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强省建设的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科技厅、市场监管局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省两会政府系统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试行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合并交办集成办理的工作方案》要求,我厅对第1017、1052、1171、1254、1334等5个建议进行了合并梳理,并根据具体诉求制定工作方案,按时间节点完成相关工作。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并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广东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提出“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并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制定出台《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简称“制造业当家22条”)进行全面部署,着力实施制造业当家“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大项目”扩容增量行动、“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大环境”生态优化行动等五大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坚持制造业当家、建设制造强省各项工作,在广东大地掀起一股勃发新气象、闯出新路来的热潮。关于您的建议,我省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广东制造”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把创新驱动作为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稳定器”。启动第七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工作。重点围绕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4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完成全省15个地市的创新中心布局,覆盖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十余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获批建设印刷及柔性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共同组建)等4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全国第一(全国24家)。
二是大力发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加速器”。新增认定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称号纳入认定评价体系,共培育20批153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含深圳市),推动企业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人才和投入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活动。
三是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认定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1家,树立技术创新国家级示范企业标杆,把创新驱动作为提升制造业质量的关键抓手,推进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是加大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和创新成果转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机构成功创建25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分析评估等公共支撑服务。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累计建设线下示范点15个,入库企业近万家,入库成果2万多件,成果对接数量达2千多项。
五是印发我省《2022年工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提出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质量品牌、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升级、推动重点行业质量提升、促进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深化工业品牌培育、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快质量品牌人才队伍建设等品牌建设工作,指导各地市结合实际组织做好工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相关工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水平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定战略性产业集群技术攻关任务清单和“卡脖子”问题清单,组织开展“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四梁八柱”,支持广州粤芯、深圳中芯国际等一批集成电路重大制造项目建设,推动设立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投入,全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二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培育6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建成5G基站超23万座,数量居均全国首位。201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措施,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推动中小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数量全国领先。深化“两高”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石化、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编制印发《广东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支持惠州埃克森美孚、湛江巴斯夫、揭阳中石油广东石化、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茂石化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
三是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启动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重点专项,实现了对九大领域的全覆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全面覆盖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聚焦“卡脖子”技术、国际科技前沿和国产替代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例如,华为成功研发鲲鹏、昇腾处理器,创立并推出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欧拉、鸿蒙;珠海奔图研发出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激光打印机,打破国外企业长达30多年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继美日韩后第四个掌握打印核心技术的国家,改变了全球产业格局。珠海飞马、广州昊志、美的、格力分别开发出国产高性能的重载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和多款伺服系统;电子五所工业机器人研制了远程运维与诊断系统,开展了华数、巨轮、隆深3个品牌上千台机器人远程运维和诊断示范应用,同时实现超过5000台机器人上云推广应用。
四是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区域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全国第一。我省共培育153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我省累计培育建设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我省企业提供了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等基础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产业运行分析、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等信息化公共服务。
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约6.9万家,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跃居全国第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比亚迪、广汽、小鹏等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做大我省整车产能规模,推动汽车出口,进一步巩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
五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努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果转化最佳地。稳步推进职务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试点。省科学院、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级研究所等6家参与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试点。探索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印发《广东省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部署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改革、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加强跨境科技创新合作五个方面重点任务,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技术要素市场化“广东路径”。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技术转移骨干平台作用,优化完善我省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三)加强梯度培育,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充分发挥省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2018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近年来11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有关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制定多项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广东省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广东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十一部门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新一轮“小升规”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补方案》,从加大财政融资支持、提升创新水平、开拓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我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省市联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省里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融资支持、人才支撑等手段,加大孵化和培育力度,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大力发动企业积极申报工信部重点“小巨人”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地市相继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如广州印发《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深圳印发《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东莞印发《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汕头、韶关、佛山等地市开展了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目前,我省已构建形成了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链主”企业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三是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2022年,省财政安排资金对专精特新企业在商业银行贷款进行贴息补助。2022-2023年,省财政安排资金对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进行奖补。部分地市配套奖补,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地市对新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奖励。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直接融资工作力度,首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对接专项行动。2021年2月,在全国首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服务方案》,聚焦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按“发现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上市一批”工作思路,推动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直接融资。2022年举办路演、沙龙、培训等活动178场,一对一走访专精特新企业481家次。2022年,印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对接专项行动方案》,组织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和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路演和现场对接,获得好评。截至2022年底,累计成功推动57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加大对战略性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制造业金融支持力度。先后与工农中建交、邮储、浦发、光大等八家银行合作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集群;先后与省中行、建行印发《专精特新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2022年全年推动协调合作银行举办了近700场超14400家次企业参加的针对性银企对接活动。
五是构建优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体系。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政策环境及培育体系建设等情况。推进省中小企业人才培训项目。2018年至今,新粤商培训工程共为966家专精特新企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把专精特新企业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制造业人才专项工作中,打造与制造强省相适应的中小企业人才支撑体系。建立“专精特新万企行”活动联络机制。为每家专精特新企业配备一名服务专员,送政策、服务上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扎实推进“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赋能类服务3.6万家次、创业培育类服务1.8万家次。助推市场开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荐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全国专精特新企业高峰论坛等展会论坛活动。结合战略性产业集群产业图谱构建优质企业图谱,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暨广东省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活动,推进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对接,支持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努力实现全产业链协调推进。
(四)强质量,提高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制定我省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政策文件,制定实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实施办法、培育扶持个体工商户若干措施等。发挥省质量提升发展基金杠杆作用,撬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质量发展工作。开展质量工作考核,21个地市均建立质量工作考核机制,质量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二是推进质量提升。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在全省遴选100个行业或产品开展质量强业活动。创新开展“问诊治病”质量帮扶工作。向全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发放2万份技术帮扶和产品检测券,共发动组织或机构526家、各类质量技术专家770人次参与质量提升行动的帮扶和服务。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消费品产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等质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树立质量标杆。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在原10个省政府质量奖的基础上增设40个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实现奖项扩面增项提额。2023年1月举办第七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颁奖大会,鼓励带动全省企业追求卓越质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2家组织获得省政府质量奖,36家组织和1位个人获得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其中制造业获奖组织79个,占比达79.8%。
四是夯实质量基础。围绕我省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建设高水平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设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站108个,服务范围全面覆34大类制造业行业,制造业覆盖率达到100%。全省共建成或在建83个国家质检中心和230个省质检站,综合检测能力居全国前列。
(五)强知识产权,提升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打造全链条协同运营生态体系。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广东省重点园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建设的通知》,围重点产业推动建设首批1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13个重点园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集成打造支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发展的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运营生态体系。
二是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发布全国首个《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工作指南》地方标准,为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工作的提供指导性建议。围绕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启动建设新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累计建设354家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强化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培育。
三是推进专利转化和开放许可。实施“地市专利转化促进项目”,累计支持20多个平台推进专利转化工作,对接走访企业539家次,受惠企业及创新主体超过5000家。出台《广东省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实施方案》,依托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一个省级发布平台,依托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多家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机构设立8家分平台,将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深入到产业、园区及企业。
四是构建快速协同保护网络。印发《关于加快全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体系建设的意见》,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累计建成1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或快速维权中心、16家省维权援助分中心、227家市县级维权援助机构和工作站,加快形成国家、省、市、县多级联动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网络。2022年全省各国家级中心共接收专利快速预审3.7万件,提供维权援助服务1.3万次。
(六)加快建设制造业战略人才力量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人才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制造业当家人才专项行动和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等,建立新型产业工人队伍。2022年,统筹推动高水平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集中政策资源培育产业人才,推动人才要素融入工信领域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开展产业人才综合调研,深入梳理战略性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对接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咨询机构,探索完善人才要素供给机制。出台我省产业技能根基工程、新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等政策措施,集中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引导优质企业创建“产教评”融合型技能生态组织,打造产业集群高技能“新工匠”队伍;开展11个产教融合城市试点和两批1200余家企业试点培育,动员各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对接院校建设实训实践体系和设施基地,鼓励企业联合省内重点高校共建共管共享产业学院,有力推动人才培育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积极开展南粤工匠宣传学习,进一步增强人才获得感和荣誉感,激发产业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营造产业人才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加大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我省共有160所高校,本科高校67所,其中共有55所本科高校设置了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点507个,博士、硕士学位点86个;高职院校93所,其中70所高职院校设置了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点384个。高校专业布点涉及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等领域。先进制造业相关研究生培养规模约2.1万人,本科生规模12.7万余人,高职学生规模10.8万余人。“十三五”以来,共立项支持先进制造业相关本科专业类项目建设共计48项,其中重点专业24个,特色专业24个;共立项支持先进制造业专科相关专业(群)项目建设68项,其中一类品牌专业7个,二类品牌专业37个,高水平专业群24个。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共有11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先进制造业相关课程有8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5门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三是加强智能制造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大力加强理工类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科教融合,打造一流学科。特别在智能制造领域,重点支持建设14个“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5个、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个,5所高校的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四是加强制造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鼓励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建设多主体现代产业学院,据统计,全省已有45所本科高校建有218个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建有82个省示范性产业学院,近50%产业学院服务于我省先进制造业,涉及电子信息、集成电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行业。东莞理工学院长安先进制造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半导体光电工程学院等已成为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五是深化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高校深化制造业人才培养改革,设立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高校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善制造业人才培养条件,近年共立项建设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83个,教学团队31个,课程类项目3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7个,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
六是加强制造业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入学保障。一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按照有关要求落实教育优待政策。另外一方面,多措并举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推动各地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落实以“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仅凭居住证入学,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指导各地在制定学位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加快公办学位建设进度,积极推动公办学位不足地区探索购买学位方式,不断提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2022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比例超过96%。
七是大力引育高端人才。在高端科技人才引育方面,组织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引进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青年拔尖人才。推进人才政策研究制定,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指导珠三角9市修改完善大湾区税收优惠政策科技创新类高端人才指引目录,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吸引集聚海外高端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推动落实“制造业当家22条”
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等五大专项行动,在制定产业规划、出台产业政策、打造产业集群、谋划产业项目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加快推进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以实际行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深化部省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进“广东强芯”工程等,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实践”,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解答题”的项目形成机制,“一技一策”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创新主体能力提升。
二是加强统筹谋划,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决策部署,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建立完善有利于原创技术研发的科研体系,持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持续开展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组织编制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培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聚力打造行业新制造生态系统的样板工程,利用第六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进行宣传推广。
四是探索以新机制新模式推进智能制造相关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着力突破解决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积极推进制造业相关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加速科技型企业孵化和成长,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抓好中小企业培育
我省将围绕制造业当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我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的“政策统筹体系”“梯度培育体系”“服务和要素支撑体系”,聚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助推更多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
一是强化领导协调机制,完善政策统筹体系。加强顶层谋划,出台省级层面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指导意见,强化财税、金融、创新、人才、用地等政策工具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面的政策协同,加快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充分发挥省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研究建立跨部门专精特新工作联络机制,推动各地市政府主责主抓。
二是扩大培育后备梯队,强化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梯度引导,引导企业对标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相关认定标准,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牟定发展方向。加强“小升规”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夯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基础。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构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强化财政扶持和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深入实施中小企业人才培训项目,积极举办“创客广东”赛事,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支持中外合作区建设,发动中小企业组团参加中博会、进博会等国际性展览活动。
四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政银合作,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推送共享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创新打造专属产品、服务,增强中长期信贷供给,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和融资供给质量。加强与三大证券交易所及相关上市服务机构的沟通衔接,组织专业机构为有上市意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培训、路演对接等服务。引导投资基金“投早投小”,丰富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供给。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