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广东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0170181号关于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形成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提案收悉。我们认为该提案对推进我省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给我们很多启发。经我委研究并商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质监局、知识产权局等单位,现答复如下:
一、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情况
我省将智能制造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为推动智能制造健康发展,全省上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谋划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
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发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等总体要求,广东省政府于2015年7月正式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作为广东省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对广东智能制造发展谋篇布局。规划明确了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等六大任务。省政府成立由21位来自中国工程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院士、专家、企业家组成的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智库作用。
(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建设机器人创新中心。按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组织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组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参与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按照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建设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重点支持广州市建设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佛山市建设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东莞市建设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面向我省以机器人为重点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提供研发检测、成果转化、认证、教育培训等公共支撑服务。三是以产业化为导向,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产业化。以点面结合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加快企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连续5年举办全省及专题领域的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2016年省财政安排32.4亿元技术改造资金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重点支持企业围绕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向支持全省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安排16.23亿元事后奖补(普惠性)资金切块至各地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试行)》、在广东省内注册并取得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对财政贡献增量额度实行以奖代补。2017年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保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切块下达21.31亿元事后奖补(普惠性)资金,提高支持制造信息化的技改项目事后奖补标准,持续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
(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立产学研培训宣讲制度,定期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培训,并宣讲产学研协调创新相关政策。通过“扬帆计划”、“特支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推进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政策出台和落地。编写《粤府〔2015〕1号文-黄金十二条实操指南》,累计发放数量超过2万多本。科技立法实现重大突破,修订《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颁布《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现职务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技术入股等成果转化政策实质性突破。三是推动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建成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依托省部院合作(广东省与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产学研合作)大平台,开展了装备制造企业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对接会。
(五)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新模式
健全科技财政资金与银行、担保、租赁、保险、创投和民间资本的联动机制。开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创新银行信贷模式,引导银行投入科技信贷资金超过200亿元。在佛山市和东莞市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试点。推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等12家省内有影响力的科技金融机构成立广东省科技金融促进会。
(六)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职能,加强统筹协调。二是落实专利行政执法工作。2016年,广东省各级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各类专利案件4038件,结案3879件。其中,侵权纠纷案件立案2734件,结案2608件;其他纠纷案件立案74件,结案41件;假冒专利案件立案1230件,结案1230件。三是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根据产业集聚区发展需求,成立了中国中山(灯饰)、中国东莞(家具)、中国顺德(家电)、中国阳江(五金刀剪)、中国广州花都(皮革皮具)、中国汕头(玩具)、中国潮州(餐具炊具)等7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数量居全国首位。四是开展产业专利分析预警。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利计划”,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数据库,组织发布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析预警发布会,实施重点出口产品专利预警分析计划项目50余项。五是促进发明创造增量提质。2016年,全省专利授权量259032件,居全国榜首。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23574件,总量继续领跑全国,占全国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的55.9%。截止到2016年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168480件,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截止至2017年2月底,广东省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为74.0%,居全国第二位。
(七)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
一是树立质量效率型发展新导向。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将质量强省建设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省政府与质检总局签署建设质量强省的合作备忘录。质量强省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省等重点战略。二是大力推进质量创新,提升供给体系质量。获批筹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2个,建成14个,居全国首位,11个区域筹建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启动“广东优质”品牌建设工作,构建“广东优质”标准及认证体系。服务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获批筹建国家工业机器人、环保产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检中心,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支撑产业中高端发展。三是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广东先进标准体系,发布实施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照明、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演绎灯光和节能等6个省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也正在抓紧编制;加快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华南中心、广州);全省15个项目获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位居全国第一。充分发挥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自主创新与服务创新的“双基地”作用,开展科研攻关,服务企业研发中试熟化。四是强化认证认可规范提升。我省各级检验检测技术机构与133家境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实现检验能力互认,与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等14家机构深入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与香港创新科技署签署《粤港质量及检测认证工作合作协议》,促进粤港两地检测认证合作互认。
(八)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建设
一是推进省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落地。推动设立省集成电路基金,加快我省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封装等加快发展。推动基金受托公司粤科金融与中国银行、海格通信达成出资协议,完成母基金45亿元的募集目标。协调开展基金推介活动,举办省内集成电路企业与基金对接会,30多家骨干企业先期与基金受托公司进行沟通交流,签订初步合作意向书;协调基金受托公司与国家大基金和瑞村资本等投资机构进行对接,以及对德华芯片、河源中兴等企业项目进行现场调研,共同商讨未来合作事宜。二是建设深莞惠手机产业创新圈,形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制造优势。制定《广东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举办“中国手机创新周”活动,重点推动手机产业链协作和一体化发展,形成了以深圳为核心发展解决方案与研发设计,以东莞、惠州为主体发展整机集成制造,周边地区侧重手机零部件等配套的产业布局,珠三角地区逐步成为全国最大、全球重要的手机研发制造基地。支持终端制造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不断做大做优做强,重点培育业绩突出、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2016年,华为、OPPO、vivo等智能手机销售位居全球前五位。三是切实落实软件产业优惠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落实国家四部委《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49号),与财税、发改等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理顺工作流程。同时制定企业核查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对省税务部门转来企业名单和材料进行核查和现场抽查,保障优惠政策及时落实。2016年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广东省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方案(2016-2020年)》,鼓励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卫浴、智能化服装、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玩具等智能消费品和提升消费品智造能力。
(九)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推进计算与通信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和实施。如智能机器人重大专项,2014年-2016年共立项支持41个核心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重大项目,资助总经费25100万元。据初步统计,这批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78件,授权发明专利9件,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6项,参与制定2项,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培育形成产业集群3个。
(十)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遴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按照“分类施策、标杆示范”的原则,围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四化”融合的目标样板和模式,遴选一批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二是推进珠三角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建设。会同珠三角九市一区制定了珠三角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建设实施方案,以省政府名义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共建国家级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三是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工作。组织发动企业参与贯标试点,引导企业完成贯标评定,遴选一批贯标示范企业。
(十一)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一是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2015-2016年珠江西岸各地区选择13个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省财政共下达了扶持资金17亿元,加快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出台广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和指导领域,2015-2016年共奖补广东省首台(套)装备研发与使用项目86个,共奖补资金16646.085万元,其中智能制造装备项目47个,共奖补资金8459.735万元,占总资金的50.82%。建立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名录,推动各地加大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力度。
(十二)加强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我省重大人才工程。“珠江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共评选出领军人才122名。“广东特支计划”实施以来共评选出杰出人才(南粤百杰)93人,其中制造业5名。“扬帆计划”实施以来共评选出“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126人,其中制造业人才项目30名,“引进紧缺拔尖人才项目”81人,其中制造业人才22名。审核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2115人,“博士后扶持项目生活补助”116人次。二是推进博士后平台建设。全省共设有流动站147家,工作站363家(总数全国第二),创新实践基地323家。其中,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内的先进制造业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52家,具体分布在珠海4家、佛山25家、中山7家、江门9家、肇庆2家、顺德5家。先进制造业企业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有67家,具体分布在珠海8家、佛山10家、中山18家、江门20家、阳江2家、肇庆4家、顺德5家。大力引进领军人才、企业家、金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建设珠三角智能制造示范区与制造业创新中心
一是根据《中国制造2025》提出开展智能制造工程建设,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建设的工作部署,拟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建设珠三角智能制造示范区,推动珠三角优势制造业智能转型、培育智能制造关键支撑产业,探索智能制造创新的路径,打造智能制造发展高地,为全国探索可复制的智能制造发展新模式。二是推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指导督促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工作,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组织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建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深入发展智能制造
一是开展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广应用计划。征集各市优势主导产业的企业对智能化改造需求,遴选重点产业开展推广应用计划。培育20个左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重点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会同智能制造骨干(培育)企业、针对各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需求,提供精准的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解决方案,建设100个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广示范点,促进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二是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遴选,培育3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分行业进行典范示范推广。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申报,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三是推进省智能制造重大平台和骨干企业建设。加大省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扶持智能制造平台建设项目,遴选培育2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骨干(培育)企业。以智能制造重大平台和骨干企业培育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三)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是争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在珠三角建设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专业镇和龙头骨干制造企业为重点,开展融合创新试点。遴选示范项目,培育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灯塔式示范项目,分行业、分阶段、分区域进行推广。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力争试点数量超过1200家。二是大力发展核心元器件和智能硬件。落实国家“芯火”计划和传感器产业提升工程,结合我省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需求,加快布局建设芯片和传感器等重大“命门”项目,突破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器件的产业瓶颈,加快发展智能工业网关、工业级可穿戴设备和无人系统等智能硬件产品。三是推动工业软件发展。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智能控制软件创新中心,推动核心领域技术攻关,突破工业软件核心关键技术。遴选编制工业核心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商目录,推动国产软件在制造业的应用。四是发展工业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广东工业云”,实施小企业登云计划。依托互联网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搭建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为一体的公共行业云平台,大力推广云计算应用,支持试点项目建设。应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在试点企业加快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高速、互联、安全、泛在的工业互联网。
(四)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一是培育机器人骨干企业。遴选培育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及相关智能制造装备。支持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逐步完善和打造我省机器人产业体系。二是开展“机器人进集群”活动。围绕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全省产业集群,组织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与基地、园区、集群企业进行专项对接。促进工业机器人在优势产业中的应用,开拓国产机器人应用市场。加大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组织研究工业机器人保费补贴政策,支持我省工业机器人市场推广。
(五)继续贯彻落实《广东省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方案(2016-2020年)》
大力推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支持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如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推广智能制造,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在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家具、服装等行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试点。推进传统消费品行业在工艺、材料、设备和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的运用,推动工艺进步和技术革新等。
(六)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
一是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全面组织实施《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进一步完善省对地级以上市的质量考核工作制度,推动开展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二是实施企业质量创新工程。推动企业普遍开展质量创新,应用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广质量管理小组、品质圈(QCC)基层改善等质量管理活动。三是推进高技术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引导企业在技术研发、经营管理活动中重视和运用标准化手段,鼓励高技术制造业较集中的工业区、高新区、专业镇推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化、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化、标准工作主体企业化、标准服务支撑平台化。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构建“广东优质”品牌标准认证体系,大力创建知名品牌示范区。五是进一步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推进计量基标准和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加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检测检验、研发中试、标准汇集与制修订、检验技术研究与检测方法制修订、高端人才吸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六大平台”作用,打造质监公共科普服务基地。发展自愿性认证,引导和规范发展联盟认证、区域认证。
(七)继续加强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制造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助推我省创新核心竞争力。二是继续实施我省重大人才工程。加快我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产业导向,服务创新驱动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引进急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是推进博士后平台建设,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充分发挥博士后平台作用,加大我省招收制造业领域博士后力度。四是在实施领军人才项目中,采取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措施,在项目评审中结合直接认定和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对我省急需紧缺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