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高地上着力破解区域失衡
——第四届“山洽会”开幕前夕专访广东省副省长佟星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广东的经济高度是难以企及的:全国经济总量的九分之一,全国七分之一的居民储蓄和财政收入,以及三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成为困扰广东的一大问题。在经济的高地上着力破解区域的失衡,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广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山洽会”)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至今已是第四届。在上届“山洽会”上,就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政策进行讨论,引起了省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200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在第四届“山洽会”的开幕前夕,作为第四届“山洽会”组委会主任的佟星副省长,亲临会场检查各项筹备工作,并抽空与记者团的记者会面。借此机会,围绕省内产业转移这一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和“山洽会”的热点问题,佟星副省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先行一步的重大课题
问:佟星副省长,您好!从刚才的现场检查来看,本届“山洽会”各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就等明天开锣了。请问作为第四届“山洽会”组委会主任,在筹备本届 “山洽会”过程中,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答:“山洽会”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山区及东西两翼的经济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在筹备过程中,我最关注的是怎样利用好“山洽会”这个平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届“山洽会”力求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双赢为目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移这一主线,全面推进不同类型地区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展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先行一步,改革开放我们先走了一步,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又先走了一步,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我们也要先走一步。2005年颁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广东,而“富裕”,就是指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全省社会财富进一步增长,全体社会成员生活普遍提高的共同富裕。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省委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推动省内不同类型地区互动协调发展。只有加快山区及东西两翼的发展步伐,广东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加快山区及东西两翼的发展步伐,广东经济的发展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只有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广东才能继续先行一步。
问: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本届“山洽会”作了哪些安排?
答:在具体安排上,主要是加大产业和项目的合作,通过项目对接,推动六个合作。一是流通型合作,帮助山区及东西两翼企业产品“出山入海”;二是资源型合作,加大对山区及东西两翼资源的开发力度;三是生产型合作,帮助山区及东西两翼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培育龙头企业;四是科技型合作,推动科技“上山下乡”,催生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五是资产型合作,帮助山区及东西两翼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六是人才和劳务型合作,既引导山区东西两翼富余劳动力“走出去”,又帮助山区及东西两翼引进各类急需的人才。这次会议上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的经贸合作项目将有新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山区及东西两翼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问:在筹备的过程中,你对“山洽会”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感受最深的是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加快发展的迫切和渴望。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成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的迫切而现实的重要课题。一方面,珠三角发展迅猛,成为国内最具生机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05年GDP总量占全省的78.6%,纳入统计的359种主要产品产量中,珠三角有189种产品产量占全省90%以上;其中84种产品全部在珠三角生产,如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和主要高技术产品的汽车、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微波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在全省企业50强中,珠三角工业企业(集团)占39个;在全省工业企业50强中,珠三角占47个;另一方面,山区和东西两翼GDP总量不到全省的1/4。“十一五”是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要求统一规范、产业要求规模集聚、资源要求配置高效,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正成为经济社会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作为同一省内的不同地区,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与珠三角的合作有着潜在的优势。随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升级,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珠三角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率先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大对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强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各地区要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尤其是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加强与区域合作,通过扬长避短、以长补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遵循市场规律联手推动产业转移
问:我们知道,早些年在深圳、东莞等土地紧张的珠三角城市,已经在向外寻求产业转移的新空间。因此可不可以说,目前广东正在由政府推动的产业转移,最初是由民间的自发实践开始的?
答:确实是这样的。产业转移最初正是由民间的自发实践开始的。不仅土地、能源、人力等资源紧张的珠三角城市在向外寻求产业转移的新空间,山区的一些地方也早已有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探索动作。在这种区域产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根植于广东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适时把握和运用,广东省政府在2005年3月出台的《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明确通过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把民间自发的实践活动提升为适应市场规律的有目的、有方向的行为,有力地推动省内不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问:记者:既然民间已经在进行自发的产业向外转移,这显然是市场选择的过程,政府为什么要明确转移的形式,即规划产业转移园区呢?具体来说,比如某家珠三角企业要转移到山区,不进园区行吗?
答: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设想是在总结自发产业转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最起码有几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同行业的企业聚集,产生聚集效应,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二是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基础建设成本,园区的集中开发,不仅提高了用地效率,更为集中能源供应、集中污水处理提供了可能,为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三是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珠三角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期,而山区的体制和机制环境有许多还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要,“齐抓共管”的方式使珠三角的先进管理模式能在产业转移工业园复制,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外部管理成本。当然,进园都是自愿的,是企业的自主选择。
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开局良好
问:经过过去一年多时间的探索,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答:山区及东西两翼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共建产业转移园区是一件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经贸、财政、国土、环保等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经有15个经省政府同意批准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在11月16号开幕的第四届“山洽会”上,将向这些产业转移工业园授牌。据统计,这1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开发面积为28776亩,已开发15537亩;签定入园意向项目250多个,投资总额为160多亿,一批项目也已经进园动工。
问:产业转移园区的成效怎样?能不能用一个典型的产业转移园区来作说明?
答:产业转移工业园现仍处于开发阶段,具体的效益现在说还为时过早。以最早认定的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东莞和韶关两市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东莞石龙的产业结构产出情况匡算,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园区建成后,年总产值可达200亿元,年创税可达3亿元,是产业转入方韶关始兴县现有工业产值的15倍。对产业转出方东莞来说,产业转移腾出来的土地可用于发展层次较高的产业,土地产出率也将增长。
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必须加强规划,注重环保
问:广东资源非常紧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地非常紧张。有人说,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新的一轮圈地运动,对这个问题你怎样看呢?
答: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用地有严格的审查制度。省政府的22号文就明确规定,产业转移工业园必须由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政府在本地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中设立。随后,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关于支持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的若干意见(试行)》。在该意见里,明确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原则,提出坚决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规划为龙头,以经国家和省批准保留的开发区为载体,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征而未用或违法使用、转让、出租土地以及盲目圈地和闲置浪费土地的现象。建设好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巩固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成果,增强我省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各地要把握好舆论导向,着重宣传产业转移工业园中依法管地、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以及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好典型、好做法,坚决杜绝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以及浮夸虚假的报道。
问: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人还是担心经济上去了,环境却变差了;手里有钱了,却买不到清新的空气、放心的蔬菜。省里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答: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必须加强规划,注重环保。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申报必须有环评的环节,山区及东西两翼的发展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为加强环境评价的工作,今年3月9日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粤府办[2006]14号)。文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产业转移园区规划阶段要按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按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加强风险评价,充分论证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好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不得将园区选址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源上游地区,不得选址于水质达不到功能区划要求、没有水环境容量的地区。GDP的增长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发展的成果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大众的。
区域协调加快发展
问:有种说法,要破解广东的区域失衡难题,工业产业布局必须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作为分管工交内贸的省领导,您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思考?工业的倾斜真的是破解难题的必要条件吗?
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年人们说,在深圳设特区,过去的渔村变成现在的大都市,广东如果在其他临海城市主导建设临港工业城,则粤东西一带就是今天的深圳。在各种发展经济的思潮中,我们只能从广东的实际出发,从广东目前处在全国经济高地上这样一个现实出发,来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广东“十一五”规划中,规划建设重点项目233项,总投资超过15000亿元,"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1000多亿元,其中安排东西两翼和山区重点项目112个,占全省48.1%,比"十五"提高18个百分点;总投资6864亿元,占43.8%,比"十五"提高20个百分点;5年计划投资5091亿元,占43.4%,比"十五"提高22个百分点。这说明,克服了种种障碍的广东,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向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广东目标迈进。
据记者了解,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步伐,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山洽会”,由政府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用市场的方式加快珠三角地区对山区的帮扶,改“输血”为“造血”,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其后,2002年5月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实施加快山区开发步伐、增强东西两翼地区发展后劲、提高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今年6月出台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推动两翼、山区与珠三角的互动发展,促进珠江三角洲、两翼、山区的产业形成各有侧重的梯度合理分工,积极推进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实现两翼、山区与珠三角利益共享和共赢是“十一五”的主要任务之一。去年粤北山区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分别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2.6和6.5个百分点;东西两翼的GDP和财政增幅,则分别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0.4和2个百分点;今年1-7月份,东西两翼和山区投资增速高于珠三角,东翼4市完成投资增长25.7%,西翼3市完成投资增长28.2%,粤北山区5市完成投资342.97亿元,增长28.8%,东西两翼和山区投资占全社会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来源: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