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省经贸工作回顾
2003年,全省经贸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坚持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发展,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各项经贸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年初提出的各项经济预期目标,工业商贸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为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全省工业商贸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2003年,全省工业商贸经济有效抵御了非典的冲击,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绝大部分达到20%以上,成为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增速加快。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6358.05亿元,增长19.8%,增幅创近9年来的新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2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1%,拉动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重化工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6.28亿元,增长21.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3278.33亿元,增长25.0%,增幅比轻工业高6.2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58.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新兴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57.11亿元,增长30.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5%。区域协调发展出现好势头。全省21个地级市工业增加值增幅均达到两位数,其中珠三角9市平均增长22.7%,东西两翼分别增长15.1%和15.8%,山区5市平均增长21.3%。河源、清远两市工业增长迅猛,增幅分别达到36.3%和29.6%,增长速度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内外源经济同步增长。全省工业内销产值11769.27亿元,增长22.5%;出口交货值8731.66亿元,增长23.1%。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工业销售收入20760.22亿元,增长22.5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33.68亿元,增长32.91%。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1%,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总体繁荣活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7.20亿元,增长11.4%,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2%;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2.6%,餐饮业努力克服非典影响,全年零售额增长了7.0%。电信与港口业务快速增长,客、货运输低速运行。全省邮电业务总量1201.14亿元,增长30.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48.90亿元,增长32.1%。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4.46亿吨,增长15.0%;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762.44万标箱,增长35.6%。货运量14.04亿吨,增长2.5%。客运量受非典疫情影响较重,去年上半年降幅达到8.8%;七月份起降幅逐月递减,全年完成18.23亿人次,同比下降3.4%。
(二)重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去年,按照张德江书记的指示和黄华华省长的要求,在游宁丰副省长的统一布置下,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组织邀请了国家权威部门承担我省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对九大产业分为十大专题,即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分为家电、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造纸、医药、汽车等共61个主要行业,从现状和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优势、劣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还由暨南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承担了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的工作。研究工作从去年1月开始,尽管受非典影响使工作计划有所推迟,但在各课题组和我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到11月底工作全部完成。各课题组在对资料和调研材料认真梳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写研究报告,每个大产业的研究报告都包括了综合报告和分行业报告;研究报告在起草过程中,还分别征求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专家的意见。为了保证研究报告的质量,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21次交换意见会和论证会,邀请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方面的领导和科技、经济专家共计800人次左右,对九大产业的10个专题以及总报告,与各课题组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换意见和论证,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供课题组参考。游宁丰副省长高度重视论证工作,参加了纺织、造纸、电子信息、汽车、医药等专题和总报告的论证会。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了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的高度重视和指导,得到了省直有关部门、各市、重点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共有九大产业的10个综合报告和61个分行业报告、总报告、10个综合报告和总报告的摘要本,合计350万字左右。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专门听取汇报,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肯定。省政府常务会议认为“开展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工作是省委、省政府面对经济日趋全球化、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继续当好排头兵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加快我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经济强省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资料详实、信息量大、针对性强,达到了'摸清情况、找出差距、提出对策、制定政策'的目标。省经贸委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应予肯定。”前两天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报告会,张德江书记亲自到会作了重要讲话,黄华华省长作了总结,对全面实施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作了部署,充分体现了省领导对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决心和意志。
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研究提出《关于加快发展广东装备制造业的意见》,已于去年10月9日由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同时制定了《广东省装备制造业2003-2005年重点发展产品指导目录》、《广东省装备制造业2003-2005年重点发展技术指导目录》、《广东省重点扶持的2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认定办法》、《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配套文件,下达装备制造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两批近50个项目。去年,装备制造业增长迅速,产值增长达到32.8%,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46.0%,全年轿车产量达到18.94万辆,增长100.7%。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建立了有效的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格局,出台了一批规范性文件,开展了省名牌产品评价和推荐中国名牌产品工作,积极为名牌成长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一批企业冲刺世界名牌。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会议,黄华华省长、游宁丰副省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省政府对85个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每个给予100万元的重奖。迄今为止,我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58个,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7件,18种商品被国家列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分别占全国的17.4%、9.22%和15.3%,均居全国首位。
(三)经济运行调控水平明显提高
防治非典后勤保障有力。针对2月初我省部分地区出现的抢购风波,及时邀请有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密切注意事态发展,迅速平息了抢购风波。建立后勤保障应急机制,先后制定了防治非典用药的生产供应预案、工矿企业防治非典应急预案和交通运输应急预案等,并相应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储备管理,协调解决防治非典药品用品生产和供应问题,保证了防治非典需要。狠抓红外测温仪的生产,解决了重要公共场所对红外测温仪的需求,为全国预防非典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引导调控经济运行积极有效。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已由省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执行。编辑出版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题的第六册经济红皮书,黄华华省长亲自为该书作序。积极开展非典、美伊战争对我省经济影响的调研,并形成对策建议报省委、省政府。在抗击非典进入攻坚战的5、6月份,先后召开全省经贸工作座谈会、广东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座谈会、各省市区驻穗办事处主任情况通报会、世界500强在粤投资企业(机构)负责人情况通报会、全省25家流通龙头企业工作座谈会、全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工作座谈会等多个会议,全面宣传我省抓抗击非典和抓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研究部署“两手抓”工作。黄华华省长、游宁丰副省长亲临全省经贸工作座谈会,听取经贸系统“两手抓”工作情况,并作重要讲话。张德江书记对经贸部门的工作作了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促进银企合作,解决企业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加强重要工业品进出口调控,规范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秩序,推进茧丝绸行业的改革,启动产业损害预警监测等工作,都取得可喜进展。
电力及重要物资供应有效保障。电力供应和迎峰度夏顺利完成。有计划地提前安排机组进行检修,落实西电东送计划,加快贵广三回工程进度,积极调动地方电源顶峰发电,增购港电弥补高峰负荷,努力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全面实施错峰用电、推行峰谷电价,加强需求侧管理,有效缓解高峰负荷压力。加强协调,提前完成了全省4项重点电网建设。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基本满足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去年发电量1886.86亿千瓦时,增长17.2%;购进电量243.1亿千瓦时,增长33.9%;全年用电量2022.01亿千瓦时,增长19.8%。针对去年9月以来油品、煤炭等重要物资供应相继出现紧张的情况,加强监测,积极向国家和省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国家支持,协调有关部门保证对广东市场的供应,协调运输部门落实煤炭等重要物资运输,确保全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精心组织了去年春运工作。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取得阶段性成果。海上搜救和交通战备取得突出成绩。
(四)商贸流通与经贸合作持续活跃
现代流通业发展步伐加快。组织力量研究起草《广东省流通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出台《关于现代流通业电价问题的通知》和《广东省流通龙头企业和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动态管理办法》等扶持政策,加快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中高级批发市场的发展。坚持开好季度流通龙头企业座谈会,为龙头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和工商登记等难题,推动了流通龙头企业的较快成长。25家流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增长12.2%,其中12户连锁龙头企业销售额增长24.5%,7户物流龙头企业销售额增长18.6%,6个中高级批发市场成交额增长3.3%。生猪屠宰、旧货市场、酒类专卖、拍卖等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取得新进展。组建了省商业联合会。
扩大内需积极有力,成效明显。针对非典疫情对商业造成的冲击,举办供货会和采购会,指导企业调整商品结构,加大促销力度,促进了一批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举办了中国国际超市供货博览会、连锁龙头企业和重点百货公司全省巡回采购会、第二届中国(深圳)消费商品采购大会,支持筹建广东国际采购中心。去年,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食品饮料烟酒类的零售额分别增长46.0%、40.6%、75.8%、72.2%、41.9%,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
经贸交流与合作颇有成效。与兄弟省市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广东-湖北(武汉)经贸合作洽谈会,组团参加青海、广西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在四川举办的西部国际博览会,累计与外省企业签订合作项目498个,金额233亿元。积极协助广西、湖北、四川、青海等兄弟省市到我省考察并开展经贸合作。与河源、汕头、湛江、茂名联合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积极为山区和东西两翼各市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会展业迅速发展。举办广东省会展经济研讨会,初步理清我省会展业的发展方向。据初步统计,去年全省经贸系统共举办会展235个,达成合作金额3500亿元。
招商引资有新突破。为贯彻黄华华省长关于在全省工业系统掀起一个招商引资的高潮的指示精神,研究提出我省工商企业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组织了多个经贸代表团出访印尼、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大力推介广东经济实力和经济政策,扩大经贸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招商工作的部署,牵头组织了广东省-京畿道、兵库县企业交流会,黄华华省长亲自带队出访,我省60多家企业与日、韩200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洽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达成合作意向42项,合作金额7亿美元。
落实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粤港澳服务业进展顺利。受省政府委托,省经贸委担任粤港、粤澳服务业合作专责小组组长单位,牵头成立了由省直15个主管部门组成的专责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粤港、粤澳服务业合作,与港方共同建立专责小组工作机制,联合召开了专责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制订了粤港服务业合作工作会议机制和通报机制。落实第六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的服务业议题,研究制订CEPA框架下粤港、粤澳物流、货代、仓储、运输、商业零售服务的便利措施,在加强货运协作,加快服务业人才交流合作,以及协调推进粤港澳旅游、建筑、法律、文化、金融等服务业的合作,筹办粤港物流合作洽谈会等方面,均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五)技术进步能力不断增强
技术改造发挥重大作用。针对去年前4月全省更新改造投资累计降幅达到10.5%的状况,认真研究落实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的批示,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当前国家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扶持政策,调动了企业投入技改的积极性。围绕振兴装备工业、扶持利用山区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增值、推进企业信息化、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提高出口竞争力五大专题,启动了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8个,下达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238个。抓紧做好国债技改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安排贴息,加快实施。进一步完善技改项目管理。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技改投资到5月份扭转了跌势,6月起增幅逐月提高,全年完成634亿元,增长24.1%,增幅比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硕果累累。组织实施了一批为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的重点项目。下达了省级技术创新计划537项,总投资达77亿元。安排下达2003年省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项目、省财政预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计划、省经贸系统科技三项费用计划,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做好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新认定省级技术中心24家,到去年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8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22家。加强技术创新项目的科学规范管理。与有关部门联合举行广东省2003年关键领域重点突出项目招标开标活动。成功组织举办了2003广东工业技术进步成果展,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亲临展会,并给予高度评价。
企业信息化取得新的成绩。在重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中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支持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全省共有43项企业信息化项目列入导向计划,总投资24亿元;其中13项获得省财政支持补贴资金1953万元。评选和表彰了一批企业信息化先进单位,召开了第一批推荐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商座谈会,完成了企业信息化专家队伍的组建。目前,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已颁布实施。工业污染防治进展顺利,脱硫工程进度加快,《蓝天工程》所确定的33项二氧化硫治理项目,均已安装了脱硫装置或制定了治理方案。清洁生产稳步推进,开展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宣贯,第一批22家清洁生产企业已完成审查和验收。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开展,认定了56个(项)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企业(项目)、16家(台)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
(六)企业改革与发展迈出新步伐
政策引导力度加大。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座谈会,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推广了广州、潮州、韶关等三个市和白云山、深能源、粤港控股、TCL、韶钢、中山嘴香园、佛山照明等七个企业的典型经验。研究制定并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印发了一系列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关于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制的意见》、《24家省属授权经营企业集团重组方案》、《关于分离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实施意见》等,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国有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去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37.45亿元,销售收入4621.76亿元,利润总额290.97亿元,分别增长20.8%、19.67%和24.13%,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3.86%、22.26%和28.15%。
省属国有企业的重组顺利进行。加强了对省属企业重组工作的指导,制定了《关于办理省属国有企业重组资产划转的通知》,对重组企业资产划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深圳华强集团、省现代农业集团、广东中旅集团、省丝绸集团整体改制试点有序推进,深圳华强、现代农业已与省财政厅签定了国有产权转让协议。广星轻工、广远石化、科智机械三个集团整体划拨给广业公司,也签订了企业资产交接协议书。省广业冶金集团划拨给省韶钢集团的工作也在抓紧进行。同时,引导省属各集团继续抓好内部资产重组工作。完善了监事会制度,省属国有企业的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
企业关闭破产、退出市场和分离办社会职能步伐加快。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金融机构协调,落实企业政策性破产新增项目10家,拟核呆额4亿元;省属煤矿关闭工作基本完成,资源枯竭矿山的关闭破产工作有新进展,省属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按计划完成;积极探索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效途径并取得重大突破,粤北三大煤矿矿区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和公共设施各项职能已全部移交韶关市管理。
工业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50户工业龙头企业完成增加值720.29亿元,销售收入3007.45亿元,利润总额214.28亿元,分别增长27.84%、16.39%和59.27%,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7.05%、18.18%和29.89%。工业龙头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去年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国债重点技术改造和国家“双高一优”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的共有65个。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成效显著,全年共融资72.8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加强了对工业龙头企业的指导,采用动态办法发展工业龙头企业,制订了《广东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名单调整办法》。加快培育广东跨国公司步伐,完成了《珠江三角洲跨国公司培育专题规划》和《珠江三角洲跨国公司培育指导意见》,围绕培育国家、省级具有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的目标,选定了TCL集团等13家作为培育成跨国公司的对象。去年,TCL集团并购了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制造商和供应商,迈出了进入跨国公司的关键一步。
(七)民营经济发展出现新的高潮
2003年,是历史上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工作最重视的一年。为理顺民营经济宏观管理体制,成立了省中小企业局;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以及12个配套文件。广大民营企业深受鼓舞,积极性空前高涨。民营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潮,形势十分喜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2003年,在全省新登记的10.5万户各类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1.7万户,同比下降17.6%;私营企业8.16万户,同比增长29%。国有和集体、私营、外资企业新登记企业数的比例依次为16:78:6。2003年末,私营企业32.3万户,比2002年末25.86万户增长24.9%,注册资金4522.8亿元,增长33.8%;国有和集体企业31.6万户,比2002年末37.84万户下降16.6%,注册资金11902.7亿元,增长0.9%。这一降一增,私营企业年末实有户数首次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2003年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6.2万户,同比增长7.7%,总数达到185.5万户。2003年末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9246户,比上年增加2231户,增长31.8%,完成产值4248.47亿元,增长29.9%,增幅较同年全省工业产值增幅高出4.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拉动工业产值增长5.9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收340.53亿元,增长21.4%,高于全省增幅3.6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完成出口总额113亿美元,增长1.7倍,高于全省增幅150个百分点。
(八)安全生产监管和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卓有成效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大力组织宣传和实施《安全生产法》和《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管理、安全生产评价、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等方面,制定颁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推进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加大执法力度,全省共下达《安全生产整改指令书》6790份、《行政处罚决定书》194份、《停产停业整顿书》762份。重点开展道路交通、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和烟花爆竹等专项整治。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和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以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为突破口,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责任。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全面推行,培训了初级注册安全主任44679人,中级注册安全主任276人。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广泛深入开展。非公有制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加大。加强了整规办组织机构建设,省、市均建立健全了相应机构,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整规办综合协调、沟通联络、上传下达和检查督办的职能。组织了食品、药品、毒鼠强、生猪屠宰、土地、旅游、文化、打击传销、打击走私、税收、金融、物价、保险、打假、建材市场等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社会信用建设取得成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从广州、深圳、汕头等试点城市,逐步扩展到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
(九)机关作风建设年结出硕果
2003年是机关作风建设年,全省经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努力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经贸部门作风建设呈现出新气象,机关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取消、下放、转移等方式共调整审批项目36项,其中取消23项。对保留的65项审批事项,建立监督机制,上网公开,增加透明度。经贸立法有新进展,完成了《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规章草案的起草、送审,以及65件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修改。企业法律顾问工作顺利开展,选择了韶钢集团等5个单位进行总法律顾问试点,举办培训班,为企业培训法律顾问700多名。圆满完成101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的办理,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好评。
机关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固本强基工程同步推进,确保了经贸部门团结、务实、廉洁、高效运作。重点组织深入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二次全会、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七一”讲话精神,经贸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经贸部门各级领导带头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广泛征求基层和群众意见,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对重点、敏感问题进行集中整改,提出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抓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更加落实,增强了经贸部门各级领导、党员干部的法纪观念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推动了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加大了纪检监察办案力度,全年办结案件178宗,办结率达到92%,挽回经济损失348.52万元,办案质量明显提高。
去年我们遭受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省经贸系统紧密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和发展经济的双胜利,实现了省经贸委成立以来工业商贸经济发展最为喜人的良好势头,为我省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上升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也是全省经贸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克服困难,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和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共同配合的结果。特别要指出的是,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高度重视经贸工作,多次对经贸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亲临经贸重要工作会议作讲话,游宁丰副省长更是亲自指挥,呕心沥血,给予经贸工作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
应该看到,我省工业商贸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压力。我省工业面临国内先进省市你追我赶的挑战,去年我省工业生产增速处于近几年来最快的时期,但长三角等先进省市增长更快,技改投资总量和增速、利用外资增长势头好于我省。加快发展面临不少深层次问题,主要有,工业生产中代工业务比重过大,体现综合实力的装备制造业比较落后,工业产业竞争力亟待提高;大企业实力不够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不多;民营企业立项难、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煤炭、油品等重要物资供应紧张,电源建设相对滞后,电网“卡脖子”问题还很突出,能源供应有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各级经贸部门必须振奋精神,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对策,采取果断措施,通过加快发展解决上述问题。
来源:广东经贸 -- 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