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04年信息化建设发展回顾和2005年展望
来源:省信息产业厅发布时间: 2005-01-28 00:00:00
' 广东省2004年信息化建设发展回顾和2005年展望     一、2004年信息产业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全省共完成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7454.33亿元,同比增长30.9%;工业增加值1639.88亿元,同比增长34.2%;出口交货值5147.94亿元,同比增长32.5%。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7.9%,产品销售收入占27.1%,利润总额占20%。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使之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32.5%,增长速度高出全省工业9.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41.83%,在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的24.7个百分点中拉动了10.3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产业进一步聚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开展集群治理取得实效,产业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区域集聚效应较为明显,形成特色明显、相互协作、资源优势互补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格局。重点产品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生产基地:主要有以东莞、惠州、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手机、计算机制造基地,以深圳为中心的电子元件、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软件基地。9月份,珠三角地区和深圳市被信息产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地因地制宜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产业基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这类园区聚集。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明显。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居民对汽车、数码、通讯等高端产品的消费力在明显提升,企业进一步加大产品技术研发力度,用新技术新产品引导市场,强化产品结构升级。手机不断向彩屏、多功能、个性化转移,微型计算机不断向笔记本计算机方向转移,彩电向液晶、等离子和高清晰方向转移。消费类电子产品保持高增长趋势,2004年消费类产品销售收入4244亿元,占全省电子行业销售比重达到59%。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产销也进一步趋旺。 企业竞争力增强。广东省积极推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成效显著,在电子信息类产品中,全省有8家企业9个产品获得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有14家企业16个产品获得2004年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随着广东省组织的电子信息类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项目不断取得进展,企业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 (三)出口快速增长,企业“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 200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交货值5147.94亿元,同比增长32.5%,占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69%,增长速度高出电子信息制造业1.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已达到71%,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海关统计(注:与信息产业部统计口径不同,数据也有所不同),200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644.0亿美元,同比增长37.7%,增幅高于全省外贸出口12.4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全省外贸出口33.6%。 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显著成效。TCL集团兼并重组了全球著名的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和DVD业务,双方合并重组后新公司的彩电年总销量将高达1800万台的全球第一规模,一跃而成为全球彩电行业的领导者。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主流产业领域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华为公司为全球60多个国家的150个运营商提供了移动通信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其3G产品WCDMA为阿联酋、香港、毛里求斯、马来西亚和荷兰等国家和地区提供商用网络并相继开展大规模商用,成为全球仅有的3家WCDMA端到端商用网络的供应商之一,占全球2004年新增3G份额的18%。中兴通讯公司的WCDMA业务也在突尼斯等非洲国家取得了突破。 (四)重点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产销衔接良好 在主要电子产品中,有7种产品同比增长在20%以上。其中,传真机增长最强劲,产量为412万部,同比增长高达75.1%;微型计算机产量1218万部,同比增长39.3%;移动手机产量达到8105万部,同比增长35.7%;激光视盘机产量5313万台,同比增长35.7%;彩色电视机产量3626万部,同比增长26.7%;录相机产量1697万部,同比增长25.1%;移动通信设备产量770464部(信道),同比增长20.9%。 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产品的销售衔接良好,产品销售收入7228.15亿元,同比增长28.4%,销售率达97.4%,产销同步增长。1-11月,计算机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2712.07亿元,同比增长28.5%,产品销售率96%,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1092.08亿元,同比增长28.7%,产品销售率93.9%;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1353.1亿元,同比增长32.4%,产品销售率97.9%,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1062.63亿元,同比增长22.2%,产品销售率96.6%。 (五)软件产业快速发展,Linux产业链初步形成 2004年,全省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约315.54亿元,其中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00.55亿元,软件产品出口3.66亿美元。全省累计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有2238家,已登记软件产品6418件。全省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有30家,占全国总数的17.44%,同比增长100%。广东省特别重视Linux软件产业发展,七个厅委联合发布《广东省Linux软件推进计划》,成立广东省Linux公共服务技术中心。该中心是全国第一个Linux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与IBM、英特尔、联想、广东正道、金山、同望等业内著名企业结成产业联盟,已初步形成一条Linux产业链。 二、2004年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电子政务建设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体制性障碍得到初步突破 广东省电子政务初步步入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作为关键体制性障碍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跨部门和公共的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政务公开水平逐步提高,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是建成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横向连通了省四套班子、100多个省属单位,纵向连通21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区。二是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扩展。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已经开展了省级应急指挥、视像会议等多个公共应用系统,以及全省劳动再就业、水利、国库集中支付、因公出访申报申办等22个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地市级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超过了45个。跨部门的应用系统如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全省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也在建设中。三是深入建设“一站式”电子政务,从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入手,把面向社会公众的业务、尤其是行政许可事项,逐步通过互联网提供跨部门的“一站式”电子化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全省建立了多个“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试点单位,涌现出一大批好的应用案例,如广州市工商局的并联审批系统、珠海市政府采购网、佛山南海区民乐村的村务管理系统、中山市和肇庆市的网上审批系统、江门市一站式服务系统和惠州电子e城等。四是以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建设为试点,加强对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探索。该网于2004年11月初正式开通启用。由省信息、工商、国税、地税、质监、人行、海关等7个部门联合共建,整合了上述7个部门和21个地市相应部门所掌握的全省180万个企业的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了全省范围内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集中共享和公开。五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组建了广东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小组,由省信息产业厅、公安厅、科技厅、机要局、保密局和通信管理局组成,全面指导协调全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全省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开展了电子签名及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同时加强了各地市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例如广州市建立了安全网上招投标系统,佛山市建立了安全财政结算和安全劳动工资监控等系统等。江门市被列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单位之一。 (二)企业信息化全面铺开,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推动的工作思路,广东省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工作。一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主要以九大产业竞争力提升为核心,以制造业信息化和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业信息化为重点,制定企业信息化规范标准体系、建立一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扶持一批重点企业、推动一批试点示范、培训一批人才,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引导和推动。二是重点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以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技术平台为突破,与有关部门配合,依托专业镇和行业协会,分行业、分区域建设一批信息技术服务与创新中心,解决中小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承受信息化投入的问题,从根本上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同时,正在抓紧对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研究、规划,积极推动物流业信息化。三是重视典型示范工作。广州市已经成为是“全国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典型示范地区”,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有73.75%建成了局域网或内联网、51.1%的企业实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四是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为重点开展电子商务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强化全省电子商务网站联盟作用,促进电子商务行业规范。具不完全抽样调查,全省的大中型企业(营业额在1亿以上)大约50%有自己的网站,25%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应用。小型企业大约3%有自己的网站,1.5%涉足电子商务应用。广州市90%以上的企业已通过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额2004年超过260亿元,其中B2B交易额180亿元,B2C交易额80亿元。广州黄花岗信息园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0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大约接近40亿元。深圳市95%以上的企业已通过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网上电子商务交易额2004年仅网上支付的就超过70亿元。 (三)山区信息化建设稳步深入开展 2004年山区信息化建设主要侧重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应用系统的开发以及培训等工作。一是充分开发利用山区信息资源。在完成大量试点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在10月底召开的全省山区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部分县与有关承建商签署了农产品商贸、农业科技资讯、旅游等信息资源开发合作协议,以企业运作的方式促进山区优势资源的开发。二是进一步完善山区信息服务体系。以县为重点的省、市、县、镇、村多级信息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基本完成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的开发,初步实现省平台与县、镇、村信息资源双向交互,并以山区信息网站为主体进行信息发布。应用系统开发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已完成山区县平台、广农网平台的开发及信息数据输入,年底前完成了通用软件的开发,并对部分市县实行个性化应用定制。此外,针对不同情况编制了山区信息化培训教材,对22个培训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三是组织山区信息化分团参加第三届“山洽会”。省信息产业厅组织了珠三角地区的18家大型农产品采购商与韶关、清远、梅州、湛江、茂名、汕头等地的30家农产品供应商共签定了约7000万元产品供销合同,并充分利用“山区信息化农产品商贸项目”大平台,连通珠三角地区与山区、东西两翼农产品商贸产销渠道。 (四)无线电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2004年,广东省注重加强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和工作创新,高度重视无线电领域的安全生产保障,大力推进无线新技术发展,全面强化全省无线电管理工作。一是做好无线电保障工作。认真落实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专项整顿活动的各项任务,通过开展设台单位自查整改、核实台站资料、完善无线电台站数据库、实地检查督促工作进展等工作,使广东省民航频率电磁环境得到进一步好转。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国办发37号文,省信息产业厅与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联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干扰。另外,制定了广州白云机场转场无线电通信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多管齐下确保广州新白云机场的顺利稳妥转场和安全启用。二是加强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广东省无线电管理实施办法》以及各类具体业务规范中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精神的内容进行清理和修订,并着手制定新的管理规范和程序,努力依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无线电管理工作。三是积极引导和推动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积极开展3G试验工作,积极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和数字集群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900MHz频段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应用,同时积极开展800MHz模拟集群频率的清退工作和800MHz数字集群频率的规划研究,为800MHz数字集群的应用做好准备工作。四是继续加强无线电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展了高山监测网的前期规划和建设工作,以及无线电台站普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组织全省无线电监测业务技术演练竞赛,并参加国家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无线电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 (五)积极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信息化合作全面展开。泛珠三角各省区信息产业厅(局)联会于2004年3月、12月分别在湖南省和海南省联合召开了第二、三次会议,就区域内信息产业合作、公共信息技术开发、信息安全管理、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法制建设、无线电管理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和合作,达成了共识,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的联会制度,开通了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制定了《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交流网运行暂行管理办法》,签订了《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商务合作发展行动纲要思路框架》和《泛珠三角区域CA互联互通合作协议》,发布了成立区域CA(数字认证)联盟倡议书和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倡议书,签订了《泛珠三角区域无线电管理合作框架》。 三、2005年发展重点 预计2005年广东省信息产业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将显著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会明显好于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是: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9690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增加值2230亿元,同比增长36%,出口交货值6790亿元,同比增长32%。2005年全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抓落实、重提高、促发展”的要求,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形成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大力提高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推动“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工作。推动资源整合,促进省市联动,制定《广东省电子信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目录指南》,集中力量在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Linux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高清电视、家庭娱乐数字产品、汽车电子、新型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产装备和精密制造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筛选对信息产业尤其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起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实用技术,确定2005年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组织好项目招标和实施工作。二是重点发展linux软件、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广东省linux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制定linux政务办公软件的地方性标准规范,形成一批应用linux软件的电子政务示范单位和项目。建设广东省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技术中心,重点推动制造业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总结推广珠海和深圳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经验,扶持广州、惠州、佛山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组织实施专项工程,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提高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化整机设计技术和关键件的研发与产业化。三是加快软件园区建设。推动广州、珠海国家软件基地、深圳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上规模、上水平。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做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加快软件加工服务业发展,积极拓展国外软件外包业务,扩大软件出口。加快佛山南海、汕头、惠州等地的软件园建设。 (二)加快消费类电子的发展 一是实施“数字家庭推进计划”。抓住3C(电脑、通信、消费电子)融合的机遇,突出发展数字家电。引导传统家电企业与通信设备企业、计算机厂商合作,共同研究开发数字家电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包括数字电视、机顶盒、移动DVD、数字摄像机、数码相机、数字音响、家庭音像服务器等家庭娱乐数字产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家庭产品和技术应用规范标准,形成分工协调、利益共享的生产、运营、消费数字家庭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广东省信息产业顺利过渡到数字化和3C融合的新发展阶段。二是启动数字电视消费市场。大力支持深圳的国家数字电视试点地区建设。制定扶持措施,促进设备生产企业和数字电视运营商联手推进,积极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启动数字电视和数字音频消费市场,引导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三是树立“广东电子产品国际会展”的品牌。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商业化运作的机制,组织国际化消费类电子产品博览会和高峰论坛,建设跨国类电子产品采购平台。统筹规划、协调全省各地市的电子产品展销活动,打响“广东电子产品国际会展”的品牌。四是制定加快广东省消费类电子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加快消费类电子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在制定和实施省“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时要重点突出、细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规划。“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的产品类项目重点向消费类电子倾斜。 (三)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集群建设 一是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根据信息产业部的要求和指导,制定《广东省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做好各专业园区的建设规划。重点加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及惠州视听产品、东莞计算机产品、江门麦克风、中山小榄音响、粤东电子玩具、广州和珠海软件等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二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各级政府的上下联动和协调,用足用好珠三角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联合组织对外专业招商。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深入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重点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粤投资创办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对重点项目建立专责小组,做好协调、服务与跟进。三是发挥基地对两翼和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速电子信息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支持山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促进珠三角与山区、两翼以及泛珠地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补缺,以产业链为纽带进行产业整合。四是大力推动数字集群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数字集群设备生产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集群技术标准,推进其应用及产业化,是提升我省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我省数字集群设备的生产优势,开展数字集群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建设全省数字集群共网平台,为全省应急联动信息系统等公共网络提供服务,以此带动国内市场,促进产业化发展。 (四)注重实效扎实推进电子政务 一是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切入点,突破电子政务体制性障碍,实施“畅通工程”,解决党政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系统融合和协同办公。二是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落实《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制定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严格根据规划定项目。建立事前评估、事后评估和应用评估三个方面的电子政务项目评估制度。三是加快“一站式”电子政务发展。认真落实《广东省“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加快中山“一站式”电子政务试点建设,推广先进典型案例,促进政务公开,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加快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组织企业信用信息的深度开发。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等跨地区跨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建设全省应急联动信息系统。五是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启动政务内网建设,开发完善公共应用系统。制定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目录,建设全省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支持江门“信息安全”试点建设,继续落实《广东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五)以中小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 一是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认真抓好企业信息化示范和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依托专业镇、行业协会等,分区域分行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信息技术平台。重点支持生产装备和精密制造业向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应用。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2号)。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抓好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大力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三是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进一步完善《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和电子商务认证工作。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引导第三方机构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大力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和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的培训工作。 (六)围绕建设县域经济深入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山区信息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加强山区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化培训中心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县为重点的省、市、县、镇、村多级信息服务体系。二是扩展山区信息化应用领域。配合固本强基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将山区信息化应用扩展到农村管理、农民教育等新领域。促进信息技术在专业镇、县域工业园区等方面的应用。三是推进特色信息资源开发。推广应用各种简易终端,促进信息进村入户。积极开发和利用旅游、农业科技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 (七)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 一是完善泛珠三角信息化交流和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内工作交流和情况通报,建立长效信息沟通机制。完善“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合作交流平台”,为泛珠三角区域广泛开展经贸、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服务。做好“泛珠三角区域软件产业协作与交易会”的有关组织工作。二是组织编制《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十一五”专项规划》。做好规划编制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积极争取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办的指导和支持,力争把该合作规划列入国家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三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共享。逐步在泛珠三角区域推广数字证书交叉认证。面向泛珠三角地区开放广东省Linux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加强粤港两地物流信息平台的统一对接。共同推广RFID的标准化及应用。加强泛珠三角无线电频率管理的区域协作。 (八)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对无线电台站和设备的管理,保障各项重要业务安全生产。探索建立机场台站设置严管制度。在大型港口开展水上无线电业务安全联合监管和在重点区域进行无缝覆盖监测网建设试点。以寻呼业务为重点逐步清理各类萎缩业务的频率和台站资料。继续做好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市场专项整顿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频率资源,推动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配合国家做好RFID的频率规划工作。制定出台我省RFID系统生产使用管理规定。进一步清理800兆集群频率资源,制订和完善800兆频率规划。抓好900兆无中心应用试点,推广并规范900兆无中心系统的设置使用。紧密跟踪国家发展3G的政策。三是提高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类无线电管理数据库,全面开展高山监测网的建设,促进无线电管理上新台阶。 (九)做好全省信息化规划和立法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两大调研的成果转化工作。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调研和信息化调研两大成果的转化和落实,做好《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和《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的实施工作。二是开展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家及省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开展《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广东省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无线电管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开展信息化立法和法规修订工作。继续跟进《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的论证和审批工作,争取早日出台。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电子签名法》对《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和《广东省无线电管理实施办法》等信息化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