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信委昨天发布广货内销市场开拓方案,今年将实施27项重点经贸活动,在全国建设8个以上广货销售中心———

昨天,省经信委发布了《2010年全省市场开拓和经济协作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今年全省市场开拓和经济协作工作分五大类,组织实施27项重点经贸活动。这些重点经贸活动包括组团参加国家部委牵头的活动12项,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参加兄弟省市的经贸活动6项,省委省政府名义主办或省经信委主办的经贸活动7项,广东产品全国行及建设广东商贸城项目2项。继去年132场“广东产品全国行”活动之后,今年,“广东产品全国行”将进一步深化,销售区域将进一步拓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东产品全国行”将逐步建立长久的销售渠道,今年将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建设8个或以上广东商品销售基地或销售中心等。省经信委负责人表示,部分“广东产品全国行”活动是2008年或2009年计划项目的延续,也有一些新增项目,例如,在广东省政府的统一组织下,组团我省企业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初定在今年9月新增举办2010广东国际酒类商品展等。

12场广东产品全国行活动

去年,省委书记、省长动员令一出,132场“广东产品全国行”活动迅速拉开战幕,并贯穿全年。潮州的陶瓷在上海受到了追捧,东莞服装在东北旗开得胜;在北京、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近20个城市举行的一系列展销促销活动,提高了广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据不完全统计,广货北上、西行一年,订单金额高达5800多亿元。在此带动下,全省工业品内销增长22.8%,工业利润更是增长了27.7%,为近5年来最高。

根据今年1月出台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今年我省将继续推动“广东产品全国行”,努力扩大内销市场。省经信委昨天公布的《方案》可视为具体落实方案之一。

在继续深入推动广货北上西进方面,《方案》提出的具体思路包括办好省委省政府举办的经贸活动,并借助组团参加“渝洽会”、“中部博览会”、“东北亚博览会”等国家有关部委及兄弟省区市举办重大经贸活动的机会,全力推介广货。省经信委还表示,将动员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如“购物节”、“促销周”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名优广货促销、展销活动。

“广东产品全国行”活动今年将进一步深化,销售区域将进一步拓展。省经信委表示,今年的广东产品全国行活动有12场,其中,在省际交界二级城市举办产品展销会,为深化广货北上、西行的新增项目。在重点省区市大城市开展广货促销、品牌宣传活动的同时,逐步扩散到人口较密集、市场容量大、辐射能力强的其他中等城市,提高广货市场覆盖面。

为打响广货的品牌,省经信委表示,将探索建立“品牌广货网”,将广货的临时性宣传转向发布权威、风格统一、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宣传,并集成广货信息收集、供求对接等功能,打造广货网络宣传长期平台。

此外,市场开拓与产业结构调整将结合开展。例如,以第六届“山洽会”为载体,支持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招商引资,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推动珠三角的产业向山区以及东西两翼转移。以第六届“泛珠洽谈会”为平台,拓展我省经济发展腹地和纵深。以我省作为第十四届“西洽会”轮值主席单位的有利时机,加强与西部省区市的经贸交流,以陕西为突破口打开西部的广阔市场。

争建8个以上广东商品销售基地

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长巫开立接受本报采访时曾指出,广东应该在外省有计划地建立“广东商品城”,这是广东拓展内地市场的有效途径。像浙江省商会和义乌商会就联手在全国建立了68个“义乌小商品城”。对于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来说,大多数缺钱、缺人、缺渠道,难以独自开拓市场。如果在每个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都有一个“广东商贸城”,就可以为这些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效的服务。

记者注意到,这一意见在今年的市场开拓方案中得到了体现。《方案》提出,在总结去年重点省区市广货促销的基础上,选准重点市场,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在省外主要内销城市建立广东商品销售基地,组建“广东名牌贸易(展示)中心”,在广货销售集中地组建“广东商贸城”、“广东商 品 直销中心”和“广货批发街”,变临时的展销活动为长期的广货销售平台。

具体来说,今年将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建设8个或以上广东商品销售基地或销售中心,分别为:在湖北建设广东农贸产品销售基地;在吉林建设广东装饰材料销售基地;在黑龙江建设广东家具销售基地;在河北建设广东家具销售基地;在浙江建设广东装饰材料销售基地;在湖北建设广东家具销售基地;在重庆建设广东名优产品销售基地;在陕西建设广东建材销售基地。

“在外省建设广东商品销售基地或销售中心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省经信委负责人昨天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地理纵深

异地广货销售基地如何运营?

“广东产品全国行”,难得不是展会,而是如何搭建长久的销售渠道。异地广东商品销售基地或销售中心是业内一直在呼吁的模式,但是,到底该采取怎样的运作模式,什么样的模式才是市场需求的,目前政府和企业都在摸索中。

“吃螃蟹者”的“捆绑”广货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8个或以上广东商品销售基地或销售中心中,有的项目实际上去年已经启动,例如在重庆建设的广东名优产品销售基地,是广东优粤诚贸易有限公司在重庆开设的广东名优产品直营中心,这一项目采取的是“捆绑”广货模式,企业自主投资大型批发市场后,不通过收取铺租的形式来盈利,而是考察批发商,物色有客户资源的批发商,从经营所得中分成。通过统一采购,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这个项目在去年8月开始筹备,预计今年6月试营业。我们已经与1200多家广东制造商进行了接触,目前确定合作关系的制造商有430家,已采购的广货主要包括日化、美容化妆品、家居饰品、工艺礼品、小商品、服装、箱包皮具、鞋、数码电子产品等。”优粤诚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昨天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她同时表示,凭借企业一己之力,完成广货内销商业平台的布局与实施显然势单力薄,希望政府在税收、地方性收费等方面予以优惠或减免,在项目选址、企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与指引等方面给予支持。

企业需提高运营水平 政府需适当扶持

对于销售渠道欠缺的广货来说,异地商贸城,是一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模式,但是在运营实际中企业也容易遭遇资金链条断裂、管理水平不高等种种困难。

去年4月,“中山服装城”诞生并提出打造“服装界的苏宁国美”这一口号,希望能整合沙溪休闲装、大涌牛仔服、小榄内衣,抱团作战,以统一名称来开拓内销市场。按照最初的计划,去年全国要建立15个“中山服装城”平台。但是,由于资金的压力和管理问题,去年运营不到两个季度的“中山服装城”在发源地中山就被迫歇业(详见本报20091113C 03版报道《“中山装”的进退辩证法:莫以成败论英雄》)

北京昭邑零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刘晖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类似中山服装城这样的广货商贸城的想法非常好,因为包括服装在内的很多制造业产品销售渠道非常缺失,虽然思路对,执行起来却很容易出现问题。企业在运营这些异地商贸城时,可以借鉴GAPZaraH&M等知名零售商的经验,特别是在品牌结构、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方面的经验。

“广州前几年由于对全国销售渠道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丧失了很多机会。现在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渠道的建设迫在眉睫。”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他认为,广东企业在其他省份建设销售基地,直销中心就是在做渠道。政府一方面要对这种销售中心予以资金补贴,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公益性质。但更重要的是异地政府间合作功能的引入。而企业自身要积极跟内地不同的市场打交道,熟悉不同的市场。

 

记者:佘慧萍 实习生 李恬 曾欣媛 来源:南方都市报

资料来源:广东省经信委,广东省统计年鉴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326/081576375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