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省经贸工作回顾及“十五”时期的主要经验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贸系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动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经贸工作要突出抓好四个重点、一个亮点和做好五篇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保持了工业商贸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我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工业商贸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862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国工业增速0.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全年工业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4亿元,同比增长14.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创近10年来新高。工业商贸经济发展呈现如下主要特点: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1-11月,工业九大产业实现增加值5780亿元,同比增长20.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3.5%,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工业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1-11月,工业轻重比为43.856.2;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近30%二是民营工业继续快速增长。1-11月,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1471亿元,增长2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8.7%,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民营工业增加值将接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为支撑工业增长新的生力军。三是珠三角工业稳步增长,山区工业增速加快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亮点。1-11月,珠三角实现工业增加值6987亿元,增长16.7%,占全省的88.9%,仍是支撑全省增长的主要力量。山区承接前两年态势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481亿元,增长27.2%,分别高出全省和珠三角10.110.5个百分点,特别是清远、河源两市工业继续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54.5%44.6%。东西两翼临海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发挥,但总量较小、速度仍然较慢。四是工业经济效益稳中有升,但增幅回落较大。1-10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27098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总额1158亿元,增长4.2%,由于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工业利润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1个百分点。五是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今年以来,我省市场消费亮点迭现。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增长较快,1-11月,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增长14.9%,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6.2%,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个和2.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增长加快,1-11月,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品市场的增幅差距由上年同期的4.4个百分点缩小到0.7个百分点。主要商品销售稳步上升,列入统计的25大类商品中,增长在两位数以上的有17类。六是物流业平稳运行。1-11月,全省货运量13.39亿吨,同比增长7.3%;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5.48亿吨,同比增长11.6%;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256万标箱,同比增长17.1%

(二)经济运行调控进一步加强,重要能源供应得到保障

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监测水平。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和协调,逐步完善月度生产协调调度会、经济运行分析会制度,进一步建设好工业商贸经济大运行工作体系。开发广东省工业商贸经济预警系统,改善和丰富经济运行调控手段。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预警和调节,增强对中短期经济运行的预警和调控的能力。组织两次对经济运行等重大经贸工作的调研,由委领导分别带队到各市,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对策措施。

认真应对电力供应紧张的考验。2005年,我省出现了近十年来电力供应最紧张的局面。全年电力最大缺口出现在5月份达到662万千瓦,至10月份缺口仍达450万千瓦,全年电量总缺口约为全社会总用电量的9%1-11月,全省发、购电量达2556亿千瓦时,增长12.8%。全社会用电量2443亿千瓦时,增长12.1%。各级经贸部门努力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快电厂电网建设,激励地方电厂加大出力,争取三峡电、西南电、港电等多送广东,不断提高供电能力;加强对电力需求侧管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错峰用电方法,提高峰谷比价和实施范围,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全省没有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事故,工业企业实施了以自觉错峰为主的用电方式,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用电、重要用户用电基本得到保证,使缺电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

积极化解成品油一度供应紧张局面。我省油品供应对外依存度高,今年第三季度,由于国际油价高企,受台风影响运输受阻等原因,全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出现各种标号汽油供应紧张、车辆排队加油的严重情况。对此,经贸部门采取五项措施:一是积极加强对油品供应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建立日监测和紧急调度令制度,并印发《关于加强成品油供应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二是多次向国家请求紧急增加成品油供应;三是加强与交通运输部门协调,优先安排成品油装运;四是加大对囤积居奇的打击力度,增加对交通要道和市区路段加油站的投放量;五是加强宣传引导,防止恐慌性挤提加油,稳定了社会情绪。经过努力,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中石化、中石油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有效地缓解全省油品供应紧张的局面。

部署和实施电煤抢运计划。今年全国煤炭供应紧张状况较去年有所缓解,我们抓住时机,主动部署电煤抢运工作。组织企业落实煤炭订货合同;积极拓展国外煤炭供应渠道,充分利用国际煤炭资源;制定《广东省重点物资运输协调工作实施方案》、《广东省重点物资铁路运输联系协调制度》,进一步健全南北航线煤炭运输工作机制,有力保证省内煤炭的调运和供应。5-7月,省内19家主要电厂实际调入煤炭1411万吨,比计划调入量增加36万吨,比抢运前增加库存224万吨,比目标库存量多了150万吨,有效地确保台风多发季节和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煤炭供应。下半年,我省全面对煤矿进行安全生产整顿,自产量大幅下降,由于前期贮备较多,基本保障了供应。预计全年煤炭消耗9200万吨,增长8.2%

(三)产业技术进步力度加大,重点技改和创新项目进展顺利

以实施十大双优技术改造工程和十二大重点技术创新专题专项为切入点,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根据德江书记重要批示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在广泛征集意见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家电工业、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工业、纺织服装(含茧丝绸)产业、汽车主要零部件、中药现代化、重大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重点制造业及商贸信息化等产业和领域,组织实施以优化重点产业结构和提升优强企业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十大双优技术改造工程;在清洁生产及绿色产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和新能源,重大装备和精密制造业,陶瓷行业,中药现代化,纺织行业,消费类电子产品升级,电子元器件及专用材料,第三代移动通讯,农林水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应用开发和符合《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重点行业,组织实施以解决产业重大关键及共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十二大重点技术创新专题。两项共安排省财政资金3.3亿元,占全部挖潜改造资金的80%以上。

进一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以重点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使全省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107家(其中国家级13家,不含深圳市)。下达省财政资金5000万元,支持25家承担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项目的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同时,积极促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一批行业性监测、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佛山市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成立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86个、依托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创新中心16个。

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提升企业竞争力。贯彻落实黄华华省长关于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尽快改变技改投资不足的状况的重要批示,创新机制,下放权限,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强和完善银企技改信贷合作平台建设,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解决技改投资融资难的问题。落实国家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税收政策,办理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减免关税和抵免国产设备确认书356份,项目总投资共41.2亿元,按现行相关税率计算,为企业节约成本8亿多元,有效调动了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的积极性。今年1-11月,全省共完成更新改造投资752亿元,增长16%

创新省财政资金使用办法。采用招投标和开放式选项两种方式,分别确定17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32个省财政支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56个技术创新专题项目,共安排省财政扶持资金1.57亿元,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6亿元。推行对技术改造项目以奖代补办法,对2003年以来已竣工验收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优秀技改项目给予奖励,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三大建设稳步推进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全省经贸部门把产业集群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抓手,积极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经省政府同意,我委牵头成立了广东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定了《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选择标准与推荐评价办法(试行)》、《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评定了第一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15个;出台相关扶持措施,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三大建设。各地也加大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如深圳市首批认定了六大基地(产业集群),拟计划投资19.8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的产业基地5个,完成投资9亿元。佛山市制定了建设集约型工业园区评估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着力提高园区产业的集聚水平,全市已建成各类产业集群21个,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特色产业基地7个。

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我委牵头制定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成立了省推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联席会议 组织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进行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工作。目前,全省已签订协议的产业转移工业园项目25个,其中中山火炬(阳西)、中山石岐(阳江)、东莞石龙(韶关始兴)3个项目已由省政府认定公布。有关市也建立了相应制度,基本形成省、市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韶关市制定了推进产业转移的贯彻意见,各县区积极出击,主动与珠三角地区沟通洽谈,现已有7个县区与珠三角地区签订了推进产业转移合作协议。

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继续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予以重奖;制定《广东省商贸流通业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将名牌产品的范围从农业、工业产品扩展到服务类产品。积极推动创建区域品牌工作,印发了《关于创建区域品牌的指导意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确定了东莞大郎毛织、潮州枫溪陶瓷、汕头澄海玩具作为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今年我省获中国名牌产品78个,中国驰名商标17个,在国家有关部门首次评出的3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深圳华为榜上有名。目前,我省共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1814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65个,继续位居全国首位;中国驰名商标46件,居全国前列;29个品牌被列为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省名牌产品称号827个(其中省工业类名牌产品711个,农业类名牌产品116个),省著名商标746件。

(五)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文件深入落实,行业管理卓有成效

落实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今年初,省委、省政府陆续下发《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九大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我委从经贸部门职能出发,大力贯彻落实三大文件。一是积极宣传,将《规划》、《方案》和我委印发的10个分行业方案编印成册提供给各市和有关企业,还与一些市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指导和推动各市工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二是制定提高我省工业产业及各行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路。结合各行业实际,将工作思路落实到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移、产业技术进步、名牌带动战略、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等重大工作中。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研讨会以及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企业、专家及有关部门的意见,推动石化、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造纸、医药等行业形成了提升竞争力的思路和措施。三是加大力度,限制发展和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建材等热点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力取得新进展。深圳市启动了工业布局规划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指引重点老工业区改造发展指引近期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发展指引的研究编制工作,编制了工业用地控制标准,为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量化依据。中山市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普遍实行招商选资,重点引进高科技、低污染、低耗能的项目。

加强对工业行业全局性、倾向性问题的专题调研。完成行业研究课题和情况报告近10个,其中包括:承担完成国家调研课题《广东稀土的发展战略》、完成重点调研课题《加快我省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的调研报告》,以及《发展广东特色药材,增创医药新优势》、《新型干法水泥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纺织品加征出口总关税对我省纺织企业的初步影响》、《以文化强省为战略,提升广东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竞争力》、《关于做强做大我省丝绸产业的意见》等。东莞市开展了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纺织服装的调研,完善了各支柱产业的发展规划。河源市抢抓珠三角产业转移机遇,确立了重点发展产业和加快发展产业指引。

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扎实开展行业管理。密切跟踪指导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等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行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推进我省中医药振兴,参与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编制了《广东中药产业振兴计划》;参加省政府部署的煤矿整顿工作并较好完成了任务;指导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和技术壁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六)现代流通业发展有新举措,流通工作打基础工程开始启动

加强流通规划和产业政策研究。认真贯彻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流通业实际,着手推进流通工作打基础工程。编制《广东省流通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我省流通业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启动全省流通业竞争力研究工作,制定了《广东省流通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制定了《广东省流通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方案》,开展对省25家流通龙头企业的考核工作。先后召开重点连锁企业、物流企业和会展企业等三个座谈会,研究制定促进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会展业发展的三个政策文件。广州市积极开展流量经济研究,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的政策意见。

大力建设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广州、珠海、汕头、韶关、惠州、汕尾、肇庆等7个市已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经当地政府批准实施;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湛江、茂名、清远、潮州等9个市已完成编制工作并上报当地政府;其他6个市也加快了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完成全国试点工程推荐申报工作;研究制定加快我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并落实了配套资金。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发展。按照社区商业全国示范社区评价规范要求,开展了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的推荐工作,全省评审出20个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推荐了广州市番禺祈福新村等3个社区作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进一步加强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开展了酒类生产、批发、零售许可证年检工作和酒类市场的专项整治。成立了广东省酒家酒店等级评定委员会,制订了《广东省酒家酒店分等定级暂行规定》,开展酒家酒店评等定级工作。草拟了《广东省〈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组建广东省二手车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了《报废汽车回收证明》发放和使用的管理。开展对全省拍卖企业的年度监督核查以及典当行的年审工作。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和高致命性禽流感的情况,开展了全省性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点)生猪防疫监督检查工作和防治禽流感的防控工作。继续推进盐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加强管理的有效办法并取得初步成效。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省整规办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打击商业欺诈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为重点,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开展了诚信兴商宣传月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在行动中央新闻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得到了全国整规办、中宣部、国家工商总局等13个部门的表彰。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对广州、深圳、佛山等10个重点地区保护知识产权工作进行自查;受省政府委托配合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督查组开展督查,受到了充分肯定;加大对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

(七)中博会发挥了良好作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办好中博会的重要指示,按照推介是前提,招展是基础,招商是关键,活动是亮点,服务是保证的总体思路,积极做好与国家、省直有关部门以及各省市(区)之间的沟通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筹办工作。第二届中博会取得了展会范围、招展规模、客商规模、主题活动、宣传力度及运作模式上的六个突破,更好地为国内外中小企业特别是我省中小企业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平台,首次建立了与法国中小企业交流合作的渠道。

进一步改善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推进一法两系建设。起草了《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草案)》,提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实施方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了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等完成的《2005年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广东成长型中小企业占了全国总数的14.77%,两年多时间内比重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跃居全国首位。全省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全省县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达到90个;信用担保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担保机构达到112家,注册资本金90.2亿元,累计为39478户担保金额429.1亿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省网站为基础、地市网站为支撑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服务平台;素质培训平台建设已具雏形,先后认定了14家单位为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和示范机构。

民营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我省民营经济活力充沛,各项指标增长强劲,逐渐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全国民营经济的排头兵。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217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全省生产总值高1.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到37.3%,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12.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将突破6000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多。

(八)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局良好

搭建了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经省政府同意,我省成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省经贸委作为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协调配合,形成了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合力。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会议,印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着手编制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和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全面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培植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至11月止,全省已认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52家,全年可完成100家的目标。积极会同环保、科技等部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开展三个一工程(即一个企业一年完成一项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事项),扎实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如珠海市举办了2005年节能技术论坛,重点推广三相平衡系统技术、变频技术、蓄冰空调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热回收技术等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加强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继续抓好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的认定工作,鼓励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垃圾、煤矸石等废弃资源。搞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着重抓好汕头、清远两个示范基地项目。大力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十五期间,全省认定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企业(项目)621户(个),企业享受减免税总额超过10亿元;认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35家。全省已形成了一批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纤维板,以余热余压及垃圾、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和水煤浆等清洁能源发电,在生产过程中处理废料、废气、废水(液)并回收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快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7个相关专题材料,为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材料。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组织循环经济试点,有6个单位列入国家第一批试点名单。配合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成功组织广东馆的展示,胡锦涛总书记等领导莅临广东馆参观,对广东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充分肯定。

(九)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按照市场、互补、互利、规范的原则,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深入推动省内不同类型地区之间、与各省区之间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

一是积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组织广东经贸代表团随同省党政代表团赴海南、贵州、云南开展经贸活动,与三省达成合作意向166个,总金额323.5亿元。与海南、云南、贵州、四川四省区签订《泛珠三角区域经贸(经协)系统加强经贸合作方案》,逐步完善与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贸合作机制。组织参加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与各省区达成签约项目910个,合同总金额1158亿元,占泛珠三角地区达成合作总金额的25.5%。各市除积极参加省统一组织的泛珠三角经贸活动外,根据本地特色和优势选取题材,大力开展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

二是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业合作。作为粤港、粤澳服务业合作专责小组粤方组长单位,省经贸委对内调整完善组织架构,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组织省直24个部门提出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合作的思路。对外注重沟通、协调和服务,加强与港澳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先后与香港落实CEPA专责小组召开两次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粤港政策咨询服务、信息互通两个机制联手搭建物流、金融、中介三个服务平台为港澳服务业进入我省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组织省直8个专责小组成员单位,赴澳门参加 广东CEPA政策与执行讲解会,为澳商提供面对面的政策咨询。注重发挥作为物流、会展、分销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与香港贸发局合作举办了第二届粤港物流合作洽谈会、CEO论坛暨香港服务业展示及研讨会、国际融资渠道及管理论坛、现代物流服务巡回演讲会等活动。

三是加强与其他省区经贸合作。组织广东经贸代表团参加国家发改委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小企业纺织品、服装展览会。组团参加在成都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会议期间举办了广东四川经贸合作项目交流洽谈会,以及湛江西南出海大通道推介会;组团参加商务部举办的 “2005中国餐饮业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一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和西藏林芝地区第三届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对20个兄弟省市区来我省开展经贸洽谈推介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协助。

四是落实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山区经济技术洽谈会有关筹备工作。在成功举办三届山洽会的基础上,明年将山洽会扩大到东西两翼地区企业,改为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山区经济技术洽谈会。先后对阳江、梅州两市进行实地考察,向肇庆、云浮等市政府发函征求承办市的意见。在征求省直8个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在梅州市举办,并向省政府做了专题汇报。同时,积极做好第三届山洽会签约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协调工作。

在做好上述9个方面重大工作的同时,我们认真做好国防交通物资储备与调运、完善民用爆破器材行业管理等工作,在春运组织、企业治乱减负、军工科研、民爆器材安全生产、人事培训、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等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2005年,全省工业商贸经济巩固了十五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五前四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8%,今年1-11月两项指标累计数比九五末期分别增长了129.7%63.7%。回顾过去五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经贸工作规律的认识,初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做好十一五经贸工作积累了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做到六个注重

一是注重抓好结构创新,提升工业商贸产业竞争力。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们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在结构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第一,制定出台《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及分行业方案,有效引导工业产业从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第二,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系列政策文件;第三,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开展重大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和技术改造项目招标工作,引导社会参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第四,制定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规划,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适度重型化;第五,提出并实施了名牌带动战略,并不断丰富名牌带动战略内涵;第六,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产业服务平台、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三大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的大发展;第七,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八,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确定把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中高级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三大重点。以上八个方面的创新,为结构调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注重抓好制度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基本完成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实施机构、收费的清理。废止法规、规章4项,修订法规、规章2项,废止规范性文件194件,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4项;省经贸委行政审批项目从2002年的102项调整到2005年的54项,调整幅度达47%。加强经贸立法工作。先后已有节约能源、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海上民用船舶动员征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电力建设等7项地方性法规、规章颁布实施,为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奠定了基础。

三是注重抓好经济运行调节,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把经济运行调节这一核心职能作为经贸工作的重点,积极构建大运行工作机制,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和工业商贸经济监测系统,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动态监测分析和调控,卓有成效地应对煤电油运紧张局面,确保煤电油等重要能源的供应及运输调度,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注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抗击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百年一遇大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努力保障药品(用品)等重要物资的生产、储备、调度和供应,为全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四是注重抓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内源型经济发展活力。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省经贸委内设省中小企业局,负责组织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大力推进一法两系建设,研究起草《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4个配套办法,认定了百强民营企业,成功举办两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增强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内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五时期,是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成绩最好的时期。

五是注重抓好经贸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与兄弟省市之间的经贸合作,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拓展我省经济发展腹地、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通过山洽会等形式,不断推进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经贸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落实CEPA为契机,不断拓宽粤港澳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以加强与泛珠三角各省区经贸合作为重点,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德江书记对近年来省经贸委积极开展经贸合作作出重要批示:近几年,省经贸委认真组织引导我省企业走向省外、国外合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省经贸委工作领域的新拓展,工作方式的新转变,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创新之举。希望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绩。

六是注重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提高指导经贸工作、引导产业发展、调节经济运行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践行两个务必,做到五个力戒,树立了经贸部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干净干事、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