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301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工信案函〔2022〕183号A
来源:本网原创稿发布时间: 2022-05-10 15:43:06

吴学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进制造业升级的提案》(第20220301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科技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市场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进制造业升级的工作情况

  (一)全面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一是充分发挥工业设计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加强载体培育建设,截至2021年底,共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35家,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涌现出浪尖、格力、美的、飞亚达、创维、中兴通讯等设计规模业内领先、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企业及企业设计中心。目前,珠三角集聚了全省80%的设计企业和设计人才。连续举办10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参赛作品逐年增长,第十届“省长杯”达33972件,数量位居全国同类设计大赛首位。

  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我省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也是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截至目前,我省共培育26家企业(平台、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广州、深圳市被评为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以及6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连续多年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服务业的培训,并通过示范单位,宣传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支持工业电商发展。大力培育工业电商平台,支持工业企业提升电子商务创新能力,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共培育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电子商务示范单位48家,试点单位226家,示范试点单位类型包括工业电商区域、平台及服务商,发挥试点示范单位引领作用,带动省内工业企业在网上交易平台开展集中采购和网络销售。

  四是推动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出台《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重点培育了华为、富士康、树根互联、腾讯等4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批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之一。推动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超过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优化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进培育了510家优秀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培育了300多个“灯塔式”标杆示范项目,开展16个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二)不断加大企业研发扶持力度

  一是加快重大技术攻关。自2019年以来,在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设置了“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等重大专项,加快推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性能关键器件和部件、重大关键技术、重大成套装备与应用等,布局了4批次科研项目,立项69项。

  二是引进培育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印刷及柔性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等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全国第一(全国21家),建设了6批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完成全省14个地市的创新中心布局。聚焦先进制造业科技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光机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纳米科技、集成电路、汽车制造、激光应用、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共落地建设“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等2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先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创新的源头动力。获批建设“智能机器人安全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智能传感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和“广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

  三是建立专利申请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认真组织清理全省各级各类资助政策,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取消各级专利申请阶段的资助,资助的范围限于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包括通过PCT及其他途径在境外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资助对象所获得的各级各类资助总额不得高于其获得专利权所缴纳的官方规定费用的50%,不得资助专利年费和专利代理等中介服务费。目前,全省21个地市已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市本级专利资助政策自查自纠,现行政策中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文件精神不符合的条款,已经全部暂停执行,部分地市的新资助办法正在修订中。

  四是加快构建先进标准体系。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展“标准化+”行动,目前已发布并推广实施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照明、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大数据、4K电视网络、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等13个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制定发布836项关键技术标准。扎实推进“湾区标准”机制建设,编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指南(试行)》,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的积极作用,创新“湾区标准”支撑机制,组建大湾区标准化高端智库。在粤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领域先行先试,组织制定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等23个领域,共约70项标准的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推动筹建粤港澳大湾区标准认证联盟,打造大湾区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1年底,在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累计公开团体标准4345项,占全国12.91%;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累计232623项。

  (三)强化企业技术改造支持

  一是狠抓工业投资、技改投资。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广东省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若干政策措施》,配套出台《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技术改造)管理实施细则》,聚焦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项目为着力点,通过统筹资源要素、加大支持力度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2021年工业投资突破1万亿元,全国排名第4位,较2017年前进3位,为近十五年来全国排名最高位次。逐步建立完善制造业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和“一库多群”的项目管理机制,集中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重大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应用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印发《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和《广东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建立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实施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工程,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政策措施向产业集群倾斜、工作力量向产业集群加强”。将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纳入《广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1年版)》,支持企业装备产品的研发、使用和产业化。

  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培育。进一步优化省政府质量奖评选机制,印发《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制定评审细则,实现省政府质量奖扩面增项提额,推动在更多领域树立高质量发展标杆。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组织开展9个重点产品(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广泛发动并推荐73家组织和9名个人参加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活动,申报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我省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火眼项目组和董明珠女士(我省首个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个人)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一是加强制造领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大力加强理工类学科建设,建有本科高校67所,其中55所设置了制造业相关专业点507个,博士、硕士学位点86个;高职院校93所,其中70所设置了制造业相关专业点384个。制造业相关研究生培养规模约2.1万人,本科生规模12.7万余人,高职学生规模11.15万余人。在智能制造领域,重点支持建设15个“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5个、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个、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1个、智能制造与机器人1个,6所高校的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鼓励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建设多主体现代产业学院,全省已有41所本科高校建有173个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建有175个产业学院,近50%产业学院服务于我省制造业。

  二是推动与港澳高校合作交流。参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大力引进港澳知名高校来粤合作办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正式举办,办学成果喜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向教育部提交正式设立申请,并根据教育部反馈意见进行整改;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都会大学(肇庆)的筹设工作已完成多轮整改,正在积极推进中;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备忘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已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以上各项目均计划开设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将对我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港澳人才来粤就业创业政策。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全面取消港澳台居民在我省就业许可制度,消除就业流动制度性障碍,畅通港澳居民来粤就业渠道。完善就业资金政策,将港澳居民纳入就业政策扶持对象范围,明确符合相关条件的港澳居民可同等申领相关就业补贴,推动港澳居民与本地户籍劳动者同等享受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以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为切口,鼓励大湾区内地企业为港澳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丰富港澳人才来粤就业选择。

  四是引进培养高精尖缺青年人才。出台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意见,全省建有制造业领域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约120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约80家、在站博士后约3400人。采取“核实认定、不限名额”资助方式,吸引世界排名前200名高校毕业的国(境)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来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每人最高可获100万元资助。每年资助100名优秀在站博士后到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优势学科领域,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连续四年举办“众创杯”博士博士后创新赛,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五是提升技能人才整体水平。出台《关于推动“广东技工”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职业技术(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百万工人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等。目前,全省建有148所技工院校,实现技师学院21个地市全覆盖,2021年招生21.87万人,在校生63.4万人,约占全国1/6。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76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93万人,占比33.67%。推进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已有约800家涉及制造业的用人单位成为备案评价机构,自主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持续推动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增培育一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扩大示范推广效应。办好第十一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及广东设计周活动,推动大赛品牌创新发展,为我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深入推进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新增培育一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载体建设。推动大型工业电商平台与产业集群开展合作,推动工业企业提升网上采购及销售率。实施好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紧紧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探索产业园、产业集聚区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任务,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强化制造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了解我省产业“制造”向“智造”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行业发展状况和瓶颈问题的调研,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广东优势的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提高核心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自给率,为广东构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科技支撑。

  (三)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在落实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前提下,按照国家和省稳投资有关部署要求,着力抓好“制造业投资十条”、《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等的贯彻落实,加强技改投资运行监测、持续做好制造业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的牵引带动作用,全力引导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及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规范和支持品牌建设,强化质量品牌激励,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东优质品牌。

  (四)加强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强化产业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强化高水平人才支撑,加快形成集群、企业、人才共成长的良性生态。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培育建设一批支撑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经济社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鼓励和引导有条件高校增设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业,加强机械工程等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位点与制造业产业的契合度。鼓励和支持高校利用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资源,继续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支持粤港澳教育合作,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提升合作质量,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