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专家学者为实现“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出谋划策。
9月16日,首届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围绕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等议题各抒己见,金句频出,掀起一阵阵头脑风暴,为中小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整理出演讲者的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中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徐晓兰:
全国4600多万户企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
截至7月底,全国4600多万户企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了4762家,各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超过4万家,入库培育的企业超过11万家。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中,平均拥有50项以上有效专利。超6成从事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细分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位于本省细分市场的首位。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97%以上。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工信部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百十万千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即利用5年时间培育形成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千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当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数字产业化先锋力量和产业数字化重要承载,同时许多中小企业也深受着“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的困扰。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大数字化服务供给,培育一批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数字化服务商,遴选一批基础共性的工业APP,征集发布一批轻量级数字化解决方案,多角度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加快推动资源和能力共享,以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支持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开发便捷低成本的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带动中小企业整体的数字化的转型。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总工程师韩毅: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
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小企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改革创新,释放民智民力,注入源头活水,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市场监管部门肩负的重要职责。我们将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中小企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服务,营造公开透明便利的准入环境。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二是着力促进公平竞争。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中小企业平等使用要素资源、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三是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作用,深化标准体系建设,督促企业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组织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发布《小微企业应用ISO9001提升质量管理实施指南》。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总干事李勇:
第4次工业革命改变中小企业发展面貌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数万人遭受病痛的折磨,许多人失去了生命,世界各国正经历着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的产出、就业、投资及整体经济萎缩下滑,经济活动中断,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显著。
此次全球疫情提醒我们,有些问题无法单独去解决,需要以多边包容和合作的方法与政府、联合国机构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民间团体、企业学术界以及其他行业一道去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好的明天。
在疫情暴发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已经迎来了第4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面貌。此次疫情只是加速了数字化的进程,也需要加速普及实施新的商业模式和绿色技术。
工发组织致力于在多个层面上为促进企业创新作出贡献,与企业机构、政府开展合作,我们提倡企业应用科学和技术,提倡企业进行创新,帮助政府根据需要调整政策以适应现状,以及把握第4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
以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中小企业强,中国制造业才能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智能制造也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智能制造应该包含产品、生产、服务以及整个的系统集成。
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阶段到2025年,全面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这个阶段主要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工程。也就是说“互联网+”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要在全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在发达地区和重点领域实现普及。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全面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工程,新一代智能制造在全国制造业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升级。因此,对于我们中小企业来说,从现在到203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总体部署也应该按照这样两个阶段来推进来实现,也就是第一个阶段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工程,第二个阶段是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工程。
智能制造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基本范式,也就是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中国制造业还处在工业2.0后期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地发挥后发优势,采取并联式的发展方式,也就是要采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方针。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
数字化成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中小微企业作为最普遍、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每10家公司中就有9家是中小微企业,创造了70%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经济体,中小微企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并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为中小微企业构造新的竞争优势和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创造了无限机遇,有力推动全球构建包容的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中小微企业勇立潮头,勇于创新,克服了各种冲击挑战,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着力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先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为中小企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数字化成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中小微企业蕴藏着无尽的创新潜力和蓬勃发展活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蓄力重启。需要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一道,携手构建数字化生态共同体,并借此实现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希发基思:
人工智能对所有经济领域和社会组织都存在遍影响
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技术,它对所有经济领域和社会组织都存在着普遍影响,其主要业务应用场景涉及到了自动化和决策制定。
比如说农业,人类会大量使用机器人和预测性工具。这就会催生新的庄稼收割方法,比如精准农业来开展农业活动、预测天气变化等等,这能提升生产力,带来诸多益处。
人工智能对建筑数字孪生模型也有很大的帮助,能促进建筑优化。感应器的部署对监控和协调也非常非常重要,例如安保、监督工作。能提升效率、改进设计、提升协调机制。
再比如贸易,我们会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来匹配买卖双方。我们会分析消费者数据,确定消费模式,更好地获取客户洞见。
医疗保健服务中,自我监督工具非常重要。智能数据设备将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此外,我们将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优化决策,优化药物研发,提供更好的医疗体系管理。最终,我们能实现诸多益处,例如降低护理成本,减少诊断延误、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服务质量。
我们要帮助中小企业做好准备,使其数据得到增值,并帮助它们开发数据文化和数据管理实践。
(记者:广州日报 刘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