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696453330/2020-00755 分类:
发布机构: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成文日期: 2020-07-28
名称: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525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粤工信案函〔2020〕252号A 发布日期: 2020-07-3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525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0-07-30  浏览次数:-


台盟广东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以制造业复兴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20200525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税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关于以制造业复兴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对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2019年11月,我省高规格召开了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在全省掀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热潮。目前,我厅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会同有关单位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一、已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积极谋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举措

  一是召开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在会上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对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作出全面部署,发起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一轮冲锋号,制造强省之路再掀新篇章。二是研究制定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的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简称“制造业十九条”)。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赴全省15个地市开展了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反映的情况、问题和诉求,并先后四次征求各市、省有关单位、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并修改完善。“制造业十九条”经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9年12月6日正式印发。“制造业十九条”充分考虑我省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的现状和当前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按照着眼长远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三是推动成立高规格的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加强战略谋划,提高制造强省建设决策水平,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了以周济院士为主任,首期38位院士、专家、企业家组成的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并成立秘书处。2019年12月25日上午,召开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咨询会议,马兴瑞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当天下午,组织召开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题对接座谈会,陈良贤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二)有序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工作

  为应对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我省谋划高起点、稳中求进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研究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称“战略性产业集群”),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其中,“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突出“稳”,主要选择产值5000亿元以上,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对广东经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有关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夯实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具体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现“进”,主要选择产业辨识度高,切口小(产值在2000亿以内),有高成长性,强化未来发展产业方向的有关产业集群,进一步抢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开创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意见》从我省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对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进行顶层设计,从重点方向、区域布局、战略定位三个维度分别清晰地描绘出产业集群发展路线图。我省将对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分别制定行动计划,按照项目化、体系化的思路,埋头苦干攻关,一个集群一个集群突破,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确保《意见》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有效落实,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三)积极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前期调研

  为深入做好省重点专项规划《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于5月11日至22日分两组赴珠江西岸的广州、珠海、佛山、江门、湛江,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汕头、潮州等10个地市开展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通过分片区政企座谈交流、走访企业(47家战略性产业骨干企业)、问卷调查(176家战略性产业骨干企业)等形式,深入了解各地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主要问题困难、典型做法以及对我省“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与诉求,为规划编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认真抓好“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贯彻落实

  根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工作事项要求,督促省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企业融资、解决用地难、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项政策。借助行业协会等平台对政策进行宣贯3场以上。除深圳和汕头2个地市重点出台了系列专项配套措施外,其余19个地市已全部印发地市实施细则,“1+21”的省市降成本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实体经济十条”的实施累计为企业降低成本约2873.8亿元。其中,2017年约621.2亿元,2018年约896.9亿元,2019年约1355.7亿元,降成本效果进一步凸显。完成2018年度地级以上市制造业发展情况评估工作,评出6个优秀地市,并商请省自然资源厅给予每个地市300亩的用地指标奖励。

  (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工作为牵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助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整合行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合作模式,打造“产学研用政介金”于一体的制造业创新发展载体,高标准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建4批共2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创建国家柔性及印刷显示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二是大力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08家,大力支持引导企业整合内外资源,制订实施长期发展战略,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企业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基础设施条件,安排财政资金支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购置研发、检测、试验等仪器设备和软件。

  (六)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把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一是经省府同意印发《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修订本)》,明确现阶段技术改造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推进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二是编制发布《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简化技术改造项目立项,规范技改项目管理;三是面对 工业投资低迷态势,进一步加大技改奖励力度,扩大政策普惠面和提高扶持比例,对珠三角地区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项目按新设备购置额20%、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按新设备购置额30%予以奖励,为多年来我省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最高奖励标准。

  (七)瞄准制造业“卡脖子”问题,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一是瞄准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以攻克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为目标,为广东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提供科技支撑。聚焦“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紧紧瞄准发达国家管制禁运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如自动装配机器人、先进材料等,邀请龙头企业技术总监和一大批两院院士等顶尖专家参与申报指南编制工作,充分发挥我省领跑、并跑和领域的优势,抢占战略前沿阵地,解决“卡脖子”问题。二是集聚国内高水平科研团队。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依托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创新联盟等机构,通过省点领域研发计划吸引了大批国内顶尖科研人才聚集广东,专项的牵头单位包括美的、格力、大族激光、广州瑞松科技、高新兴科技、哈工大(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华南理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广工大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参与单位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大学、哈工大、华中科大、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重庆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电科五十四所、香港科大、香港中文、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实现了优秀科研资源的有效集聚。

  (八)推进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对接。推动广东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和工程院签署面向“十三五”的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和制造业企业技术需求相衔接的信息开放平台。继续做好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的征集、发布和对接工作,加强政产学研用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支持、引导面向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企业平台创新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企业搭建为制造业企业和区域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检测检验、设备共享等专业性或“一站式”服务平台,如广州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助推我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重点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形式,推动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整合已有的检测资源搭建设备共享平台,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做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培育工作,提升联盟的创新资源集聚和服务能力。突出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按照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继续推进产业创新联盟的组建工作;建立健全与联盟组织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化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联盟创新资源集聚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解决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瓶颈,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三是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等6大产业,引导重点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与我省制造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联合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九)不断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一是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围绕我省家电、化工、建材、汽车、电子、纺织等特色行业,推动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绿色化管理,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在各行业树立绿色制造示范标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3家、绿色设计产品287种、绿色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13个,我省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二是推进工业能效提升。持续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在水泥、玻璃、造纸、钢铁、纺织、石化、有色等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公布年度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及能效指标。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装备,积极推荐我省产品申报国家工业节能装备技术及“能效之星”等绿色产品目录,按年度发布省节能技术设备(产品)推荐目录。三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开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创建,全省累计创建33个示范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2063万吨/年。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建设,指导行业协会、企业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推动全省45家试点企业项目建设,在各地市设立废旧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700个。

  (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积极支持传统产业广泛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一是2018年3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从提升供给侧能力、激发需求侧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营造“定位准、实招多”的广东特色政策环境。二是推动工业企业广泛“上云上平台”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降本提质增效。按照“企业出一点、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原则,以服务券后奖补方式,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在研发管理协同、生产设备状态监控、智能排单调度等领域提供了超过400项应用服务,累计支持和带动超过6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三是支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着眼于实现产业链协同制造与产业集群整体数字化升级,以特定行业、特定领域服务商为牵头方组建联合体,从解决集群企业关键问题、打通关键应用场景出发,为集群提供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逐步推动集群中小企业整体实施数字化转型。2019年重点选择10个集群开展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涉及注塑、模具、定制家居、灯饰、小家电、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和订单集散、产能共享、集中采购、集中运维、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等产品,促进集群企业整体“上云上平台”。四是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按照“先典型引路、后全面推广”的实施路径,聚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食品医药、轻工材料等重点行业,建设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模式的“灯塔式”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累计培育了160多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其中60多个项目入选各类国家级标杆示范,入选项目数居全国前列。

  (十一)着力发展数字经济

  一是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围绕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省政府相继出台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建设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和政策。按照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关于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工作部署,正在编制形成数字创意产业集群集群行动计划。

  二是打造数字经济发展载体。连续3年举办了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大会,连续5年联合阿里巴巴举办大数据开发者大会,促进我省和国内外业界交流合作,推动数字经济创新要素向我省汇聚。培育广州市番禺区、深圳市龙岗区等6个省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广州开发区、东莞松山湖等16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并通过资金扶持和招商支持等方式帮助园区发展,已对7个大数据产业园予以资金扶持;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方向)名单;支持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推动建设广州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8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载体。

  三是推动数字技术行业应用。2014年起,连续5年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从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领域共遴选56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大数据项目,为大数据行业发展树立标杆示范。成功推荐广州思迈特大数据分析软件、深圳腾讯大数据处理套件等10个项目入编2019年工信部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案例集,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基于大数据的自动化生产线运维服务平台示范应用项目、韶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项目等12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2018年评定15个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广东华为、中兴、腾讯等28个项目入围2020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单位,有效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四是组织开展“产业+AI”交流。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赋智效用,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联合行业协会全面调研梳理传统细分行业生产经营存在的共性堵点、痛点问题,并组织陶瓷、玻璃两个传统行业企业代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进行现场座谈研讨,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应用场景,有针对性地引导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传统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搭建了交流共创平台。

  五是数字战“疫”助力复工复产。立足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需要,面向全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广泛征集战“疫”数字技术产品资源信息,累计公开发布200家企业的340项产品资源信息。在此基础上,联合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粤商通”平台开通“智慧复工”专区,在全国率先搭建省级官方“数字技术产品超市”,同步面向21个市上线使用,为社会各界提供供需对接服务,促进信息消费。目前已发布首批179家企业254项优秀数字技术产品,有效发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的赋智赋能效用。

  (十二)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修订出台《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条例》于2019年9月25日经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已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积极回应中小企业诉求和呼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转型难、权益保护难等突出问题,在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加大创业创新支持力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订,并重点增强了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抓好“民营经济十条”等政策的落实落地,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民营经济十条”落实工作台账,推动各有关部门、地市加强贯彻落实,目前省级层面已制定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用地、知识产权保护等超过60项配套措施,已有15个地市出台配套政策。三是加强政策宣贯,在全省分片区召开政策宣讲会,宣讲范围直接覆盖3000余家企业;在中小企业人才培育专题中设置“惠企政策专题研修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行业商协会开展培训,以点带面扩大政策宣传成效。四是组织开展“民营经济十条”政策落地情况第三方评估工作,检查政策落实效果,并报省委省政府。

  (十三)抓紧中小企业人才培训

  近年来,我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强化问题导向,紧扣产业行业痛点难点,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围绕先进制造、互联网+、转型升级、投融资等专题,以中小(民营)企业和服务机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为主要对象,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组织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等,每年免费培训一批中小(民营)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努力打造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中小企业。2016年以来,培训人员超过5.6万人次,不断提高了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深受社会各方的好评。2020年将继续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人才培训项目,突出“新粤商培训工程”,围绕先进制造、管理提升、创业创新、转型升级等专题,全年免费培训6000人次以上中小(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断培育具有世界眼光和正确发展战略新时代的南粤中小(民营)企业高管人才队伍,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中小企业。

  (十四)多措并举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一是继续加大“小升规”工作力度,制定了“小升规”新的奖励措施,将奖励标准提高一倍,并对下一年度成长性好的“新升规”企业继续给予奖励。2019年,实现“小升规”企业9275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超5.5万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二是修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重点遴选制造业中小企业,优先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中小企业,并对优先遴选领域的企业适当降低指标,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2019年,遴选企业440家,2017年以来已累计遴选793家;推荐我省22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于全国第二。三是在2019年举办中博会专精特新新品发布会基础上,2020年继续举办三场专精特新新品发布会,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四是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联合省中行推出了2019年至2021年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实施方案,2019年已为1940家企业批复贷款110亿元,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等,年贷款利率低于5%。综合运用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政策性担保、小额票据贴现和应收账款融资等多种手段,2019年支持企业融资2013.76亿元。

  (十五)创新金融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省以提升民营企业服务质效为抓手,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搭建金融科技平台、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有效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重点支持关注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协助推动我省制造业等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精准施策,切实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水平。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局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并在充分消化吸收调研成果和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酝酿起草历时大半年,于2019年7月出台《广东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若干政策措施》),推出22条具体措施,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有关地市也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如人民银行佛山、珠海和中山等地市中心支行与当地法人金融机构签订《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支持先进制造企业发展协议》,通过信贷资产质押方式发放支小再贷款,共同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这些地区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业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创新思维,推动建设“中小融”平台。在省政府统一部署下,我局会同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部门推动建设的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简称“中小融”平台)于2020年1月正式上线。平台依托广东“数字政府+金融科技”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息共享、融资对接、风险补偿等一体化线上智能融资服务。同时结合我省作为制造业大省的特点,“中小融”平台开发了供应链金融模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系列特色化产业金融服务。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中小企业,依托核心制造业企业的信用,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无需抵押的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截至2020年3月末,平台已进驻金融机构296家,发布金融产品687款,服务核心企业超100家、上下游中小企业超1.6万家。

  三是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今年3月,我局印发了《广东省以“监管沙盒”推进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选取了广州、深圳等七个具有较好产业优势和金融基础的城市开展试点,努力探索搭建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体系。例如,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大型核心企业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引入经商业银行筛选的其他核心企业以及保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更多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疫情发生以来,为加强扶持核心企业,激活其在抗疫的头部作用,我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26条更具有针对性措施,重点运用“中小融”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保障产业供应链稳定。对于通过“中小融”平台在线确认账款、支持我省上游中小企业融资的核心企业,省财政将按不超过实际年化融资额的1%给予奖励,为推动产业链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四是优化信贷投向,加大金融资源供给。积极推进和引导银行优化信贷投向,不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有市场发展前景、代表现代科技发展方向的智能制造业、绿色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如,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授信政策指引》中明确提出,择优支持未来市场前景较好的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智能自动化成套设备等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

  五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融资便利化。加强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不断加强对制造业企业上市资源培育,督导保荐机构扎实做好上市辅导保荐工作,支持辖区优质制造业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板块上市融资。省市两级也先后出台了支持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和到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的系列奖补政策,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挂牌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公司债券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推动辖内银行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创业创新金融债券、绿色金融债等,促进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增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引导创业投资特别是天使投资,省市均通过财政出资建立引导基金。省级层面整合注资79亿元成立了广东省创新基金,深圳市新成立了规模为50亿元的天使投资母基金。省内银行机构也加强与政府引导基金、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以及投资机构合作,先后发起设立有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创业投资基金、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金、佛山市创新创业产业引导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初创期企业。

  (十六)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是深入开展“一刀切”排查整治工作。我省制定《广东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群众举报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方案》,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开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问题的专项整治。将专项整治工作与环境信访矛盾纠纷化解攻坚专项行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环境信访保障工作有机结合,组织各地级以上市对督察交办群众举报问题和涉稳信访事项进行大起底、大排查,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实行厅领导分片督导,并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办的作用,将专项整治工作作为派驻监察的重点内容,采取明察、暗访、预警和盯办等方式,压实属地党委政府责任。经排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中未发现“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简单粗暴的做法,以及“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

  二是坚持严格监管与优化服务并举。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及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强化环境稽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的执法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及时改正轻微违法行为,促进企业环境守法。2019年,分批组织全省4315家重点排污单位参加环境守法在线培训,其中完成学习的企业有4156家。开展15个重点行业环境执法指引及实用技术指南编制工作。结合环境信用评价结果、投诉举报频次等情况,实施分类监管,对环保信用评价等级为“优”、投诉举报较少、违法违规程度较轻、环境风险等级较低的污染源,减少执法检查频次,反之则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提高抽查比例和抽查频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召开广东省生态环境服务企业面对面座谈会,与60多位外资、民营企业以及部分行业协会负责人进行互动交流,介绍深化环保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建立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定期开展“送法规、送技术、送服务上门”活动。

  三是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按照“放管服”改革有关要求,我省在环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在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全省每年近18万个建设项目中,约99.8%可在当地“就近办”,80%以上可通过登记表备案形式“马上办”。2020年3月,省政府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我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我厅配套实施《广东省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办理的建设项目名录(2020年版)》《广东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重点管理的建设项目名录(2020年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我省制造业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总体思路为强化宏观、简化微观,构建固定污染源全链条环境管理体系,强化“三线一单”总体空间管控,优化区域规划环评,简化具体项目环评,有效衔接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主要改革举措包括进一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优化区域规划环评机制、优化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内容、优化环评审批服务、探索推动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融合等。

  (十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税收营商环境

  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2019年,广东地区(不含深圳,下同)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038亿元,其中减税1751亿元。2019年,广东地区制造业累计增值税减税400.93亿元,占增值税总减税额的53.67%。共为1630户次纳税人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合计125.61亿元。

  二是全力支持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在全国税务系统率先发布针对性强的“广东税务十条”。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实施“特事特办”支持措施,依法给予最大限度税务支持。有效落实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免填单、免申请”,全省已完成2月份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退费工作,累计为103万户用人单位退费逾65亿元,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退费8亿多元,惠及企业逾100万户。快速办理延期缴纳税款申请,目前,已核准同意4613户纳税人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涉及税款55.7亿元,其中:制造业企业2131户,占比46.2%,涉及税款42.37亿元,占比76.1%。五是建设开发出“广东税务产业链智联平台”,并于3月11日在佛山试点应用,4月1日在全省推广应用。通过对增值税发票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深度挖掘上下游生产供应链供需关系,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不畅、上下游产销脱节等堵点问题。

  三是持续优化办税缴费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拓展“非接触式”办税服务。在全省税务系统推行“一次不用跑”改革,实现244项涉税缴费事项全程网上办理,试点推广V-tax远程可视化自助办税。目前,全省90%以上的业务可通过网上办理,其中网上申报率超过99%。推行发票免费配送服务。自2020年2月起在全省推出发票业务“在线便捷申请、订单式智能处理、免费邮递配送”的服务新模式,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顺畅开票。截至3月底,共有50.63万户次企业网上申领发票邮政免费配送,累计2847.19万份。升级出口退(免)税服务。将符合条件的正常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内,临时扩大出口退税无纸化申报范围,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申报便利化水平,2020年1-2月共为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330.51亿元。

  四是针对提案提出“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盘活民营企业,促进民营企业提质增效;强化财税政策对核心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完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等建议,国家和省已出台一系列有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如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在孵对象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在孵对象提供孵化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自2018年1月1日起,当年具备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格的企业,其具备资格年度之前5个年度发生的尚未弥补完的亏损,准予结转以后年度弥补,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10年;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等。

  二、下一步工作

  (一)有序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

  一是抓好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制造业十九条”、《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实体经济十条”等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积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继续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培育等各项工作,突出质量效益,持续增加工业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继续抓好《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修订本)》的落实,认真贯彻省政府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的工作部署,按要求落实好技术改造奖励政策。

  五是积极落实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部署,研究编制行动方案,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在制造业各领域深入推进绿色制造,落实工业节能具体措施,推动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是加快推动全省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制定新一轮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一手抓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一手抓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软硬两手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七是抓好新修订《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的宣贯,积极推动法规有效贯彻落实,继续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十条”,并开展修订工作。

  八是积极兑现“小升规”企业财政奖励措施,进一步激励企业升规积极性;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宣贯力度,在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等方面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继续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继续加强推动“中小融”平台发挥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水平,规范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积极推进我省制造业等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推动落实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推动各责任单位高效联动,积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按照责任分工全力抓好《若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工作。以扶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加大创新中小企业用款还款方式,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续贷、过桥难题。积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不断优化融资环境,提高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坚持科技赋能,积极发挥“中小融”平台作用。加大金融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小融”平台的智能匹配融资、智能直融、智能供应链金融等功能,积极探索智能监管、智能风控等应用。积极推动各地市与“中小融”平台对接,加大对辖内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同时重点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规和专精特新等企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3〕32号)中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的重点企业登录注册并使用平台开展融资对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以金融科技推动制造业等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加大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根据出台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上下游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等特色产业提供成本低、符合行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推动银行机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主办行模式,打造全产业链融资。探索供应链金融专业化经营,努力构建“万物互联”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智慧供应链金融服务。

  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加大上市公司孵化培育力度。在落实“十三五”期间与9家大型银行战略合作基础上,继续推动金融机构与省政府着重落实大湾区规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导巨量金融资源服务广东社会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同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点对点”服务,帮助拟上市企业解决问题。推广佛山“一站式”网络审批经验,提高办事和服务效率。

  (三)持续提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

  我省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达标攻坚硬任务,抓住高质量发展、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格局的战略机遇,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积极贡献。

  (四)继续努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全省各级税务机关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税务总局、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着力落实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税费政策措施,依法给予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最大税务支持。对提案提出的“完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省税务局将认真收集研究相关意见建议,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积极配合争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支持。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0年7月28日


  联系人:钟卫,电话:020-8313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