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
第20170267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经信案函〔2017〕159号A
来源:技术创新与质量处发布时间: 2017-07-13 15:22:00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0170267号关于瞄准主攻方向,争当“中国制造2025”的排头兵的提案收悉。我们认为该提案,对我省促进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给我们很多启发。经我委研究并商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单位,现答复如下: 

  一、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情况 

  我省将智能制造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全省上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谋划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 

  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发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等总体要求,广东省政府于2015年7月正式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作为广东省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对广东智能制造发展谋篇布局。规划明确了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等六大任务。省政府成立由21位来自中国工程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院士、专家、企业家组成的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智库作用。 

  (二)培育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一是培育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培育)企业实施方案,通过骨干企业为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壮大示范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潜力,带动基地智能制造发展。二是财政政策引导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发展。省财政厅于2015年4月出台了《关于印发扶持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的通知》,2015-2017年省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约143亿元,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海域使用金专项返还及事后将补约56亿元,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44亿元,减免涉企收费7.5亿元,合约250亿元,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约集聚发展、对优质项目落地建设等制订了明确的财政扶持政策。三是打造智能制造发展集聚区。制定《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建设实施方案》,在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框架下,开展示范基地申报认定工作。先后认定广州等10个市(区)规划建设的智能制造集聚发展区为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三)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 

  一是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组织实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5-2016年共11个项目入选试点示范项目,居全国第二位,13个项目获得智能制造新模式与综合标准化项目支持。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制造、智能产品制造、智能服务和管理、智能制造新业态六大领域遴选培育36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分行业进行示范应用推广。广东省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做法,得到工信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二是在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应用示范。广州、顺德等示范基地先后在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包装、塑料机械、农产品、家电等领域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将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和装备应用于成品下线码垛、物料搬运、冲压、打磨、抛光、焊接、喷涂、装配等,对基地所在市优势主导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三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将推进服务和制造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拓展增值服务,发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专业化生产性服务,深化生产制造各关键环节的组织调整和流程再造。 

  (四)积极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一是支持机器人骨干企业发展。制定实施《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7年)》,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遴选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共25家,培育企业60家,在全省树立示范效应。二是建设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组织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组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参与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首批3个创新中心中包含由工信部电子五所牵头筹建的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将通过整合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打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大力开展“机器人应用”。自2015年起3年内组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项目,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家电、军工民爆、专用装备、石化五金、建材造纸、纺织服装以及食品医药等制造业应用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对实施“机器人应用”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机器人购置补贴,重点鼓励用户企业使用广东省自主品牌机器人或成套设备,推进我省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应用。四是按照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建设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重点支持广州市建设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佛山市建设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东莞市建设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面向我省以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提供研发检测、成果转化、认证、教育培训等公共支撑服务。 

  (五)大力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 

  一是持续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2016年省财政共安排32.4亿元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重点支持企业围绕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向开展技术改造。2017年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保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持续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二是继续狠抓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落地生效。2016年省财政共安排16.23亿元技术改造事后奖补资金切块至各地。2017年将继续切块下达21.31亿元技术改造事后奖补资金,督促各地将资金落实到具体企业项目。 

  (六)以工业大数据为支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工业大数据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在全国率先成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处”,专门研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路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落地、促进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壮大。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我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试点示范项目,包括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以及制造云平台与双创平台等五个方向,培育一批具备标杆项目,在全省相关行业进行推广,以点带面提升我省制造业的网络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核心软硬件。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和消费互联网发展迅猛,我省一直大力发展支撑企业端的工业用核心基础软硬件如传感器、控制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云平台和信息安全软件等。我省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工控机领域拥有相对优势,在面向制造业应用的生产过程控制类软件方面,如能源管理软件、设备管理软件、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等领域领先全国。在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领域,我省具备很强的竞争实力,有望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七)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倾斜支持院校设置智能制造业专业。省委、省政府先后启动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鼓励支持高校对接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增设一批支柱产业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在校生占比,增强高校理工类人才的输出能力。引导本科高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增设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理工类专业。二是加大智能制造业专业建设投入。2016年投入6510万元支持高职院校在21个制造业相关专业立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品牌专业、建设11个制造业相关专业公共实训中心。其中,投入1010万元支持5所高职院校建设3个工业机器人技术品牌专业和2个机器人公共实训中心。省财政投入4100万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公共实训中心、“互联网+高速加工”共享性数字化实习实训教室、“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共享性数字化实习实训教室、现代模具制造专业实训中心等。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支持技工院校建设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2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10个特色专业。2016年,省财政对智能制造职业教育投入总额达到16610万元。三是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组织35所高职院校与148所中职学校在141个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业相关专业点开展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组织部分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在8个智能制造业相关专业开展高职本科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三二分段专升本、中高职衔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四是大力推进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2014年以来,启动高等学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工作,先后认定了包括先进机械(模具)制造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汽车整形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育人基地、半导体绿色光源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智能装备制造智能高技能人才协同育人平台、机电类技术技能人才“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等80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 

  (八)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依托职业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和企业等,大力开展全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大力开展企业岗位练兵和岗位技能比武,全面提高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积极打造优质的远程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二是不断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围绕广东产业发展布局、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共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4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各基地普遍以制造业职业(工种)技能实训为重点,专注培养制造业技能人才。三是加强技工院校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建设。推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省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扶持打造对接包括先进制造业在内的重点、特色专业。今年25所技校32个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被列为重点和特色专业,加大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深化与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深入实践和创新共建技工教育校企联盟、在岗职工培训、订单式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革新工艺等合作模式。五是开展高技术产业工人培养,实施民营企业“十百千万”培训、中小企业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人才培育项目指导目录(2016)》,安排省财政专项资支持人才培育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提案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发展智能制造 

  一是开展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广应用计划。征集各市优势主导产业的企业对智能化改造需求,遴选重点产业开展推广应用计划。培育20个左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重点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会同智能制造骨干(培育)企业、针对各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需求,提供精准的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解决方案,建设100个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广示范点,促进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二是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遴选,培育3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分行业进行典范示范推广。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申报,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三是推进省智能制造重大平台和骨干企业建设。加大省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扶持智能制造平台建设项目,遴选培育2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骨干(培育)企业。以智能制造重大平台和骨干企业培育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四是加快智能制造核心软硬件建设。我省将继续抢抓人机物互联融合的重大机遇,利用制造业基础和互联网应用双重优势,加快在基础硬件和核心基础软件方面补齐短板,从而带动核心基础软硬件快速增长。 

  (二)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是争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积极争取工信部支持,在珠三角建设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专业镇和龙头骨干制造企业为重点,开展融合创新试点。遴选示范项目,培育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灯塔式示范项目,分行业、分阶段、分区域进行推广。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力争试点数量超过1200家。二是大力发展核心元器件和智能硬件。落实国家“芯火”计划和传感器产业提升工程,结合我省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需求,加快布局建设芯片和传感器等重大“命门”项目,突破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器件的产业瓶颈,加快发展智能工业网关、工业级可穿戴设备和无人系统等智能硬件产品。三是推动工业软件发展。与工信部共建智能控制软件创新中心,推动核心领域技术攻关,突破工业软件核心关键技术。遴选编制工业核心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商目录,推动国产软件在制造业的应用。四是发展工业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广东工业云”,实施小企业登云计划。依托互联网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搭建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为一体的公共行业云平台,大力推广云计算应用,支持试点项目建设。应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在试点企业加快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高速、互联、安全、泛在的工业互联网。五是开展宣传培训。利用各类媒体及博览会、交流对接会等多种渠道,进行政策宣传和典型案例推广;面向各级政府、工业互联网供给方和需求方企业分类开展培训交流,强化政府、企业管理者的数字经济意识,提升工业互联网供需双方的应用实施能力。 

  (三)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一是培育机器人骨干企业。遴选培育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及相关智能制造装备。支持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逐步完善和打造我省机器人产业体系。二是开展“机器人进集群”活动。围绕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全省产业集群,组织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与基地、园区、集群企业进行专项对接。促进工业机器人在优势产业中的应用,开拓国产机器人应用市场。加大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组织研究工业机器人保费补贴政策,支持我省工业机器人市场推广。 

  (四)大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智能产业人才需求,大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对接智能制造业行业需求,指导和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增设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校企合作工作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我省智能制造行业发展。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校开设智能制造业专业的积极性。对学校开设智能制造业相关专业的场地、师资、设备等需求予以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学校开办智能制造业专业的积极性,继续扩大智能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智能制造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智能制造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学校的实践、实习教学对接新技术水平较弱,智能制造业龙头企业设备和技术先进,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强,对于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但很多智能制造业龙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建议出台引导政策,给予相应企业以税费等政策优惠,出台激励政策,增强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五)加大技能人才工作力度 

  一是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开设或扩展制造业相关职业(工种)的培训项目,建设优质的远程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培养更多制造业优秀人才。二是加快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探索建立“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设施设备、场地和技术力量等资源,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三是大力加强技工院校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技工教育校企联盟,通过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合作,推动技校技能培养与制造业企业岗位需要的精准对接,帮助学生大幅提高就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17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