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进度快、效果好
河源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加强领导,制订政策,采取措施,全力做好与珠三角地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
河源市成立了由吴锐成市长任组长,曾培贤副市长和彭楷藕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市直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河源市与珠三角地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步伐,指导和协调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并在市经贸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协调工作。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
为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 中山、河源两市主要领导从去年以来多次率领党政代表团开展互访活动,加强沟通和了解,密切双方经贸合作。吴锐成市长、曾培贤副市长自去年至今先后3次率领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到中山进行经贸洽谈交流;今年2月,梁伟发书记、吴锐成市长率党政代表团到中山市考察学习;今年4月,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贸考察团到河源市考察投资环境;6月上旬,中山市委书记崔国潮率领党政代表团到河源市考察,对河源市资源情况及发展潜力给予赞赏,决定把河源市作为中山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7月中旬,中山市副市长冯煜荣率领经贸考察团到河源市考察,并召开了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联席会议。中山市政府将采取四条措施促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一是双方加强沟通协调和工作对接;二是采取措施将部分企业转移到河源来,中山市将给予转移的企业技改贴息补助支持;三是定期组织企业来河源考察,增进了解;四是制订产业转移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转移工作加快进行。
二、制订相关配套政策
河源市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了《河源市关于加快与珠三角地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如何做好产业转移园区的选址规划,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对接洽谈,产业转移园区主体的落实,园区外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服务等各个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具体的要求;制订了园区管理制度;同时规定,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户产业转移园区的项目及企业,均享有如下政策优惠:(1)享受《河源市鼓励外来投资若干规定》(河府〔2005〕118号)等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2)给予优先推荐申报省挖潜改造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资金扶持,优先申报办理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手续,对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的项目,优先向省推荐安排贷款贴息;(3)市科技三项资金、市直工业企业技改贴息补助资金,以及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适当向产业转移项目倾斜。
三、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总面积6472亩,首期开发3180亩,已投入建设资金4.2亿元,重点发展电子、通讯、机械、新材料等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含量较高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项目,力争在3-5年内完成整个园区的开发建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开发建设,目前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基本完成征地拆迁、外部道路、排污、供水、供电、通讯、管网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拆迁农户340多户、安置人员1000多人,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止,园区共引进西可通讯、中宝通讯、台和电子等16个项目,投资总额15.76亿元。其中:从中山市转移项目5个,投资额3.67亿元。现已有11个项目动工建设,还有一批项目陆续签约,待产业转移工业园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0亿元,年利税8亿元以上。该工业园已于今年经省政府批准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其他各县区产业转移园也正在抓紧做好申报认定的各项工作。
下一步,河源市将首先集中政府物力和财力,尽快配套完善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首期工程,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营造低成本的投资“洼地”。同时,充分发挥“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两市政府的联系衔接,发动中山及珠三角其他地区更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到河源投资发展,争取更多效益好、污染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落户产业转移工业园,争取把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我省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其次,加强对各县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协调和指导,重点在选址、规划和环保等方面,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各县区政府与深圳市各对口帮扶区政府的紧密联系,通过资金扶持、组团考察、宣传推广等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
佟星副省长近期在河源市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河源市抓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及经济发展,思想一致、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发展势头很好。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是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山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求河源市在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过程中,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摆正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不搞高污染产业转移,切实保护好东江水;二要注重经济效益,千方百计降低工业建设成本,避免无效益的产业转移;三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努力解决本省及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四要加强园区的规划与配套,特别是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五要注意发展策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提高园区的产出率。
来源:工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