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省经贸工作回顾
2004年是全省经贸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的一年。全省经贸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工业商贸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全省工业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出了“十五”以来工业的最快增速和最好效益,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最高增幅,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十五”以来的最好水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5%,为全省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的经济总量预期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1-11月,全省工业增加值63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13.6%;全省工业利润总额1158亿元,同比增长26.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4.6,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00亿元以上,同比分别增长22%和13.6%左右。今年经贸工作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经济运行调控水平不断提高,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保障得到加强
经济运行调控卓有成效,基本保证电力供应。今年,我省电力及燃料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1月份就开始实施错峰限电,迎峰度夏期间电力负荷连创15次新高。由于全国性缺电,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部分电厂存煤频频告急。为落实德江书记、华华省长关于保证电力供应的指示,我们构建了运行、电力、交通等相关部门互动的大运行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协调和预警,重点抓好确保电力供应。通过加快电力重点项目建设,争取西南电超计划送电,加强协调、调度和需求侧管理,实施错峰用电、顶峰发电和峰谷电价,大力组织煤炭资源,加强运力协调和电煤抢运等措施,实现了电力安全度夏。1-11月,全省发、购电量2273亿千瓦时,省内全社会用电量2174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7.5%,全省范围内没有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拉闸限电,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各市相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配合全省保供电工作,特别是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等市经贸部门,积极主动协调当地电网、电源建设,被授予2004年度迎峰度夏保障供电先进单位。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加大。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结合省情,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组织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等各项整治工作,加大对大案要案查处力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确保了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取得实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研究成果消化吸收和转化应用工作成效明显。广泛开展了研究成果的培训宣传,组织各市政府层面的培训35场,培训5000多人次;企业层面的培训22期,培训2300多人次。根据省委、省政府对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部署,我们会同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发改委,完成了《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4年修订稿)》以及10个行业分方案等三大文件的起草、制订和修订工作。有关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了组织培训和制订产业规划工作。各市按照省的要求,在组织培训宣传、转化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对主要产业进行调研,形成提高本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方案。东莞、中山、佛山、肇庆、潮州等市先后完成了主要产业的调研报告并制订了相关的意见、办法。
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等财政资金带动效应逐步增强。全面铺开技术创新重大项目招投标工作,首次通过招标成功在粤港两地确定2大领域4项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围绕提高产业竞争力,组织了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重大装备和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招标项目16项,安排了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首次对财政挖潜改造资金试行招标,省财政资金安排招标比例达到38%,提高了省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按照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信息化四大专题和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要求,分别安排了两批结构调整和三批装备制造业专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累计安排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4亿元。1-11月,全省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92亿元,同比增长23.1%。百户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投入研发资金占销售总额比例达到3.75%,较好发挥了创新能力建设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市也加大了地方财政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力度,如珠海、汕头等市安排技改贴息,支持了一批重点技改项目。
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认定了省装备制造业20家重点企业,从技术改造资金和申报减免税等方面,加大对这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运用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推动九大产业发展壮大,汽车、石化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工业增势强劲,九大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1-11月,重工业增速达到22.6%,比轻工业高3.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的比重为42.7:57.3;九大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业高2.4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71%。广州市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工业发展迅速,今年该市机械装备工业产值预计可超千亿元。韶关市大力支持韶关钢铁集团公司300万吨钢扩建等一批项目建设,增加了工业总量。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效果显著。今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1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评出省名牌产品263个、省著名商标216件。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暨名牌产品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对新获的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给予重奖。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市分别对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给予表彰奖励。汕头、阳江、潮州、云浮等市大力打造区域品牌,河源、肇庆等市制订了米粉等系列标准,全省已有6种产品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的审核。
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开局良好。积极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召开了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交流会、全省产业集群建设现场会,推广佛山西樵建设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中山市以及江门恩平、茂名高州等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制定了《关于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深圳市加快以优势传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家具、服装等六个产业集聚基地已挂牌运作,服装研发中心、电子检测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已建成并为企业提供服务。汕头、江门、佛山、茂名、潮州、云浮等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中小企业发展有新突破,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通过狠抓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各项指标全面向好。到11月止,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为198万户、38.7万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26148家,新增11071家。1-11月,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生产总值1/3多,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997亿元,同比增长23.8%;民营经济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达9.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投资比重达26.8%。
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我委作为承办单位,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组织了全国30个省区市及港澳共1950家企业参加,达成合同和意向协议总金额320亿元,为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展示产品,交流信息,促进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的良好平台,树立了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的品牌。
“一法二系”建设取得进展。抓紧起草了《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经省政府批准,印发了《关于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了4个相关的暂行办法,有效消除了困扰两个体系发展的政策性障碍。积极推动成立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支持其发挥作用。积极争取并落实国家优惠政策,推荐了8个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全省纳入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点单位、享受免征营业税优惠待遇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7家增至34家;全省担保机构发展到75家,注册资本总额63亿元,累计担保金额152亿元,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建立了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免费为13个市的中小企业培训3000多人次。
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今年7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暨百强民营企业表彰会,进一步营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调动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成立了由省直29个部门组成的广东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形成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合力。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及12项配套政策,组织了督查调研,并通过媒体广泛调查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省直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能和职责范围内,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实施办法,加大了对“四类民营企业”的支持;制定了省财政扶持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的3个管理办法,完成了今年省财政扶持资金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都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规定或实施意见,明确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主管部门,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深圳市从财政拨款1亿元作为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佛山市将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归纳为45项任务,分解到政府27个部门落实解决;东莞市成立商业性信用担保公司15家,为200多家企业提供近13亿元的信用担保;汕尾市给予民营企业“两个优化、三个放宽、四个优惠”,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
(四)流通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商品销售持续畅旺
现代流通业发展有新进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扶持政策,组织了流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对流通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管理,促进流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1-9月,25家流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786亿元,同比增长14.8%;广东物资集团、深圳华润万佳和新一佳超市集团入选全国20家重点扶持发展的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全省物流业调研,有效地促进了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中高级批发市场的发展。1-11月,全省物流业务稳步增长,完成货运量147502万吨、客运量19015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2.8%和9.3%;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49059万吨、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928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1.2%和22.0%;邮电业务总量1643亿元,其中电信15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7%和54.7%。广州市高标准新建和改造升级了一批中高级批发市场,今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同比增长38.71%。深圳市大力发展现代连锁商业,各类连锁企业超过200家,其中进入全国连锁百强的有15家。佛山市大力改善流通业发展环境,一批大型生产配套项目、消费购物商城相继建设和开业,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国内知名电器连锁店落户。中山市加快发展以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为主的现代流通业、以区域经济或产业优势为依托的物流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湛江市加速构建粤西和环北部湾地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框架,重点支持一批流通龙头企业和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上规模、上水平。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商品销售增速加快,1-11月,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2648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批发业7816亿元,零售业48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和13.9%。大宗热点产品需求旺盛,其中金属材料类、石油制品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汽车类的销售总额分别增长59.9%、35.6%、25.2%和19.5%。各市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消费,有力活跃了消费市场。广州消费节和广州购物节成为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新型消费方式,吸引客流量2036万人次、消费额达16亿元;为期43天的第二届深圳购物节,各大商家销售额平均增长26.5%以上。
商贸流通业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制订了《广东省流通龙头企业管理办法》、《广东省旧机动车鉴定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关于申请、发放酒类生产、批发、零售许可证、易制毒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管理规定;拍卖、典当、生猪屠宰、旧货市场、旧机动车、报废汽车、再生资源、家政服务业等行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广州市大力推动肉菜市场规范管理和升级改造,东莞市狠抓定点屠宰场的规范管理,效果都十分明显。
(五)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区域合作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经贸合作活动数量多、力度大,成果显著。今年省委、省政府推动区域经贸合作的力度很大,经贸部门承担了重大经贸合作活动的组织和筹办工作。一是大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承办了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参展参会人数16000多人次,设立展位1056个,签约项目847个,总金额2926亿元;其中我省组织6000多人参展参会,签订企业合作项目710个,总金额1630亿元。二是配合省党政代表团考察桂、湘和东三省,组织经贸代表团随同开展经贸活动,共签下合作项目405个,总金额1233亿元。三是组织近千家企业参加首届东盟博览会,与东盟国家客商签下38个合作项目,总金额3.86亿美元;以及承办首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三届“山洽会”等。初步统计,今年由经贸部门牵头举办和承办、组团参与,以及接待外省来粤推介洽谈等经贸合作活动共30多项,与20个省市区签下5000多亿元的合同。各级经贸部门及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有关行业协会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确保了重大经贸合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各市在配合全省重大经贸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和招商引资活动。汕尾市以工业园区建设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带动工业迅速发展,1-11月,工业总产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汕头、梅州、清远等市,大力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粤港澳服务业合作不断深化。我委作为粤港、粤澳服务业合作专责小组粤方组长单位,积极推动CEPA中的18个领域对香港和澳门的开放与合作,建立了粤港、粤澳落实CEPA专责小组工作会议制度及与港、澳专责小组的良性互动机制。分别与香港、澳门就落实CEPA专责小组工作进行了多个专题合作的研究,协调15个职能部门确定了各专业与港澳合作的思路。举办了粤港物流合作洽谈会、现代物流论坛暨粤港现代物流服务巡回演讲以及赴港举行CEPA服务业政策咨询等活动。在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上,香港与广东签约项目245个,金额427亿元;澳门与广东签约项目28个,金额23亿元。各市积极推动与港澳的合作,广州市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建立了穗港经贸合作机制。深圳市加强深港经贸合作,与香港联手开展5场投资贸易推介活动。珠海市积极发展CEPA商业街、CEPA商业区、湾仔澳门街和珠澳跨境工业区,为珠港澳合作提供载体。
(六)产业转移取得成效,山区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山洽会”作用逐渐显现。据调查,前两届“山洽会”共签订的1430个经贸合作项目中,平均履约率达74.69%,作为举办地的清远市和河源市,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显示了“山洽会”对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今年在韶关市举办了第三届“山洽会”,全省共组织42个分团6000人参展参会,签约项目632项,总金额547亿元,其中实业投资项目金额524亿元,属于产业转移项目有520亿元,加快了珠三角地区向山区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步伐。
推动产业转移有新举措。为加快推动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今年,根据省领导的指示,我委牵头起草了《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提出了两类地区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构想。该《意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同时,继续组织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百货公司举办全省巡回采购大会,召开了首届“山区产品采购大会”,大力促进山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贸合作,带动山区产品“出山入海”。
山区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近两年,山区工业发展明显加快。1-11月,山区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438亿元,同比增长26.8%,分别比全省和珠三角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增幅高出4.3和4.5个百分点。其中清远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达到62.7%,高出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幅40.2个百分点。河源、梅州的工业总产值也分别增长了41.2%和30.3%。
今年以来,全省经贸的各项工作均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和建立健全法规规章;进行盐业管理体制改革、依法依规实施盐业行政管理职能;组织春运和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企业治乱减负、军工科研、民爆器材安全生产、交通战备、人事培训以及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省经贸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精神振奋,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为各项经贸工作的顺利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经贸工作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重视、关怀的结果,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的结果,是全省各级经贸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务实苦干的结果。特别是德江书记、华华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对经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亲临重大经贸活动,宁丰副省长更是时刻牵挂着经贸工作,经常关心和过问,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省经贸委,对省领导的关怀,对各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和全省各类企业的支持,对各级经贸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一年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省经贸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对关系工业商贸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加深了认识。
一是加深了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非常切合广东实际的。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使我们认识到,广东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的主体仍是中低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重要核心技术长期严重依赖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同时,广东是资源消耗大省,也是资源匮乏大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当务之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作为承担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重任的经贸部门,必须负起的重要责任。
二是加深了对工业与流通业协调发展的认识。“十五”以来,我省工业发展逐年加快,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流通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小流通促进小生产,大流通促进大生产,现代化的大生产一定是由现代化的大流通来推动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目前我省流通业已不能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更是与广东这个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是广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经贸部门既管“经”又管“贸”,必须把促进工业与流通业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三是加深了对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中小企业是个永恒的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各有其作用,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协作配套的关系。在企业数量上,中小企业任何时候都占绝大多数,因此,发展中小企业是项长期的战略,我们责任重大、责无旁贷,一定要抓住机遇,做好发展中小企业这篇文章。
四是加深了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矛盾。全省工业增加值,珠三角占86%,东西两冀和山区仅分别占8%和6%左右,欠发达地区的落后突出表现为工业化进程缓慢。经贸部门必须加强对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积极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优化提升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加快山区及东西两翼工业化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