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一期工程于去年6月初正式开始建设,由于市领导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经过项目工作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于8月30日正式启动试运行,项目按计划全部完成工作目标,各项功能、性能、技术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12月21日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等7位国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评定:“平台基于开放标准和自主研发,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及行政监察系统,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该平台的整体指标及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且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推动和深化了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了我市的信息化水平。
  一、项目建设背景
  “十一五”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山区经济强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对于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推进和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延伸,统筹城乡发展,整合资源,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将为我市的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5年5月,欧真志市长在市长办公会议上提出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我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的电子政务建设要求。为此,我局对省内部分地市的电子政务发展及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需求开展了半年多的调研,在多方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方案,并纳入全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建设范畴,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并于2006年初开始编写实施方案。期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6]8号),对全省地级以上市建设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作了部署,我市被列为山区市的试点,要求在2006年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为此,市政府提出,要综合利用资源,把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纳入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范畴,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实行一体化建设。经过多方论证,市信息产业局与市纪委、监察局提出了《云浮市电子政务平台一期工程与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统筹建设方案》,2006年5月25日,方案经市政府审定通过,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二、项目建设内容
  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一个平台、八项应用。一个平台是: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八项应用是:试点单位网上审批和并联审批系统、自动化办公(OA)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行政电子监察系统、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及企业信用系统。项目总投资488万元(其中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工程350万元,行政电子监察系统138万元)。
  三、主要成效
  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一期工程经过半年多的实施、培训、推广,各应用系统已全部建成并正式上线运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一)初步建成一个成本低、应用广、安全实用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
  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最好的回报是项目决策层的最大心愿。采用“以大集中方式统一建设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与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正是所有项目参与者经过充分调研和详细论证后确定的建设模式。这种建设模式只需一套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即能实现物理集中、逻辑分布的一体化应用体系架构,相比分散建设模式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经初步估算,要建设同等效果的平台和应用系统,采用我市一体化模式能节省建设成本70%,大大减少了应用系统建设的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投资。我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一期工程包括多个子系统:全市政务信息网络控制中心、行政电子监察监控中心、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以及涵盖政府管理政府部门(G2G)、政府服务企业(G2B)、政府听取民意(G2C)的八大共性应用业务系统等。这些业务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还通过集成GDCA(广东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安全认证体系,实现了统一的安全认证机制,电子政务各应用子系统通过统一个人身份证书登录以及统一验证和授权,有效保障了我市电子政务在各个应用领域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平台应用系统用户总数已达700多个,其中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用户已包括所有市直部门、县(市、区)五大办及部分县级部门近200个,15个市直部门采用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用户包括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40个部门105个工作人员,上网行政审批事项450项。由于公众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在200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我市网站排位获全国地级以上市第73位(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市参加评估),比上年提升29位,在全省排第10位。
  (二)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办事效率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不应该是简单地把传统的手工模式电子化,而应该是整合和优化原有的手工流程并将其标准化。我市电子政务各业务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在规范公务员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公务员的工作量。例如,公文交换系统和办公OA系统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党政机关对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设计,系统中的表单、文件模版包含了公文所必需的要素,公文版式设计规范,可选文种齐全。这两个系统的建成使用使得原来靠邮寄、传真、电话等极为繁复、效率低下的公文传输变得简单、高效,使公文的收发、检索、存储变得快捷明了,除降低各部门因收取文件所投入的人力、车辆、纸张等的消耗外,也大大减轻办文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市府办为例,以前向市直140多个单位发一份文件,起码需要3—4个专门人员半个工作日的时间进行印刷、盖章、装订、装封、分发,而现在这些繁琐的工作只需要1个人不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行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则是通过对审批事项全程的监控,实现了自动违规警示和绩效排名,切实增强了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窗口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如市房管局主动适应电子监察系统的要求,优化后方科室办事程序,设计了三所(交易所、测绘所和产权所)围绕窗口转的工作模式,每个科室业务处理的办结时间比原来提前了2天。据统计,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运行至今年3月份,被监控窗口收件23678件,办结24375件,办结率达到102.94%(其中即办件4826,承诺件19221件,提前办结17025件,提前办结率88.57%,比系统开通前提高了37.3个百分点)。
  (三)扩充了行政电子监察的范围
  我们认为,行政监察应该是对政府所有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因此,在决定建设电子监察系统的同时,我们就已经明确定位要建设全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而不紧紧是“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由于基础平台各应用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是统筹捆绑建设,都基于同一个平台,可以实现统一数据标准的数据资源共享。因此,监察的范围和对象除了网上审批业务之外,还可以包括信访投诉处理、政务公开、公文收发等,避免单一的行政审批监察,今后还可以随着业务系统及应用需求的增加不断扩充行政监察范围。
  (四)提高了部门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识
  随着一期工程各应用系统深入推广和使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越来越明显,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从开始不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到主动要求参与建设。如电子公文交换系统,部份曾经不愿意接入系统的单位,现在则主动要求接入。食品药品监管局、经贸局、文广新局、团市委、环保局、水务局等系统还主动要求把系统延伸到县一级,而云安县则要求全部县直部门至镇级党政办开通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又如在办公OA系统推广中,市文广新局主动要求列入第一批试点,该局局长还带头参加培训。
  (四)促进了便民服务和政务公开
  服务市民、公开政务是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体现。第一期16类市民服务、19类企业服务合计37个部门共450项的审批的办事指南发布、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服务,种类齐全,信息量足,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企业办理各项审批事项,突出了政府为市民、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公众信息网站及电子监察大厅、行风大厅、群众大厅、政务大厅五大门户网站的成功升级改版,使我市政务信息公开更及时、更全面,成为24小时全天候为市民参政议政,反映民情民生,协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又一渠道。
  (五)确立公务员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事务的理念
  从手工模式到电子化模式,是一个新理念形成的过程。一期工程各系统大范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众多公务员必须抛弃旧的办事模式,同时,信息技术带来安全快速标准化的处理手段反过来加快了新理念的形成。例如,由于机房的搬迁,电子公文交换等各系统需要暂停三天,在这三天内,我们的电话不断,要求尽快恢复系统运行。
  (六)电子政务建设队伍得到锻炼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一期工程又是建市以来电子政务建设最大的项目,工作组的人员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类似的项目建设,可以参考的案例和经验基本没有。然而,正是这个年轻的团队,在半年的时间里,以坚韧的毅力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在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招投标、项目实施、技术实现、进度控制、推广培训、系统维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参考经验
  通过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市电子政务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省信息产业厅、省监察厅领导多次视察项目进展情况,在8月30日的启动仪式和11月10日在我市召开的全省部分地级市行政电子监察座谈会上,省信息产业厅和监察厅领导对项目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为“云浮模式”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肇庆、清远、茂名、梅州、韶关(南雄)及广西桂林、贺州、玉林等地市也派考察团到我市观摩学习。
  总的来说,一期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全面提升了我市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加快了我市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了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改善了公共服务、促进了政务公开、强化了综合监管、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主要经验和体会
  由于我市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选择比较合理,电子政务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得到了稳步推进,也为今后我市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是项目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
  我市是一个山区市,经济欠发达,财政较为紧张。纵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市的电子政务工作却日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去年,市政府下大决心,追加488万元用于构建“电子政务应用基础平台”和“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并先后成立“云浮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云浮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协调小组”,由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清林担任组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欧真志市长多次召集相关部门领导召开会议,亲自协调项目建设工作,使得一直制约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政务网络网控中心机房得以解决(原来的机房只有20多平方米,现中心机房约90平方米)。同时,欧真志市长、梁清林常务副市长、分管信息化工作的招炳德副市长多次到项目建设组进行调研,并察看施工现场,指导工作的开展。省信息产业厅陆建生副巡视员也实地视察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另外,市政府还与市各行政审批和有服务事项的部门签订了建设责任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使项目建设进展非常顺利,从5月25日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设方案到8月30日系统正式启用,只用了3个多月时间就顺利完成。
  (二)做好调研,明确需求,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
  2006年网络流行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士’去”,虽然带有“恶搞”的成份,但也道出了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理念。由于电子政务本身及其赖以支撑的信息技术的特点,电子政务建设中弯路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传统行业。所以,在项目建设中,我们不做“形象工程”,也不盲目仿效发达地区的建设模式,而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调研,在众多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根据本市的实际,扬长避短,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例如“统一大集中建设模式”、“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与行政电子监察系统一体化建设模式”是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和论证才敲定下来的。同样,在实施过程中,各类业务处理的流程、规范和标准都成为系统建设和实施的重点。项目实施伊始,协调小组办公室便对我市部门信息化建设基础信息、部门组织架构、行政审批事项的内容和流程、行政电子监察建设方向和内容、公文文种、格式和流转流程等业务信息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研,并经过反复核实,最终落实了电子政务各项业务需求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调研使我们明确了需求,需求的满足就是成功。
  (三)团队紧密协作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要获得成功,都离不开一支高效、优秀的团队支持。对于我们这个项目来说,由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是我市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以来最大的项目,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系统承建商必须具有项目研发和实施推广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招投标选取供应商时非常谨慎,尤其是软件开发方面,特别注重对方技术力量和研发队伍的素质。事实上,我们选取的中山大学等供应商都是很有实力的,他们派出的技术人员和我们本身的建设队伍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团队紧密协作的精神,使我们整个项目建设能顺利开展和成功运行。
  (四)强化推广应用是保持项目生命力的保障
  电子政务建设不在于建了多少个系统,而在于用了多少个系统。为保证各应用系统能在开通时就真正能用起来,我们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培训。每个应用系统上线前,我们都先对操作员进行集中培训和模拟运行,整个项目的实施推广期,我们分别对网上审批系统、网站信息发布、电子公文交换、办公OA、信访投诉等应用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参训人员达700多人次。二是抓制度建设。先后制订了《云浮市行政电子监察绩效评估办法》、《云浮市行政电子监察预警纠错办法》、《云浮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管理规定》以及系统维护手册等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系统管理。三是抓好系统维护。为及时解决在系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除利用电话、上门解决等传统方式外,还建立专门用于解答疑问的QQ群,群内所有人员都可以即时看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甚至系统维护员来不及回答的,就已经由其它操作员在线回答了,相当一部分操作员成了编外系统维护员,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这种快速共享的沟通方式,成为继电话、手机后业务联系的又一信息技术辅助工具。目前项目的各应用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市直部门个人用户由开始的100多个,扩展到现在将近700个,占市直公务员总数的30%左右。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体制障碍尚未突破,资源共享效果还不明显
  我市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有部分领导对电子政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对如何将技术与政务有机结合的问题缺乏认真研究,特别是对于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可以改造、优化政务结构与工作流程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要办理“企业设立”的业务,目前还需要企业设立者拿着资料一个一个窗口(工商、国税、地税、环保、消防、卫生等)去递交办理,还没能做到一个窗口接件受理、后方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办理,最终由一个窗口办结。要实现这种模式,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在政府决策层面,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几乎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要改变政府目前信息采集、信息登记、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政务信息流过程中的一系列体制问题(如条条分割、块块独立,政府业务流程管理,政府信息保密、共享、公开体制等),形成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政府行政办公机制。因此,必须要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和领域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
  (二)部门协调力度尚需加强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等现象,难以形成共同建设的合力,尤其是业务沟通比较困难,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协调和平衡各种关系。
  (三)公务员信息化应用技能还不高
  任何信息化工程成效如何,关键在于人。虽然项目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务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但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和网络的公务员数量十分有限,相当多基层政府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同时公务员受到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工作方式的双重压力,在电子政务的建设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求公务员在承担传统方式的政务工作的同时,又能够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而许多公务员本身的思维惯性和工作压力使其主动适应电子政务要求的思想动力不足,具体工作的压力越大,思维的惰性和惯性阻力也越大。
  七、下一步计划
  正如《关于云浮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工作方案》所提到的“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不是搞一两个项目或一两个部门或一年半载就可以取得的明显的效果”。一期工程项目建设虽然基本达预期目标,但总体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要厚积薄发,使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上新台阶,必须在总结一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二期建设的合理目标和切实的实施方案,方能使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持续发展。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二期工程仍然要和行政电子监察系统一体化建设,主要内容:一是重点实施全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二期项目,包括法人基础数据库的完善及扩展、推进并联审批业务系统应用、建设有形要素市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人大、政协提(议)案管理系统、开发新增各应用子系统的电子监察数据接口、6.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等。二是协助市监察局实施行政电子监察系统二期工程,推进市、县、镇三级行政电子监察建设。三是统筹协调各县(市、区)电子政务基础平台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