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园区”共破“瓶颈”共谋“双蠃”
来源:发布时间: 2005-07-19 16:58:31

共建园区共破瓶颈共谋双蠃
              
 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
                  2005年7月8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精神,我市与中山等市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共破经济发展瓶颈,共谋两地双赢。
    
一、共建
园区
   
自省第三届山洽会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推介活动,主动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对接交流,积极邀请珠三角地区投资客商到我市参观考察,深入洽谈有关联手建立产业转移园区事宜。经我市与中山市多次沟通洽谈交流,终于今年5月我市与中山市政府签订了在市高新区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的协议。联手推进产业转移,是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集约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双方合作开发建设产业转移园区。
   
产业转移园区内规划、场地平整、市政道路和市政管线建设由中山负责,中山以每平方米土地75元价格委托河源进行园区规划和
三通一平,以及园区内部道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线路和管道等配套建设,并由其引进低污染、技术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项目;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以及园区外部道路、供水、供电线路和排水、排污等市政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等由我市负责。园区通过两市成立的联手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促进园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务环境;及时协商解决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日常工作由合作双方成立园区管理办公室管理,主要负责园区开发的统筹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园区产业转移企业缴纳的流转税、所得税按财政体制属当地留成部分,两市实行利益55分成,一定十年。
   
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区面积1830公顷,其中规划产业转移园区面积412公顷,首期中山市(河源)产业转移园212公顷,于200412月动工建设。目前已完成212公顷征地、拆迁安置了348户(1028人),连接区外的兴业大道、科技大道已完成25%工程量,接入园区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完成23%工程量,8万吨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环境评价。
   
二、共破
瓶颈
   随着中山市的快速发展,其地理局限日趋明显,空间狭小,资源相对匮乏,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而河源虽然土地面积广阔,发展空间相对宽松,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但缺乏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为充分发挥两地优势,共同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破解两地经济发展瓶颈。
   
(一)重视规划,完善配套,努力建设高标准产业转移园区。我们将以建设
滨江新城,产业新园为目标,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理念,高起点抓好园区规划建设。一方面,园区规划与市区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园区的开发建设来拓展城市空间,延伸城市功能,加快本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园内规划力求体现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功能需求,交通、供电、供水、排污、电信管网等按园区与城市的双重要求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园区工业用地占可用用地的60%,同时科学合理规划生活服务区、商务区、公共建筑和绿化景观用地,学校、金融、邮电、公安、消防、医疗、体育文化等设施配套规划建设。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坚持兼顾空间环境、消防安全和开发强度要求,适度控制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主要用地指标。严格按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产业转移园,打造区域品牌,增强园区竞争力。
   
(二)创新投资机制,树立经营理念,实现园区良性滚动开发。资金的筹集是产业转移园实现滚动开发的关键。我们按照
市场筹集为主、政府筹集为辅的原则,走政府投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筹资路子,大胆积极引进企业按市场化的要求参与园区建设,采取多条腿走路的融资方式加快产业转移园开发进程。突出围绕市场做文章,坚持创办高新区必须经营高新区,经营高新区才能发展高新区的理念,采取工业用地垫、商业用地补,服务方面垫、经营方面补,眼前收益垫、长期收益补的经营策略,抓好园区的经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回收资金,实现投资开发的良性循环。一是严格控制商业用地,采取适时推出,竞价拍卖的形式,提升土地价植。二是以项目的税收、投资密度(要求每亩工业用地投入10万美元以上)、科技含量、带动能力为主要依据来安排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三是将园区范围内各类资源纳入经营范畴,将区内广告、物业管理、医院、油站、废品回收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公开推向市场,同时做好生活小区的配套服务经营工作。
   
(三)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建设特色园区。我们把能否引得进外资,稳得住外商看成是产业转移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来抓。我们将根据中山市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律,结合河源市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现状,一是明确招商取向。重点引进低污染、占地少、多税收、高科技的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形成电子、模具制造、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及汽车配件等行业集群效应。二是强化招商措施。健全完善招商责任制,落实招商任务,严格奖惩制度,形成良好的招商工作机制。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引资促产。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建立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实行全天候领导值班制度,为企业提供24小时保姆式服务。搞好项目的全方位服务工作,着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企业投产率。
   
(四)强化环境保护,打造
环保工程,致力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按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开发建设,环保先行的工作思路,致力于环保工程建设。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与区内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首期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于20045月在省发改委立项,目前412公顷区域雨污分流管网埋设已达44公里,争取200510月底前完成首期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及招投标工作,200610月前建成使用。园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高新技术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已通过了专家评审。对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把好引进关选址关监督关出口关三同时执行率达95%以上。同时还准备编制《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园区建设成工业生态链网,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突出园区特色,发展循环经济。
   
(五)依法征地,合理安置,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我们在产业转移园开发建设中始终把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好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一是严格依照有关规定核定征地拆迁面积和补偿金额,并三次张榜公布,该补偿给农民的一分不少,该支付给农民的一分不拖。二是对拆迁农户的住房,按
中心村为单位,相对集中,就近安置的原则,集中统建安排。三是积极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在拆迁户农民安置区配套建设农贸市场,安排门店经营;安排见效快的地快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地;在园区配套服务部门安排农民就业;积极引荐农民到外资企业工作;努力组织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工作技能。园区的开发建设得到了本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今没有出现群众因征地拆迁到市、区政府上访的事件。
   
(六)依法办事、强化监督,致力打造阳光工程。我们在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力求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公开化。同时与市检察院开展
人民满意建设工程,人民满意建设者活动,主动接受监督,推动阳光工程的建设。一是建立了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措施,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二是在征地拆迁中,从丈量登记到发放补偿款,我们始坚持公开合理的原则,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三是把工程建设全面推向市场,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公开招投标确定建设单位,杜绝暗箱操作,降低工程造价。
   
三、共谋
双蠃
  
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的目的是实现两地双蠃。我们力争在35年内完成整个园区的开发建设。到时用工人数5万多人,年产值可达90亿元,年税收35亿元。为此,我们下一步工作要:
     (一)通过两市 “联手推进产业转移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动两市之间的深入合作,发挥好园区管理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协调推进园区统筹规划、开发建设和产业招商等相关各项工作。
   
(二)全力抓好融资工作。一是加快土地出让金的回收。加大工业用地出让金的回收力度,并适时策划推出商住用地,盘活资产。二是争取金融部门,尤其是开发银行在授信额度内的贷款。三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涉及园区项目的环保、科技信息、交通、水利以及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等专项资金。四是抓好区内物业经营,争取尽早产生效益。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区拓展工作。认真做好产业转移园的交通、管网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加大配套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做好包括征地拆迁在内的拓展方案,在条件成熟,特别是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尽早实施第二期开发计划,提高开发区产业转移园的项目接纳能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熟悉经济工作的工程管理、经营管理和招商引资队伍,为产业转移园的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来源:工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