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采取九大措施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

 

江门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工作意见,结合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和建设珠三角生态型宜居典范城市的目标,采取九大措施,推动《纲要》实施落实,力争在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上为全省提供经验示范。具体做法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纲要》实施工作。二是制订《江门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单位。三是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并将情况报省。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纲要》的实施和监督。

二、抓好规划工作,科学引领发展。一是抓住全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机遇,抓紧研究制定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石化、船舶制造以及现代物流、会展、工业设计、产品检测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贯彻落实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到江门调研时提出的,江门市要建设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加强对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研究,充分发掘江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提出江门建设珠三角一体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扶持政策。三是按照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围绕经贸系统工业、商贸两大块工作,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要求,尽快出台江门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高标准、高起点抓好崖门口石化产业基地的规划编制与建设工作,发展包括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六大现代服务业。

三、抓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工作,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一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区位、直购电试点等优势,重点加快机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造纸及纸制品、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以及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轨道装备、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和石化、电力能源工业的发展。二是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龙头产业,结合实施四大“百亿工程”,打造三大千亿元产业,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龙头产业在资金、技术、用地和环保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加快核心工业园的建设,抓好园区规划,同时将全市产业规划与园区规划相结合,避免各市(区)盲目规划。研究制定项目准入门槛,引导先进制造业向园区集聚,同一产业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链配套和物流配套。提高园区载体建设水平和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增强园区对外招商吸引力。四是着力抓好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抓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作,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是抓好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工作,开展前沿技术科技攻关和“产业共性技术”科技专项。二是推进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工作,重点加快国家级摩托车质量检测中心、绿色(半导体)光源检测中心和各类科技成果孵化器的建设,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三是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推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江门市级财政投入4500万元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全市择优挑选100家有品牌、有市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认定民营企业50强和工业企业100强,扶持一批具有成长性和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区转型。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实现与珠三角现代交通网络的全面衔接。一是积极推进4条铁路(广珠、广东西部沿海、广州南沙港疏运铁路、珠三角城际轻轨)的建设。二是加快推进3条高速公路(江肇、江罗、中开)的建设。三是抓好环城快速干线的规划建设。四是抓好银洲湖航道的建设,促进银洲湖区域加快开发。五是加快江顺大桥的建设,促进江门与顺德连接。

六、加快滨江新区建设步伐,努力建设珠三角生态型宜居典范城市。一是科学安排城市新区、中心商务区的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理扩大城区规模,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益。二是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可开发利用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0万的滨江新区,力争用巧年左右基本建成一个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再造一个江门。

七、推进实施“五个一体化”,努力实现无障碍对接。一是实行规划一体化。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进行统一编制。二是实行基础设施一体化。在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区实现文化体育场馆、供水、供气、公交等领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三是实行产业布局一体化。由各市、区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实行错位发展。其中蓬江区重点发展摩托车及零配件制造、机电等先进制造业,江海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新会区重点发展造船、造纸、石化等临港工业,台山市重点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新兴海洋产业,开平市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水暖卫浴等产业,鹤山市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印刷、第三方物流等产业,恩平市重点发展麦克风及电声器材、建材等产业。四是实行生态保护一体化。着重抓好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重点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区域环境监测网络,联手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五是实行行政服务一体化。推行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进一步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力争85%以上的审批事项下放到各市、区。建设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使江门成为广东行政效率最好、最快的地区之一。

八、推进“山海”合作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推进沿海的新会区、台山市与开平、鹤山、恩平等山区市之间的经济合作。打破园区区域界限,进行异地招商,鼓励不适宜山区发展的项目引进到沿海发展,并给予优惠扶持。二是加快产业转移园建设,按照江门产业转移园要异于清远、阳江等地的思路,根据汪洋书记2008年在江门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和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布置,主动出击,积极承接珠三角、国内、港澳台乃至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形成江门制造业更高标准、更高格调的错位发展格局。

九、深化与港澳和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一是加强与港澳的旅游合作。重点抓好与香港旅游业议会、澳门旅游局分别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合作发展平台,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二是加强与港澳的产业合作。进一步落实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工业总会、中华总商会、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等签署的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家培训、会展交流、经贸洽谈等方面进行互动合作,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三是以港珠澳大桥建设为契机,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推动江门与珠三角物流业发达城市和香港、澳门的区域物流合作,发挥江门珠三角西部大物流中转区的区位优势和衔接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通道的优势,主动承接广佛、港澳等制造业发达地区的物流资源,进一步推动江门珠三角西部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建设。四是抓好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填海工程合作。争取成为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在内地海域长期定点处置区,促进填海造地。

(供稿:江门市经济贸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