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964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工信案函〔2020〕268号A
来源:本网原创稿发布时间: 2020-08-28 14:27:50

姚振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广东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20200964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然资源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强调,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立身之本,抓实体经济就是为高质量发展固本培元;抓实体经济要在抓制造业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在构建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加大投入。广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召开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制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实施“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加快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6589家,东莞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建成启用,已建设各类实验室446家,其中,广东省实验室10家,在粤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0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96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示范企业培育推广计划,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08家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7家。持续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大力提升工业“四基”能力,5G、4K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均居全国第1位。

  (二)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实体经济降本减负,出台“实体经济十条”“金融十条”等政策,2017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超3400亿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扩大“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服务范围,实现全部行政许可事项100%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强技工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产业人才专项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面向全球引进关键领军人才和团队,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分别达694万人、1303万人和81万人,均居全国前列。切实保障工业发展空间,加强工业用地规范管理和节约集约利用,在全国率先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块,其中广州划定工业产业区块669个面积621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8%;深圳明确中长期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27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0%。强化企业服务保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密切政企沟通联系,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强化高质量的金融支持。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2020年上半年,辖区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200.8亿元,同比增长85.94%。加大省产业发展基金对制造业支持力度,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61个项目投资和19个多项目特殊目的载体(SPV),完成签约投资419.55亿元。依托“数字广东”,整合政府大数据资源,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创新平台,平台于今年1月2日正式上线,为中小企业智能对接专项融资产品,便捷享受各项金融优惠政策支持,截至6月底,累计接收企业申请8867次,实现融资130.51亿元。与省中行推出“专精特新贷”,支持2051家企业贷款131.49亿元,综合利率仅4.47%。与省中行、省工行联合推出“抗疫贷”“疫情防控贷”专属授信金融产品,向522家企业贷款71.68亿元。

  (四)鼓励和支持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开展产业协作。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方式,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制造业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华为、美的、广汽等领军型企业,2019年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分别达132家、14家,入选2020年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6家,汽车、智能手机、4K电视等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等方式进入领军企业的生产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截至2020年6月底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居全国第2位。

  (五)积极争取国家对广东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广州、佛山、惠州联合)、智能网联汽车(广州)、新一代信息通信(深圳)、先进电池材料(深圳)、智能移动终端(东莞)、智能制造(广深佛莞联合)、高端医疗器械(深圳)等7个集群进入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胜出名单,约占全国六分之一。

  (六)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鼓励优势企业海外并购重组,推动研发技术国际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加强外贸企业出口风险保障,持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服务覆盖面,截至6月末,辖内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企业超2.2万家。关税保证保险试点不断扩大,累计服务企业544家,同比增加52.38%,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2.58亿元。加紧筹备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七)推动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以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制定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智慧杆”标准规范,截至2020年6月底,累计建设5G+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应用示范项目300个,5G基站78389个、居全国第1位。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培育行动等“六大行动”,全省累计实现“上云上平台”工业企业10000家,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160多个,入选国家级标杆示范项目60多个,入选项目数居全国前列。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思路

  (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制造强省建设全局性工作。发挥好制造强省建设咨询委员智库作用,系统谋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贯彻落实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和“制造业十九条”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建立健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制造业企业和产品集中。

  (二)加快建设战略性产业集群,着力夯实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根基。经过前期深入研究和谋划,2020年5月省政府出台实施《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立足于“稳”重点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着眼于“进”加快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下来,将逐步建立完善产业集群工作体系,“一群一策”推动工作落实落细落地。加强省市联动,聚焦政策资源协同支持各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好国有企业的投资带动作用,尽快上马一批新项目,加快在建项目投资进度,积极谋划一批储备项目。

  (三)围绕强链补链,着力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布局建设一批高标准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着力破解“卡脖子”关键领域,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体系。推动高水平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通科研与产业化通道,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持续推进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树立质量标杆,推动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推行“先进标准+”工程。积极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建设,确保应急物资“找得到”“产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投资的扶持力度,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开展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以“互联网+”“智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珠三角制造业与香港、澳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互补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

  (五)发展优质市场主体,着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群。深入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开拓欧洲、日韩、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鼓励优势企业海外并购重组,推动研发技术的国际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

  (六)对标最优最好,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国家和省各项减负降税惠企措施。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加快“粤省事”“粤企通”和“广东政务服务网”等服务品牌建设,逐步推动各部门涉企数据的公开、共享,搭建全省统一面向企业的政策宣传、咨询、投诉服务平台。创新制造业人才供给机制,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优化高校、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完善制造业用地供给机制,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探索建立专门面向制造业的信托公司和供应链金融基金,促进金融业活水流入制造业。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0年8月24日

  联系人及电话:何浩杰 020-831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