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02年信息化建设发展回顾和2003年展望
来源:省信息产业厅发布时间: 2003-01-28 00:00:00
' 广东省2002年信息化建设发展回顾和2003年展望 一、2002年我省信息化建设发展回顾 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精神,以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为重点,狠抓落实,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发展概况 1、信息产业发展继续领先全国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我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明显,产值已连续十一年居全国第一,在2002年度全国电子百强中,我省企业占24家,其中前10名的有2家,主要优势领域是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预计2002年全省电子工业产值约为3900亿元(现价),比去年增长约25 %,增长速度居我省九大行业之首。出口产值约为2600亿元,增长约41%。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产业配套齐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群,是国际上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等产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软件产业方面,2002年我省软件产业发展迅速,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收入预计将达到243亿元,增长40%以上,总量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二。2002年全省已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992家,已认证的软件产品2794件。在2002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评比中,我省有19家入选。在全国11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中,我省的广州天河软件园和珠海南方软件园占了两席。广州、珠海、深圳、南海等四个软件园区的发展顺利,初步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广州软件园主要发展应用型软件技术和产品,有选择性地发展一些基础性、通用型软件技术和产品;珠海软件园主要利用发展通用软件和行业性软件方面的经验和基础,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深圳软件重点发展面向港澳台及国际市场的软件产品;南海软件园积极发展软件加工业,大量培养“软件蓝领”。 信息服务业方面,预计到2002年年底,我省邮电业务总量将达755亿元,固定电话用户将突破1990万户,约占全国1/10,移动电话用户将突破3170万户,约占全国1/6,有线电视用户超过820万户,约占全国的1/10,互联网注册用户人数将突破940万户,以上四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0%、96.4%。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已经试验成功并形成了一个覆盖珠江三角洲的信号网络。 2、信息基础设施建日趋完善 我省已经形成空中、地面、水底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长途光缆线路超过2.97公里,微波线路2.28万公里,骨干传输网络的传输速率在2.5G以上,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综合数字数据网(DDN)、帧中继网(FR)等电信业务网络。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络基本建成,干线光缆长度超过4000皮长公里,网络光缆总长度(含支线)达3.82万皮长公里,网络线路(含铜缆)总长21.11万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 3、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我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于2002年12月25日正式开通。省四套班子、44个省直部门和广州市全部采用光纤联接,珠江三角洲6个地级以上市采用2.5GDWDM联接,粤东、粤西和粤北14个地级以上市采用155MSDH联接,初步构成了横联省直各部门、纵联省内各市的全省性电子政务平台。这个平台为全省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高速宽带的网络通道,为实现部门之间、省市之间方便快速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电子政务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开发建设了省级应急指挥系统、多媒体服务系统、省市视像会议系统、省市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等公用性应用系统,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国库支付信息系统和统计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已经或正准备在平台上运行。同时,全省各地、各部门都以应用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适应自身需求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广州市工商局建成开通了企业工商注册和年检并联审批系统,使企业只对工商局一家,就可完成企业登记或年检所需的各项前置手续,申领各类许可证的时间缩短了2-6个月;江门市建成了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实现了政府20多个职能部门联合在网上集中开展行政审批服务,企业的生产性项目审批可以直接在网上完成;佛山市南海区的财政监管系统已在全省财政系统中全面推广。目前,全省约有85%的省直部门和70%的市府办建成办公网,所有的地级市政府和大约70%的省直部门已建成自己的公众网站,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内部网上办公和面对公众的网上服务。 4、企业信息化初现成效 据对全省100多家大型企业和130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在大型企业中,有30%以上使用了CAD/CIMS,50%以上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35%以上使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MRP-Ⅱ/ERP),13%使用了供应链管理系统(SCM),23%使用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在中小型企业中,约有4.3%使用了OA和MIS系统,约有1%使用了CAD/CIMS系统,约有0.7%使用了MRP-Ⅱ/ERP系统。总体来说,我省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则和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2002年我省按照“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推进策略和“典型引路” 工作方法来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在2002年6月召开的全省企业信息化大会和12月召开的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都分别公布了一批企业信息化典型和示范企业。各市也都分别推出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企业。这些典型企业、示范企业使广大企业认识到开展企业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推动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起了良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此外,我省还选择了一批信誉好、实力强并且已经有成功经验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商,根据其技术特长和服务优势,分成不同类型推荐给企业,作为我省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服务商,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2年我省在粤东的汕头、揭阳和潮州3市以及广州、深圳开展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汕头企业信用信息网于2002年5月首先开通运行,首批入网企业和中介机构达2万多家,截至2002年底入网企业和中介机构已达到近10万家,基本覆盖汕头市各类企业和中介机构。汕头企业信用信息网开通后,广州、深圳、揭阳和潮州等市都先后建成了企业信用信息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为信用好的企业提供舞台,给信用差的企业敲响警钟,使无信用的企业无处可遁,既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又促进了企业的经营,营造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风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和震撼作用。 6、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电子商务立法工作,《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已于2002年12月6日通过了省人大审议,将于2003年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一条例的实施将有力的促进我省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我省已初步建成了电子商务认证架构,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已发放各类数字证书超过10万张,创建的网证通电子认证体系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认证体系之一,该中心还与香港邮政认证机构实现了交叉认证。我省首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黄花岗信息园拥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园内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有420多家,其中电子商务企业有44家,建成了建材、化工、医药、家电灯电子商务网站(系统)20多个,2002年全年预计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亿。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北京、上海等省市比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子政务的应用有待深入。目前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集中在网络建设上,电子政务平台上的业务系统不多,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的领域还比较窄,大多数系统化、流程化的电子政务应用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滞后,部门之间存在较深的行业壁垒,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缺乏一些战略性、公益性、基础性的数据信息库。缺乏有效的与市场机制接轨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三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不大,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自觉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四是信息化还需向更大范围推进,广大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工作有待加强。 二、2003年我省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 2003年我省信息化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营造信息化建设环境,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重点主要是: (一)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结合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家电制造业总量较大、门类较全的实际,选择广东需求较大的集成电路作为突破口,依托现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各市的积极性,组织联合攻关,扶持几个大项目,攻克几项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使之上规模、上水平;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发18号文各项优惠政策,支持重点软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等措施,重点扶持20家左右软件企业;将广州、珠海、深圳、南海四个软件园区都办出特色,充分利用广州、珠海软件园这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作用,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向园区内聚集,形成产业群体,发挥群体效应;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利用我省通信产品制造业和家电业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推进软件产业化进程。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要集中力量突破高性能计算机、超高速宽带网络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等重点产业、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继续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基础元器件等优势产品,巩固原有基础,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要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发展优势行业,淘汰、限制或转移劣势行业,培育龙头企业。 (二)狠抓应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17号精神,在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的基础上,狠抓应用和安全保障工作,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重点围绕决策指挥、政务管理、协同办公、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大力开展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开展办公业务资源、宏观经济管理、应急指挥、社会保障、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金税等12个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二是按照17号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省级部门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省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加快省政务涉密内网建设。三是建立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中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全省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四要集中力量建设几个跨部门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以及政府文件数据库和法律法规数据库。建立一套信息发布、更新维护机制,实现高效、有权威的政府信息服务。五是总结推广广州、东莞、江门、佛山市南海区等地已经开展“一站式”电子政务试点经验,继续选择有条件的地市开展试点,将电子税务、电子报关、社会保险电子政务系统、企业注册登记审批、工商管理、劳动就业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环境指标等各公众政务服务系统整合,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三)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积极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山区发展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大力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一是以县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服务机构,建立和健全市、县、镇、村各级信息化服务队伍,逐步完善山区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二是选择一批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专业特色和领导比较重视的镇作为山区信息化建设的试点。组织力量统一开发适应山区共性的综合信息应用软件平台在试点单位试用。三是要在“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逐步达到所有山区镇有一条网络专线连上互联网,有一套计算机和实现终端设备上网。要做好村级信息发布点的建设,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四要制定统一的培训教材和统一的考核标准,采用集中培训和当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山区信息化培训工作。 (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这一重点和难点,大力加强行业信息化工作,由政府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行业性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队伍,为中小企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服务。同时,重点加强传统物流业的信息化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加快推广粤东企业信用信息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2003年在全省再选择3至5个市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网,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利条件。 (五)强化监管,促进无线电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强全省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整体协调,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无线电监管,促进无线电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推进无线电管理信息化,提高无线电管理系统整体协调性和服务水平。建设无线电管理信息网络和无线电监测网络,完善无线电监管手段,实现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二是强化监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2003年是无线电管理条例颁布十周年,要以《条例》宣传为中心,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活动,加大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力度,着重解决台站管理中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问题。三是积极推进新兴无线通信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催化新兴无线通信产业的形成。继续推动数字集群技术在我省的应用,建设全省数字集群共网平台,鼓励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试验,推动无线网络技术、GPS技术等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四是做好粤港澳边界无线电协调工作。五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收缴、分配和使用频率占用费,加强无线电管理系统的队伍建设。 (六)做好政策法规研究和统计等基础性工作,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 加大力度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在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因特网管理、信息安全保密、企业信用等方面,及时制定一些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促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继续加快我省信息化数据库的建设,及时掌握我省信息化发展动态。一是逐步建立全省信息化统计信息定期交流制度,重点是要联合统计部门,建立我省信息化统计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和软件统计年报和月报制度。二是尽快制定我省信息化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联合统计部门组织开展对信息化指标的试测算,为科学评价我省信息化水平、正确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