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9月27日讯 中航通飞在珠海总装的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填补国内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空白;三一海工研制的国内首台100吨级港口高架起重机是国内起重能力最大的港口高架起重机,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珠江钢管的3500米超深管道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方正科技的印刷电路板、越亚封装的高端有机无芯封装基板技术居于行业前列;飞马传动、台金科技分别攻克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和伺服电机自主核心技术…… 

  今年以来,从技术到产品,珠海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成果加快涌现。在将于29日开幕的第二届装洽会上,观众可以一睹这些掌握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产品的风采。本届装洽会上,珠海将有36家重点企业参展,既包括格力智能制造、中航通飞、中海福陆、银隆新能源等龙头骨干企业,更有欧比特、兴业应用新材料、怡和科技、飞马传动等新兴的高精尖科技型装备企业,它们带来的不少自主创新技术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 

  这些珠海企业和创新科技,是珠海装备制造创新发展的缩影,也是珠海装备制造加速迈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的注脚。创新,永远在路上。作为珠海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产业主导。按照部署,珠海今后将进一步突出创新引领,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形成自主创新技术为核心,鼓励和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迈向中高端,进而推动珠海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珠海制造到珠海智造,由全面创新引领的珠海先进装备制造业,正在开启新的产业未来。 

  ■技术突破 

  攻克核心技术 抢占行业制高点 

  欧比特的微纳卫星、纳睿达的相控气象雷达、兴业的激光影院、ABB的14轴机器人、四维科技的虚拟空间、创智科技的物流机器人、怡和以及飞马的机器人减速器……这些即将亮相于本届装洽会的产品折射出珠海装备军团的技术实力。 

  创新驱动必须发挥好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创新的引领之下,珠海多家装备制造企业瞄准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发力,部分已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其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走在行业前列,逐步抢占行业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导权。 

  目前,珠海部分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或产品在全球都已经具有较强竞争力,云洲智能科技自主研发的环保和环卫无人船属于世界首创,全自动测绘无人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诺赛科的锗硅晶体在蓝宝石衬底上的外延生长技术全球首创,基于这项技术生产出的半导体芯片运行速度比现行主流产品快2至5倍;赛纳科技继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激光打印机后在3D打印领域又有突破,研发出世界领先的全彩色光固化直喷式3D打印机;中航通飞生产的AG600是全球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技术水平处于全球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减速机、控制器和电机领域,珠海飞马传动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关节”——RV减速器达到国际一流产品水平,台金科技的伺服系统已实现量产并打破国际厂商的封锁和垄断,格力智能装备的减速机、控制器和电机相关产品最快将于明年面世,珠海在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已取得新的突破。 

  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了珠海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的电机、电控和减速箱一体化动力系统总成,占国内轻型纯电动乘用车和特种专用车市场约80%的份额;启世机械设备推出的自动化空调压缩机生产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中车业成实业有限公司珠海生产基地生产的“轨道交通TYG系列油压减震器”和“轨道交通电连接器”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列行业前三;光宇电池的聚合物锂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五;汉胜公司成为全球规模第二、亚洲最大的射频同轴电缆制造商。 

  与此同时,在珠海,一批创新型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逐步以更开放的视野,面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从国外吸纳先进的项目和技术、优秀的人才为己所用,力争融入全球创新链、价值链,推动产品、技术能够参与中高端竞争。 

  ■创新载体 

  装备制造企业有了创新“大本营” 

  9月23日,珠江西岸首个智能制造科创基地——金湾“智造大街”正式开业,该项目将针对智能制造创客、中小微企业等建设科技研发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及试制车间等产业载体,力争2年内集聚约30家智能制造企业落户孵化,打造成为珠海智能制造的孵化平台。 

  以公共检测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主的创新载体,对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集成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此前,珠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上述创新载体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 

  如今,珠海正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力量,推动市场化运作,着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的创新平台取得新的突破。 

  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在珠海设立的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航空航天装备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正加快建设,这是省科学院重组后最优先设立的3个骨干研究所。三大研究所通过“1+N+X”市场化运作模式(1是1个研究所,N是N个研发平台,X是X个项目公司),以“投入产出”为主要考核指标,允许研究所和企业人才双向合理流动等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升珠海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产业的国际化创新能力。 

  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检测平台,国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填补了广东相关产业的检测平台空白。在运作层面,中心与中大创新谷等社会资本合作,共享中心相关设备及资源,目前已经引进1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落户,运营效益已有显现。 

  依托企业建设的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也已成为先进装备制造创新的“大本营”和“主力军”,有力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由长园电力等企业投资建设的珠高电气检测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获国家资质认证的高压和特高压检测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检测中心。 

  “中心检测服务可协助企业降低成本、加速产品上市,缩短试验和测试周期,预计每年可服务超过100家智能电网企业。”长园电力副总经理黄洪说。 

  装洽会看点 

  云洲智能M80无人艇: 

  全国首创“隐身”海洋无人艇 

  代替人工清理河道垃圾的“水面机器人”、帮助武警抗洪抢险的无人侦察船、可在雷达监测下“隐身”的海洋测绘无人艇……这些全国首创的无人船产品,就在中国第一家民用无人船企业——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诞生。 

  据了解,该公司的无人船融合了船舶、通讯、自动化、机器人控制、远程监控、网络化系统等技术,实现自主导航、无线遥控、数据实时传输,可用于水质监测、流量测量、污染源追踪、应急采样、水下地质测绘、核辐射测量、海洋测绘、安防巡逻乃至更多军用领域。 

  以今年最新发布的“M80隐身海洋测量无人艇”为例,该产品由中国海军、航天科工集团和云洲智能共同研发,可有效应用于海洋调查、海洋测绘、勘测和安防巡逻,其全自动测绘无人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M80无人艇的船艏为穿浪船型设计,配合三体船型设计,使航行更稳、兴波更小;且M80为全隐身设计,我们在船体设计以及船身材料研发上下足了功夫,实现了反射面积仅有0.01平方米。这意味着在浪仅高于0.5m的情况下,M80也可完全不被雷达发现。”该公司工程博士唐梓力介绍。 

  在环保无人船方面,云洲智能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环境监测无人船“方洲号”也属世界首创。据悉,“方洲号”长1.5米、宽0.7米、高0.35米,能平均提高至少1倍的测量效率,定位精度可达1—2厘米,每艘售价约50万元。 

  机器人“关节”RV减速器: 

  有望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历史 

  此次装洽会,珠海飞马传动机械有限公司将展出工业机器人关节用SV310摆线轮减速器、工业机器人关节用SV125摆线轮减速器和精密行星减速器GA060—110等6款高精度减速箱产品。 

  成立于2008年的飞马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此前专业生产各类搅拌机械设备的减速箱及配套零配件,在减速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4年,公司决心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被称为机器人“关节”的RV减速器。 

  “RV减速器是目前工艺最为复杂、制造难度最高的减速器。”飞马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RV减速器对精度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核心零部件精度需要达到1毫米的千分之三以下。因其制造难度超高至今尚未国产化,70%以上的市场份额仍由日本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垄断。 

  但飞马公司有望打破这一历史。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已成功下线2款RV减速器,正在进行现场负载实验及数据收集,预计明年可实现量产。此外,还有数款RV减速器正在试制及在研。“我们的生产加工设备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生产线,生产出的产品在与进口同类产品对标测试中,关键指标表现已经不分上下,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因此,打破国外垄断,将不再是空谈。”飞马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国之重器”AG600: 

  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 

  上半身是飞机,下半身是轮船,既可“上天”,又可“入海”。今年7月,世界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珠海总装下线。进入9月,AG600测试改装工作正式进入上机阶段。在本次装洽会上,长宽高均为两米的AG600飞机模型将亮相。 

  作为我国“三个大飞机”中最“特殊”的一个,AG600是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被称为“国之重器”。 

  AG600机身尺寸与波音737相当,最大起飞重量53.5吨,最大巡航速度500公里/小时,20秒内可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000余平方米,总体技术和性能达到当前国际同类飞机先进水平。 

  据统计,全机共有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近120万个标准件,98%的结构及系统零件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0%以上为国产产品。AG600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空白,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升航空工业乃至国家制造业水平、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管道: 

  再破国际垄断 产品世界领先 

  深海开发是大国间较量的重要领域,是衡量一国制造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标志。随着海上油气田开发方式和技术的变革,深海管道日益承担起重要作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技术却为欧美先进国家所垄断。直到5年前,珠江钢管公司成功研发的1500米深的深海油气管道,改写了我国在该领域受制于人的历史,成为当时国内唯一能够应用于深海油气开发的管道。 

  去年以来,凭借院士工作站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珠江钢管继续在深海管道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多次成功试制出领先世界的3500米超深海底管道,并在中东—印度超深海油气输送项目中应用,理化性能全部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目前待产品大规模生产。 

  “3500米超深海底管道的试制成功,标志着珠江钢管所代表的中国深海开发企业正在逐步引领全球行业进步,对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南海战略和海洋装备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珠江钢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珠江钢管将继续以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为竞争力,加速推进海洋装备配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为海工装备行业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先进的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撑。 

  智能全极化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缩小国内外雷达技术差距逾5年 

  由7名海归博士创立仅2年的珠海纳睿达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自主研发和生产出应用于海陆空监视和预警的“智能全极化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其核心技术被中国国家气象局认定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们同时融合了极化技术和震列技术,解决了目前国内气象雷达无法解决的难题,使我国与国外相关技术水平差距缩小了5—10年。”纳睿达公司总经理包晓军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民用雷达技术的瓶颈和难点在于“识别”和“精度”。比如,现在全国普遍采用的气象雷达仍无法明确识别空中很多杂波、杂物,也无法在短时内精确观察出“龙卷风眼”的位置和移动速度。 

  “我们研发的雷达可以在短时间内精确识别出水分子的形态是水滴、水汽还是雪花,也可以准确定位‘龙卷风眼’的位置。”包晓军介绍,该产品集合了双偏向多普勒天气探测功能、灵活的快速扫描模式、独特的空间二次回波抑制、先进的脉冲补盲技术、全固态相参收发TR组件,具有探测效率高、可靠性强、维护费用低、结构紧凑轻便等特点,可固定或车载安装。 

  依托这项技术,中国国家气象局已与纳睿达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在北京、珠三角分别建立1个超大城市精细化观测网,每个观测网由4台相控阵天气雷达组成。包晓军表示,建立起该观测网后,两地气象临时预报和局部预报精确度将由现在的60%提高至85%。 

  “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 

  可实现全方位无障碍精准遥感 

  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本次装洽会上展出OVS-1卫星模型。“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将能获取高光光谱数据、可见光影像数据、可见光视频数据。这样,该卫星星座可以为统一观测对象提供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实现了全方位精准遥感。 

  “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搭载了高光谱相机、可见光相机两种类型的传感器载荷。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这些传感器载荷均可无障碍地获取遥感数据。 

  据相关媒体报道,欧比特的卫星发射工作已完成前期准备,预计本年度后半段将搭载发射两颗视频实验微纳卫星,这是其公司“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项目的其中两颗业务星。后续三年将陆续完成34颗微纳卫星的发射任务,主要为视频、高光谱、SAR三种类型的微纳卫星。届时,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由民营资本自行制造和运控的微纳卫星将首次进入太空并开展商业化运营。 

  (撰文:沈文金 陈晓 沈梦怡 林郁鸿 吴志远 潘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