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16年主要工作计划
来源:综合处发布时间: 2016-03-02 14:24:00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牵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信息化先导区,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5年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3万亿元,增长7.2%,利润总额7208.8亿元,增长8.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6994.4亿元,增长17.6%;初步核算单位GDP能耗下降5.7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4%。 

  一年来,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稳增长实效突出。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稳增长措施。深化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出台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省市合力培育一批10亿、20亿、50亿元的后备骨干企业。实施大型骨干企业研究机构全覆盖行动,扶持8家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出台骨干企业诉求专项办理办法,解决企业诉求168项。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上新水平。积极研究并建议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的18条意见、支持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15条措施,建成9家政策性担保机构,19个地市建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实施中小微企业人才培育工程,培训1.57万人次。全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发布服务产品7489项,居全国前列。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江门市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中山市小榄镇科技创业中心等5个基地成为国家示范基地。广州、揭阳市在全国4个中小企业中外合作区中占据两席。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博会。扎实推进企业减负。开展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针对企业集中反映的22条困难提出26条建议,推动解决了一批共性问题。深入开展大用户直购电改革,为试点工业企业节约电费约2.3亿元。 

  二是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成效显著。以普惠为原则,出台事后奖补实施细则,政策宣传覆盖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引导企业备案项目4374个,与12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绿色改造,是近十年来力度最大的一年。这些创新性举措得到工信部的充分肯定。据对587家2015年技改完工企业的评估,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9.7%,比规上工业高7.4个百分点。 

  三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狠抓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财政、用地、用海扶持力度,出台加强产业带招商引资指导意见,建立省市县三级督导机制,举办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促成艾默生电气、中国中车珠海基地等项目投产。制定工作母机类制造业财政扶持政策,支持38个工作母机类制造业项目。出台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和指导领域,奖补支持49个省内首台(套)项目。全年珠江西岸超1亿元的新签约投资项目179个、新动工项目92个、新投产项目86个。 

  四是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扎实推进。把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作为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支持县域工业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公告的开发区新认定省产业转移工业园11个、独立的产业转移集聚地29个,共达80个,基本实现有条件发展工业的县市全覆盖。下达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64个园区,安排专项用地指标,加大园区建设扶持力度。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建立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企业项目数据库。狠抓项目建设,分片召开4场经济运行分析暨项目建设督导会,推动全年新落地工业企业665家、投产351家,其中投资超10亿元的分别有31家、7家。 

  五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迈出坚实步伐。把智能制造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推动我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的《中国制造2025》宣贯大会,胡春华书记和朱小丹省长分别作重要工作部署。出台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省市共建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实现产值8400.8亿元;培育5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2。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贴企业购置机器人,带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1.8万台,保有量达4.1万台,增长78.4%,占全国18.8%。加快智能装备科技成果产业化,举办2015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活动,促成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项目签约。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国家级试点企业达84家,25家企业通过国家首批评定,占全国1/8。 

  六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积极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主动谋划,提请省政府出台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省财政首次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光纤网络、移动通信基站、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构建全省大容量光缆骨干网,基本建成全省“一网三环”大容量光缆骨干网。加快全光网城市建设,完成210万铜缆用户升级光纤网络。实施村村通光纤工程,新增农村光缆3.5万皮长公里。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政务服务等“互联网+”重点行动。编制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省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支持云浮云谷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省网上办事大厅功能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大厅共进驻行政审批事项72806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分别为96%、85%、73%。 

  七是超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坚持以铁的手腕推进节能降耗,全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和“十二五”节能目标。加大力度推进电机能效提升和注塑机节能改造,全年完成电机能效提升844万千瓦、注塑机节能改造7623台,可实现年节电约60亿千瓦时,超额完成三年目标任务。加快循环经济发展,20家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新增3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对695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认定“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企业163家。启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市到企业,按要求全面完成了落后产能设备的拆除、现场验收和公告工作。 

  三、2016年主要工作思路 

  2016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攻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施信息化先导战略,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发展和提质增效,尽快形成创新型经济新格局,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6%,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6.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1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4%,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出台政策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进入金融、电信、铁路、资源开发、公共事业等领域,建设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超100亿元的民营大型骨干企业。二是深化大型骨干企业培育。提升服务水平,制定大型骨干企业重点支持目录,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直购电全覆盖,在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大型骨干企业绿色通道,抓好后备骨干企业培育工作。三是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上水平。提请修订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贯彻落实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18条意见,强化中小微企业人才培育,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模。办好第十三届中博会。四是加大有效投资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信息消费,力争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15万亿元。壮大软件信息服务业规模,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超100亿元骨干企业。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提高有效和高端供给。五是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和要素保障能力。建设经济形势预测分析数据库,完善PMI指数编发体系,提高经济运行精细化分析水平,做好电、油等要素调节和保障。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实施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抓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中央研究院建设,力争至2017年底全省大型工业企业和20%规上工业企业均设立研发机构。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增长产业目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发展,做强“一核两翼”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创建省中小微企业公共技术服务联盟。积极推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新材料等3个领域申报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举办泛珠三角科研成果对接会和专题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二是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制定完善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扶持力度的政策措施,降低扶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门槛,探索设立技改产业基金和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落实事后奖补等政策,建立技改工作台帐,用好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监测系统,摸清技改在建完工项目情况,引导企业积极备案,确保事后奖补政策实现全覆盖,力争全年工业技改投资超过3700亿元,带动完成工业投资1.17万亿元。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制定转型升级产业目录,实施水泥、陶瓷、造纸、蔗糖等行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线无人、少人化改造。三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提升建设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争取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广州、佛山、东莞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创新平台建设,省市共建省级机器人产业基地。大力推广机器人应用,支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应用机器人。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与对标引导,组织4000家以上样本企业在线评估,新增省级试点300家。四是建设珠江两岸先进制造产业带。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狠抓高端项目引进,办好第二届珠江西岸装洽会,制定产业集聚培育计划,支持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发展,大力推广先进装备省内应用,力争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投资额增长20%。提升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综合竞争力,实施专项攻坚行动,推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打造新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100亿元。五是深化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强化政策引导,推进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有序梯度转移,建立梯度转移重点行业企业数据库,出台实施意见,办好对接大会,引导形成省内产业链跨区域对接延伸。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推进园区和商协会合作招商。推进8个对口帮扶示范园建设,全面开展县域产业园区对口帮扶工作。推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特别是示范园建立生产性服务中心,推动县域产业园区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专业园区。六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出台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建设,办好第八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暨广东设计周。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和电子信息业培育供应链管理应用试点企业。培育建设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设立生产性服务法人机构,支持制造业企业实施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双总”工程。加快国家、省、市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建设。七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江门市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和6个省级城市示范建设,实施大企业支持“双创”示范推广工程,加强青年创业者、创业基地高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推进成立省创业创新基地联。 

  (三)抓好去产能、降成本,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一是实施去产能行动。制订实施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去产能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地市政府主体责任,深入精准摸查企业情况,精准识别建立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分业施策、依法处置、标本兼治的原则,精准施策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坚持多兼并少破产,建立规范有序的企业退出机制。多措并举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针对国家提出的重点行业,制订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和年度目标,提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能耗、物耗、水耗、生态环保、安全生产、技术准入标准。二是开展企业降本增效行动。摸查企业负担情况,建立企业负担定期评估机制。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扩大直购电市场规模,完善直购电交易规则,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势产业的用电大户;推进售电侧改革试点,探索形成市场化竞价机制。督查跟进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落实情况,推动减负政策落到实处。 

  (四)实施信息化先导战略,培育发展新空间。一是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光纤、通信基站、公共区域宽带无线局域网(WLAN)三大建设任务,全年新增光纤接入用户510万户,累计1600万户,光纤入户率达54%;新增4G公众移动通信基站16万座,累计49.5万座;新增WLAN热点约3700个,累计10.19万个。二是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召开省“互联网+”推进大会,制定互联网+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政务服务等3项重点行动实施方案。加快珠三角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推进粤港信息化合作。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发展,培育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快产业云、行业云试点建设,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为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试点。三是深化实施大数据战略。出台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推动珠三角地区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省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成“开放广东”全省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培育大数据骨干企业,建设省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交易中心,创建国家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市级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四是深化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推进网上办事“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推广网上办事大厅手机版、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个人网页的应用,建设和部署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系统,力争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和网上办结率均达80%以上。 

  (五)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目标任务。二是促进能效提升。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继续在水泥、玻璃等7个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新增电力行业开展能效对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继续开展电机及注塑机节能改造,加大对锅炉(窑炉)、配电变压器等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加强对高耗能企业能耗监管,推动省、市、企业三级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21个地市区域能源管理中心全覆盖。三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开展“万企”清洁生产审核,力争推动20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百园”循环化改造,全年新增20家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实施产业园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广应用,推进项目投资方与园区开展项目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