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1月29日的省两会会场上,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聚焦高质量发展话题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大家纷纷开动脑筋、建言献策。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广东经济当前正处于爬坡跃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务实举措,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粤港澳大湾区

  以知识为引力带动大湾区发展

  报告指出,要携手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有代表委员认为,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动力源泉,广东要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温国辉表示,广州要发挥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同时,加强与港澳及周边城市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局面,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广州将进一步加强规则对接,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建设门户枢纽;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人文湾区,提升生活品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携手构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突出抓好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提升穗港澳全面合作水平。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针对有企业反映的用工贵、产业用房贵、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深圳将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举措,降低企业社保等政策性成本和住房等营商成本,着力稳房价、稳租金、稳预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出台供应链金融等政策,支持更多企业上市发展;全力保障产业用地,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深圳还将创新优化新技术新产品先试先用政策,更加注重营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蔡朝林表示,当前,南沙正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标志性项目预计将落户南沙,融入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势头良好。南沙将按照报告要求加强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积极发挥自贸区优势,建设高品质营商环境,通过平台、项目建设及制度方面的创新突破,推动湾区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与此同时,南沙还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携手香港合作建设粤港产业深度合作园、与澳门谋划建设粤澳葡语产业合作园,将之打造成为大湾区合作高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列席省政协会议的中山大学北加州校友会创会会长陈硕认为,广东要注重以知识为基础与引力,带动大湾区发展。一方面要做好基础研究,集聚湾区大学创新力量,做好基础研究特别是产品革新和应用的转化工作。另一方面要重点引进专业人士、年轻人和技术资本移民,推动各地创新创业中心整合,实现“1+1>2”的效果。

  实体经济

  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大平台

  报告指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代表委员认为,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不断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关键要推动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省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肖亚非说,近年来,东莞聚焦挺进创新型一线城市、振兴实体经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三大支撑,力争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为全省全国探索新的经验。今年,东莞提出要坚决打赢空间拓展攻坚战,着力提升集约发展品质,接下来将聚力抓好“非公经济50条”“高质量倍增十条”的落实,加快产业谋划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全市培育若干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各镇街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省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表示,当前南海制造业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不同程度存在着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科技研发支撑力不够、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不完善等矛盾,迫切需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最重点的工作抓好抓实,加快构建“两高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接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大民生领域的改革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支撑引领广东高质量发展是在粤高校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机遇与动力。”省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建议,广东应该加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华南理工大学将加快推进广州国际校区建设,组建广东急需的“新工科”学院和高水平研究院,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强大引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基础研究前沿科学中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以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大平台,产出一批引领性、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广东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人才保障

  完善高科技人员奖励激励机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有代表委员认为,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省人大代表、汕头大学理学院院长刘文华认为,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向粤东粤西粤北倾斜力度,在汕头、湛江布局建设省实验室,这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但需要注意的是,推动地方创新发展,在欠发达地区更要坚持“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他以汕头为例,当地在制定相关政策高标准引进人才和团队的同时,以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两所本地高校为龙头,明确对科研团队资金和平台的支持,这几年地方整体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值得复制推广。

  “共建科技创新走廊,要发挥大湾区中每一个城市的特点。”省政协委员、珠海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贺军建议,珠海要发挥与澳门毗邻的优势,致力于建设国际人才创新中心,通过吸纳全球高端人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推动科技创新则需要释放科研人员的活力,这就要求必须有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省政协委员、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跃珍建议,要建立完善高科技人员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加速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市场化。

  列席省政协会议的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认为,广东要着力引进更多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呼吁要坚持“合作互补,开放共赢”的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优惠政策为保障,推动交流加速融合,进一步巩固科技经济良性互补的发展成果,为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黄颖川 吴少敏 陈思勤 陈琬莹 陈芳庭 胡良光

龚春辉 徐勉 祁雷 王雅铄 罗丽娟 骆骁骅,见习记者:汪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