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省经贸工作回顾
来源:本网原创稿发布时间: 2007-08-24 14:56:13

 

2006年全省经贸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我省工业商贸经济向科学发展迈出重要一步的一年。一年来,全省经贸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贸工作全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省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省工业商贸经济在新台阶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发展逐步协调,效益稳步提高,能耗持续下降的态势,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开了良好局面。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效显著,工业商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工业商贸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增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51亿元,同比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9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创近10年来新高;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首次突破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9000亿元。工业经济效益扭转上年低增长态势,增幅不断放大,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700亿元,同比增长22.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2.4,同比提高12.4个百分点,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8.7个和9.1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在上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居全国最先进的基础上,2006年上半年又分别下降2.7%,继续保持全国最好水平,预计全年分别下降3%左右。工业商贸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11月,工业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到31%;工业九大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3%,增幅分别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制造业投资10.5个和2.4个百分点;物流、现代批发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有所加强。

(二)重要能源供应基本得到保障,经济运行支撑条件逐步改善。电力有效供应能力加强。继续加大西电东送和增购港电,广州、深圳等7个市由财政给予燃油补贴,珠海、佛山等5个市实施调峰电力认购政策,鼓励地方电厂多发电;同时,运用经济手段削峰填谷,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111月,全省发购电量和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2853亿千瓦时和2739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1.5%12%,基本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50个代管县供电企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台山市成为全国第二个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直供电改革试点市。油品市场供应趋稳。争取国家支持,协调两大石油公司在5月份增投成品油27万吨,优先安排成品油装运,有效缓解了油品供应紧张局面,111月,全省成品油消耗量1772万吨,同比增长5%。煤炭资源组织得力。与神华集团签订“十一五”每年供应广东煤炭5000万吨的框架协议,及时部署电煤抢运,制定和落实山区市煤炭供应和应急调度方案,在2006年我省全部退出煤炭开采行业的情况下,基本保障全省煤炭供应,111月,煤炭调运量和消耗量分别为9700万吨和980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2%12.6%。完善调度制度,积极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保证重点物资运输需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大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抗洪救灾的部署,积极组织和调配救灾物资,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受灾企业复产,为全省夺取抗灾复产的胜利做出贡献。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九大产业继续主导工业发展。111月,完成工业增加值7026亿元,同比增长21.7%,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其中,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三大潜力产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4722亿元、1549亿元、7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18%29.7%;潜力产业开始发力,增速继续领先,其中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0亿元,同比增长37.1%,增幅居九大产业之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进一步增强。111月,全省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比轻工业高出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41.3:58.7转变为40.2:59.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5万亿元,增长40%。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市场。先后淘汰落后钢铁企业23家,产能1000万吨,落后水泥生产线66条,产能900万吨;部分客车、载货类汽车和专用改装车厂产能调整取得新成果。产业集群升级步伐加快。全省共认定36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其中2006年认定21个,安排2000万元省挖潜改造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设施建设,共建成公共服务机构177个,产业园区24个,已经或正在注册的集体商标10个。

(四)产业技术进步力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着重推进与提升产业竞争力紧密相关的产业技术进步。安排省重点技术创新招标项目9项,省挖潜改造资金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101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21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48项,累计安排省财政资金2.1亿元;已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43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个,向其中25个企业技术中心下达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5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引导社会投资3.7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企业拥有产学研合作开发机构441个,海外开发机构104个。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成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全面启动了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善投资调控和产业政策准入机制,确立了企业技改投资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技改投资的积极性。全年共受理技改审批、核准和备案项目1285个,累计投资259亿元;落实“两税”政策,为企业减免税5570万元;共下达技术改造项目473项(其中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58项),安排省财政资金3.8亿元,引导企业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7亿元;111月,全省更新改造投资852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7%。举办了“十五”产业技术进步成果展,张德江书记和黄华华省长分别亲临展场参观并作重要指示,高度肯定了“十五”产业技术进步成果。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效突出。进一步发挥经贸部门组织和协调职能,完善培育和评价名牌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2006年新增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58个、中国驰名商标29件,认定省名牌产品258个、省著名商标277件。至今,全省共有各类名牌称号2520个,其中中国世界名牌产品3个、中国名牌产品221个、中国驰名商标84件,分别占全国的43%16.5%10.4%,均居全国首位;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29个、“中华老字号”企业22家;省名牌产品1139个、省著名商标1022件。涌现出华为、中兴、格力、TCL、中集、美的、格兰仕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以及深圳珠宝首饰、佛山陶瓷、阳江刀剪、中山灯具等一批区域品牌。

(五)流通现代化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按照“把握主线抓市场,立足当前抓体系,着眼长远抓创新”的思路,突出抓好“开展一个研究、落实两个政策、推广三大现代流通方式”,有力推进流通产业发展。111月,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零售总额分别为6960亿元和12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16.5%。重点培育37家省流通龙头企业,其中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12家,现代物流龙头企业12家,现代批发市场13家;首次公布“广东餐饮企业百强”,评定国家级钻石酒家18家,新增"国家社区商业示范社区"6个,111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0.4%,增幅高于全行业4.6个百分点。连锁经营发展迅速,预计全年限额以上连锁总店数13070个,同比增长18%;限额以上连锁店销售总额2050亿元,同比增长29%。物流业发展提速,111月,全省货运量15.5亿吨,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7亿吨,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761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0.2%22.5%22.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安排省财政资金补贴1500万元,支持建设县级配送中心25家、镇村级农家店3175家,8个项目获得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资金”资助1810万元,营造农村良好消费环境,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1月,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8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个百分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加大。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办的职能,突出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传销和商业欺诈等重点工作,全省共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1351宗,捣毁传销窝点4924个,清还拖欠工程款203亿元。

(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继续快速发展。贯彻全省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会议精神并进行专项督查,修改完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的配套文件,不断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规模和总量跃上新台阶。全省私营企业首次突破50万户。111月,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2038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继续居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之首,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上年末的18.8%提高到20.9%。民营经济成为投资和出口的生力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9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38%;私营企业出口总额419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增幅高于全省出口总额28.9个百分点。“两个体系”建设有新突破,下达193个项目,支持154个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39个担保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在人员培训、信息服务、技术创新、融资担保等方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共组织各类培训596场,培训人员8.7万人次。成功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走向国际的平台,初步打响中博会国际品牌;发布了《2005广东省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评价研究报告》,认定并表彰了2006年度省百强民营企业。

(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经贸合作深入开展。不断加大对山区及东西两翼工业的支持力度,安排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共9840万元,占全年挖潜改造资金总额的43%,为历年最高,其中粤东3150万元,粤西2420万元,山区4270万元。引导山区和东西两翼加快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抓好历届“山洽会”签约项目的落实、建设和投产;成功承办第四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突出了产业转移这个重点,共签订合作项目307个,合同总金额697亿元。111月,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8亿元,同比增长32.5%,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4.2个百分点;东西两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93亿元和4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17.7%,均高于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17.3%的增幅。产业转移取得重大突破,5个珠三角市与8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市共建立省产业转移工业园15个,已开工建设项目71个,总投资额近30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42个,到位投资额约20亿元;据测算,按规划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值1780亿元的经济规模,可实现年利税约128亿元。

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各省区市的经贸合作。组团参加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与港澳及内地8省区共签订合作项目938个,合同总金额1348亿元。组团参加了第十届“西洽会”、“青洽会”、第四届“豫洽会”、第七届“西博会”、第二届“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等经贸活动,共签订合作项目170多个,总金额355亿元。组织企业与25批来粤洽谈的省区市开展项目对接。在11个省区市成立了广东商会,成为推进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牵头组织粤港澳服务业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完善投资便利化措施,举办粤港CEO论坛、粤港物流合作论坛、面向香港、澳门物流企业的政策咨询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港澳企业在物流业、中药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共同推进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召开了全省节能工作会议,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广东)高层论坛,组织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巡回展览等10项宣传活动。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建立了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和考核制度;将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的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市;实施重点耗能企业“双千节能行动”,确定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26家企业和我省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名单;加强对各市政府和企业节能降耗的监管,省政府与各市和重点耗能企业分别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启动循环经济试点。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扶持包括试点单位在内的62个循环经济项目,参与试点的69家企业、8家园区、6个城市、1个县工作进展顺利。清洁生产取得新进展。认定第三批清洁生产企业23家,使全省自愿审核清洁生产企业累计达75家,共投入清洁生产改造资金10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1亿元,减少“三废”排放326万吨;会同环保部门强制审核清洁生产企业163家,其中33家通过审核。继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共认定四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项目)132个;全省已建成垃圾发电厂16座,总装机容量约17.2万千瓦。

(九)调研工作得到加强,依法行政力度加大。贯彻落实佟星副省长关于经贸部门要加强务虚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分析,建立重大经贸工作报告制度,取得一批调研成果,其中“全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和“全省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情况”两个调研报告得到省政府高度重视,黄华华省长和佟星副省长分别作重要批示,要求要高度重视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不快,亏损额增幅较高的问题,要狠抓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减亏和利润增长;编辑出版以广东省工业商贸经济“十一五”发展展望为主题的第九册经济红皮书,《广东经贸》、《经贸信息》和经贸网传递政策、交流信息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广东省志·工业卷》等志书编修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推动地方经贸法规、规章的制订、修订和实施工作。《广东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和《广东省煤炭经营监管实施细则》已经省政府同意发布实施,《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和《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正在省政府审议,《广东省循环经济条例》和《规范发展广东省会展业暂行办法》已启动起草工作,《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条例》、《广东省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实施细则》已着手进行修订;废止规范性文件及其政策措施34件。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印发《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行政许可手册》,规范行政许可办理和审批程序,实行行政审批结果公开,推进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建设,首批12项行政许可项目纳入省电子监察系统实时监察;核准界定经贸部门的行政执法职权,经梳理和界定,现阶段全省经贸系统共有行政执法项目113项,其中行政处罚108项、行政强制1项、行政征收4项。 

摘自:2007年1月9日陈冰主任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