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以各种形式开展学习传达,以会议精神指导工业经济发展工作,全力打好保增长和降能耗“两场硬仗”,充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努力实现GDP超千亿元,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根据省对各地工业经济增长、投资、利用外资、节能降耗等方面主要指标的调整要求,该市迅速对有关指标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分解下达。2010年该市工业经济主要目标是: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3.6%、工业增加值增长31.5%、销售收入增长30%、利润总额增长36%、税收总额增长35%、工业投资增长2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2%;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单位GDP能耗下降2.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

  (一)抓产业规划。抓紧编制和实施《肇庆市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肇庆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肇庆市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肇庆市产业选择研究》等,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全局性、系统性的引导和支持。

  (二)抓协调服务。一是加强对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测、分析,实施《肇庆市企业经营预警工作办法》,增强预警和调控能力,对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和科学分析。二是做好煤电油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重点协调推进电力设施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坚持有保有调有压的原则,确保重点企业用电正常有序供应。三是主动为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问题,使工业企业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抓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172个投资规模较大、预计可在今年新增190亿元产值的新建、续建、技改、增资扩产重点工业项目和列入《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力促高新区亚洲铝业年产40万吨铝板带项目、鼎湖卡诺暖通空调公司、高要华晶玻璃公司、封开华润水泥第三、四条生产线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项目的投产、达标达产。抓好在谈、签约项目发展,力促华泰、中恒等一批重大项目尽早建设、加快建设和如期投产。

  (四)抓龙头企业培育。制定评审标准和实施方案,着力培育肇庆工业50强企业、现代服务业30强企业,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壮大中恒集团、中导光电设备、汽车机车制造、亚洲铝业等企业,培育生物工程技术、高端电子信息、汽车机车制造、金属加工等产业龙头,形成经济发展新带动点。

  (五)抓承接产业转移。一是进一步抓好载体建设,推进省级产业转移园的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能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二是做好中山(肇庆大旺)园区的扩园和中山大涌(怀集)、顺德龙江(德庆)园区的整合规划申报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对接,促进广佛肇三地产业合作发展。四是加大园区招商、产业招商、行业招商力度,组织筹备“肇庆金秋”等经贸活动,积极参与省组织的各种招商活动。

  二、千方百计降能耗

  (一)实施节能预警调控。进一步完善并立即启动实施《2010年肇庆市节能预警调控方案》,从9月份开始,将按照节能预警应急响应等级,通过调控电力供应等方式,坚决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企业采取限产、停产的措施,并对实施应急调控的县(市、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已经批准的项目,责令暂停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责令暂停投入生产;必要时还将关闭该地域的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今年9月份开展全市2010年度节能预考核,根据各地能耗指标情况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二)实施限电措施。按照各地电力增长、用电总量情况和工业经济增长情况,将9-12月的控制用电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分析各地工业电耗情况,结合电力“迎峰度夏”,调整错峰用电方案,切实控制各地工业用电,争取把全年全社会用电增幅控制在16.4%以内。同时,对目前在建一批只能即期反映能耗,未能反映经济指标的陶瓷、压铸等行业的“高能耗、低产出”新项目,今年年底前一律暂缓投产,供电部门对此类企业暂停生产用电供应。

  (三)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做好小钢铁、立窑水泥、造纸、味精、印染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对应淘汰而未淘汰的落后产能坚决责令停产,力争第三季度前完成全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组织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后续检查工作,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重新生产,坚决遏制落后产能用能。

  (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的跟踪落实,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实施,争取在下半年发挥节能作用。重点督促华润水泥、金岗水泥等大型水泥企业加快办理热电联产相关手续并网发电,以抵减企业的部分生产用能。抓好节能技改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获得上级的资金扶持。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积极推广高效照明、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

  (五)实施重要领域节能工作。严格执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集中供冷和空调节能技术改造,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引导老旧汽车技术改造或报废更新,加速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型,鼓励应用节能环保新型运力。积极推动公共机构以及市政公共设施加快应用节能空调和高效照明产品,加强用能管理,努力实现省下达的公共机构节能5%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