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省经贸工作意见
来源:发布时间: 2006-02-08 16:18:01

 

2006年全省经贸工作意见

 

2006年我省经济发展将面临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环境。我省工业商贸经济经过十五时期的巩固提高,发展后劲和实力大大增强,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率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长期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很好解决,2006年乃至十一五时期,经贸工作将面临诸多制约:

一是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环境制约。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能耗偏高,万元GDP消耗标准煤0.96吨,低于全国1.43吨的平均水平,高于江苏的0.89吨、浙江的0.81吨。万元GDP耗电量1490.76千瓦时,低于全国1610.58千瓦时的平均值,为江苏的1.23倍、浙江的1.14倍、上海的1.25倍、山东的1.33倍。万元GDP耗水量为298立方米,为上海的1.17倍、江苏的1.18倍、山东的1.9倍。我省既是能耗大省,又是资源小省,粗放型增长方式一时难以改变,预计2006年资源能源供应不可乐观。电力方面,由于油价高企影响燃油机组正常发电,电煤供应仍有一定难度,西电枯水期供电减少,以及一批先油后汽机组问题未解决,预计2006年上半年我省电力缺口将达400500万千瓦。煤炭方面,预计2006年全年消费量达1.05亿吨,几乎全部要从省外调进,货源组织和运输压力相当大。成品油方面,预计2006年我省成品油需求量将达2050万吨,比今年增长8%。我省油品对外依存度高,由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2006年油品供应不能掉以轻心。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面临出口竞争加剧的制约。我省大部分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数量不多。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我省企业将面临着跨国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品牌、营销网络等各方面全面占优的重大挑战,产品出口也会受到国际贸易保护加剧和人民币升值带来成本上升的影响。

三是工业投资力度减弱,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制约。2004年,我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61.65亿元,居粤鲁苏浙沪五省市第四位,比山东、浙江、江苏分别少2287.95亿元、342.05亿元和40.25亿元;我省更新改造投资759.42亿元,比山东、江苏分别少489.3亿元和45亿元。工业投资总量小,发展后劲不足,使我省工业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四是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面临服务业支持不足的制约。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思想上、工作上仍存在着重工轻贸的现象,对现代流通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引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大,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对工业的支撑力不足。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经济发展面临微观层面投入不足的制约。2005年以来,我省工业企业一方面利润增幅大幅回落,一方面亏损额大幅上升。1-10月,全省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2%,亏损总额增长40.9%,亏损总额达到206.9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7.9%。效益下滑状况2006年估计难有大的改观,加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不但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措的压力,更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

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全省经贸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在发展中解决制约因素,推动我省工业商贸经济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做好2006年经贸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贸工作全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调控水平,注重经贸合作质量,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商贸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2006年全省工业商贸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从经贸工作角度确保实现省政府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的目标,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5%左右。

2006年是我省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根据省委九届八次全会2006年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工作的部署,结合经贸工作实际,做好2006年经贸工作,要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这一总纲,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抓住转变增长方式这一关键,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环节,努力实现六个加强,六个提高。即: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发展现代流通业,提高流通业对新型工业化和扩大内需的支撑能力;加强发展内源型经济,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力。

根据上述要求,2006年全省经贸工作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保障煤电油运供应为重点,切实抓好经济运行调节

提高经济运行调节的时效性和质量。加强县(区)级经济监测分析平台建设,建立全省联网的实时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完善省、市、县(区)三级监测分析网络。以重点县(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联系点,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制度,对突发性、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向省政府专报。健全工业商贸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增强经济预测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深入分析和把握全省经济发展的走势和趋向,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实现对全省经济运行的即时预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密切关注企业流动资金供需状况,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促进资金供给的增加。加强季度信息发布工作,将信息发布内容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扩大到国家和省产业政策、金融信息、市场信息、国际能源供求状况等内容,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做好应对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经贸职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认真抓好民爆器材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治乱减负、产业安全、国防科技工业、交通战备等工作

千方百计保障煤电油运供应。一是力保电力供应。协调增加西电东送,妥善解决电力技术改造项目的并网运行,加快594万千瓦电源建设项目投产和系统接入,多渠道提高电力供应能力。推广部分市用财政资金补贴地方燃油机组顶峰发电的有效做法,调动地方燃油机组加大出力。争取国家在我省煤电联动方案中将运费纳入联动范围,提高我省燃煤电厂抗御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确保电厂正常运行。合理安排工业企业错峰、避峰用电,推进调整电价政策,推广蓄能技术,实施可中断负荷控制以及节约用电,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督促电网公司、发电公司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反事故措施和应急预案,保障电力生产和供应安全。二是加强组织煤炭资源。完善煤炭供应应急预案和跨部门应急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我省煤炭的配置指标,组织用煤大户与煤炭大供应商和国有大矿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引导企业运用市场手段充分利用国际煤炭资源,拓宽煤炭供应渠道。三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监控和协调。密切跟踪油品市场,完善成品油市场供应日监测制度,及时掌握成品油价格和供求动态。落实成品油供应计划,加强储备监测,督促企业增加油品库存。四是协调重点物资运输。加强与铁路、海运、港口等部门的沟通,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优先保证煤炭、石油、化肥、粮食和进出口等重要物资的运输。继续做好春运工作,确保客运安全有序。

(二)以大项目和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按照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提出的谋划率先发展,视野要宽、思路要新、起点要高的指示精神,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途径。

以大型工业项目和产业集群为抓手,发挥大项目和产业集群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根据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和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找准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有目的地引进建设一批符合我省实际、科技含量较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建设,带动地方产业的大发展。重点推进具备条件和能力的珠三角城市发展TFT项目、中药现代化项目、装备制造项目,加大对广州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惠州、茂湛、珠海西部石化项目等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步伐,继续组织评选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加大力度推进产业集群三大建设,特别是加强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质量检测、产权保护、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上新台阶。

研究制定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配套政策措施。立足科学发展,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制定不同功能区土地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开展工业主要行业技术标准、能效标准研究,制定产业技术、产业能效指南,为招商引资和市场准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加快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总结推广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经验,建立园区信息交流渠道,加速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同时,注重将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与发展产业集群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的更大集聚和优化升级。

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持力度。把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工作摆上经贸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型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与大型企业集团的直通车联系制度,加强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和服务,着力解决电力供应、项目技改等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干企业。同时,要着力发展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建立完善大中小型企业在整机与零部件、硬件与软件、科研与生产、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等的分工协作体系。

继续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与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推动优强企业冲刺世界名牌,落实扶持企业冲刺世界名牌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推动名牌做强做大,成为带动力强的拳头产品。在潮州枫溪、汕头澄海、东莞大朗等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工作,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创建区域品牌的路子。将名牌带动战略扩展到服务业特别是流通业。从商贸流通业入手,开展服务机构创优活动,在服务业中形成培育、发展、宣传、保护名牌服务的氛围。

(三)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自主创新。突出抓好以重点大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继续大力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特别要支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九大产业中的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主业,整合资源,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鼓励企业间组成技术联盟从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开发。加强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领域技术和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工作,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研究确定关键领域重点共性技术创新项目目录,争取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的重点技术取得突破。

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对技术改造重要性的认识,把技术改造作为改变目前我省产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继续组织实施优化重点行业结构和提升优强企业竞争力的十大双优技改工程,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力度。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实行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继续采用招投标和开放式选项两种方式安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推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以奖代补办法,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安排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办法,科学评价重大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认真总结项目实施的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四)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推动流通工作上新水平

加强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和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着力点,不断推动流通工作上新水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做好流通业竞争力研究,加快完善《广东省流通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研究提出加快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中高级批发市场和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流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流通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现代化水平。2006年要重点抓好“310”(即培育10家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10家现代物流龙头企业、10个大型中高级批发市场)和“3100”(即扶持百强餐饮企业发展、培育百家绿色饭店、树立百家诚信经营美容美发经营企业)工程,通过扶持这批企业的发展,带动我省流通业发展上新台阶。

加强流通业基础工作。我省是流通大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但是从我省流通工作看,突出问题是基础工作薄弱,与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我们要引起重视,大力加强。一是要提高认识,改变重工轻贸观念,像抓工业一样抓流通。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流通理论知识及业务知识,促进政府管理尽快适应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的合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流通业行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中高级批发市场以及酒类、拍卖、典当、二手车流通、报废汽车回收、居民服务业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制度,为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指导工作提供依据。三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理清工作思路,提出解决工作问题的办法。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加以推广,以点带面,促进发展。四是加强互相学习交流,努力学习发达国家、兄弟省市和本省各地区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借鉴成功经验,提高流通工作水平;五是加强分析预测工作,对消费市场的运行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测、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提高决策能力。

规范行业管理。规范对酒类专卖、二手车流通、报废汽车回收、拍卖、典当、生猪屠宰、居民服务业等方面的管理,积极探索加强盐业行政管理的有效办法和途径。重点是要转变思路、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完善法规规章,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加快完善审批和办事制度,依靠良好的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建立健全有关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组织作用,促进行业自律。特别要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发挥省整规办的综合协调服务作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商品市场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努力扩大内需。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等多形式的政策扶持,推进各类农家店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确保2006年建成20个县级配送中心、125个乡镇级农家店和3000个村级农家店,形成购物方便、货品齐全、消费安全的农村商品零售网络,吸引农民购物,拉动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尚未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的市,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长远规划的原则抓紧编制。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的市,要积极引入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听证制度,确保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加快社区商业发展,落实有关扶持政策,规范和发展服务于社区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类中小型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等,努力开拓社区购物、餐饮、服务、休闲等消费领域,扩大社区居民消费。

(五)切实抓好一个亮点、四个重点,提高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

突出抓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一个亮点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把中博会办成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更好地促进中国中小企业与国际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的指示精神,借助前两届中博会所打下的良好基础,认真筹备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把中博会办成国际性展会,真正为全国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走向国际的平台。

继续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006年将召开第三次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民营经济各项工作更加扎实,更加有效地开展。一是抓好政策落实。深入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尽早通过,完善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进行补充修订,切实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实到企业,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二是加快两个体系建设。按照两个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构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探索建立担保机构评价体系。三是加快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步伐。做好评选百强民营企业工作,积极引导百强民营企业创立品牌、创新技术、改革体制、规范管理,鼓励其创立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经贸合作,实现内外源经济在资金、技术、市场等层面的相互交融,促进内外源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四是推进管理培训工作,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通过认定培训示范基地,发挥示范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参加培训,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综合素质。

(六)深入推进区域经贸合作,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加强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的合作。落实泛珠三角区域经贸(经协)系统加强经贸合作方案,发挥经贸(经协)部门在经贸合作中的衔接协调作用。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组团工作,组织经贸代表团随党政代表团到有关省区开展经贸洽谈活动。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强与其他兄弟省市的合作,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重点促进与这些国家在纺织服装、家俱、能源开发等产业的合作。按照确保重点,讲求实效的思路,有选择地组团参与其他一些重要经贸合作活动。

落实CEPA第三阶段安排。完善粤港澳三地政策咨询服务、信息互通两个机制,继续搭建物流、金融、中介三个服务平台;组织修订CEPA框架下港澳投资者进入广东服务业的《投资服务指南》,加大向港澳宣传服务业投资便利化措施,吸引更多港澳投资者前来我省投资;以中小企业合作为重点,开展双向考察、双向推介、双向参展、双向投资等活动,全面推动粤港澳中小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粤港、粤澳在物流、会展、分销等领域的合作。

全面推进省内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山洽会辐射范围,认真办好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山区经济技术洽谈会,不断探索深化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及山区经贸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加强跟踪落实山洽会签约项目,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和发挥效益。

(七)注重抓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力度。发挥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加强指导和协调,突出加强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推进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宏观指导,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法规和规划的制订实施;三是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建立资源节约的支撑体系;五是着力深化改革,推进建立扶持政策和激励约束机制;六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协调机制。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高效利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推进企业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制订以能耗为重要指标的产业政策,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促进工业整体上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重要手段,加快推广节能技术和工艺,改造提高传统产业能耗水平。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加快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建立跟踪检查和考核制度,依靠制度的力量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在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在企业层面,依法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企业小循环;在工业园层面,抓好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试点工作;在城市和社会的层面,抓好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江门6个市节约型城市试点和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建设。

(八)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为做好经贸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办事。组织与经贸职能密切相关的法规、规章的起草和修订。启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立法的前期研究,保障产业结构调整规范运作。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某些行业和领域高耗能、高耗材、低效益等问题,重点研究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和手段,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注重提高经贸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党组中心组等各级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掌握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提高新形势下驾驭经贸工作的能力。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抓好经贸部门公务员的培训,提高公务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继续开展工业商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构建经贸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内监督,继续推进经贸系统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加强领导干部自律,狠刹五股歪风。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继续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树立经贸部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干净干事、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摘自:省经贸委陈冰主任在全省经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