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广东省委会:
你们提出的政协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0180062号“关于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广东制造强省的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发展改革委、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东莞和湛江等地市政府的单位意见,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制造业空间布局
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为避免市域间产生同质恶性竞争,我省对各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进行了规划布局,提出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广州、深圳为核心,联合东莞、惠州等珠江东岸城市共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绿色、安全、高效的沿海重化产业带。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该规划将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经济圈内各市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此外,在《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聚焦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重点专项规划中均对促进和强化制造业区域协同布局作了详细规划和部署。
二是引导产业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布局,推动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根据国家有关工作部署,我省在2012年印发实施了《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2014年印发了《广东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4年本)》,对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生态发展区等不同区域类型,详细列明该区域的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目录,为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优化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提供重要保障。根据《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 年)及五个行动计划》的要求,力争实现“3年累计推动珠三角地区1600个项目转移落户粤东西北地区”的总体目标。
三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发展新格局。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抓紧研究出台《关于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行动方案》,计划未来五年将重点打造“一核一带一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把粤东、粤西打造成新增长极,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把北部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合理优化的制造业产业新布局将着力推动我省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2014-2015年,我省先后两批认定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揭阳、顺德等10个市(区)规划建设的智能制造集聚发展区为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培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等手段,建设高端企业集聚、产业链条健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推动智能制造集聚发展,发挥示范带动。
五是推动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我省于2016年正式开启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根据我省产业优势领域发展基础、技术储备以及创新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我省制定并实施《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聚焦广东经济发展重大需求,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以重大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和产业化为中心任务,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我省已经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建设2批6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依托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于2017年10月批复成立,成为目前5家国家级中心之一。
二、关于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体化协同发展
(一)提升广州区域服务和辐射功能。
一是优化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统筹整合各类科技园区,连接知识城、科学城、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南沙明珠科技城等创新节点,打造“北斗矩阵式”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形成创新发展的核心轴。创新主体逐步培育。2017 年,广州市推荐高企认定申报企业8025 家,其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按照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给予政策、资金扶植。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发展。自2013 年始,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和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近三年来,市科技“产业技术专题”共支持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相关项目24 项,市财政支持经费共5650 万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及相关服务领域,推动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140 家各领域创新联盟。
二是完善广州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增强区域服务和辐射功能。完善先进制造业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申请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打造白鹅潭产业金融创新服务区,逐步建设成为资产规模超万亿元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要支撑区和服务区。大力发展金融设备制造业。推动广州金融装备制造业向运维管理、营运管理、安全管理、武装押运等金融外包服务领域延伸。支持广州市金融装备制造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开展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二)强化深圳创新引领地位。
2017年以来,深圳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高举创新旗帜,加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2017年建立了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
二是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印发《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推进《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落实。出台《深圳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三是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积极培育各类创新载体。推进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2017年新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30个。新增3家、累计挂牌成立5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授牌7家海外创新中心3家基础研究机构挂牌成立。新增各类创新载体195家,新设立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
四是进一步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17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93家,累计达11230家。新增市高新技术企业1759家,总数达到4530家。科技奖励取得新突破。2017年,由19家深圳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主持或参与完成的1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
五是进一步激发四创联动新活力。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组织实施创客专项计划,累计培育了75家创客服务平台和281家创业孵化载体。搭建“双创”平台。举办第三届国际创客周,59场系列活动再创全民“双创”新热潮。举办第九届“深创赛”,其中企业组报名同比增长133%。
六是进一步提升创新国际竞争力。拓宽深化国际合作。2017年共资助38个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资助金额2069.7万元。与以色列创新署联合组织实施“深圳-以色列科技项目联合资助计划”,完成第六批项目征集工作。强化区域创新合作。2017年对8个深港创新圈项目予以1400万元资助, 累计联合资助深港合作项目77项,双方共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
七是积极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举办深圳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会,印发《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及《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
八是发挥深圳作为中心城市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研究制定产业疏解清单,产业疏解和产业共建相结合,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合作平台建设,探索推广“飞地经济”高水平对口帮扶新模式。
(三)强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强化汕头、湛江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汕头、湛江较好的经济基础、人文基础和城市基础以及人口和腹地支撑,打造区域次中心的基础,积极打造粤东粤西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粤东粤西发展新经济增长极。
二是强化韶关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好发挥以韶关为中心的粤北山区生态优势,走绿色特色发展之路,发展旅游、养生健康等绿色产业,谋划建设一些生态旅游休闲区,探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特色小镇。
三是通过产业共建和园区共建,加快粤东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珠海对阳江开展新一轮帮扶活动,制定专项工作计划,以项目为抓手,开展两地联合招商,大力推进珠海(阳江)共建园区开发建设完善园区设施,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东莞和韶关以产业共建为契机,形成了以莞韶园和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为核心,“三区七县市十园”全域覆盖的发展新格局。佛山和云浮实施五区同帮机制,积极创新帮扶模式,突出抓好“一区以龙头”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佛山(云浮)共建产业园建设。
三、关于着力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实现错位发展
一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跨区域布局。依托现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基础,以重大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点带面,沿交通轴线和海岸线整体展开,重点打造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沿海石油化工及新材料制造产业带、环珠江口先进轻纺制造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高端化发展,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市为重点,重点发展超高速无线局域网(EUHT)、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信息通信设备、新型显示四个领域。推进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以珠海、佛山、韶关、中山、江门、阳江、肇庆、云浮市为重点,聚焦发展工作母机制造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端海洋工程及海上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及卫星应用、节能环保装备、光电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产业。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共建。贯彻落实《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工作方案》。我省各有关部门联合协作,积极加大督促指导力度,推动珠三角产业转出市与粤东西北产业承接市深化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以园区共建带动产业共建,共形成8个市级合作共建园区和43个县区(镇)合作共建园区,珠三角帮扶方机构、人员、资金、项目四到位,产业共建不断深化;主动服务,组织行业商协会和所属企业赴省产业园开展产业对接,指导协助园区拓展招商对接渠道。2017年,珠三角产业转出市推动718个项目落户粤东西北地区12市及惠州、江门、肇庆市;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对口共建产业园共有254个超亿元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推动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粤东西北12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1200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市域人口的平均比重接近25%。中心城区GDP总量已超过6500亿元,占GDP总量超过40%。
三是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支持力度。例如,对粤东西北地区项目给予适当倾斜扶持,在促进小微企业上规模专题项目上,资金分配适当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通过普惠性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当地小微企业上规模。
四是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厦深、贵广、南广铁路和乐广高速等一批内联外通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我省高铁运营里程达153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338公里,粤东西北地区新增高速公路1993公里。广州至汕尾高铁顺利开工并延伸至汕头;广州至湛江高铁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础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总体要求,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明确各区域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强化土地、资金、人才、创新等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撑,加快形成定位明晰、功能协调、差异发展、协同共进的区域经济新体系。
一是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高端化发展。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珠三角“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家电、机器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区域发展平台和多个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为依托,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和分布,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示范区。
二是推动沿海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发展。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粤东以汕头为中心,粤西以湛江为中心,发挥沿海港口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合作共建、融入珠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提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培育若干年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园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滨海布局,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发展绿色高端的沿海临港重化产业,以海洋金融、港口物流、涉海信息服务等为重点,壮大海洋新兴服务业。
三是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产业绿色发展。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推进现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北部以韶关为中心,加强区域绿道和“南粤古驿道”建设,串联重要粤北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节点以及农业公园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强生态修复促进生态资源再生,增强生态发展区和农业发展区的吸引力,在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发展对接珠三角的资源深加工、休闲度假等生态型、资源型“绿色”经济,加强与珠三角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促进本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新型环保技术项目优先向粤北地区集聚。
四是深入推动制造业创新资源一体化发展。加大10个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实现地区集聚发展。进一步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组建工作,积极筹建新一批省级创新中心,特别是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强创新中心谋划建设,充分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属性和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推动我省制造业创新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
五是继续深化产业共建。将推动各地加大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集聚地)提质增效力度,落实各项引导扶持政策,督促珠三角对口帮扶方落实帮扶责任,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把珠三角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西北,不断增强粤东西北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联动发展重点在金融、物流、旅游、港航、农业等互补性强的领域深化合作,在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共性产业方面加强配套联合。以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园等合作平台为载体,强化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共赢。
六是实施项目精准招商,促进重大项目开工投产。主动对接广州和深圳的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以“补链、强链、建链”为核心,整合地市本土招商资源,推进市、区、镇街、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扎实引进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高端优质项目。重点抓好项目的推进工作,对项目的推进做好目标、任务、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五落实”,加强协调指导和跟踪服务,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分工到人,层层抓好落实,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的问题,加快优质项目从开工、建设投产到产能释放的进程。
七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结合大型骨干企业培育的工作,落实市领导联系挂点骨干企业制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粤东西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集团化经营、产业链整合、多元化战略等路径加快做优做强做大。继续开展企业技术管理诊断工作,发挥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企业发现管理中的短板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不足,引导企业更新技术、改进工艺、提升管理。
八是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提高交通运输体系总体规模。加快广湛高铁、韶柳铁路等轨道项目前期工作,结合已开通的京广、贵广及南广高铁、广佛肇城际。打通市际“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广佛肇高速二期、佛清从高速、广连高速等高速项目建设。构建全省“五纵两横”高速铁路骨干网络,完善外通内联高速公路网络。提高经济圈内航运通行能力,加快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推进珠江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百兆光纤普遍覆盖全省贫困村,所有行政村开通4G网络。加强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建设,重点打造5-10个综合性高等院校或分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1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