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总结“十一五”特别是2010年工作,分析发展形势,研究部署“十二五”和2011年工作。副省长佟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经信委主任杨建初作工作报告。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授牌仪式。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及顺德区政府分管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负责同志,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省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信息化发展、中小企业工作的负责同志,以及省属企业集团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转方式,着力抓好经济运行调节“一个调节”,信息化与工业化、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个融合”,技术进步、民营经济和节能减排“三个关键”,双提升、双转移、扩大内需和新兴产业发展“四个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力推动经济和信息化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软件业务收入分别达2.16万亿元、1.74万亿元和2473亿元,均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佟星就我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经济成绩显著,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发展转型最快、结构最优、成绩最显著、贡献最突出的五年。集中表现在“四个突出贡献”:一是工业发展实现历史性大跨越,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元,达2.16万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4%,大大超过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同期增量。把广东按单独经济体排位,制造业增加值位列世界第7位,排在英国之前、法国之后,比2005年的第16位大幅提升了9位;“十一五”我省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4.3%,年均拉动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备,为夯实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产业形态更趋规模化、集聚化和适度重型化。全省工业门类拓展、层次提升,已基本形成以大汽车、大石化、大钢铁、大船舶、大航空、大铁路、大装备为特征“陆、海、空”全面发展的工业产业体系。产业链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已拥有各类产业集群135个,其中千亿级3个、百亿级33个。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数字广东”水平全国领先,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率先启动。三是工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为建立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产业结构高端化、服务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向深化。全省轻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41.858.2转为2010年的39.960.1201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上升到47.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33.6%,比“十五”期末增长近1倍,位居全国首位。高技术制造业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2009年比2005年增长62.9%。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总产值达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传统产业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10年,全省传统产业增加值5470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优化了企业格局。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23.1%,增速快于全省工业7个百分点。2005年到2010年,民营经济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从18.8%提高到27.6%,有效改变了内外源经济“一腿长、一腿短”的格局。“双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至201011月底,全省3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入园项目超过2200个,投资额2509.6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税收200多亿元,转移和吸纳就业劳动力170多万人。我省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为近五年来最低,区域发展结构失衡的困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关键性进展,为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2009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二位,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经济绩效和研发人员总数等创新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工业产业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加快向技术自主型及技术输出型转变。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目前,全省100%的大企业和80%的中小企业已普及了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企业资源计划、无线射频识别等生产流程管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转效率和经济效益。软件信息服务业领先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软件出口值占全国的50%以上。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从2006年起,我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预计可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单位GDP能耗指标。循环经济系统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均在有效推进,工业节能与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佟星指出,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做好经信工作指明了方向。工业发展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工业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直接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幸福广东目标的实现。全省经信工作要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任务,紧紧把握“促进转变、改善民生、深化改革”三大重要任务,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我省工业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创新、广东服务、广东品牌转变,建立起国际竞争力强的体系。

佟星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六个“更加注重”:一要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必须在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中,坚持“好”字优先,“快”在其中,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效益为出发点,注重集中优势上质量、求效益、优结构。各级政府和经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工业增长与民生福祉、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等关系,使工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谋划工业发展思路,加大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协调力度,加大工业投资选资力度。二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形成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发展局面。大力提升企业和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配套发展。三要更加注重高端发展,加快建立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坚持发展现代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并重,做大增量、优化存量,突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上、先进制造业在技术上、传统产业在品牌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工业产业结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的高端延伸,建立起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四要更加注重内生发展,做大做强内源性经济。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广货全国行活动,支持企业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和在主要城市加快建立广东商贸城等内销平台。要大力发挥各商会和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广货国际采购中心,面向全世界推销广货和提供采购服务。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优化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快提升企业发展素质,引导中小企业扬长避短、找准定位,走“专、精、新、特”的发展路子,融入大企业生产协作体系,提高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推动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发展。五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在现有3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再筛选10个园区进行重点扶持。推进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突出抓好龙头项目和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办好“千户民企进广东”大型招商活动。突出加强“双转移”机制建设,尽快制定完善产业转移园升降级评价和考核体系,完善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转移。六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构建节能清洁型产业结构。严格落实节能降耗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节能监察,层层落实节能责任。进一步加快建立产业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能耗前置审核制度,坚决遏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增长。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立节约型、清洁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省和省循环经济系统工程,扩大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企业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型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构建起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

杨建初提出,2011年我省工业商贸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在信息化和工业化“双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驱动”、新兴产业增量扩张和传统产业存量提升“双并举”、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双促进”、新兴消费热点和新兴消费业态“双拓展”、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双到位”、运行调节和要素协调“双保障”上狠下功夫,推动工业商贸经济和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建初表示,为确保今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省经信部门将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二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三是推进扩内销促消费取得新突破。四是推进“两化融合”上新水平。五是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上新水平。六是推进节能降耗上新水平。七是推进经济运行调节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