华县、蕉岭县、平远县、丰顺县为主,积极发展白酒、开发果酒和具有客家特色的系列食品,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加速生物化学技术、生物分离、提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六)突出项目支撑,提升产业层次。

1、建材行业。以蕉岭县、梅县、平远县为依托,以塔牌、油坑、宁江、皇马等企业为重点,围绕打造千万吨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建设目标,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梅州城市功能定位、生产工艺先进的水泥产能转移。通过加快新上一批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并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和立窑水泥企业转型为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大埔高陂陶瓷工业园、大埔高陂镇、光德镇、桃源镇,丰顺潭江镇、砂田镇为依托,以新马陶瓷、宝丰陶瓷、桃源工艺等一批企业为骨干,以窑炉改造、原料配方、产品开发、环保节能等一批项目为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详见附表)。

2.金属加工与制品业。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东升工业园、五华工业园、丰顺工业园等为依托,以富胜五金、辉胜达电器、梅州磁性材料等一批企业为骨干,以自主研发新型材料、五金制品、小家电用微电机、数字电视机顶盒、电烤箱等一批项目为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详见附表)。

3.食品与药品行业。以梅江区、五华县、平远县等现有产业为依托,以长乐烧、新大地、飞龙果业、裕丰食品等一批企业为骨干,以热带果酒生产能力技术改造、客家腊味及盐焗食品生产线技术改造、油茶综合开发、果汁浓缩及冷冻冷藏技术改造等一批项目为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嘉应制药、康奇力等企业为骨干,以重感灵软胶囊剂的创新研究、营养巴戟系列补酒技术创新、双酶法技术提取葡萄糖等一批项目为支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详见附表)。

四、组织保障与扶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1、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由分管委领导及相关的处室负责加强对共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开展。

2、梅州市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科学考核机制,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协调,把握工作方向和重大决策,指导、监督和检查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及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由梅州市经信局牵头,联合梅州市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具体负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日常组织、联络和协调工作,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梅州市各级政府落实领导分工联系制度和领导责任制度,切实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思路,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和扶持,及时研究解决升级中的问题,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各县(市、区)经贸(经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组织实施,落实推进各项政策措施。

(二)落实服务和扶持措施

1、财政资金支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设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专项计划,有关专项资金对方案提出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梅州市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数额的专项扶持资金,原梅州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梅市府〔200923号)中安排的工业商贸专项资金重点向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倾斜,各县(市、区)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对列入本行动方案的项目,各部门优先推荐申报并争取国家、省各项财政资金支持。

2、产业升级支持。支持传统产业关键技术领域、薄弱环节攻关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行业的研发设计平台,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改用现代化的生产线,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和产能;支持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支持增强装备更新和产品配套生产的本地化能力。

对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企业的淘汰退出给予必要的资金援助,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认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按照我省清洁生产现行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奖励制度给予奖励;支持传统产业的载体改造或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平台;将新能源供应、废物集中处理、集中供气、原料供给、节能降耗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或建设,建设友好型传统产业园区。

3、企业用工支持。梅州市对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级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制定放宽落户的政策条件,健全企业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专项奖励,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4、金融服务支持。加强政、银、企的沟通协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促进银行、证券、信用担保等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贷款贴息、金融放贷政策扶持方面,优先向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倾斜。扶持符合条件的传统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

5、企业用地支持。梅州市对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重大项目和落户产业转移园项目,优先解决用地需求。

6、部门服务支持。梅州市各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对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参照“双百工程”项目建立直通车服务制度,制订具体的服务办法和扶持措施,在业务申请、政策咨询、政策扶持、投诉受理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税收减免、资质认定、称号授予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同时,主动向省和国家对口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支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宣传,大力宣传政府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扶持政策等,对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做得好的典型,要认真总结,重点报道,大力推广,积极营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