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刷新20年纪录

上半年投逾1200亿元,同比增80.1%

  (南方日报7月24日讯)广东创新驱动战略“四大抓手”之一的工业技术改造,2015年上半年投资力度刷新广东20年来的纪录。上半年工业技改共投入1220.9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1%,相当于2013年全年投入的4/5,带动全省工业投资劲增超两成。据测算,省财政每投入100元,可撬动社会投入2000元。这是记者23日从省经信委获悉的。

  ▲▲转型升级技改上半年投入过千亿

  多年来,广东工业技改总量偏小,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一谈到发展经济,更多的是想到新上项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升级。2013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量1557.7亿元,仅相当于当年江苏8207亿元的1/5、浙江4661亿元的1/3。

  今年,广东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战略和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新一轮技术改造是其中重点。

  记者从省经信委获悉,2015年上半年,广东工业技改投资1220.90亿元,同比大增80.1%,比全年30%的目标高出50.1个百分点,为广东1995年至今技改投资最大的增幅。在技改投资基数逐年增大的情况下,仍创80.1%的增幅新高。目前,全省33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车间厂房里,各类生产设备正在更新换代。

  “技术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广东工业企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省经信委技术改造投资处处长朱晓东说,目前省级技术改造财政专项每投入100元,可带动社会投入约2000元;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每投入100元,可拉动工业产出约300元。1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59.92亿元,同比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8.88万元/人,比去年同期高出0.45万元/人。

  ▲▲政策扶持以奖代补调动企业积极性

  为了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广东创新推出新一轮技术改造政策。2015年至2017年,省财政预算安排技改专项资金75亿元,主要采用股权投资、贴息等方式支持有规模效应、龙头集聚效应的企业,推动全省过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带动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000亿元以上。

  广东创新编制全国首个省级技改指导目录《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强调在坚持市场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明确智能化改造、扩产增效、设备更新等政府重点引导和支持的范围。今年上半年,广东技术改造投资监测系统监测的技改备案项目达2146个,项目总投资953.5亿元。

  广东在全国首创事后奖补政策,在75亿元重点支持资金外,预计再拿出93亿元。2015年起,从完工下一年起连续三年内,按对财政贡献增量额度中省级分成部分的60%、地市级分成部分的50%、县级分成部分的40%实行以奖代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未来计划 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450亿元

  今年上半年技改投资猛增,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下一步,根据《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要求,今年全年计划引导5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450亿元。广东继续加大政策宣贯培训力度,重点宣贯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分片区组织事后奖补和监测系统工作培训,调动企业技改积极性。探索设立省技术改造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强金融、国土、人社、环保等部门协作,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人才和环评等方面困难,加快项目建设。同时,加强投资监测,动态监测全省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情况,确保新一轮技术改造有序健康发展。

  ■案例

  技改:降低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产能

  记者日前来到阳江,走访多家参与技改企业,现场目睹了工业技改投资大涨对于企业的影响。

  走进阳江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敏对于该公司可以提供刀剪光谱金相分析的实验室很自豪。“这种实验室在‘刀剪之都’阳江也很少见。”钟敏说,公司“高效新型刀剪自动加工工艺技术改造项目”自身投入资金2000万元,申请省财政资金400万元。引进了程控全液压模锻锤、热缩机,填补了国内“真”锻打制刀技术的空白。此外,引进自动焊接设备,生产效率比以往提高2倍以上,劳动力成本降低35%,产品质量提高20%。

  阳江康力国际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不锈钢果蔬刨生产基地之一。此前,公司自动化程度不够高,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用工成本上涨,难以招到合适的劳动技术工人,时常出现缺人现象,无法及时完成生产任务。2012年,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2台350吨冲床及数台高精密冲床,代替传统人工,产能提高200%,减少了70%操作工人。尝到了甜头后,公司2015年计划投资2000多万元做第二期自动化生产线升级,建设数控化生产线。与手工相比,生产效率提高50%,产能进一步提高300%,工人也进一步减少70%,经济效益提高30%。

  记者 苏力 肖文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