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医药行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广东医药行业经过二十来年的持续发展,建立起实力较雄厚、门类较齐全、技术较先进的医药工业体系,已经成为初具规模,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实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促进医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优势产业。
一、行业现状
(一)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1、医药工业总产值251亿元(90年不变价),比1995年增加141亿元,1996-2000年的平均年递增速度18%,完成了“九五”计划年递增18%的目标。
2、医药工业增加值84亿元,比1995年增加49亿元,年递增速度19.1%。
3、医药工业资产总量328亿元,比1995年增加140亿元,年递增速11.7%。
4、医药出口产值9亿元,比1995年增加5亿元,年递增速度17.6%。
5、医药工业利税29亿元,比1995年增加13亿元,年递增速度12.6%,其中利润16亿元,比1995年增加5.5亿元,年递增速度8.8 %。
我省医药已进入全国医药的先进行列,发展成为全国的医药大省。“九五”期间,广东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比同期全国医药工业产值发展速度16 %,高出2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2.18 %、12.47 %和11.76 %,分别排居全国的第2 位、第1位和第1 位;工业增加值、综合经济指标效益、劳动生产率分别排居全国的第1 位、第1位和第2 位。广东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整体素质提高
广东医药行业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2000年统计,在医药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38%,集体经济占18%,外商投资经济占27%,股份制经济占17%。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广东医药发展的生力军,比“八五”末的20%提高7个百分点。
我省医药行业打破地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形成了一批集约化、规模化、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高科技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国家中山健康科技产业中心基地、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中心佛山生产基地、丽珠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生产基地等,逐步成为医药经济的新产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全国“中成药工业国有企业(50)强”中,广东就占有10强。
(三)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科技教育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广东医药行业利用人缘、地缘和政策的优势,发挥深圳、珠海“两个窗口”的作用,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坚持“唯条件论、不唯成份论”的思想和“大医药”的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内联横向经济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相关产业向医药产业转移,参与医药经济建设,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争取股份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等等,多渠道、大规模的投资,为广东医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2000年统计:固定资产原值 44亿元,比1995年增加31亿元,增长1倍多。
广东医药行业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科技投入比重有所增加,产学研横向联合进一步拓展,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转化率提高。据统计,大多数医药企业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各级专业医药研究单位62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其中国家级中心4家;国家级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形成了医药新产品开发体系。
“科教兴药”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医药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省有药学专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3000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6500人,各类在职培训年均达到7万人次。全行业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3290 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41.52%;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22210 人,中级以上职称 10966人,高级职称1773人,其占全行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17.3 %、8.54 %和1.38 %,比95年提高5.51 %、2.52%和0.61 %。
全行业强化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医药GMP的力度不断加强,逐步向国际制药标准接轨。至2000年统计,全省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共完成技术改造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引进了60多条生产线,1266台套设备和仪器,生产环境、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省医药行业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8个、部优质产品奖76个、省优质产品奖398个,优质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重点考核品种质量稳定提高率95%左右,产品质量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95%左右。在GMP改造方面,有25家企业通过GMP达标,25家通过GMP认证。
广东医药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产、学、研工业体系和遍布城乡的流通构架体系,发展成为医药生产经营大省。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散,竞争能力不高。我省医药企业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整体结构过于分散,占工业企业总数64%的企业,产值仅占总产值14%左右,不利于量大面广的品种实施社会化大生产,也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工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广东医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低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大大过剩,原料药自给能力低,原料药工业与制剂工业不配套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成药工业重制剂加工轻前处理提取,影响了质量和疗效,制约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药械比例与发达国家药械比例1:1水平差距极大,医疗器械工业的规模、质量与水平赶不上临床的需要。
3、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技术结构整体水平低下,自主开发能力低。医药工业投入仅为年销售额的1.58%,低于全国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开发创新能力水平低,“八五”、“九五”期间,全省开发的新药品种208个,虽然为全国总数的10%,但70%以上为水平不高的四、五类品种,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引进的。发酵技术、合成工艺、制剂技术水平等与先进水平有差距;医药生物技术、制剂控释、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等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更为突出。
技术装备和生产质量管理无论是生产硬件还是管理软件,多数还达不到GMP、ISO认证标准的要求。
4、产品出口能力差。我省医药产品出口一直徘徊在占总产值5%左右。2000年产值居全国第2位,但产品出口排在第8位,出口交货值为9亿元,还不足总产值5%。这种情况不利于广东医药产品市场的拓展,制约了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国际国内市场与技术发展前景
(一)发展趋势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到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的面貌。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社会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草药市场。这为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国际国内市场预测
1、国际市场
1996年-1999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约为5.5%,2000年全球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预计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今后5年内将以8%的速度递增,2005年将达5400亿元左右。医药发展的重点是:
(1)老年人用药需求量增大;
(2)高效、特效的新药加快开发上市,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缓释等药品将进一步发展;
(3)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治疗用生物药品、诊断试剂、疫苗将迅速发展,并扩大市场份额;
(4)非专利药品稳步增长,特别是刚过专利期的药品因仿制增长较快。
2、国内市场
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医疗体制的改革,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将快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预计“十五”期间年增长12%。
三、“十五”医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在《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74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为原则,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以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广东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二)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2005年)
(1)医药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到370亿元,年均递增15%;
(2)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10%;
(3)出口产值达到2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年均递增23%;
(4)医药工业实现利税37亿元,年均递增5%,其中利润20亿元,年均递增5%;
(5)医药工业销售率保持在95%以上;
(6)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7%;
2、技术进步指标(2005年)
(1)高新技术产品占本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
(2)技术装备水平5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50%;
(4)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10个;
(5)中级及高级人才占职工人数15%。
3、结构指标(2005年)
(1)本行业重点调整企业20个,产值占全行业70%;
(2)大型企业重点产品200个,其中超亿元以上25个,占全省医药产品产值的45%;
(3)重点发展扶持项目18个。
(三)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广东医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九大转变:
1、产品结构从以中、西药制剂为主逐步向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产品为主转变;
2、企业结构从以老、小、撒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3、产品市场从以省内、国内为主逐步向省内、省外、国外发展转变;
4、制药工业从化学合成制药为主向生物技术制药为主转变;
5、新产品开发从仿制为主向创新转变;
6、药物制剂从普通剂型向新型药物制剂转变;
7、中成药工业从传统的制造向现代化的生产转变;
9、中药材从原始的、分散的农民种植采集向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生产转变;
10、医疗器诫从普通器械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及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转变;
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大类,中分类行业主要包括: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生物药品、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容器)等工业及医药商业。其中化学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品为四个主要行业,2000年产值占医药行业总产值分别为65%、18%、8%和4%,2005年计划调整为51%、22%、15%和7%。广东医药工业主要产品及技术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水平。
(一)产品结构调整
1、化学药制剂
广东医药工业以(中、西)药品生产工业为主,中、西药制剂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档次、整体实力都处于全国前列。化学药品工业主要剂型粉针、水针、片剂、大输液、胶囊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71%、 2.51%、 8.72%、2.34%、13.58%;中西药制剂单一品种产值超千万元的制剂产品86个,其中超亿元的10个,排前十名的产品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的7.14%。
发展配套制剂生产的原料药新品种和加强新制剂开发,是我省医药发展的出路之一。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释药系统,如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口腔粘膜给药、吸入给药、鼻腔给药、透皮控释制剂、注射液的新载体、靶向给药和触发释药等,对独创的且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专利或保护品种,要加强系列剂型的开发,每个原料药品种至少要有3-5种剂型以上,一个企业生产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品种,至少也要有2种以上的剂型,使我省制剂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对第一类产品,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控、缓释药系统制剂及填补国内空白的药物制剂;
(2)对第二类产品,如普通药物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大输液、粉针剂),不再批准新建生产线,鼓励符合GMP的生产企业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2、中成药工业
我省中成药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00年中成药产量占全国的15%,中成药产品单品种年产值超亿元的有6个,500万元以上的有128个;主要剂型冲剂、蜜膏、胶囊、分别占全国的27%、21%、39%,居全国第一位;片剂、糖浆、丸剂、散剂和胶囊为全国的15%、16%、20%、13%和14%,居全国第二。
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在加入WTO后最具有优势、最有发展前景、也最可能在世界范围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产业,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快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中药出口的竞争力。采取相应的区域产业政策,引导、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中成药工业的发展。做强做大一批中药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中成药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按国际标准进行二次开发,使中成药品种得到国际认证,成为国际市场产品。二次开发的中成药应成为广东出口药品的主要品种,2005年争取“广药”出口产品产值提高到15%以上,争取有2-3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
(1)对中药现代化产品,实现农工商相结合,推动中药种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抓紧中成药工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是对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进行现代化改造,组建省中药现代化中药研制开发体系。
(2)发挥“广药”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我省的特色药材,建立5-10个中药材GAP产业基地,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广药指纹图谱,使广药走向世界,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第二类普通中成药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鼓励中成药有效成分的提炼、纯化及分析技术开发,不再批准新建普通中成药制剂生产线,鼓励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3、化学原料药
广东原料药生产基础较差,但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如头孢曲松钠、头孢硫脒、头孢拉啶等7个头孢类,产量占全国同品种的28.7 %,肌苷年产量占全国的75%,红霉素、氨基酸系列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1)指导、扶持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抢仿发达国家过期的专利药品。
(2)集中力量扶持已形成规模的头孢类产品。扶持新菌种、高产菌种的开发。
(3)发展B-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酸系列产品、维生素类的烟酸和烟酰胺(维生素PP)、核酸类药品等四大类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4)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磺胺类、安乃近、氨基比林、氨替比林等第三类产品。
4、医药生物技术
广东现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有近20家,主要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广州及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目前广东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同属国内先进行列。生产规模上,拥有深圳的科兴、康泰、新鹏,珠海的丽珠、东大、恒通,顺德的南方等一批大型生物工程企业;生产水平上,大多数企业基本上符合GMP,生产设备及检测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硬件设施和投资环境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产品开发和技术水平上,国内目前已批准试生产和生产的基因药物,广东占有多数,如α1b干扰素、γ-干扰素和碱性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五个生物工程产品,占全国(批准上市)生物工程药品的50%,其中α1b干扰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一类新药,α1b干扰素和乙肝疫苗两个品种市场占有率40%以上。据预测,生物技术制药将以年均20%速度发展,目前,我省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属国内一流,生产规模也是全国最大,随着我省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优势。
2005年生物技术药品计划年产值达50亿以上,形成3-4家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生物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产品是国际上重点发展的产品,必须重点扶持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重点推进一批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广州、深圳等生物科技园的建设,形成我省较大规模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5、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产业,“八五”期间,医疗器械发展速度为年递增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比例由1990年的1∶60发展到现在的1∶14。目前,广东能生产38个门类、500个品种、近1000个规格的产品,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形成了以大型精密医疗诊断设备、医用监护仪器、超声诊断仪器三大类产品体系(这三大类产品产值占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介入疗法导管、遥控后装机、X-刀等产品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伽玛刀处国际领先地位。直线加速器、医用监护仪、超声诊断仪等高技术和常规器械类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30%的市场份额。
(1)2005年全省计划开发20个以上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新品种,产品超800种,产品出口比例达30%以上,器械与药品的比重上升到1:5。
(2)逐步实现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重点扶持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引进急需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工作。
(3)鼓励发展植入、进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如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等。
(4)限制发展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生产能力饱和的产品生产线。
(二)技术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制剂新技术(重点发展缓、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光电一体化技术、以及医药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技术等。
(三)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集团。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有效方式,重组和发展若干个大型集团,实现集约化经济规模。大力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的药厂,整合医药行业秩序,保证医药产业的有序发展。
(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
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努力发展成为我省医药生产力布局的龙头和全省医药经济的支柱。有步骤地将珠江三角洲的部分项目向山区转移,重点是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指导和扶持山区药厂对当地特产药材进行加工生产,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及推动医药经济发展。
五、结构调整的措施
1、鼓励创新
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医药产业。设立医药基金,建立健全医药风险投资的市场运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
2、强制推行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ISO900体系的认证
国家有关部门已制订出实施GMP的规划,按不同剂型规定不同时期完成,必须严格执行。
加强打击假冒伪劣药品的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保证医药市场健康有序,避免地方保护现象的出现。
3、加强宏观调控,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医药行业对总量进行宏观调控,从严掌握新开办制药企业的条件严格控制企业数量,移植产品,必须有利于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鼓励符合GMP的合法医药企业之间开展委托加工。
医药企业要主动适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原则下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4、扩大市场,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坚持“新产品、新技术、外向型”原则。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放在首位,优先支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中外贸易合资企业,把一部分制剂加工能力转移投资到国外去,带料加工,开拓国际市场。
5、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鼓励、支持、引导各种资本投资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发展基地。一是鼓励中药工业企业建立主要原料基地,中药商业企业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二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重点是利用山区私营企业家的乡土情结,引导他们回家乡兴办药材生产基地;三是吸引外资来粤合资或独资开办中药企业,生产、收购、加工中成药,中药材出口
6、建立和完善医药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学会、协会、中心、研究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促进医药评估、专利、咨询等中介服务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技术规范、标准,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诊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附表:广东省医药行业产品结构方案表
产品 门类 | 鼓励发展类 | 提高类改造 | 限制淘汰类 | |||
产品名称 | 调整思路 | 产品名称 | 调整思路 | 产品 名称 | 调整 思路 | |
一、 医药 1、化学原料药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重点为头孢类)原料药 | 集中力量扶持已形成规模的头孢类产品,加快开发新产品。政府重点扶持新菌种、高产菌种的开发。 | 氨基酸系列产品原料药 | 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 磺胺类产品 | 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 |
核酸类原料药 | 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开发新产品。 | 烟酸和烟酰胺(维生素PP)原料药 | 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 安及近 | 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 | |
| | | | 氨基比林 | 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 | |
| | | | 氨替比林 | 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 | |
2、生物技术药 | 基因工程药物 | 重点扶持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在广州、深圳、珠海形成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群。研制新产品,政府从资金、政策等重点扶持。 | | | | |
3、诊断试剂 | 新型诊断试剂 | 重点是基因诊断试剂,这是一类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中山医科大学等院校研究开发,政府应投资扶持,使其尽快规模化生产。 | | | | |
产品 门类 | 鼓励发展类 | 改造提高类 | 限制淘汰类 | |||
产品名称 | 调整思路 | 产品名称 | 调整思路 | 产品 名称 | 调整 思路 | |
4、化学药制剂 | 新型释药系统制剂及新型辅料 | 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释药系统制剂及填补国内空白的药物制造。 | 普通药物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粉针剂) | 不再批准新建生产线,鼓励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 | |
5、中成药 | 中药现代化产品 | 农工商相结合,推动中药种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抓紧中成药工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是对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进行现代化改造,组建省中药现代化中药研制开发体系。国家扶持。 | 普通中成药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丸剂、散剂、口服液) | 鼓励中成药有效成份的提炼、纯化及分析技术开发,不再批准新建普通中成药制剂生产线,鼓励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 | |
| | 中药饮片 | 鼓励中药全浸润炮制工艺技术开发。 | | | |
6、中药材 | 中药材产业基地 | 发挥“广药”自然条件优势,建立5-10个 “中药”GAP产业基地,包括研究制定“广药”指纹图谱等质量标准,使“广药”(包括中药材、中成药)走向世界。发展三高农业,使之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投资扶持。 | | | | |
产品 门类 | 鼓励发展类 | 改造提高类 | 限制淘汰类 | |||
产品名称 | 调整思路 | 产品名称 | 调整思路 | 产品 名称 | 调整 思路 | |
7、医疗器械 | 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的医疗器械 | 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重点扶持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引进急需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工作。国家扶持。 | 植入、进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 | 鼓励发展此类产品生产。如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等。 | | |
8、新药生产 | 国家一、二、三、类新药 | 企业成为新药开发投资主体,国家给予扶持。国家重点投资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制生产。 | | | | |
9、大输液 | | | 大输液 | 鼓励输液软包装技术开发,不再批准新建普通大输液生产线,鼓励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新产品。 | | |
10、药用包装材料 | | | 新型药用包装材料 | 鼓励发展新型药用包装材料生产。 | | |
11、卫生材料 | | | 新型卫生材料 | 鼓励发展新型卫生材料和辅料。 | | |
12、制药机械 | | | 高效节能制药机械 | 支持高效节能制药机械制造 | | |
13、放射性药品 | 含放射性同位素药品 | 鼓励核技术应用研究单位开发生产用于诊断和治疗的含放射性同位素药品 | | | | |
产品 门类 | 鼓励发展类 | 改造提高类 | 限制淘汰类 | |||
产品名称 | 调整思路 | 产品名称 | 调整思路 | 产品 名称 | 调整 思路 | |
14、艾滋病治疗药物 | 治疗艾滋病原料药及制剂 | 国际重点研究攻关项目,政府从资金、政策等重点扶持。 | | | | |
15、计划生育药物及器具 | 计划生育药物及器具 |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研制、生产安全、有效、使用方便、舒适的产品,政府投资扶持 | | | | |
16、海洋类药物 | 海洋类药物 | 我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加大开发力度,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开发抗病毒、抗癌、抗衰老、抗心血管病菌等药物,是海洋综合开发利用的重点项目之一,政府扶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