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696453330/2020-00856 分类:
发布机构: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成文日期: 2020-08-20
名称: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207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粤工信案函〔2020〕264号A 发布日期: 2020-08-21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207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0-08-21  浏览次数:-

民建广东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提案》(第20200207号)提案收悉。我们赞同贵委提出的推动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提案。经综合省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省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实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近年来省政府先后出台实施《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7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规划、重大举措,加快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谋划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广东已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经过前期深入研究和谋划,省政府出台实施《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智能机器人产业是其中引领带动广东经济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我省起草编制的《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行动计划》结合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与面临挑战,并依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省政府相关政策规划提出重点任务:一是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技术攻关,优化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合作,统筹省内与省外、产业链上游与下游,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机制;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以我省主要机器人产业基地为依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错位协同发展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提高全省产业集聚能力;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加强骨干企业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升行业内部分工合作水平;四是加强示范推广,重点在高端制造、传统支柱、社会民生、教育医疗、农业生产等领域开展机器人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发展融资租赁、共享等新型应用模式,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五是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机器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产业支撑平台,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加强标准化工作。

  (二)机器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加快工业机器人行业创新发展是我省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近几年发展,我省工业机器人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骨干企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效益显现。国际机器人企业积极布局广东,自主品牌机器人企业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方面,已培育一批国内先进的自主品牌本体、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商企业,工业机器人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服务机器人方面,在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家政服务等领域已研制出一系列国内领先水平产品;我省民用无人机(船)企业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种机器人方面,部分企业在公共安全、抢险救援、线路巡检等研发制造上具有领先优势。

  目前我省机器人重点企业254家,规上企业96家,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74家。2019年,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325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4.47万台(套),占全国总产量的24%,比2018年所占比例(21.72%)高出2.28个百分点,近四年来产量年均增长27%。今年1-6月,我省工业机器人产量2.06万套,占全国总量的22%,同比增长24.3%,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服务机器人产量178.56万套,同比增长18.9%。

  (三)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组织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启动了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以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引导机器人企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机器人相关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以培育企业技术能力和成熟产品为目标,针对我省机器人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在伺服系统、控制器、精密减速器、集成技术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建链、强链、补链,集聚优势推动我省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机器人前沿技术在服务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加快发展人机交互、脑-机接口、人-机-电融合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医疗服务机器人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支持手术机器人、测温机器人、清扫消毒机器人、医疗物资配送机器人、养老陪护机器人、残障康复机器人等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实现规模化应用。

  二是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权责利关系明晰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镇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协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高我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拥有率以及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制造业”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省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建设了一批产业创新平台。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落实企业研发准备金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企业特派员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引进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四)专业人才队伍加快集聚

  一是吸引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在站博士后达8400余人,其中制造业占40%以上,现有制造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8个。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发展的意见》,支持博士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提高博士后待遇。同时优化调整我省博士博士后人才工程项目,对“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人才引进(博士后项目)”和“扬帆计划博士后资助项目”进行整合,2019年实施广东省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为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集聚国际化、创新型高端青年人才。2019年新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8家。全省共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4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5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69家,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42个。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在中夹补助的基础上,参照中夹补助标准再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

  二是扩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我省鼓励高校增设的专业之一,同时,我省将其向教育部报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之一。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本科高校紧密结合机器人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逐步扩大专业招生规模,目前全省共有华南理工大学等17所本科高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2564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41所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在校生8000余人。另外,紧紧抓住教育部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在全国工程教指委的指导下,与中山市、佛山市、东莞市、广东省科学院共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建工程硕士创新培养体系,接收培养工程硕士近千人,目前,全省高校智能制造领域在校博士生697人,硕士生5600人。

  三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专业人才教育合作。积极引进港澳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知名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合作办学,重点引进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依托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等平台,组建了一批人工智能、控制科学与工程等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群体。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机器人专业校企实践实训基地,引导校企行协同,设立机器人教育专门机构(学院),整合校际和社会资源,为机器人专业人才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2015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成立粤港机器人学院,学院首批招生82人。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已有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开放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机器人教育专门培养机构,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

  (五)金融扶持力度持续加大

  一是加大机器人领域创新投入。省财政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方式支持全省新引进、新建或扩建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以事后奖补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与使用等;安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含机器人企业在内的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机器人企业进行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安排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共建,对包括机器人产业在内的转移落户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优质企业项目给予奖补。

  二是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支持重点核心科技创新。为持续推进高水平产学研合作,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9〕1号),鼓励各地级以上市建立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种子库,提供分类施策和一企一策靶向服务,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发展实行“全链条”设计,为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的高水平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网络。2019年省财政安排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和国产技术产品市场化项目9900万元,专项支持高水平科技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

  三是统筹省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清理整合省级财政出资政策性基金的实施意见》(粤办函〔2017〕555号),我省加大力度清理整顿省级政策性基金,于2018年4月3日设立广东省产业发展基金,基金产业投资目录中也将机器人纳入。

  (六)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一是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推进广东先进标准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推进广东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要点(2017-2018年)》,建立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基础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强化机器人共性技术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目前广东省发布实施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高端制造业等7个产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广东省机器人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编制工作已完成。二是加强先进标准体系支撑能力建设。我省获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1家,国家节能标准化试点2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广州)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华南中心)分别顺利通过国标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和中期评估。支持组建标准创新联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和标准研讨,广东社会团体在国家指定平台公布团体标准261项,位列全国第二,广东12家社会团体获批国家团体标准试点示范。三是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鼓励构建以机器人骨干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联盟,成立了广东省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引导联盟成员在行业标准制订等环节紧密合作,推动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协同发展。

  (七)重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培育建设机器人研发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省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建设了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佛山)、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东莞)等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二是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支持建设国家级机器人评定检测中心、国家工业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和国家智能控制系统制造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全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计量、标准化、基础技术、新产品研发、检验检测、产品认证等公共技术服务。三是推动建设省机器人创新中心。2018年12月我省同意依托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明确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方向是重点围绕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质量可靠性技术、相关应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我省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突破。目前创新中心与上海交大、陕西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深圳众为兴分别成立了创新中心上海分中心、陕西分中心和深圳分中心,与哈工大先进焊接及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焊接学会创新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四是打造有影响力的机器人展览赛事。我省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制造技术展览会”、“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广东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技术展览和竞技赛事,成为展示我省机器人技术水平的重要平台窗口,为我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业的决策部署,推动机器人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一)落实机器人产业集群方案实施。充分利用我省机器人产业应用市场广阔、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发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各地各扬所长,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增强机器人产业区域竞争力,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我省将聚焦工业机器人“卡脖子”技术、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足和机器人产业链自主可控等问题,会同有关地市和省直部门抓好《培育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19-2022年)》实施,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下大力气把我省机器人产业培育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着力突破关键技术装备短板。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联合科研院所、区域内中小企业等资源,加大关键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应用。充分发挥机器人创新中心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通过加速上下游企业的协同配套作用,加速核心零部件创新成果的检验检测、产业化应用,扶持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创业公司。重点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开展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工业机器人本体和零部件研发。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要载体的建设,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技术,支持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联合材料、工艺和应用等上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实施高精密减速器、控制器和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及产业化生产项目,突破批量制造工艺技术。

  (三)加强行业示范应用及推广。开展行业应用示范,以行业标准为引领,提升机器人产品质量,通过培育一批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分行业、分批次开展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培育壮大在细分领域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为契机,在汽车、电子、物流、生物、食品等行业,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积极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应用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5G等新技术赋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机器人市场推广,开展机器人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企业探索人机协作更多可能性。

  (四)多措并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重大项目、重大研发平台建设。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减免税、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等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各市结合地方财力制定实施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省市联动加强骨干企业培育,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提供“直通车”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机器人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积极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资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结合各市实际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机器人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机器人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载体等各类平台。统筹各方资源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支持佛山顺德碧桂园机器人谷、美的库卡机器人、广东珠海ABB国机机器人科技园等产业重点载体建设。

  (五)充分发挥人才队伍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广东巨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优势,依托杨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加强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等现有各级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研发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来粤创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机器人骨干企业与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合作创新项目和人才交流合作。把握大湾区建设契机,鼓励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校、研发团队、科技领军和经营管理人才开展合作办学、科技攻关、项目合作、交流讲学等。鼓励省内高校开设机器人产业相关专业,引导省内研究机构加大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扩大机器人相关领域博士、硕士、本科培养比例,培养符合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的中高端人才。鼓励技工院校开设机器人应用专业培养机器人产业发展亟需的技能型人才,建设一批人才技能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和人才培养机构合力采取定向委培、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育优秀工程技术人员。鼓励机器人骨干企业通过成立企业内部培训学院等形式培养行业人才。

  (六)加大金融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机器人产业和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机器人及其相关行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开展抵质押方式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机器人企业创业创新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器人骨干企业上市、挂牌。鼓励探索开展机器人装备融资租赁业务,建立机器人装备融资租赁担保机制,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0年8月20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冰清,020-8313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