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旋等代表:
您提出的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268号关于“为广东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建议收悉。您的建议客观分析了当前我省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的建议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感谢您对我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注和建议。现综合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等单位意见,答复如下: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总抓手,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我省制造业迈向中高端。2016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57万亿元、增长7.0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9.3%、比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817.68亿元、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7.6%、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17年一季度,全省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705.49亿元、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093.09亿元、增长14.1%。
一、关于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
一是降低涉企收费。省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厅印发《关于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粤发改价格〔2016〕180号)明确,自2016年4月1日起分步骤对2015年已免征省级收入的39项收费中尚未取消的28项收费一并免征市县级收入;对尚未免征省级收入的6项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免征省级及市县级收入,预计每年免征收费金额达到143.74亿元。据此,我省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免征范围,全面实现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
二是制定新的降成本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今年以来省领导多次带队到各地市调研实体经济情况,多次指示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工作部署和胡春华书记、马兴瑞省长指示要求,今年上半年,我委及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金融办、交通运输厅、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分别牵头,会同省编办、科技厅、城乡住房建设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商务厅、地税局、统计局、国税局、人行广州分行、广东银监局、广东证监局等省有关部门组成8个省级专项对标调研组和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韶关市、东莞市、湛江市、揭阳市等7个重点城市对标调研组,赴江苏、浙江、山东等制造业大省调研企业成本情况和他们的经验做法。在充分吸收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我委起草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扶持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近期将报省委、省政府审定后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抓好新的降成本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抓投资环境完善。改进产业政策管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继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继续坚持省定涉企收费“零收费”,大力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坚决取缔查处违规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关于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扎实推进去产能,加快发展绿色制造。
一是落实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坚决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2016年全省淘汰落后造纸产能9.658万吨,共压减307万吨落后和过剩粗钢产能。2017年1-3月,全省拆除39家落后和违法违规产能设备,其中法院查封4家落后产能钢铁企业,待完成司法程序后立即拆除。二是坚持以铁的手腕推进节能降耗。圆满完成国家对我省“十二五”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迎检工作,被国家确定为“超额完成”等级并被通报表扬。2016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75%。大力推进全省电机能效提升计划暨万台注塑机节能改造试点示范工程,在7个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推进电机能效提升224.9万千瓦。启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审核清洁生产企业1109家,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30家。
(二)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总抓手,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把创新驱动作为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推力,坚持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方案,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工业创新体系,提升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985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其中珠三角地区有18880家。启动工业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在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轻量化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筹建首批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8家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扶持42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建创新平台,新增3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华为主导推动的Polar码被采纳,使我国在5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标准化上取得重大进展。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测试改装工作正式进入上机阶段。我省制造的国内第一个在轨进行脉冲星导航探测、应用和验证的试验卫星成功发射,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正式投入生产。
二是推动广东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围绕知识产权、风投创投发展、产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116项具体改革事项中已有98项落地实施。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支持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和强流离子加速器装置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协调推进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构建广覆盖的创新平台体系,到2016年底,我省已组建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6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6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4家,省工程实验室59家,广泛分布在新型显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大力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开展资本招商,吸引IDG资本、中信产业基金等落户广东,2016年末全省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量超过1万亿元,增长80.2%。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广州科学城、深圳南山区2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16家省级双创基地建设。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去产能工作,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接和应用。加快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抓好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落地。引导金融支持技改投资。形成产融合作机制,向金融机构推荐千项优质项目。
三、关于注重整体产业链升级
(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
我省制定实施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加强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加快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2016年产值9300亿元,增长10.7%。推广智能制造示范,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智能制造新模式与综合标准化项目11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东莞劲胜应用国产系统、软件、装备开展智能车间改造的示范项目,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高度肯定,专门召开全国现场会予以大力推广。2016年培育15家机器人重点企业,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5.2%,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计划,通过购置费事后奖补推广省自主品牌机器人应用,新增应用机器人2.2万台,总量超6万台,保有量占全国约1/5。2017年1-5月,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8801台,同比增长18.8%。
(二)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增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一方面,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出台技术改造事后奖补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完工下一年起连续三年内,按照对财政贡献增量中省级分成部分的60%、地市级分成部分的50%、县级分成部分的40%实行以奖代补。今年进一步降低技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门槛,扩大政策受惠面,把扶持对象主营业务收入由原定5000万以上调整为3000万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投资额由原定5000万以上调整为珠三角地区(不含惠州、江门、肇庆)3000万以上、粤东西北地区及惠州、江门、肇庆市1000万以上。统筹技改结余财政资金,推进产融合作,集中扶持重大技术改造项目。2016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891.7亿元、增长32.8%,带动工业投资1.11万亿元、增长8.9%。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5.2%,比2015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2017年1-5月,全省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306.92亿元,同比增长28.1%,带动全省工业投资3435.17亿元,同比增长10.9%。
(三)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打造高端制造增长极。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我省于2014年8月共同启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制定实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狠抓项目招商和落地建设,设立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发展,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努力把珠江西岸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2016年珠江西岸“六市一区”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938.9亿元,增长12%,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5.3个百分点;完成投资额1398.5亿元,增长20%,比全省工业投资增速高出11.1个百分点。2017年1-5月珠江西岸“八市一区”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21.4亿元,增长14.7%,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7.9个百分点;完成投资额492.2亿元,增长19.7%,比全省工业投资增速高出8.8个百分点。
(四)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实施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互联网+先进制造”专项实施方案、“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举措。截止2017年5月底,全省共有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63家,省级贯标试点企业1106家,其中169家企业通过国家评定,约占全国(889家)的1/5,居全国首位。2016年创建18个“互联网+”小镇,培育200个“互联网+”试点项目、13家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2017年以来新增“互联网+”小镇5个。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积极争取珠三角成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深入推进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城乡社区等领域的应用试点。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加快升级。一是继续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二是继续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核心元器件和智能硬件。推动工业软件发展。建设工业云平台。发展工业互联网。争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三是继续壮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实施积极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超1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骨干企业。
四、关于打造品牌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
一是实施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和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工业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培育,发动组织产业集群参与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全省11个地区成功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数量居全国首位。加快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标准体系,在全国首创技术标准联盟建设,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68项、国家标准314项,制定重要指标高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先进企业标准47706项。加强制造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全省形成以63个国家质检中心为龙头,195个省级授权质检机构为骨干的公共检测服务体系,国家质检中心数量居全国首位。二是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打造细分行业“单项冠军”。2016年我省6家企业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占总数11.1%。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落实水泥、陶瓷、蔗糖、造纸行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推动建材、有色金属、机械、石化等行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改善消费品供给。落实好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重点在纺织、食品等行业建设示范项目,树立标杆企业,总结经验分行业推广。弘扬“工匠精神”。组织企业争创国家“质量标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继续创建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争取新增一批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
五、关于加强服务意识,完善配套设施
(一)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同步推进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投资项目核准、生产经营审批、资质资格许可、社会事业准入等重点领域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十二五”以来,省级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780项,市级取消和调整8000多项,县级取消和调整21000多项,为实体经济轻装上陈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全省推行行政许可标准化工作。据初步统计,通过标准化工作,省直部门1173个行政许可事项累计压减承诺办理时限3516日,简化优化办理环节756个,规范或减少申请材料2032件,细化量化模糊条款1422个,清除兜底条款480个,规范编制许可流程图1692个,明确自由裁量标准1972项。三是大力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全面梳理了省级45个部门开展行政审批时涉及的技术审查、论证、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事项292项,以省政府名义分三批公布实施192项清理规范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明确相关中介服务不再作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其中,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中介服务材料的99项,改由审批部门委托开展的中介服务40项,取消审批部门对中介服务机构指定的53项。四是大力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目前,我省已全面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改革,“一门”(政务服务大厅)和“一网”(网上办事大厅)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进一个门,可办百事。
(二)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制定政策措施。2016年,我委制定并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广东省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同时“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大提升大发展”系列提案列为省政协主席督办重点提案,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落地。二是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点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若干意见》。支持设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目前已有21个地市、顺德区及20个县(区)设立了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在我省各地级以上市已实现全覆盖,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帮助3400多家(次)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超过267亿元。遴选并支持3家银行设立“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小额票据贴现中心”,推动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小额票据贴现力度。设立省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或创新性强、掌握核心技术或资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三是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江门、深圳2个国家级和广州、汕头、肇庆等6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研究制定《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新增6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总数达11家,居全国首位。建设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目前入库服务机构7718家,服务产品8830项,入库咨询专家有420多位,均居全国前列。同时,不断完善平台网络功能,开通968115免费律师咨询服务热线,提供在线免费法律咨询及法律文书审核;开通管理咨询服务内容,上传咨询机构500家、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500项。实施民营企业“十百千万”培训工程,2016年组织开展领军人才、民营企业境外等培训90个班次,培训人数超1.5万人次。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上规模工作,在粤东西北地区12个市和惠州、江门、肇庆共15个市,各遴选一个促进小微企业上规模示范县,给予财政奖励,以点带面,促进小微企业上规模。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优化政务服务、完善服务企业平台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创办、经营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六、关于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扩能增效
一是出台政策措施。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工作方案》,明确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发展目标,定位和具体工作。近年来,我委会同各地市和省有关部门不断加大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建设的工作力度,汇聚合力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发展。目前,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及依托园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已基本实现全省县域全覆盖。
二是狠抓项目落地建设。我委修订出台《广东省产业园建设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建立目标管理、动态监测、年度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完善园区项目数据库,为园区企业建立了包括GPS定位信息、现场照片在内的企业数据库,开展精细化管理。省财政安排园区扩能增效专项扶持资金142亿元,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发展、招商选资和企业创新。省国土资源厅每年安排1.5万亩专项用地指标,2012年底以来累计安排近6万亩,有力地支持了省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省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园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免缴政策,园区“零收费”项目合计达到35项。国开行广东省分行与我省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合作备忘录,由该行提供开发性金融资金1000亿元,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公用设施建设,支持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据初步统计,全省产业转移园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1300亿元。园区入园企业现已接近6000家,计划投资额超万亿元。湛江宝钢、阳江镍合金、茂名巴斯夫、汕尾比亚迪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河源中兴通讯、清远金发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园区龙头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河源、梅州、汕尾及惠州东北部产业园区逐步发展成为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延伸拓展区;韶关、清远、肇庆、江门、云浮、阳江等市产业园区初步形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配套区;阳江市、茂名市、湛江市产业园区围绕钢铁、石化大项目发展上下游产业,形成粤西沿海重化产业带。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共建。我委推动省政府出台《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的若干政策措施》,省财政厅配套出台《关于支持省内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促进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推进8个对口帮扶产业示范园建设,举办省产业转移园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对接大会,与国开行广东省分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提供开发性金融授信额度1000亿元,支持产业园区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公用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承接载体,基本实现产业园区县域全覆盖。2016年全省产业转移园和集聚地新落地项目5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4个,新投产项目381个。2017年1-5月全省产业转移园和集聚地新落地投产项目22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2个,新投产项目130个。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地市政府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园区基础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运行机制,着力打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为企业入园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服务,促进园区及企业共同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