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0969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工信案函[2024]383号A
来源:本网原创稿发布时间: 2024-07-23 10:42:44

王永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示范区建设,省市联动加强创新要素供给的提案》(第20240969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梯队培育引领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近年来,我省围绕制造业当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部署,通过政策引领、服务创新、营商环境保障等,建立完善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有效期内1459家),居全国前列。示范区分级构建优质企业动态培育库,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0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28家。二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链条梯次培育机制。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2023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6万家,连续三年增速超20%。高新技术企业方面,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7.6万家。根据火炬统计快报,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约12.3万亿元。全省A股上市企业5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7家,占比92.2%。科技企业在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有力推动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示范区集聚中小企业超5.87万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800家。

  (二)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中小企业

  集聚资源,提高产融对接精准度,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赋能提速。一是加大间接融资支持力度。强化政银合作,2019年5月会同省中行在全国首推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服务,不到三年为全省7089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451亿元。引导更多信贷资源向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倾斜,优化推出“专精特新贷”。二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深入推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服务方案》落地见效,引导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加大服务力度,开展培训、对接、路演等上市培育活动,2021年以来我省累计推动128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其中,2023全省51家上市企业中有42家属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高达82%,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新上市企业的“主力军”。三是示范区首创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超市。搭建广州开发区民营及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引进金融机构80余家,发布金融产品220余种,累计促成融资超416亿元。引导与北交所合作共建全国股转系统北交所黄埔服务基地,运营广州科创金融服务基地,持牌法人金融机构总部6家,银行分支机构147家,风投机构超8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200亿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资金供给和行业资源支持。

  (三)促进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

  一是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省企联合基金。探索实行“业主制”“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全省共组织实施11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其中,企业牵头项目占比超过一半,参与项目占比超过九成。推动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与技术联动,推动一大批成熟度高的技术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二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示范区研发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3.4%增长到2022年的6.6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经开区第一。三是深度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示范区28家大院大所面向中小企业精准提供规模化、定制化和敏捷化科技服务,重点提升关键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主化程度和保障能力。“龙头引领+企业抱团+平台赋能”融通创新生态体系初具雏形,为上下游配套产业企业和关联产业企业提供集技术融通、信息融通、数据融通、运营融通等一体化融通服务。四是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进行有效协同,联合共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中试熟化和概念验证基地等,目前全省各主要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建总投入500万元以上创新联合体超过200个,总投资过亿元的已建、在建、新建中试、概念验证基地约10个,依托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佛山、东莞、中山、汕头等地市政府,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坚持问题导向、课题驱动,以“1(基地中心)+M(高校)+N(企业)”的开放机制和“五链接六协同”的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出题-基地审题-高校接题-导师解题-学生答题”五链接,“目标协同、招生协同、课程协同、指导协同、研发协同、就业协同”六协同),依托企业提出的工程技术问题,组织高校和企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协同科研攻关。

  (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制造业创新中心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创新资源,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平台,在积极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公共服务及成果孵化。目前,我省已获批建设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新型储能、超高清视频等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7批4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23年,全省完成22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累计培育1621家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引领示范作用大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鼓励行业骨干企业持续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打造成我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载体标杆。三是建设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标杆,夯实产业技术进步基础。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和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培育认定了一批以试验检测为重点方向的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我省累计培育建设25家,为我省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了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等基础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服务。四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示范区全力打造“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入轨运作,琶洲实验室(黄埔)、天津大学湾区研究院、广州光电存算芯片融合创新黄埔基地等7个重大科技项目落户,一批院士及创新平台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全区聚集各类高端研发机构1319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41家,省级研发机构67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9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9家,分别占全市、全省一半,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度和创新能力处在全国前列。

  (五)持续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一是创建全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示范区在全国首创订制式审批服务体系,累计为40余个重点项目提供订制式审批服务,促进项目筹建提速3—6个月。二是在全国率先探索承诺制信任审批改革,首推100项智能秒批(核)事项,全省首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连续推出“金镶玉”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专项政策等,2018年以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超580亿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6.0改革,39条营商环境创新举措、黄埔人才指数系统等多项经验获国办、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复制推广,连续四年获国家级投资促进机构奖,荣获联合国“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营商环境便利度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六)加快推动高水平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培育同步谋划,联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实施制造强省建设“十百千万”人才专项行动,推动省、市协同培育产业创新人才联盟(集聚中心),支持培养制造业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新工匠”,锻造梯次衔接的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二是积极推动企校深度融合育才,持续加强与教育、人社、发改等部门协同配合,大力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支持推荐12家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申报第二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综合运用培养、使用、评价等措施,鼓励优质企业参与培育“新工匠”,构建华为、比亚迪等63家优质企业作为链主的“产教评”融合发展技能生态。三是示范区探索“科学家+企业家”发展模式,设置海外尖端人才等支持项目,引进院士118名,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超1400人,其中创新领军人才、创业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分别占全市的50%、60%、70%以上,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营造更好的创新发展环境。近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措施,在资源要素投入、科研项目布局、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政策支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我们将不折不扣落实相关举措,推动企业应享尽享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二)加强企业创新要素供给。支持科技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科技企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信贷专属评价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建立“敢贷、愿贷”机制,扩大科技信贷投放规模。支持科技企业面向海外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健全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三)夯实产业链创新链发展根基。以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链短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甩掉“卡脖子”的手。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