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2003年信息化建设发展回顾和2004年展望 一、2003年我省信息化建设发展回顾 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讲话精神,围绕“十件大事、十项工程”,以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为重点切实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设计业、山区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总体效益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 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通行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配套齐全的产业群,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连续十二年居全国第一,2003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广东企业有24家。微机、彩色电视机、激光视盘机、彩色显像管、组合音响、电子元件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均名列全国首位。2003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为26.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约为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4%以上;出口产品产值37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占全省出口产品总额的41.7%。其中微型计算机产量超过845.2万部,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超过31.2亿块,分别比上年增长51.3%和31.9%。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信邮电业增长强劲 我省通信行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固定电话业务、基础数据业务稳定增长,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业务比规划预期增长得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小幅度增长。随着电信市场逐步放开,市场形势进一步好转,新加入的增值电信企业逐年增加。2003年全省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32.1%,约占全国总数的1/6;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2.24亿元,比上年增长8.0%,约占全国总数的1/10;全省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 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10;全省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6;全省互联网用户达 万户(这是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省通管局的数据是 万户),超过全国总数的1/8。以上指标我省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基础电信业务快速发展的时,增值业务和新型电信业务也显现出良好的势头。全省已有持证增值电信企业1800多家。此外,在抗击“非典”期间,电信企业不断推出“新视通”、“会议通”、“宝视通”等新型增值业务,使全省电信业总体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推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以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关键部件尤其是集成电路主要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表现出“大而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我省决定以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作为突破口,力争在这一关键领域形成重点突破,带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家电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是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扶持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民营设计企业的发展。目前我省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在深圳和珠海均已挂牌,开始了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平台、测试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已经引进了部分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我省还组建了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为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二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技术发展,进而引导市场,带动我省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发展Linux技术,以此作为软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3年9月,我省开始重点建设“广东省Linux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为全省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和软件企业提供Linux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支持服务。此外还启动建设“软件开发质量管理提升系统”和“互联网文化娱乐软件开发”等重点突破项目。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广州、珠海、深圳、南海四大软件园区,其中广州和珠海软件园均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在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我省进入前100名的企业有20家。2003年,我省软件和系统集成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软件出口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万人。全省累计已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1380家,已认证的软件产品4914件。 (二)狠抓应用,推动电子政务深入发展 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并在电子政务应用、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和政务公开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一是初步建成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横向上已连通省四套班子、40多个省直单位,在纵向上连通21个地级以上市,并配合全省社会保障系统和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把部分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延伸到县(区)。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水利厅等已在网络平台上开通的各自的业务信息系统,财政厅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也正在建设过程中。二是切实开展电子政务应用。在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先后开发建设了省级应急指挥系统、多媒体服务系统、视像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等多个公共应用系统,为省领导的指挥调度和各部门的协同工作和信息沟通提供了服务和支撑,同时整合40多个省直单位的信息资源,开通了省政府门户网站。2003年5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通过对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新进行整合,联通了省委、省府、各地市政府、卫生部门以及重点医院,从视像会议系统、信息传递网络、可视电话三个方面紧急启动了全省防治“非典”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在配合防治非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省应急指挥系统在连通了视像会议、多媒体点播、公安、三防、气象、电力系统的基础上,新增了卫生系统、可视电话系统和深圳、佛山两市的应急指挥系统,在我省的抗风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广东省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于6月24日正式实施,建立了全省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中心。 (三)营造有利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根据加入WTO的要求,我省重点从营造投资环境方面入手推进电子商务。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电子商务立法工作。2003年2月1日,《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第一部电子商务地方立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解决了电子数据的法律有效性、法律取证两大难题,比较好的解决了电子交易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为电子商务创造了较好的法律环境。同时,为实施该条例,还制定了《广东省电子商务认证机构资格认定和年审管理办法(暂行)》和《广东省电子交易服务提供商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加强了对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和电子交易服务提供商的规范管理。二是组建了“广东电子商务网站联盟”。2003年10月15日,“广东电子商务网站联盟”正式启动运行。联盟将对广东省的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整合,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认证,提供一个权威、方便的“门户”,通过资源共享、客户共享、市场共享的共同发展方式有力地促进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市场的培育。此外,联盟还与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建立了合作关系,致力于规范行业行为,处理电子交易中发生的投诉与纠纷。目前,已有包括广交会网站、大洋网、183网、南海花卉网等广东知名网站在内的110多个网站成为广东电子商务网站联盟的成员。三是加快了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的建设。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已发放各类数字证书近20万张,创建的网证通电子认证体系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认证体系之一,该中心还与香港邮政认证机构实现了交叉认证。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山区信息化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省启动了山区信息化建设,建设目标是从2003年到2007年,五年内全部山区镇配备计算机并实现终端设备上网,基本建立起村级信息采集、发布点,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解决山区信息不畅的状况。以县为中心,整合山区信息网络资源,加强山区各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工作,重点建立健全县、镇级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我省山区信息化以服务“三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基础,以推动“三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为方向,整合政务、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围绕山区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和管理等环节的信息服务需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03年,第一阶段山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基本完成,在11个试点县区镇基本完成建设信息资源组织、信息传递手段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工作,开通了广东省山区信息网。第二阶段的山区信息化试点工作已经在肇庆、清远等6个市、11个县共21个试点开展。 (四)打造信用社会,建设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依法治省,我省开展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汕头、揭阳、潮州、广州、深圳、惠州和云浮等7市先后开通了本市的企业信用信息网。 在充分总结试点建设经验,借鉴其他省市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我省启动了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建设。由省制定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业务规范,统一标准,各市分头建设。信息、工商、税务、质监、银行、海关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业务规范》,统一规范了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的业务流程、网络结构和数据结构。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省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建设原则、目标、任务及措施,同时对部分欠发达市补助了建设资金。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21个市级系统和省级系统已经全面启动。 (五)提高社保管理水平,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覆盖劳动、民政、社会保险三项社会保障核心业务,以及公安、财政、卫生、审计、地税、工商、质监、药监、银行等9个相关业务,纵向延伸到全省21个地市,利用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把分布于各部门、各地市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网全面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核心业务系统和相关业务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试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已经建成省市骨干网络建设和部分发达地区网络,省劳动力市场系统已经开通14个地市,省社会保障卡管理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初步实现了全省社会保障卡的统一管理以及PSAM卡(终端安全存取模块)的统一发放,并且开展了广州社会保障卡试点、珠海综合试点、顺德社会保障卡试点和南海综合试点等四个试点工程。 二、我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省信息化建设进展迅速,成效也较明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不均衡,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网络自成体系,互连互通差,资源分散,部门之间存在较深的行业壁垒,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三是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的领域还比较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滞后,公益性、基础性的数据库没有建立起来,资信可用性、开放性、共享性都与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要求相差甚远,远没有发挥出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提高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四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不大,电子商务发展受制于企业信息化的程度、信用问题以及物流配套等方面的不足,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无法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整合与处理。六是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较差,顾客为本,服务至上的观念仍未能完全确立,企业行政性和垄断性的特征很明显。 三、2004年工作计划 2004年,我省将继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努力加快我省信息化进程。 (一)以关键与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口,继续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一是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发展优势行业,培育龙头企业。二是集中力量攻克的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三是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公共基础设施,扶持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民营设计企业的发展。四是大力推广Linux技术地应用,重点建设“广东省Linux应用公共技术支持中心”。五是加快电信网络的过渡与升级换代,积极推动3G的发展和应用,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实现通信网络战略性结构调整。 (二)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继续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对照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国家重点行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指南》的要求,加快我省相关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建立行业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队伍,为中小企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服务。二是重点加强传统物流业的信息化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企业信息化的自觉性。三是加快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建设,促进企业守信经营。四是做好《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的实施工作,规范市场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为核心,继续加快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一是完善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拓展功能,扩大覆盖范围,配合全省社会保障系统和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把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延伸到县(区)。二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建设经济统计信息、社会统计和普查信息等大型历史统计数据库,进一步增强政府网络信息的系统性、完整性、可分析性。制定广东省电子政务资源建设与整合管理办法,打破政府职能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建设跨部门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进一步扩大政府政务信息的开放程度和共享度,为企业、科研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便利的信息资源。三是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大胆实践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确保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四加强开展政务应用,以政务公开为主要目的,紧紧围绕省政府政务公开的十四项要求开展工作,提高政府的效率,增加透明度。五是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一站式”电子政务便民服务。 (四)以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努力推进山区信息化进程 一是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县、镇级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应用带动信息基础设施改善,促进优势资源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省市县三级监管。四是开展培训工作。建立培训制度,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 (五)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立与发展为契机,加强区域信息化交流与合作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我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进一步加强区域战略协作。我省信息化工作将以此为契机,努力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协作。一是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信息产业厅(局)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二是建立各方工作交流和情况通报制度,对跨地区业务进行协调通报,促进相关行业协会、团体、企业的合作交流。三是建立“泛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协作机制”,在信息产业领域内的投融资、市场拓展、技术配合、应用等多个层面开展广泛合作。四是加强各方在电子商务规则、标准、法规方面的联合研究,制定各方都遵循的规范标准,在泛珠江三角洲范围内推进电子商务数字证书的交叉认证,推广电子签名的应用,规范认证机构和电子交易服务提供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