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0190277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工信案函〔2019〕174号B
来源:本网发布时间: 2019-06-14 15:46:11

张瑞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的提案》(第20190277号)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省的优势传统产业,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抓好国家和省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印发并实施“实体经济十条”及其修订版,加大力度制造业企业的用电、用气、用地、融资等大宗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地市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构建起“1+21”省市两级降低企业成本政策体系。截至2018年底,“实体经济十条”及其修订版的实施已累计为企业降低成本超1500亿元。

  鼓励港澳居民来内地就业创业。 2017年12月,省委组织部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政策》(粤组通〔2017〕47号),率先允许港澳居民在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内(包括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2018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废止<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的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37号),并相继出台《关于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人社部发〔2018〕53号)和《关于为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提供就业创业服务的通知》(人社厅函〔2018〕170号),对取消就业许可后就业服务工作作出部署。我厅认真落实以上决定,及时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粤人社函〔2018〕3617号),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取消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许可要求,确保就业许可制度改革衔接顺畅,确保台港澳人员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租金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等,将在内地(大陆)求职、工作的港澳台人员纳入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对象范围,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为港澳青年来内地创业提供职场体验等便利,举办“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促进香港青年创业创新团队来粤交流提升。 

  (二)支持纺织服装业创新,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 

  通过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结合专项、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以及建设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多种途径,积累设立各类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入产业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大力培育和发展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45家,在纺织服装领域培育建设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纺织服装业新型研发机构1家,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工程中心73家,打造了一批研发实力强、协同创新效益好、引领示范作用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促进“两化融合”。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广东省深化“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成为全国首个出台的工业互联网地方政策,明确将以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切入点,促进制造业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二是推动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聚焦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实施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服务券补助政策,重点推动制造企业工业设备和核心业务系统上云,2018年以来已推动全省3000多家工业企业实现“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转型。打造了80多个具有推广价值和典型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其中40个标杆示范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等国家级试点示范。三是组织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示范。结合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作,支持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动能完成本质贯标;联合省市县和各类服务机构组织贯标培训,已累计开展300多场培训,培训人数超2万人。目前,全省开展评估诊断对标企业10828家,贯标企业达2546家,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319家,通过贯标评定企业530家,各项指标均处全国领先。

  (三)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我省34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支持,25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33个,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企业与36家省级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开展智能化改造对接,支持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中山辰元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着力提升行业绿色制造水平。《广东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纺织行业列入重点领域,大力开展我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生产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绿色管理,开展绿色工厂示范创建。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彩辉纺织有限公司等纺织行业企业成功列入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名单,其中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还列入国家第一批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试点企业。另外,广东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纳入到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通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带动园区内企业绿色制造水平提升,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推进纺织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工作,1家企业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符合《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17版)》企业名单,2家企业列入符合《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推进练江流域3个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印发推动练江流域印染企业集聚入园指导意见,开展政策宣讲,引导练江流域印染行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纺织人才培养,探索粤澳职业资格互认

  加强纺织类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升高校服务纺织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一是大力加强纺织学科专业建设,一方面传承和优化传统纺织服装特色优势专业,另一方面加强纺织类领域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形成助推我省加快转变纺织类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布局。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秉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双融”办学理念和“兴基础、重技术、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产教协同、多种模式、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纺织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在办学的功能定位上,主动融入纺织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把教学工作和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组建校企结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使纺织人才培养工作更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我省已有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本科高校,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

  提升纺织服装企业家能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每年实施中小微企业人才培育工程和民营企业“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年免费培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员1万多人,其中一批纺织服装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及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提升纺织服装行业工人的技能水平。 我省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面向城乡各类群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18年全省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分别为638万人次,使包括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群体在内的广大劳动者技能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探索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粤方先认。 2016年起我厅先后2批次认可港澳共16个职业若干等级的职业技能证明书(专业能力评估证书)具备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类别同等的职业能力,已有166名澳门从业人员从中受益,持澳门职业技能证明书申报了内地高一级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2017年,粤组通〔2017〕47号出台实施“允许港澳金融和法律领域专业人才在区内提供专业服务”“在区内鼓励建筑工程类个人执业”等相关措施,为港澳专业人才执业提供便利。

  (五) 鼓励纺织服装业优化布局,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支持和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引导纺织服装企业抱团发展。如科技部门以专业镇为抓手,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截至2018年度,全省累计拥有新塘镇、西樵镇等纺织服装业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8个,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协同、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相结合,推动传统特色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省内有能力、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境外投资,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一是鼓励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序转移。重点向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转移,并优先引导至我省东南亚、非洲等境外经贸合作区落地发展。二是联合港澳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近年来,省商务厅联合香港贸易发展局组织两地企业赴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开展了多场经贸交流活动,与400多家当地机构和企业进行对接,促进纺织服装业等我省优势产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三是鼓励我省纺织服装通过跨国并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拓展全球市场渠道。据统计,2018年,我省纺织服装、服饰业对外实际投资1434万美元,增长66.9%。

  积极应对纺织服装业绿色壁垒。省市场监管局下属的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高度重视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开展纺织服装行业专题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为政府立法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二是通过线上“广东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平台”(gdtbt.gov.cn)、电子杂志《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快讯》,线下实体刊物《贸易技术壁垒参阅》收集和通报相关纺织服装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引导企业及时关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变动情况。三是举办“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专题培训”等活动,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宣传及培训。四是开展WTO-TBT通报评议。中心于2013年组织对欧盟73号通报涉及REACH法规的评议会,邀请相关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技术机构和高校专家对通报的REACH法规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评议意见。评议意见被中国国家WTO/TBT通报咨询中心采纳并发往欧盟,欧盟也对此评议意见进行了回复。

  (六)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促进纺织服装品牌培育

  按照省府办公厅《广东省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方案(2016-2020年)》要求,我省纺织服装业积极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一是积极引导行业开展增品种工作,支持和指导食品、纺织、服装、孕婴童、鞋材、燃气具等行业协会认定行业170项新产品新技术,汇总发布第一批广东消费品供给指南,提高消费者对我省消费品的认知度。二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广东设计周活动,组织开展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平台)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广州轻纺交易园、红棉国际时装城、广州T.I.T创意园、梧桐珆全球原创服饰品牌服务平台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平台)。三是鼓励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在纺织、服装等行业推行个性化定制模式,推动佛山服装等产业聚集地围绕供应链服务建立了“众衣联”产业平台。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举办广东时装周、中国(深圳)国际品牌内衣展览会等活动。

  加强服装行业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针对我省服装行业存在的问题,持续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强化对以往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跟踪抽查,通过加强专项检查、案件查办、约谈培训、定点监管等监管措施,倒逼生产经营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从而达到“抽检一类产品,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2018年,在生产领域抽查769家企业生产的服装产品1179批次,发现9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8.4%;在流通领域抽检服装样品600款,经检验判定122款服装监督总体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20.33%;其中,抽检儿童及婴幼儿服装样品300款,经检验判定120款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监督总体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40%。从我省流通领域服装、儿童及婴幼儿服装产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看,2018年与2017年基本持平,相较2016年分别下降16.22%和30.34%,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明显上升。

  推进品牌建设和保护。近年来,我省推进单项冠军、企业集群区域品牌、质量标杆、外贸出口品牌、商标品牌战略等工作,积极引导纺织服装行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型发展模式转变。目前全省服装行业商标有效注册量43万余件,涌现出玛丝菲尔、歌力思、影儿、富安娜、马天奴、娜尔思、粉蓝衣橱、季风、卡尔丹顿、梵思诺、淑女屋、欧尼迩、爱·特爱、天意、欧伯兰奴、邓皓、吉祥斋、沐兰、杰西、艺之卉、朗黛、丽琪、台茗、纳帕佳、DGVI、伯柔、阁兰秀、麦卡思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以及大朗毛织、深圳女装等区域知名品牌,确立了广东服装业在国内一线品牌中的龙头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进一步探索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制造业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企业优胜劣汰,衔接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积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全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二)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在省重大科技专项、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中支持纺织服装相关技术攻关、生产提效、产品升级,引导企业深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共性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提升制造发展水平。推动纺织服装制造业提质增效,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走进产业集群活动,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推动我省纺织服装行业绿色发展,支持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通过绿色化技术改造,加强生产全过程绿色管理,提升绿色制造能力水平。积极推动纺织服装行业开展生态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鼓励行业企业申报创建绿色工厂,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渠道对纺织服装行业绿色节能示范项目予以大力支持。 

  (四)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利好推动下,我省将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创业环境,为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继续加强纺织服装人才培养,一是加强高校纺织类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推广实施纺织领域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纺织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三是以国家和我省实施的相关人才工程、计划为依托,加强对纺织领域顶尖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开设专门渠道,给予优惠政策。四是要推动高校纺织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五)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更好发挥产业转移园区载体作用,引导纺织服装企业抱团发展。继续支持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加速完善与国际纺织品市场相适应的纺织服装行业商用标准、检测和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究工作,通过预警平台、快讯等形式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和产业预警,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效率。

  (六)继续落实“三品”战略。支持省纺织、服装服饰协会开展新品种认定工作,发布第二批广东消费品供给指南,探索借助电商、媒体、展会等多种平台力量对认定的新品种进行推广。严格开展印染、再生化学纤维(涤纶)、粘胶纤维等行业规范公告工作,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推动认定一批省内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提升我省现有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举办“三品”战略高级研修班,加强对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七)强化质量监管和质量分级工作。一是加强棉花等纤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引导和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重点加大布匹、纺织类产品、校服和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管力度。二是探索建立实施质量分级制度。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结合质量比对研究提升工作,开展质量分级试点工作,推动建立、完善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八)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和保护。一是进一步健全商标品牌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商标品牌战略框架、实施工作机制以及商标维权援助体系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三是实行更加严格的商标品牌保护,建立完善严格的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防范预警与打击惩处为一体的监管执法机制,构建社会共治的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形成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强化社会监督。四是强化商标品牌运用,指导大中型企业设立商标品牌管理部门,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推动在县(市、区)建立商标品牌指导站,积极探索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打包以及商标知识产权与实物混合打包质押等融资新路径。

  (九)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帮助纺织服装企业抱团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鼓励和引导纺织服务业学会、协会等组织制定发布团体标准,通过标准化等手段提升纺织服务业质量水平和竞争力。继续支持相关协会举办广东时装周、中国(深圳)国际品牌内衣展览会及参加国内外知名服装展会活动,宣传推广我省纺织服装品牌。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9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