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重新建立的国家,德国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奇迹。上世纪90年代,重新统一后的德国面对东西德巨大的区域差异,开创性地制定了转移支付等制度,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如今,当全球经济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中持续低迷,德国却成为少数几个保持坚挺、逆势增长的国家之一。

  德国是本次国际调研的重要一站。在这里,调研组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现代工业发展等主题拜访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以及众多德方官员、学者,他们分析了近年来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结合各自对广东的认识,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期国际圆桌嘉宾较多,我们择其精髓为读者呈现。

  逆势增长:在金融危机中“老实人”成为赢家

  南方日报:为什么德国经济能在金融风暴与欧债危机中保持逆势增长?

  史明德:这有赖于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实体经济。这里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10多年前,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对德国“冷嘲热讽”,称其热衷于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了:“敲榔头敲出来的东西已经赚不到钱啦,而我们的金融业‘钱生钱’,赚钱比你们快得多。”然而,“固执”的德国人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最终,在金融危机中“老实人”成为赢家。

  德国制造业的发达程度远超欧洲其他国家,工业产值占其GDP总量的近三成。德国的经验告诉人们,实体经济对创造价值是多么重要。

  施瓦巴赫:我们认为,德国一直是欧洲经济的中流砥柱。德国有各类企业360多万家,其中超过90%是中小型企业,只剩一小部分是大企业。这种多样化的企业规模和结构,迫使德国为本国商业量身打造并实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战略,而正是这个核心要义为全德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桑德拉·雅施克:萨克森州的情况就是如此,这里的经济和它的文化一样多元。萨克森州不仅是欧洲瓷器的发源地,汽车的王国,还是欧洲的物流中心,微芯片的制造基地……如今,宝马、保时捷和大众在萨克森州的主要城市莱比锡和德累斯顿都拥有高度现代化的生产厂。微电子产业也日益占据重要地位。高度的工业化让萨克森州的经济运行稳如磐石。

  南方日报:德国的工业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启示?

  史明德:制造业对一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这是德国通过自身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新的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以往,它更注重新能源、高效能、高科技包括数字智能等理念。具体到中国,就是如何将“中国制造”变成像“德国制造”那样,具有不可复制性。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中国的经济日益开放,中德之间在汽车、化工、交通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合作,而广东与德国的合作更是中德交流的典范之一。

  转移支付制度:单靠财政支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南方日报:作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转移支付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史明德:1990年德国统一后,东西德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犹如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多公开的数字和信息证明这一点:东部人均GDP远低于西部,公共事业部门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东部人口流失严重;东部失业率为西部的两倍;德国100家最大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的总部在东部……

  在此背景下,1991年起,德国每个公民和企业都需要缴纳“团结税”,其额度是所得税的5.5%,用于东部经济建设,这种分配形式带有明显的“劫富济贫”的性质。统计显示,德国西部每年的净转移支付约为德国GDP的4%-5%,占德国东部GDP的近1/3,至2009年总额已达1.6万亿欧元。

  南方日报:那是否可以说,转移支付是解决区域发展失衡的“良药”?

  史明德: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也存在不少争议。在所有关于转移支付的争议中,有一项被提及最多,那就是东西德工人同工同酬的问题。同等工时,工人在西部拿到的工资高于东部,这也是为什么东部人口大量迁往西部。但这个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原因,那就是东西德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施瓦巴赫: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与财政支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德国政府为扶持东德发展,至今已投入不下1.6万亿欧元,但东西德的差距还是很明显,这包括劳动生产率差异及其导致的工资水平差距。因此德国国内围绕这项制度有着旷日持久的争论。

  南方日报: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破题之道?

  施瓦巴赫:谁都知道,政府不可能划定同样的工资水准,这是违背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只有想办法提高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率。

  而在我看来,除了转移支付,提高东德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要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东部,引入生产要素和成功企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生产线。这才是防止人才流失、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举措。

  在这方面德国并没有做得很好,很多德国企业勉强将分公司移到东部。虽然他们纷纷在东部建立了工厂,但是他们没有把设计中心以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线建在那,恰恰这才是需要完成的。因此,政府必须激励企业在落后地区建立研发中心,而要达成此目的的方法之一是鼓励和支持落后地区大学的发展,因为大学都建有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高科技来源于这些大学,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被吸引进驻,并愿意在偏远落后地区建立高附加值的生产线。

  链接:转移支付制度

  德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由明确的法律加以规范的。《基本法》规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州必须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州提供财政补贴,以保持各州的适度财政和国内各州居民生活的相对一致。而转移支付的具体调整范畴和实施办法,则由《联邦财政平衡法》规定。

  概括起来,德国转移支付分为联邦对州的转移支付、州与州之间的转移支付、联邦补贴三个层次进行。

  这个被世人称为“劫富济贫”的制度,其中一个重要形式是在各州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即财力强的州拿出部分财政收入“捐给”财力弱的州。其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扣除了划归各州销售税的25%后,把余下的75%按各州居民人数直接分配给各州,另一种是财力强的州按横向平衡机制将部分税金直接划给财力弱的州。而联邦补贴层次则是由《基本法》规定,联邦每年要拿出不超过全部增值税收入的2%,作为对经济能力低的州的补充拨款,以满足其一般性财政需求。

  广东借鉴:不少城市的发展强调大却忽略了全

  南方日报:广东如今也面临着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

  史明德:是的,今天的广东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原来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内迁。对广东而言,在形势逼迫下,必须主动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乔克姆·罗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另一个渠道是通过培训提升工人技能,提高研发人员比例,这正是不伦瑞克市目前的工作重点。不伦瑞克市非常重视工人的职业教育,工商会设立了每年能吸收近万名培训生的项目,汇聚来自企业和职业学校的人员担任教师。这种企业跟学校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能保证学生受到更好的技能培训,有助于解决失业率高的问题。

  克劳斯·哈廷格:与此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注重提高研发人员所占比例。不伦瑞克有接近4万名科研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10%。毫不夸张地说,在研发方面,我们在欧洲城市中首屈一指。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6月不伦瑞克市和广东省珠海市结为姐妹城市,从此双方合作的渠道大为拓宽。不久前珠海市代表团前来访问,我们就对职业教育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南方日报: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广东的城镇化道路出现了各种模式之争。德国有哪些经验?

  史明德:德国城镇化的特征可以用我们的一句俗语概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首先,尽管拥有八千多万人口的德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全国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只有4个(柏林约340万人,汉堡约180万人,慕尼黑约130万人,科隆约100万人),其他全部是中小城市和城镇。

  这些小城镇却有着非常健全的配套设施。且不说只有60万人口的法兰克福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机场。在德国,你走进任何一座城镇,都会发现当地有着齐全的公交、商店、医院和学校等功能区。同时,居住环境、生态建设等也是德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比如绿化方面,从飞机上鸟瞰,你会发现很多城镇都隐藏在绿树丛中。

  莫妮卡·托马斯:的确如此,沃尔夫斯堡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沃市只有75年的历史,最初是作为大众汽车公司员工住地建设而成,是欧洲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但我们在汽车企业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项配套功能的完善。

  南方日报:那么“大”与“全”如何取舍?

  史明德:城镇化不等同于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住宅楼,更加不是让市民身处一片“水泥森林”中。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强调了“大”却忽略了“全”,相关的配套设施却极其滞后:公共汽车、学校、医院、就业岗位……这些涉及民生的关键设施往往缺位。

  实际上,城镇化要平衡好“大”与“全”的关系。城市为人而建,它的规模应当由功能性所决定。在这一点上,德国不少城镇的做法还是值得推介的。

  走读德国:“科学城”不伦瑞克 1/6居民从事科研

  初到不伦瑞克市,德方人员在一座古老的白色城堡会见了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这座古老却不失生气的城堡是萨克森王朝时期的国王行宫,虽经历上百年风雨,却仍旧散发出古典高雅的气味。

  不同于以现代服务业著称的政治文化中心汉诺威,亦和汽车产业一枝独秀的大众集团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相异,技术人才汇聚让不伦瑞克成为都市圈中当之无愧的科技、智力高地,其产业发展也多与科研密不可分。

  “我们的常住人口为24.5万,其中高达1/6从事科研,这是非常少见的。”不伦瑞克市经济局局长约阿希姆·罗斯介绍说,布市位于下萨克森州东部,是欧洲科研力量最集中的地区,有近4万名的科研人员在不伦瑞克市从事研发工作。

  试想想,若你是沃尔夫斯堡市市长,本市汽车产业壮大迫切需要据点的扩张,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也需继续注入技术创新的新鲜血液,此时此刻,面对相聚19公里外聚集着高新技术人才的不伦瑞克市,你会怎么做?

  毫无疑问,要把不伦瑞克作为大众汽车的技术依靠之一。

  罗斯告诉记者,“德国第一所工业大学不伦瑞克工业大学距离沃尔夫斯堡市的大众总部最短距离仅18公里。这简直就是把大学开在了大众汽车的家门口,让大众捡了个‘大便宜’。”据称,不伦瑞克工业大学具有最高声誉和最高教研水平的9所理工大学联盟(TU9联盟),在土木工程、建筑、机械工程、交通系统等众多工程领域在德国位居前列,具有强大的科研优势。

  而为了持续支持大众集团的技术革新,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改造,不伦瑞克市与下萨克森州、大众公司、不伦瑞克工业大学共同在不伦瑞克大学建立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大众几乎每一项革命性成果都源自于这一家产、学、研深度结合的研究中心。

  粤欧情缘:一汽大众广东项目将借鉴德国汽车模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德国大众应该算是知名度极高的汽车品牌。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一行中午刚结束对传统工业重镇不伦瑞克的造访,就马不停蹄赶往19公里外的下一站——被称作汽车界“迪士尼乐园”的沃尔夫斯堡市。一路上,德方的引导人员向我们介绍这座新兴的城市——建成历史仅75年,失业率全德最低,最初只为安置大众汽车员工而建立,而现在是欧洲最大的汽车企业总部所在地,是名副其实的“汽车上的城市”。

  德国大众公司高层介绍:“整个城市都围绕着核心产业运营的,城市发展的节奏也与企业密切配合,大众发展快的时候,沃尔夫斯堡人口增长就快,大众发展慢时,沃尔夫斯堡也发展得慢。”

  但另一方面,虽然谁都想一直延续这种“汽车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发展模式,可依靠单一企业来带动城市发展的路径还是存在瑕疵。

  上世纪90年代初,大众汽车公司经营进入低潮,需要削减30%的工作岗位,城市发展随之面临困境。彼时,沃市开始提出转型理念,他们意识到,单一依靠汽车企业来带动城市发展是危险的。于是,沃市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比如建设艺术博物馆、德国北部最大的水上运动中心等,这一方面有效分流了企业裁减的劳动力,同时也为当地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还利用旅游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我们让汽车生产相对独立于城市其他区域,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相关延伸功能和配套服务。”

  “目前沃市常住人口13万左右,提供的工作岗位达11万之多,我市因此成为全德失业率最低的城市。”莫妮卡透露,在2009年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沃市总失业率达到17.9%,但此后逐年下降,2012年失业率仅为4.8%(这其中还包括因身体原因无法工作的病人、残疾人等)。

  对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大众结缘很早。为了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大众除了开发新产品、扩大产能、建设新工厂外,打出“致力于成为中国最环保的汽车生产商”的旗号。2007年底,大众在中国的所有生产产品都已获得ISO14001的环保标准认证,而截至2010年5月,大众已经成功实现此前所承诺的,所有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生产的汽车减少能耗和排放20%以上的目标。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又是我国汽车消费的重点省份,自然成为大众的重点投资地。2010年,一汽大众广东项目落户佛山市南海区,总投资达5亿欧元。今年下半年,这个被誉为佛山狮山汽车城的项目便将建成投产,据了解,届时产能将从15万辆扩大至30万辆,且可提供4000个就业机会。

  “我们将帮助一汽广东项目学习沃尔夫斯堡汽车城的部分模式。”莫妮卡表示,未来,大众汽车会继续将最环保、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到中国。

  本期嘉宾

  ●中国驻德国大使 史明德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院长 施瓦巴赫

  ●德国东部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对外事务处主任 桑德拉·雅施克

  ●德国传统工业重镇不伦瑞克市议会主席 乔克姆·罗斯

  ●不伦瑞克市工商协会副会长 克劳斯·哈廷格

  ●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市市政官员 莫妮卡·托马斯

  (总策划:张东明、傅朗,总统筹:李坚、陈广腾、黄国平、段功伟,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徐林,后方联动记者:赖竞超、曹斯,翻译:江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