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143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工信案函〔2022〕296号A
来源:本网发布时间: 2022-07-14 18:25:20

省工商联: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民营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第20220143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构建长效协调机制

  (一)加强规划引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进一步提升广东制造业优势与港澳现代服务业优势融合发展水平,携手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油电气设施等领域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弘扬新时代粤商精神,加快建设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在编制的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中,着力强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

  (二)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出台《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该《条例》于2022年7月1日施行。《条例》第一章明确“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与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支持和鼓励与香港、澳门的行业协会商会、市场主体加强交流,推动建立与港澳投资和贸易规则相衔接的政策、规则和标准体系,促进各类要素便捷流通和优化配置,共同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第二章对建设资本、人力资源、科技、数据等要素环境作了规定。人力资源方面,明确建立全省统一归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资源库,整合就业服务资源。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技术要素方面,明确完善支持市场主体技术创新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数据要素方面,明确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三)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人才领域,大湾区逐步实行粤港澳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可对接,实施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减轻港澳等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推出横琴地区跨境通勤专线、南沙地区“创汇谷”等青创平台、香港“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等平台加强人才互联互通;目前每年来粤工作的港澳台人才超过23万人次(占全国1/3),居全国首位。同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把握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关键重点,联合有关部门,强化产业人才引进培育,加强产业人才保障力度,推动实施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试点、产教融合城市、企业培育试点等。金融领域,发挥粤澳合作发展基金作用,引导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的投资;推动深港加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数据领域,粤港澳联合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共同发布《粤港澳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倡议书》,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互联互通。推进涉民营企业政务服务协同。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围绕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实现高频业务“湾区通办”。市场监管领域的23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全流程网上办、异地办、远程办。同时,依托“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掌上办”“指尖办”。创新推出粤港、粤澳“银政通”服务,目前,港澳企业和居民可通过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7家商业银行境外网点办理广东省营业执照。

  (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印发支持香港、澳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科研项目组织及资金使用方式的衔接。推动科学基础设施、实验动物平台、科普基地等向港澳开放。建立“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鼓励港澳高校在粤设立分支机构。深入实施粤港澳科技合作计划。自2014年以来,粤港澳科技合作专题共支持项目249个,省财政资金安排2.5亿元。加大对粤港澳民营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支持,支持各市至少建设1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基地可直接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享受优惠政策倾斜支持。支持横琴合作区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特别注重在横琴合作区建设面向港澳青年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为港澳青年到横琴合作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湾区企业活跃度与实力同步提升。202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大湾区入榜25家企业,较2020年增加4家。大湾区九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万家,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超九成的高企为民营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引,积极向国家争取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探索推动人才、技术、数据、资金等高端要素流动。同时,加快出台《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积极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竞争有序、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二、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

  (一)推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印发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工作方案,全力支持横琴、前海合作区发展,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产业平台载体建设,加快融入广东省“1+20”战略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加强载体培育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培育工作,引导企业重视和加大工业设计投入。截至2021年,共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35家,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举办“省长杯”和设计周活动,推动工业设计水平整体提升,第十届“省长杯”参赛作品达33972件,数量位居全国同类设计大赛首位;获“省长杯”奖的作品达795件,创历史新高。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目前我省共培育26家企业(平台、项目)入选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广州、深圳市被评为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61家。推动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法规制度建设,2020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开展工业遗产摸查认定,2018年至2021年全省各地共上报工业遗产39项、工业博物馆40个,其中3个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5个被认定为首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加强工业遗产宣传推介,共遴选认定两批共4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摸查工业旅游资源127个,其中工业遗产景观18处,工业博物馆52个。

  (二)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和协同发展,先后推动出台“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 “制造业十九条”、战略性产业集群“1+20”政策文件、《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的支持。深入实施《深化工业和信息化合作 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从加快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等七个方面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建设中。 加快培育建设战略性产业集群,目前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约占GDP近四成,智能家电集群保持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家电制造基地;汽车集群实现汽车产量超330万辆,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新一代电子信息集群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软件与信息服务集群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持续开展广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行动计划,构建我省智能制造发展生态。加快绿色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广应用,开展省级特色产业园培育创建,加强对节能环保装备园区建设的支持。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5家、累计推动超4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其中民营企业占大多数。

  (三)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进入数字经济产业。立法保障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民营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建设。推动出台《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该《条例》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支持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建设”。分类推动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21年6月印发《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累计培育了300多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其中100多个项目入选各类国家级标杆示范。累计推动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创新探索产业集聚区整体升级,累计开展了16个产业集聚区数字化转型试点,涉及注塑、模具、定制家居、灯饰、小家电、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2017年在全国首创了“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模式,并对入池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和推介。累计引进培育510家熟悉工业场景、集成能力强的优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有400多家落户到粤港澳大湾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通过税收、金融、土地、社保等优惠政策,引导与服务大湾区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

  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一)以金融创新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加强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近年来,省科技厅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科技信贷,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的融合,利用金融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设立“粤科创投”基金实体,优化整合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等国家级基金,引导创投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投资。金融机构围绕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创新信贷产品,大力发展科技保险、首台(套)保险、新材料保险。截至2021年末,辖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3300亿元,同比增长54%。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在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全国首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实施方案》,累计为10460多家企业提供融资超过670.78亿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直接融资,截至2022年4月,已有31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探索数字政府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搭建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基于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提供核心支撑,助力中小企业融资。截至2022年2月末,平台累计服务企业数102.8万家,入驻金融机构845家,累计推动融资5.6万笔,推动实现融资金额845.2亿元。发挥“信用广东”平台数据节点作用,推动向上对接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省内对接各级已建成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在做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工作,全面归集各类涉企信用信息,并及时与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共享。   

  (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建立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与北京市并列全国第一;围绕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累计建设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和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取得重大进展。支持重点企业加快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协调缓解汽车企业芯片短缺问题。探索创新成果产业化路径,建设工业创新成果推广中心,支推进创新成果对接和产业化应用,累计设立线下示范点15个,对接领域涉及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半导体、机器人及新材料等,成果对接数量达2873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性要素供给。大力推动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一张网”建设,全省已建成14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15家省级维权援助分中心、9家市县级维权援助机构和190个工作站。面向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项目方式支持20个省级行业协会建立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并为民营企业提供维权援助、知识产权保护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发挥省市县区全覆盖的民营经济工作领导机制作用。目前我省已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10次领导小组会议,全省21个地市和122个县区已全部建立以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了粤商大会、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民营企业座谈会等政企沟通渠道,各地也参照建立健全市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协商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共培育22个国家级、70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建设。“创客广东”大赛,共吸引超1万个项目参赛,不少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省级每年培训6000家次以上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举办多场高成长企业进校园招聘活动。建设“粤企政策通”平台,畅通政策到企“最后一公里”。建立民营企业家智库,发挥代表性民营企业家、商协会负责人在民营经济工作中的建言献策作用。大力推动“小升规”,省财政给予专项奖励,推动超过4.6万家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6.6万家,稳居全国第一。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贷款贴息、人才培训、产品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共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0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万家,超9成为民营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细化涉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不断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创新金融方式;提高创新生态整合,充分整合科学、工程、金融、经济和管理领域专家,发挥商协会、企业家作用,构建涵盖湾区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共享创新平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