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

  现将《广东省生产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与我委(生产服务业处)联系。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124

  

广东省生产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生产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生产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生产服务业大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生产服务业依托制造业优势逐渐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效率较高的生产服务体系,呈现出领域拓宽、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功能增强、水平提升、布局优化的态势,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生产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68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551亿元,年均增长17.2%,增速不仅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也高于“十五”期间的增速;总量翻了一番,规模居全国前列。

  二是结构不断优化,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同时,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生产服务新业态快速成长,成为生产服务业重要的新增长点。

  三是功能不断完善,经济贡献日益提高。生产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形成了贯穿于产前、产中和产后完善的生产服务链。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26.1% 上升至2010年的27.2%,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的59%上升到2010年的60.6%,就业、税收贡献稳步提高,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两业融合步伐日益加快。生产服务的社会需求快速增长,制造业外包服务趋势日趋明显,生产服务企业快速成长,龙头企业崭露头角。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步伐加快,生产服务加速向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互促进,信息服务与高技术产品相互渗透融合,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等一批“两业融合”的共性服务平台逐步成型。

  总体看,“十一五”时期,我省生产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从我省产业发展需要看,我省生产服务业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创新乏力、集聚程度相对较低等问题,不能有效支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有效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亟待在“十二五”时期加以重点解决。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生产的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生产服务伴随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业国际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跨国公司开始将采购分销、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功能进行国际转移。我国是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而我省则是重要的桥头堡,这为我省生产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有利于我省生产服务业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加便利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从国内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生产服务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CEPA、ECFA的实施为我省对接港澳台,共同开拓国内市场,先行先试发展生产服务业提供了政策支持。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外需向着力扩大内需转变,促使生产活动对本土生产服务业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为生产服务业向省外拓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从广东自身看,目前,我省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全省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实施“双转移”战略,努力实现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型发展,对我省生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二)面临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地区)生产服务业在市场、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明显,生产服务业的国际进入壁垒较高;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港澳台地区,直接对我省形成辐射,导致部分高端生产服务需求流失;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开放程度的提高,生产服务业的崛起,加剧了生产服务业的竞争。

  从内部环境看,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高端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高端生产服务业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我省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外源型经济尚未发生根本转变,导致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位于产业链高端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核心生产服务环节仍然被国际跨国企业控制,阻碍了我省高端生产服务业的本土化根植性发展。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主线,以日益增长的生产服务需求为依托,以生产服务创新为动力,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生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推动生产服务业的升级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增强辐射能力,着力打造一批特点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家级生产服务集聚区(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产服务品牌,形成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生产服务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更加接近先进国家水平。生产服务业结构明显优化、活力显著增强、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初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建成全国生产服务业的重要基地和亚太地区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生产服务业中心。

  1、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8%,高于服务业和工业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生产服务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超过30%和65%。

  2、基本建成国际采购分销中心、产业物流基地、产业金融中心、商务会展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与创意设计中心等六大类国家级生产服务功能区。

  (三)发展原则

  1、坚持服务生产与推动升级相结合。发展生产服务业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服务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发挥生产服务业在生产过程中日益凸显的主导性与控制性作用,拓展产业链条,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财税、资金、土地、价格、收费等方面对生产服务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给予支持,推动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相结合。扩大生产服务供给,推动生产服务业总量扩张,提高生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同时,强化生产服务业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技术、服务标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对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

  4、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以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生产服务行业为重点,通过示范带动、集聚发展等方式,率先在重点领域、重要集聚区(基地)、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发展,带动生产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5、坚持错位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结合。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利用珠三角一体化、泛珠三角合作以及CEPA、ECFA政策实施机遇,以各地优势生产服务业为切入点,实行错位发展,打破区域限制,构建跨区域的生产服务网络,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生产服务业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四、重点领域

  以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结合生产服务业发展实际,按照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生产服务业重点发展以下六大领域。

  (一)采购分销

  按照我省产业发展对商品流通的需求,加快构建现代采购分销体系,努力建设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运营灵活的全国现代流通中心、国际采购分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和商品信息采集中心。

  打造国际性采购基地,建设20个集采购、商品展示、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为我省优势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枢纽性平台。编制与发布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指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东价格”。

  进一步做强分销业,鼓励发展总经销、总代理,培育一批品牌代理商和分销商。以建设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为切入点,发展一批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工厂直销店,推动流通企业的规模化、连锁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进一步加快发展网上购物,鼓励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专卖店开展网上零售业务,构建网络营销渠道,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网上销售服务。

  进一步拓展流通渠道,以“广东制造”为依托,以“广东商贸城”为品牌,在国内外大中型城市建设一批“广东商贸城”,促进我省优势产品内销。鼓励本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向国内外扩张,为广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内外需提供支撑。

  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现代采购分销体系基本形成,能有效支撑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对商品流通的需要。

  (二)产业物流

  依托我省产业物流需求旺盛的优势,大力推进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产业物流的发展,加快构建高效、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为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广东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物流服务。

  以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为切入点,建设一批国际性物流园区,构建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空港物流、海港物流和公路港物流一体化发展的高效国际物流通道。推动生产物流精细化管理,以零库存为方向,大力发展自动化物流、集成化物流、智能化物流。

  加强产业物流信息化建设,鼓励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加快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快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交通、口岸、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支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网上物流超市,促进物流交易发展,推动线下物流信息交易中心与网上信息交易平台互联互动,形成“广东物流价格指数”。

  强化全球集拼分拨管理、空箱集管、货单质押、代收货款、保税物流、物流金融等物流新功能,推动物流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高效、完善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基本形成,物流信息功能显著提升,能为全省产业的发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物流服务。

  (三)产业金融

  加强金融与产业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通过发展科技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供应链金融、环境金融等推动生产要素资源和知识产权资本化,促进金融资本有效支持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积极拓展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信托投资、融资租赁和典当业。创新金融业态,支持发展中小板、创业板,支持券商、基金、期货、创投的发展。以融资租赁、企业孵化、风险投资、信用担保、小额贷款、产权交易等平台建设为重点,拓展资产证券化、外币商业票据、中间业务等金融新业务和新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宽领域、多层次的融资支持。

  加快推进和完善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管理业务。加强粤港澳金融合作,逐步完善粤港澳经贸活动往来人民币和外汇跨境结算系统,争取建立外汇交易清算所,打造港、澳、深、穗、佛金融合作圈,形成国际金融结算中心。

  到“十二五”期末,金融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融合程度明显提高,一批产业金融得到快速发展,金融资本能有效支持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四)商务会展

  以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中央商务区(CBD)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管理、法律服务、咨询策划、会计审计、广告包装、市场调查、征信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商务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营商软环境。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发展集教育、实训和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院校,鼓励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打造全国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强化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依托我省电子、家电、服装、家具、陶瓷、照明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规模大、优势突出、整合能力强的大型综合展会和专业品牌展会。发挥专业展对产业的凝聚力和带动力,鼓励发展“一镇一特色展”、“一业一专业展”,进一步促进展会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现有会展品牌效应,推动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品牌展会与地方特色专业展会的联动发展。扶持会展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省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会展业态创新,以专业市场、商贸城、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等为平台,探索“展会+基地+交易”的发展模式,强化商品的展示、体验、交易等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上展会”,加强虚拟展会与实体展会的互动和融合,扩大网上会展交易规模。

  到“十二五”期末,企业发展的营商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能力得到加强;展会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会展新业态不断涌现,会展业水平显著提升。

  (五)信息服务

  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的信息化程度。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服务业,推进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牵手工程”,通过开展“百场千企”交流对接活动,扶持和鼓励制造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管理、营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面向制造企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高端工业软件,打造面向行业应用的软件产品体系,提供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充分利用物联网、4G移动通信网、三网融合、四网融合、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装备自动化、产品数字化和管控一体化。积极发展基于物联网的生产服务业,重点发展物联网服务,加快开发物联网服务商业模式,加快建设商用物联网系统。大力发展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电子商务,打造一批专业性强的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功能完善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到“十二五”期末,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领域和范围明显扩大,全省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服务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六)科技服务与创意设计

  大力发展以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学交流与推广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业和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为主体的创意设计服务业,促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应用研究、技术孵化、技术推广、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研发服务业。鼓励工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将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等组建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工业设计等功能的服务型企业。

  加强产学研合作,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研究院所在广东共建科研基地,建成一批科技服务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

  构建一批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扶持和培育各类检测、检验、测试、鉴定等技术服务。依托我省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和标准化服务平台,推动技术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加快推进创意设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鼓励发展产品设计、机械设计、外观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和广告策划、视觉与形象、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服务。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创意设计服务企业,打造世界级工业设计基地和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提升制造业的创新水平。

  到“十二五”期末,以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学交流与推广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和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为主体的创意设计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能有效支撑我省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发展区在资源整合、产业链拓展和服务功能提升方面的核心作用,着力推动生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发展,同时通过产业对接,促进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生产服务业的互动互补发展,构筑全省生产服务业主辅分明、梯度有序、协调发展的“一心一环三片五轴”空间布局新格局 

  (一)一心

  依托珠江口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以广州、深圳、珠海为龙头,以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为支撑,错位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生产服务业合作,将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服务业核心区。

  广州以打造国际产业服务中心、深圳以打造国际产业创新中心、珠海以打造现代产业服务中心为目标,充分发挥三个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以服务珠三角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产业金融、采购分销、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与创意设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端生产服务业,进一步扩大生产服务的辐射范围,加快与港澳台生产服务业的合作,提高生产服务水平。抓住广州、深圳两市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机遇,大力推动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南沙开发区、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琶洲会展核心区、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深圳罗湖蔡屋围、福田中央商务区、深圳前海开发区等一批规模大、层次高、辐射范围广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着力建设国际采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等行业的重大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等国家重大产业中心(基地)的建设。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落实中央赋予我省的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生产服务业发展活力。珠海要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契机,以珠海横琴新区、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国家南方软件园等建设为依托,尽快形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增强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功能和生产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打造现代产业服务中心。

  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要围绕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打造特色生产服务业城市为目标,依托发达的制造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积极引导区域内加工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提升、市场服务等环节延伸发展。着力发展工业设计、专业展会、产业金融、产业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中介、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强化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服务支撑能力,加强与穗深港高端生产服务业的互动,提高生产服务水平。加强省部院合作,继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大力推动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莞城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常平创意产业园区、广东工业设计城、国家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顺德)基地、佛山创意产业园、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小榄文化产业基地等一批大规模生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和专业镇为依托,加快建设家电家具、照明灯饰、陶瓷建材、纺织服装、花卉苗木、电子信息等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际采购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基地等特色的共性生产服务平台,放大集聚效应,促进集群化发展。

  (二)一环

  以珠三角地区周边的阳江、云浮、清远、河源、汕尾五市为载体,充分发挥该区域与珠三角地区紧密相连、承内启外的区位优势,构建直接接受珠三角地区生产服务业能量外溢的承接环。

  在积极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该区域要以阳江五金刀剪商贸城、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云浮物流中心、清远物流园、河源东江商贸物流城、汕尾港及新港区物流园、深圳(汕尾)转移工业园物流中心等为基础,大力发展以产业转移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生产服务业。

  以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博览会、(清远)红茶博览会等为基础,完善会议会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功能。

  通过资源整合,将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和深圳零散碎小的专业市场、物流园区、仓储基地等生产服务业功能区转移到该区域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高端化发展。

  (三)三片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要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充分挖掘生产服务业发展潜力,努力拓展生产服务功能,重点支持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专业服务、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配套提供生产服务,加快三大片区海洋服务、农畜产品流通等特色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将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打造成为我省生产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粤东片:依托汕头、潮州和揭阳地区轻工业的发展基础,将粤东片区建设成为以轻工业为服务主体的生产服务新高地。抓住闽粤赣经济合作平台搭建、海西经济区快速发展、粤东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时机,率先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利用汕头港及汕头保税区、揭阳机场等重大枢纽性平台,建设海港、陆路和空港相互连接配套的综合物流体系。发展壮大、着力提升区域性特色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动漫创意、海洋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以潮州国际陶瓷交易中心、澄海国际玩具中心和揭阳玉都玉文化产业基地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粤西片:依托湛江、茂名地区发达的石化、钢铁产业,将粤西地区建设成为以石化、钢铁产业为服务主体的生产服务新高地。建设铁矿石配送中心、配煤中心、大型油品及天然气储备中心,打造石油、化工产品、矿石、煤炭、粮食、食糖等大宗货物的物流基地和能源基地,探索发展空港物流,建设一批水产品、小家电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等新型金融机构。办好湛江工业博览会、海博会等品牌展会。抓住石化、钢铁等重大项目入驻湛江的有利时机,重点依托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发展现代产业物流,构建现代物流平台,建设铁路、公路、海港相互连接配套的综合物流体系。整合湛江、茂名两地资源,建设茂名市石化产品电子交易中心、茂名市石化产业物流中心,建成辐射北部湾、联接大西南的油品、铁矿石、煤炭、化工产品、化肥、粮食、食糖等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进一步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会展、咨询、工业设计、海洋服务等生产服务业,以茂名市信息产业园等为载体,积极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无水港业务,大力发展贸易、中转、租赁、期货交割、保税仓储、资金结算等配套服务。

  粤北片:依托韶关和梅州相对发达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有山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建设成为以重型装备、农副产品生产为服务主体的生产服务新高地。优先发展物流业,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重点建设韶关现代物流园区、梅州闽粤赣商贸物流中心,建成一批有区域特色的批发市场。充分利用珠三角制造业转移机遇,着力打造包括信息处理、废液废物处理、产业转移园配套服务等共性生产服务平台,以良好的生产服务业发展吸引其他产业的入驻。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层次。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特色专业市场,重点支持粤北山区综合物流中心、粤北航空物流中心、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等的建设,构建粤北商贸流通“大走廊”,形成能有效辐射赣南、湘南、桂北的生产服务业发展中心。

  (四)五轴

  以高速公路为纽带,以产业互补为切入点,推动广佛湛、广肇云、广清韶、广惠河、广深汕五条生产服务业发展轴的快速崛起,构筑与珠三角信息互动、功能对接、区域一体的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湛江、茂名、云浮、韶关的钢铁、石化、石材、水泥、矿产品等产业优势,着力建设对接珠三角地区、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钢铁、石化、石材、矿产品、水泥等工业产品的物流大通道,构筑全省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保障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原材料需求,同时将珠三角的家电、家具、陶瓷、灯饰、服装等优势产品更便捷的输送到全省各地。

  通过五条生产服务业发展轴,加大珠三角以外地区与珠三角在钢铁、石化、石材、矿产品、水泥等大宗工业产品交易、会议会展的对接,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专业市场发展的辐射力,推动珠三角以外地区形成一批与珠三角互动互补的专业市场,构建全省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

  通过五条生产服务业发展轴,进一步增强珠三角地区产业金融、研发设计、会议会展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的辐射力,加大珠三角地区产业金融对珠三角以外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以广交会、高交会为切入点,推动广州、深圳会议会展与产业发展基地的联动发展。加大珠三角地区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对珠三角以外地区的服务能力,促进珠三角以外地区产业的升级发展。

  六、重大举措

  (一)推动集聚发展

  利用生产服务业在空间上集聚有利于降低成本和促进规模经营的特点,推动生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按照生产服务业向大城市集聚、向产业集聚区(专业镇)集聚的“双集聚”原则,创新开发管理模式,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功能集成、业态新颖、规模庞大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全省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业竞争高地。着力推动产业金融、商务服务、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等高端生产服务业向大城市的集聚发展,着力推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产业物流、现代会展、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向产业集聚区、专业镇集聚。在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互补,促进生产服务业相关行业的融合与渗透,提高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共振效应。

  (二)构建共性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市场力量,推动建设一批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质量检验检测平台、资格认证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人才供需信息平台、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平台、信用担保平台、电子支付平台、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技术研发设计平台、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等生产服务平台。探索建设生产服务交易平台、公共物联网服务平台、产品国际认证平台、物流交易平台等生产服务平台。

  (三)促进两业融合

  鼓励并推动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两业融合”发展。一是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引导和鼓励制造业将非核心的生产服务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供应商,支持制造业通过外包或专业化分工等方式外购生产服务,提高生产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二是加强“两业融合”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生产服务集聚区、共性生产服务平台与制造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建设一批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服务业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加速推动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四)鼓励服务创新

  利用现代管理、现代技术,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商业模式、管理和技术创新。重点强化生产服务功能的集成,鼓励发展管控重大项目的总承包式生产服务和整合各种资源的总集成式生产服务;以信息技术、低碳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物联网、现代物流等新兴生产服务业,抢占高端生产服务业发展先机。

  (五)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生产服务品牌发展战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支持现有生产服务业企业创建品牌,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给予奖励。鼓励生产服务业企业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对生产服务领域的省级名牌服务、著名商标的评选工作,打造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广东生产服务”品牌

  (六)加强区域及国际合作

  通过资本合作、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借鉴、网络互通等途径,加强生产服务业的粤港澳台及国际合作,积极对接港澳台生产服务业,承接国际生产服务业转移,提高生产服务业国际化程度,促进我省生产服务业水平的迅速提升;实施生产服务业“走出去”战略,加强海外的营销、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网络建设,为我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全省生产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着力协调生产服务业主管部门与全省服务业主管部门、生产服务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各地要明确专门的生产服务业工作主管部门,配备相应工作人员,保障生产服务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投入,对有利于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示范区、集聚区、重点项目、品牌服务给予资金支持;加大生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降低生产服务业进入门槛,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三)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有利于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生产服务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法制环境和政务环境等软环境;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

  (四)夯实人才基础

  加大对采购分销、产业物流、产业金融、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与创意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重点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建立生产服务业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全面提高我省生产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加强政策支持

  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措施,针对生产服务业重点领域以及省级生产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集聚区、重点项目、品牌服务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快消除生产服务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税收、信贷等方面与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政策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