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平委员:
您提出的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0180183号“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助推广东经济向高质量转型迈进的提案”收悉。现综合省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建设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 “广东制造”升级优化的建议
(一)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是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省要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方向,并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拓展产业开放合作、完善投融资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4年本)》,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引导产业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合理布局。
二是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出台省先进制造业“十三五”规划,省财政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整合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省产业发展基金。推动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发展,出台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广州、惠州率先开展试点示范,全省4K用户980万户,增长约2倍。发展智能制造,培育9个国家级、51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2017年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超2万台,保有量约占全国1/5;扶持60家机器人重点企业发展,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7.8%。扩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覆盖面,省财政大力支持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建设,中兴智能汽车等165个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哈工大机器人等137个亿元以上项目新投产,珠海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成功首飞。珠西八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300亿元,增长12%,投资1700亿元,增长17%。珠西产业带建设三年以来,累计引进项目724个,投资6720亿元,研制开发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182项。
三是区域城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厦深、贵广、南广铁路和乐广高速等一批内联外通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我省高铁运营里程达153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338公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增高速公路1993公里。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共设立省产业转移园和产业集聚地87个,年产值规模超百亿元园区3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42.3亿元,增速18.3%,占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2%。全口径税收535.9亿元,增速20.8%;固定资产投资1993亿元,增速18%。产业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落地企业共6754家,投产企业共5058家,新开工项目930个,新投产项目537个。产业共建取得重大进展,对口共建产业园新落户亿元以上项目254个,珠三角718个项目拓展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粤东粤西粤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粤东粤西粤北12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1200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市域人口的平均比重接近25%。中心城区GDP总量已超过6500亿元,占GDP总量超过40%。
(二)下一步工作。
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一是着力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推动我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实施优质企业“倍增计划”,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试点企业在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上实现倍增;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加快培育形成6个产值超万亿元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探索建立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制造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实施财政差别化扶持政策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制造业企业和产品集中。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制造业聚集。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创新制造业人才供给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制造业用地供给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效能。搭建建设面向企业的政策宣传、咨询、投诉的服务平台,创新政府服务制造业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落实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落实“实体经济十条”政策工作方案,抓好现有政策落实,研究推出新的降本举措。
二是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核”即推动珠三角核心区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家电、机器人等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一带”即推动沿海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推动粤东、粤西打造若干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形成新的制造业增长极,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一区”即推动粤北生态发展区产业绿色发展,发展零污染、低能耗的高端制造业,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创建珠三角“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紧锣密鼓创建珠三角“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统筹推进珠三角九市全力担好创建主体责任,力争创建成功。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和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融合发展。实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聚焦攻坚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将珠江西岸打造成装备制造业产值2万亿元、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深化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优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
四是继续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实施差别化引导扶持。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等进出设施。支持粤东、粤西地区依托港口打造大型园区;着力推动粤北生态发展区产业集聚入园、集中治理。继续加大产业共建力度,推动靠近珠三角的区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融入珠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打造若干个与珠三角核心区联系紧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加大项目引进和产业培育力度。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面向国内外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省商务部门每年分别组织每个区域开展一次省外或国外招商引资活动。大力扶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优秀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吸引在外乡贤返乡投资兴业,提高产业根植性,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二、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发展实体经济的建议
(一)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对接。围绕广东优势和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重点组织实施了计算与通信芯片、新型印刷显示、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完成了一批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的布局。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引入技术就绪水平评价方法开展省重大科技专项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显示:各专项关键技术就绪水平明显提升,优良项目共223项,占79.6%,53项核心关键技术瞄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181项瞄准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85870万元,新增利税21384万元。
二是加强企业研发载体建设。建设制造业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获批,成为目前全国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之一;筹建机器人、高分子轻量化材料、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半导体高端智能装备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二期、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等大科学工程。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排财政资金支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建设。现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2家,占全国的7.2%,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31家。积极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7年新增6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38家。抓住“高企”培育的牛鼻子不放。完善高企奖补、研发准备金等政策和服务体系,持续做大高企增量。2017年广东高企存量超3万家,比2016年新增1万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广东入围2017年企业专利创新百强榜的22家企业中,高企占比77%。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2014年至2017年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累计支持29家大型骨干企业中央研究院建设,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00亿元。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打造细分行业“单项冠军”。截止2017年底,共有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9家,培育企业1家,单项冠军产品6个。2017年遴选培育175家高成长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率先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的暂行办法》,建设了一批以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深圳光启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2017年,省级批准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219家,有力地支撑了广东工业发展。
三是大力推广智能制造。分层级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组织实施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87个,国家新模式及标准化应用项目26个,智能制造的氛围逐渐浓厚,并带动智能装备应用以及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发展。开展“机器人应用”,推进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建设21个省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服务。
四是加快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2017年组织140余家企业赴省外高校开展5场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企业占比60%以上,达成合作项目100余项,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引进特派员、博士后、博士等高层次人才50余名。成功举办2016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对接会从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应用型研发专项和近年科技进步获奖项目中筛选发布科技成果800多项,遴选13强项目进行路演,吸引粤科金融等50多家顶级投资机构现场评选项目。召开广东国际应用科技交易博览会,推动优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着力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搭建良好工业设计平台。继续贯彻落实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政策文件,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专业镇加快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激励创新的良好市场环境。深入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深化粤港澳创新创业制度衔接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改革任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更为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
二是大力培育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实施孵化器提质增效行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围绕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特色产业孵化器。鼓励我省孵化器开拓国际业务,设立海外孵化器,对接海外创业团队、投资机构,优化高科技项目。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补助资金申报、审核流程,完善企业研发省级财政补助管理系统。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快孵化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加强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输入,引导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财政引导政策体系和创新治理服务体系。继续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财政奖补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强的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抓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与统计业务培训,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与管理工作信息交流平台。
三是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引领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在珠三角区域积极引导多方创新资源向专业镇产业集聚,探索企业、高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长效合作机制,推进以科技为支撑、金融资本参与、企业主导建设的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加快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深入推进“校(院)镇合作”建设,开展校(院)镇联合攻关,强化对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服务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专业镇产业链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作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四是促进智能制造发展。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智能制造骨干(培育)企业,系统推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建设试点。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促进与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对接。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推进10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装备应用。大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采取财政资金支持、加强金融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推行目录制管理等措施,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对标行业先进实行全方位技改。
五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创新粤港澳三地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组织机制和组织形式,重点在科技计划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创新政策制定、三地“三链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提出三地科研资金如何互相资助、过境管理,高层次创新人才如何解决跨境工作的税收问题等一系列措施,真正实现高端人才“来得了、走得通、留得住”。加快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开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内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在管理协同、区域产业共建与协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等方面制定措施,加快培育高端研发新业态,积极引进深海装备百亿级“旗舰型”项目等大国重器级的创新成果落地广东。
三、关于搭建金融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建议
(一)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是推动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行动。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抓实宣传推广、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参与反向保理融资业务、推进应收长款质押和转让登记、优化信用环境等六大工作,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底,共有42条规模供应链企业加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涉及上下游企业242家,融资金额达21.7亿元。
二是推动设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积极推进省、市、县(区)设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提供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给予贷款风险补偿,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为中小企业贷款。2017年全省各地市(县、区)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共计帮助1250家(次)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近65亿元。
三是推进中小微企业小票贴现中心建设。推动5家银行设立“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小额票据贴现中心”,充分调动银行小票贴现业务办理积极性,推动小票贴现业务加快发展。2017年广东小票贴现中心累计办理小票贴现业务3.8万笔,贴现金额近160亿元。
四是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推动各地市组建政府主导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截至2017年底,各地市政策性融资(再)担保机构中小微企业在保余额约60亿元,新增担保额超过50亿元,在保中小企业户数1200多户。同时,积极发挥省级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截至12月底,省融资再担保公司中小微企业在保余额超过410亿元,在保中小微企业超过4500户。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金融体系建设。继续贯彻实施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推动推动制造业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深度融合。强化与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组建发展资源集聚度高、金融牌照齐全、服务支撑强、规模效益好的省属金融控股集团,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地区以地级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打造统一的企业股权托管平台和交易平台,加快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金融智库,充分利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打造符合国际金融枢纽地位的金融管理体系。
二是优化融资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推动实施挂牌融资奖补普惠政策。省统筹安排资金对区域性股权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孵化培育、融资服务、股改推介等服务给予运营补贴。建立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企业后备资源库。各级政府制定股改扶持政策,建立并联审批机制,开辟绿色通道,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直通式、定制式办法,降低企业改制成本。加大募投项目落地服务力度,协调解决募投项目落地过程中的用地、环评等问题。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通过再融资、公司债、绿色债、双创债等募集发展资金。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延伸到珠三角,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建设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是继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融资,建立健全应收账款融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与人民银行、有关银行机构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融资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设立多层次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融资对接服务,构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互信互惠、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扩大应收账款融资规模。探索开展支持中小微企业设备融资租赁工作,不断推动拓宽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四、关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动力的建议
(一)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是着力完善制造业人才政策。根据《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出台加快引进培养制造业人才系列措施,为人才提供住房等基本保障。出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展决定等政策,指导全省技工院校不断推动内涵建设、创新发展,着力构建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在粤务工人员实施普惠性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制度,鼓励广大劳动者积极提升个人技能水平。制定出台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政策。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推动依法参加失业保险的在岗职工提升职业技能。
二是强化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引进。深入实施“主讲人才计划”“扬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新引进54个创新创业团队和33名领军人才,累计引进6批共163个创新创业团队。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新增院士工作站12家,累计121家,吸引全国115名院士来广东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充分运用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人才。信健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4个,累计达249个,吸引了来自全国17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700余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参与产学研合作,共实施千余项产学研结合项目。开通省部院企业科技特派员申报系统,目前系统共有企业科技特派员近万名。
三是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目前广东高校共有60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有6个学科进入前1‰,1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注重培育一批优秀青年人才,2016年首次启动引进“海外青年英才团队”,47个团队共271位海外博士参与申报,平均年龄34岁。大力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培育计划,5年来共培育遴选基础研究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196人,累计投入1.96亿元。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经济发展深入对,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实施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工教育体系,全省技工院校73%的专业与企业、行业合作。在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省选手共获得5金4银6铜2优胜奖,奖牌总数占全国一半,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商完成制定招生招工计划、制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等人才培养全程。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成立了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
四是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每年全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600万人次以上。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全省共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5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5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4家,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各29个。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放权企业围绕生产实际自主评定首席技师,推动企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五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提供有效财力保障。2018年度省级就业及技工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培训转转移就业资金在分配上倾斜照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需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和少数民族县的扶持力度。在资金分配过程中,重点考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财力薄弱、劳动力层迫切待提升等情况,倾斜照顾该部分地区资金需求。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和政策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有关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着力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提升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积极推动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加快研究起草推动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和职业教育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指引和保障。
二是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聚焦颠覆性技术、变革性技术和新一轮重大科技专项,精准引才、柔性引智,通过“靶向引才”和“以才引才”引进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处于创新高峰期的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优化实施省“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工程,建立全球博士和博士后招募机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增设海外人才工作站。鼓励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地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
三是大力培育本土创新人才。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推进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创办职业院校。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四是进一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研究制订并实施多方位、全覆盖、深层次的新一轮技能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我省劳动力技能水平,整合包括失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在内的资金来源渠道,按照“市场导向、品牌引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思路,为我省全体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换岗培训、创业培训等全方位的培训,提高培训工种与市场的紧密贴合度,提高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18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