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工业“十五”规划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工业包括:以石化基础原材料为加工对象的延伸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化学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原料保障,其质量、数量以及价格上的相对稳定,对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化学工业肩负着为国防生产配套高技术材料的任务,并提供常规战略物资。“十五”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做好化学工业“十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的化学工业体系。包括化学矿山、化肥、无机化学品、纯碱、氯碱、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新领域精细化工、橡胶加工、新材料等12个主要行业。2000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216家,职工人数403万人,资产净值4054亿元,全行业工业产值4661亿元(现价),工业增加值1376亿元,实现利税397亿元,其中利润140亿元。
建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现有年产30万吨以上合成氨厂30个、60万吨以上的纯碱厂5个、200万条以上轮胎厂10余个、30万吨以上的硫酸厂5个、12万吨以上的高浓度磷肥厂10个,10万吨以上的烧碱厂15个。一批大型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装置也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行业大型、特大型企业540多家,有61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联系企业行列。
建立起了门类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和工程设计队伍。化学工业共有独立的科研院所245家,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达5万多人,建立了一批部级和国家级工程中心。“八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865项,每年有300多个精细化工新产品问世,还先后对引进的大型合成氨、尿素、磷铵、离子膜烧碱等生产中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消化、吸收与创新。
(二)“九五”取得的成绩
1.化工生产稳步增长。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如下:
主要化工产品产量表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
1995年产量 |
2000年产量 |
合成氨 |
2764 |
3105 |
化肥 |
2497 |
3186 |
其中:氮肥 |
1858 |
2398 |
磷肥 |
619 |
663 |
钾肥 |
22 |
125 |
硫铁矿 |
1696 |
964 |
磷矿 |
2654 |
1937 |
硫酸 |
1777 |
2164 |
纯碱 |
589 |
834 |
烧碱 |
507 |
646 |
甲醇 |
147 |
177 |
醋酸 |
51 |
79 |
苯酐 |
19 |
38 |
聚氯乙烯 |
137 |
264 |
农药 |
35 |
60 |
染料 |
24 |
44 |
涂料 |
167 |
166 |
轮胎(万条) |
7119 |
9980 |
2.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九五”期间,化工行业按照“品种、质量、效益和增加出口”的原则,通过调整投资方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高档、高附加值和短线产品,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投资重点向优先发展的农用化学品等四大系列产品倾斜,重点抓了化肥、农药等七大工程建设。与"八五"末相比,尿素产量由1739万吨增加到3070万吨,在氮肥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59%;高浓度磷复肥(以P2O5计)产量由71万吨增加到235万吨,在磷肥中的比例由15%增加到35.5%;农药生产品种从170种增加到250种;离子膜烧碱产量由64万吨增加到144万吨,在烧碱中的比重由11%增加到26%;子午线轮胎产量由736万条增加到3188万条,在轮胎中的比重由12%增加到32%。与此同时,还较大幅度地缩减了电石法PVC、石墨法烧碱、电石法醋酸乙烯、斜交轮胎在总产量中的比重。
3.技术进步成果显著。
“九五”期间,化工行业加速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积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增强。重点突破了一批行业急需和对行业技术进步带动性较大的新技术、新工艺。如:万吨有机硅、80克100克新工艺苯酐、新型多喷嘴对置化肥气化、大型磷石膏综合利用、反浮选-冷结晶法和兑卤脱钠法生产氯化钾、10万吨低压法甲醇、高速、低滚动阻力子午线轮胎系列产品、万吨微生物法丙烯酰胺生产技术等。通过市场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基本淘汰了萘法苯酐、酒精法醋酸、水银法烧碱、磺化法苯酚等落后的工艺和技术。
4.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按照集中优势、加强协作的原则,化工行业组建了上海天原、上海轮胎、辽宁华锦、乐凯胶片、山东海化等集团公司,使产业的集中度、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加强产业重组的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批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近30%的化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有近百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这些企业的产权结构已走向多元化,运行机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在国内化工产品长期处于供应短缺状态下,我国化学工业发展以外延扩张为主,忽视了结构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一是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如烧碱装置平均规模不足4万吨/年,而美国平均规模为58万吨/年,八大烧碱公司的生产能力约占美国烧碱总能力的86%;国内PVC树脂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5万吨/年,而发达国家装置规模一般在15--20万吨/年,最大规模达63.5万吨/年;国内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为100万条/年,而国外平均规模达300--400万条/年。
二是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石油化工产品、有机化工产品和高档新产品的比重过低,而高消耗、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高,造成一方面总量上已供过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许多产品又大量进口。国产新品种农药仅占农药总量的20%,新品种染料仅占35%,子午线轮胎仅占32%(世界平均已达80%以上),节能低污染涂料所占比例仅15--20%(发达国家已达60%以上),高浓度氮肥只占氮肥总产量的60%、高浓度磷肥仅为磷肥总产量的35.5%,离子膜烧碱占26%,重质纯碱占20%(发达国家已达80%以上)。
三是一些产品的原料技术路线落后。近十几年来,我国有机原料路线已逐步从以煤焦、农副产品为主向以石油(包括天然气)为主转变,按产量计算已接近50--60%。但是,这种择优改变原料路线的进程十分缓慢,目前我国乙烯法PVC树脂的生产能力仅占30%左右;电石乙炔法醋酸乙烯约占50%;氯丁橡胶全部采用电石乙炔路线。而上述产品在国外已基本被石油化工路线取代。另外,相当一部分化工产品的生产仍采用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的原料技术路线。
2.机制转换速度慢,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化学工业的国有经济比例偏高,国有资产配置分散,影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化工行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30%左右,机制转换速度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任务还很重。大多数化工企业人员多,负担重,缺乏活力,生产效率低,没有建立起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竞争能力差。
3.科研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弱,自有技术少。
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与国际化工科技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缺少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装备技术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投入少、基础差,缺乏创制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工程化能力也较差,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弱。
4.环境保护任务还相当繁重。
“九五”期间,加大了“三废”污染的治理力度,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始终坚持“三同时”和以新带老的原则,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但从总体上看,化工“三废”治理率还较低,污染仍十分严重。同时,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地将其污染严重的化工产品生产转向发展中国家,也进一步加重我国的环保负担。
二、“十五”面临的环境分析
(一)世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和对我国化学工业的影响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化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世界化工行业进行经营战略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进行企业重组,调整核心产业,向专业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世界大型化工公司纷纷通过兼并、合作、收购等手段调整产品结构。并购趋势是从多元化发展转向专业化发展,收缩经营范围,放弃弱项,加强核心产业,使其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并开始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严重的传统化工领域。美国杜邦公司从1991--1997年进行了6次较大的改组。汽巴嘉基和山德士联合成立的诺华公司,2000年又与英国的捷利康合并成立先正达公司,成为世界农药工业的巨头。大型跨国公司的这种调整,使其在一些领域里垄断性更强,也使国内企业与其差距进一步加大,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2.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
发达国家不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以技术创新和领先作为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首要手段,使世界化工技术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为适应市场需要和追求高利润,大型化工公司纷纷将精细化工作为发展重点,并将其核心产业向精细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转移。美国杜邦公司精细化学品业务已占总销售额的60%;瑞士的汽巴精细公司等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公司,精细化工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0--90%;德国巴斯夫、赫司特和拜耳三大化工公司以及英国ICI公司都将精细化工发展作为重点。发达国家在确保石油化工进入成熟期的同时,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使之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中国家在加速石油化工发展的同时,也在加快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化工生产,并多方吸引外资建设大型、先进的化工生产装置。这一趋势,迫使我国化学工业必须要加快技术赶超,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同时,要在引进技术和外资上,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展开竞争。
3.调整生产布局,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逐渐向原料和市场所在地转移。
由于环保压力、运输和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发达国家的初级化工产品、大宗石化产品及传统化工产品正在向拥有广阔市场、原料丰富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地区是化工生产及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环保要求低,资源和劳动力相对廉价。因此,亚洲地区已成为国外大公司生产转移的首选地区。我们要在经过环境、市场和技术、经济收益的全面平衡后,抓住机遇,有选择地接受大型化工生产装置的转移。
4.重视可持续发展。
化学工业不仅是能源消耗大、废弃物量大的产业,也是技术创新快、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化学工业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正逐渐从“末端处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这一趋势,将促使我国化学工业既要注重当前竞争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在即,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化学工业既有发展机遇,也面临较大挑战。
有利方面:一是化学工业生产能力和产量基数较大,有十余种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合成氨、化肥、电石、染料居世界第一位,硫酸、农药、纯碱、烧碱居世界第二位,硫铁矿、磷矿、磷肥、醋酸、涂料、轮胎等也在较前位次;二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由于我国大部分化工产品前期开发费用较少,加之国内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便宜,因此,一些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三是中国市场潜力较大,具有市场本地化的优势。
不利方面:我国化学工业生产技术普遍较落后,生产规模小而分散,资本实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弱,营销网络还未完全建立;加入WTO后,市场、资源都将“一体化”,外商在国内要享有国民待遇,国内企业将失去生产成本上的优势。而在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和人才竞争等各方面将显露出国内企业的竞争弱势。同时,市场放开、关税降低和取消非关税措施等,将彻底改变我们现行的营销网络体系。一些目前受到国家政策保护、对资金和技术依赖性强的行业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十五”期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增强,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促进产业升级。但化学工业在计划经济下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还未解决,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还可能进一步激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将面临深化改革和进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
从宏观管理方面,国家将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逐步完善产业政策,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利用外资政策和内外贸易政策,有利于促进化学工业实现产业升级和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十五”期间国家将加大环保监管力度,继续实施总量控制目标并逐级分解,提高有关地区的环保达标值,这对于淘汰落后,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导致企业环保治理费用上升。
(三)竞争力分析
化学矿山我国化学矿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贫矿多,富矿少,难采矿多,易采矿少,资源分布较偏远,远离下游加工企业,受交通的制约性强。加之整个行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长期以来经济效益差,缺乏对投资的吸引力。加入WTO后,将会导致该行业发展停滞甚至萎缩。
化肥工业目前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氮肥企业,在享受优惠的计划内原料价格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以轻油、重油为原料的大氮肥和以市场价格供应的新建的天然气大氮肥,受原料价格高和装置投资大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偏高,竞争力较差;原料价格较低的中型规模的氮肥装置,在享受优惠电价的条件下,经过节能降耗和增产技术改造后,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其它尤其是远离原料产地的小型氮肥装置,多数生产成本较高,没有竞争力。
大型磷肥装置在提高开工率和解决了债务负担后,成本与进口产品基本相当,有一定的竞争力;中小型磷肥装置虽然成本偏高,但由于符合国情,具有地域上的优势,对进口产品也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无机盐工业我国无机盐工业目前仍属于粗放型、资源型产业,由于生产装置投资少和廉价的本地化资源等原因,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加入WTO后,若外国资本大量进入,我国无机盐行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纯碱工业我国纯碱生产能力及产量较大,合成碱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属世界的先进水平。加入WTO后,纯碱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氯碱工业由于氯碱行业规模小而散、技术装备差,氯碱用电价格大大高于国际上主要生产国氯碱用电的价格,氯产品结构不合理等,氯碱工业竞争力是很脆弱的。
基础有机原料除少数近年引进技术和装备建设的大型装置外,我国大多数有机原料装置规模普遍偏小,技术装备落后,加上原料技术路线不合理,与上游原料结合不紧密等因素,加入WTO后,没有竞争力。
农药工业目前,国内产品由于前期开发费、生产装置投资等较低,我国农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有一定的竞争力。加入WTO后,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将加快,他们在新产品开发、技术装备、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市场战略上的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我国农药工业的竞争弱势将不断显露。
染料工业我国苯系、萘系、蒽醌系的大吨位中间体,传统的硫化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中低档黄、红、蓝色有机颜料,在产量、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由于我国染料工业普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随着我国纺织工业服装面料高档化的发展,以及印花工艺的革新,有可能导致活性、直接及分散染料中的中高档品种的大量进口。
涂料工业涂料产品的本地化要求较强。我国涂料能力较大,市场化经营较早,因此,加入WTO后,不会给我国涂料行业带来很大冲击,相反会有利于涂料用原材料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我国颜料工业由于技术装备、产品质量、档次和成本等方面原因,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新领域精细化工新领域精细化工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大部分产品在工艺技术、产品品种、质量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跟不上。除少数产品,如磷酸盐、柠檬酸、赖氨酸、维生素E、维生素A、异维生素C等已具一定规模外,其他大部分产品随着国外优质、价低产品和完善服务的进入,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轮胎工业轮胎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已有较大提高,具备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并实现了原材料和大部分设备的国产化,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从综合竞争能力看,国内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品牌、生产规模、品种数量等方面与国外大公司相比仍有差距。
化工新材料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化工新材料属高科技产品,我国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较困难,因此整体竞争能力较差。
(四)国内外主要化工产品需求预测
1.国外主要化工产品预测。
世界主要化工产品供应充足,大部分产品已经形成买方市场。产品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市场是世界总体呈供需基本平衡或略有富余的局面,但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这类产品主要包括化肥、纯碱、烧碱、甲醇等大宗化工产品。以化肥为例,世界合成氨生产能力估计为12033万吨(折纯氮,下同),需求量为10810万吨,生产能力过剩约10%;尿素生产能力5500万吨,需求量约4822万吨,生产能力过剩约8%;甲醇生产能力过剩在8%左右。第二类市场是需求增长较快,生产增长也快,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类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材料、橡胶产品和醋酸、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TDI(甲苯二异氰酸酯)、1,4-丁二醇等有机原料产品;第三类市场是增长较快,变化较大,需求和供应不断细化。这类产品主要是精细及特种化学品。生产厂家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加大研究和市场开发力度,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呈拉锯式变化的态势。这一类产品是世界化学工业竞争的热点所在。
世界主要化工产品需求情况如下:
世界主要化工产品需求预测表
(摘自美国斯坦福研究所CEH报告)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
1999年消费量 |
2005年需求预测 |
合成氨 |
10500 |
11600 |
化肥 |
13790 |
16000 |
其中:氮肥 |
8270 |
9400 |
磷肥 |
3240 |
3850 |
钾肥 |
2280 |
2750 |
纯碱 |
4000 |
4700 |
烧碱 |
4400 |
4900 |
甲醇 |
2650 |
2980 |
醋酸 |
650 |
750 |
PVC |
2500 |
3200 |
染料 |
80 |
95 |
涂料 |
2400 |
2600 |
轮胎(万条) |
95000 |
115000 |
2.国内主要化工产品预测。
目前,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已由短缺转向了相对过剩,化工的发展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根据国民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情况,以近年来国内化工产品消费情况为基础,化工产品市场需求预测的结果是:大宗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低于同期GDP的增长,精细化工产品增长率略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主要化工产品需求量如下:
“十五”主要化工产品需求预测表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
2000年消费 |
2005年需求预测 |
合成氨 |
3000 |
3600 |
化肥 |
4100 |
4600 |
其中:氮肥 |
2530 |
2740 |
磷肥 |
900 |
1070 |
钾肥 |
507 |
700 |
硫铁矿 |
1570 |
1200 |
磷矿 |
2950 |
3800 |
硫酸 |
2400 |
3000 |
纯碱 |
650 |
850 |
烧碱 |
620 |
700 |
甲醇 |
300 |
380 |
醋酸 |
85 |
140 |
苯酐 |
50 |
70 |
聚氯乙烯 |
440 |
500 |
农药 |
32 |
42 |
染料 |
13 |
32 |
涂料 |
200 |
270 |
轮胎(万条) |
7450 |
12200 |
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原则,遵从市场经济规律,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目的,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稳定和优化支农产品,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和为支柱产业配套的产品,控制和调整市场已饱和的产品。加强环保、节能,确保可持续发展。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情况下,使化学工业总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十五”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
化工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年均增长7%左右。“十五”末化学工业产值达到4600亿元。
2.主要产品产量目标。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
2005年产量 |
合成氨 |
3600-3700 |
磷矿 |
2800-3000 |
化肥 |
3800-4100 |
硫酸 |
3100-3200 |
其中:氮肥 |
2600-2750 |
硫铁矿 |
1200-1350 |
磷肥 |
950-1050 |
烧碱 |
750-800 |
钾肥 |
250-300 |
纯碱 |
850-870 |
甲醇 |
310-340 |
醋酸 |
120-140 |
苯酐 |
70-80 |
聚氯乙烯 |
380-400 |
农药 |
45-50 |
染料 |
30-32 |
涂料 |
250-270 |
轮胎(万条) |
12200-13000 |
3.产品质量和结构调整目标。
主要化工产品质量和国际全面接轨,绝大部分产品质量标准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主要行业的产品结构目标
产品名称 |
2000年比例 |
2005年比例 |
高浓度化肥占化肥总产量的比例 |
54% |
65% |
其中:高浓度氮肥占氮肥的比例 |
59% |
75% |
高浓度磷肥占磷肥的比例 |
35.5% |
45% |
重质碱占纯碱总产量的比例 |
20% |
40% |
离子膜烧碱占烧碱总产量的比例 |
26% |
40% |
乙烯法聚氯乙烯占聚氯乙烯总产量的比例 |
30% |
50% |
低毒农药占农药总产量的比例 |
33% |
55% |
高档染料占染料总产量的比例 |
22% |
30% |
节能低污染涂料占涂料总产量的比例 |
30% |
40% |
子午线轮胎占轮胎总产量的比例 |
32% |
50% |
4.技术进步目标。
完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淘汰一批污染大、消耗高的落后技术和装备。在节能和环保方有明显改善。每吨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大型合成氨37吉焦、中小型合成氨55吉焦、隔膜法烧碱1.5吨标煤、联碱法纯碱8000兆焦、氨碱法纯碱13000兆焦。化工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10%、污水排放量减少10%、废气治理率提高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比2000年提高10%。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际90年初的水平。
5.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通过改组和改制,培育出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加快一般性企业转变机制,调整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使企业小而分散的局面得到改善,主要产品的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合理国有经济布局,使产业的经营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有明显改善。
四、“十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十五”发展的重点
1.继续将农用化学品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
化肥工业重点是提高国产化肥的竞争能力,保证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从传统的单纯增加产量转移到提高化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上来。大力推进行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原料路线和技术路线的调整,降低基础肥料的生产成本;努力提高肥料复合化比例,提高农化服务程度与水平;合理大、中、小化肥企业的分工,调整基础肥料和化肥二次加工的生产力布局;在抓好基础肥料的同时,要结合中小化肥的企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加快发展化肥二次加工,推广科学施肥,使我国科学施肥水平和肥料复合化施用比例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氮肥工业重点抓好大、中企业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节能、增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改造。改造内容包括:以油品为原料的大中型氮肥原料路线改造;无烟煤价格较高的大、中型氮肥厂,采用当地廉价煤、先进煤气化技术的原料路线改造;大、中型氮肥厂的增产、节能技术改造;部分氮肥企业增建大颗粒造粒系统,改善产品应用性能等。同时,争取在天然气资源产地适当建设一些大型氮肥生产装置。通过在有资源的地区进行增产改造、新建等手段,调整基础氮肥的区域布局,部分没有资源优势的基础氮肥生产厂逐步退出基础肥料的生产。
磷肥工业磷肥是化肥工业发展的重点,继续贯彻“矿肥结合”“酸肥结合”的发展方针,立足现有高浓度磷复肥企业,以提高高浓度磷复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在加强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区域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是抓好已建成装置达标达产工作;二是依托我国磷肥工业已形成的格局,在现有原料和配套条件较好的地区继续搞好基础肥料的改造和扩建,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三是以云贵现有的磷肥骨干企业为基础,以改扩建或新建的方式,积极推进磷复肥基地的建设,形成接近100--200万吨级的基础肥料生产基地;四是吸引外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资金,新建磷肥项目。
硫酸作为磷肥工业的基础原料,一是继续加强冶炼烟气制酸的回收和利用;二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积极稳妥地发展硫磺制酸,合理利用周边国家的冶炼烟气制酸;三是稳定硫铁矿制酸的产量,加强技术进步,促进节能、降耗和余热利用;四是适度发展磷石膏制酸。
钾肥工业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国产钾肥的比例,重点建设好青海钾肥基地;探讨新疆及其他地区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寻求利用国外资源,缓解我国钾肥供应压力。“十五”期间,争取在国外控制开采100--200万吨/年的钾肥资源。
化学矿山主要是抓好11个骨干化学矿山基地(即6个磷矿基地、3个硫铁矿、青海钾矿和辽宁硼矿)建设,加强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支持条件较好的矿山由单一原料生产型向原料生产与深加工并举的方向发展。
农药工业重点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要加强科研开发和新品种发展,发展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的新品种和地下害虫防治剂;适应水田轻型耕作技术的除草剂和新型旱田除草剂;用于水果蔬菜的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杀线虫剂;高效农用生物抗生素;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的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新型制剂。争取到“十五”末,原药品种达270种以上;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等高毒杀虫剂,在产量中所占比例由目前的30%降低到5%以下;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的比例达到65∶25∶10的较合理水平;降低粉剂、乳油、可湿性粉剂在制剂中所占比重,使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新型制剂在农药产品中占主导地位。制止重复建设,压减过多的生产厂点,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继续严格控制新开厂点的同时,采取多种限制措施,关、停、并、转一批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差、环保不合格的企业,促使加工、分装型企业向原药生产企业归并。在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引进的同时,形成一批能具有较强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
2.搞好为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配套。
化工新材料在加大自我开发能力的同时,加快对外引进和合作的步伐。创造条件,吸引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商来华合资、合作,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生产基地,使有机硅、有机氟、聚碳酸酯、聚甲醛、聚氨酯、聚酰胺、PBT、LCP、聚苯醚、聚苯硫醚、膜材料、芳纶、碳纤维以及主要感光、信息化学品和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强深加工与应用,使之既能满足支柱产业的需求,又能带动传统化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橡塑制品将子午线轮胎、汽车及机械用新型橡胶制品、精密电子和电器及军工配套的橡胶制品、建筑用塑料制品和防水材料等作为发展重点。子午线轮胎行业在合理外资进入比例的同时,支持一批国内基础好的骨干企业尽快达到规模化(500--1000万条/年)生产。在产品结构上,轿车子午胎以发展宽断面系列、高速度级产品为主;载重子午胎重点发展无内胎全钢丝子午胎,并配套建设相应的原材料,以满足未来汽车和道路升级发展的需要;橡塑制品重点抓好骨架油封、高压耐油胶管和汽车车门骨架复合密封件、同步齿形带、建筑减震橡胶块等产品;建筑用塑料制品和防水材料重点是加快PVC门窗、装饰材料和新型防水卷材、建筑密封胶的发展。
此外,还要加快建筑、汽车、交通用新型高档涂料的发展,重视电子工业用无机化工材料、为国防军工配套的重要化工产品的发展。
3.加快精细化工产品发展,提高化工的精细化率。
精细无机化工重点加强现有产品的深加工,发展经表面处理的、高纯的、晶型单一化的、超细和纳米级无机盐产品。
涂料工业在解决高档涂料所用的关键原材料的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和耐久性涂料,如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有机硅、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类涂料、重防腐涂料,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专用涂料等。
染料工业重点发展符合国际纺织品环保法规要求的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以及有害颜料替代产品等。
新领域精细化工主要抓好有发展优势、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量大面广的短缺产品的发展。重点是饲料添加剂中的蛋氨酸、赖氨酸、泛酸钙、维生素(E、A、D)、丙酸和脱氟磷酸盐等;食品添加剂中的L--乳酸、山梨酸、核酸、安全的脂肪和蔗糖代用品等;造纸化学品中的乳液松香、AKD、EDTA;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天然或半天然絮凝剂等;生物化工产品中的新型酶制剂、新型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长链二元酸、新型生物农药等。
4.加强同石油化工的结合,优化原料和技术路线。
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石化企业生产的基础石化原料向传统化工企业流动,促进化学工业的传统原料技术路线向石油化工技术路线转移。加快PVC的发展,使乙烯氧氯化法PVC替代电石法PVC有突破性进展。要引导现有石化企业将乙烯更多地供给现有氯碱企业增产PVC,在新建和扩建大型石化企业的产品方案中,采取措施鼓励建设大型PVC单体VCM生产装置,提供商品,以加快现有PVC企业电石法原料路线的转化步伐。在其他基础有机原料(如苯酐、辛醇、苯酚、丙酮、醋酸乙烯)和氯丁橡胶等主要产品的生产中,也要进行以石化原料路线替代传统的、特别是以煤和粮食为原料路线的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形成一批达到经济规模和具有现代水平的生产装置,使化学工业技术进步有一个大的飞跃。
5.加强节能、环保与节约资源。
节能、环保与节约资源是化工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十五"期间要抓住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贯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的原则,将推行清洁生产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
在水污染防治中,重点是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在大气污染防治中,重点是节能和综合利用;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重点是废物减量和资源化。在氮肥、磷肥、氯碱等行业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在节约资源方面,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淘汰高消耗、高能耗的落后工艺和技术,把节水和节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十五”节水工作重点是,增加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油工作重点是改变用油化肥企业的原料路线、以洁净煤或天然气替代工业窑炉用燃料油。
大力发展化工环保产业,加速化工废水处理设备、药剂、废气处理设备、排烟脱硫装置的国产化、成套化、系列化和标准化,使化工环保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
6.发挥西部优势,加快西部化工发展。
在充分研究和分析西部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强资源的本地化加工利用,培育优势化工产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工产品(如:化肥、无机盐等)的规模和水平,有选择地加大石油化工、轻烃类(包括:天然气、煤层气和油田半生气等)化工的发展力度。力争在化肥、甲醇和甲醛、PVC、无机盐生产方面建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化工生产装置,形成西部化工的主导产业。
(二)技术进步与创新
1.努力发展高新技术。
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新催化技术重点是合成氨催化技术、环保催化技术、酶催化技术、碳一化学新型催化技术、新催化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技术。进行催化反应器放大、设计和制造研究。
新分离技术重点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精细精馏技术、变压吸附分离技术。
聚合物改性技术重点是接枝共聚技术、聚合物合金化技术、交联互穿网络技术、纳米材料改性和短玻璃纤维改性技术,实现聚合物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
精细加工技术重点是超真空技术、定向合成技术、表面处理和改性技术、插层化学技术、纳米级产品生产及应用技术、超纯物质加工与纯化技术等。
生物技术重点是菌种培养技术、产品分离及精制技术、发酵设备大型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外围技术等。
新型节能和环保技术重点是热管技术、热泵技术、贮存氢技术、新型氧化技术、高效预处理技术、高效生化处理技术等。
计算机化工应用技术重点是计算机生产控制与优化技术、集成制造技术、化工故障诊断技术、监控与安全系统技术、工程设计技术、分子设计技术、仿真技术等。
2.加快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化肥推广先进的气化技术;大型化的MDEA(二甲基乙醇胺)、NHD(聚乙醇胺二甲醚)脱硫、脱碳技术;缓释尿素生产技术;二水法湿法磷酸技术;管式反应器技术;硫酸低温位余热回收系统技术;大型化硝酸钾生产技术。
农药推广生物酶拆分、转位技术,酶反应器技术,定向合成技术,推广先进的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及大型化反应器,连续化反应技术。
基础有机原料发展新型碳一化学合成技术,如以羰基合成工艺替代酒精法和乙烯法醋酸工艺;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生产技术等。
氯碱推广金属阳极隔膜法烧碱节能配套技术;离子膜法烧碱生产技术;氧氯化法PVC技术;水相法替代溶剂法生产氯化高聚物技术。
精细化工推广新型反应床技术;新型高效精馏技术;新型氧化、硝化、磺化、氟化、还原技术;新型耐候性涂料、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气干性高固体份涂料生产技术;国产生物法生产赖氨酸、长链二元酸、聚丙烯酰胺等生产技术、松香产品系列加工生产技术。
化工新材料推广工程塑料生产和加工技术;通用塑料改性技术;有机硅、有机氟材料生产技术、电子配套材料生产技术。
轮胎推广高等级轿车、轻卡子午线轮胎、低断面、无内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子午线轮胎翻新技术。
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带动传统化学工业发展的步伐。在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采用计算机及网路技术,重点加快企业上网工程的实施,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3.淘汰、削减或限制落后的产品和生产工艺。
(1)淘汰的产品和生产工艺。
合成氨中的水洗脱碳、常压变换、三套管式氨合成工艺;常压法及综合法硝酸工艺;硫酸水洗净化工艺;氨钠法和氰熔体法氰化钠;土法硫磺;反射炉生产水玻璃、碳酸钡、硫化碱、碳酸锶等;电解法双氧水;开放式电石炉;磺化法苯酚;萘法苯酐;粮食发酵法总溶剂;聚乙烯醇水玻璃内墙涂料(106);乙烯醇缩甲醛涂料(107);淀粉涂料;纤维素改性淀粉涂料;硝基苯铁粉还原制苯胺技术;邻硝基甲苯铁粉还原制邻甲苯胺技术;邻硝基氯苯锌粉还原法生产3,3--二氯联苯胺技术;对硝基苯酚铁粉还原法对氨基苯酚技术;石墨隔膜法烧碱生产技术;天然气法甲烷氯化物生产技术;能分解产生致癌芳胺及含有对氨基偶氮苯、邻氨基苯甲醚2个致癌芳胺的染料,以及LD50低于2000mg/kg的染料品种;酒精法醋酸;采用四氯化碳为溶剂和采用无水氟化钾为氟化剂的化工生产工艺等。
(2)削减生产能力的产品。
化肥中的碳铵;PIC(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取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和POPs(关于就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采取国际行动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限制的农药及其它高毒农药;高有机溶剂含量的农药制剂;高溶剂含量涂料和低档涂料(天然树脂、酚醛树酯、沥青、油脂类);联苯二胺类染料和颜料;破坏臭氧层的CFC物质;斜交轮胎等。
(3)限制的产品和工艺。
年生产能力小于以下规模的生产装置:20万吨联碱及氨碱、8万吨合成氨、13万吨尿素、3万吨磷酸(P2O5)、12万吨磷酸二铵、8万吨硫酸、2000吨黄磷、2000吨蒽醌法双氧水(100%H2O2)、1万吨红矾钠、5000吨沉淀法白炭黑、5万吨无水硫酸钠、1万吨碳酸钡、2000吨工业氰化钠;浓度在30%以下的三元复合肥、有钙焙烧铬盐、电石法PVC(电价较高的地区)、电石法醋酸乙烯、有毒的红丹、铬黄等铅铬系防锈颜料、普通氧化锌、氧化铁和立德粉、硫酸法钛白、精萘磺化碱熔法2--萘酚、甲醛水合肼法3,3--二氯联苯胺、发烟硫酸磺化法间氨基苯磺酸、传统法DSD酸及H酸、固相法2,3酸、对皮肤有过敏性及刺激性的染料、每亩/次用量大、毒性偏高、生产能力过大的老品种农药、普钙、钙镁磷肥等。
(三)产业结构调整
1.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要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现有化工企业的改组。按照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促使现有企业向三个方向转化:一是在重点行业培育1--2家在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二是在主要行业培育一批既有优势产品,又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势企业。三是加快一般性企业的淘汰和转化。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和实施限制性政策,促使一般性企业转化,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的配套伙伴和关联性企业,发展专业性强、批量小的个性产品。
2.区域结构调整。
重点突出区域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减少区域间产业趋同。中西部地区,利用市场和资源优势,与东部的技术、人才和机制方面的优势结合,加强资源本地化深加工与利用,形成优势化工产业。东部沿海,大力发展沿江、沿海外向型工业,重点放在高新技术、深加工的产品上,弱化传统产品和原料型的生产,适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3.行业结构调整。
按照行业特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化学工业划分三类:第一类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为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国防建设提供保障的行业,包括:化肥、化学矿山、农药、国防化工。第二类是处于成长期、与现代技术发展联系紧密、市场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行业,包括: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信息用化学品、轮胎等。第三类是市场属性较强,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这类行业多数为传统化工行业,生产能力很大,生产厂点也较多,市场竞争的格局早已形成。包括:有机原料和中间体、三酸两碱、涂料、染料、无机盐等。今后,要稳定和提高第一类行业,重点发展第二类行业,调整和控制第三类行业。
五、主要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加强产业政策制定和颁布,扩大产业政策的影响面,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补充、调整和完善,使之具有时效性。严格产业政策的执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查处。
2.制定、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
形成以技术标准、法规、规范等技术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管理体系,并以此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产品质量标准。
修改现行过于陈旧的质量标准,提高指标值、增加控制项目。通过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推动企业进行结构升级。
(2)加大环保监管力度。
完善和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中央一级的监管力度,强化地方管理者的责任。大力推行ISO14000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全面启动ISO14000管理标准,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
(3)增加其他限制标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颁布和实施关于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等方面的标准,全面促使结构调整与升级。
(二)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1.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
进一步增强自我开发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目前属于空白的产品或差距较大、在短期内又难以取得突破的产品,鼓励企业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引进。
2.支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加快科研院所转制,促进产学研联合的同时,大力支持和推进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列入国家重点联系企业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全部建立规范的技术开发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科技投入强度。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用于科研开发,给予相应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建立科技开发与创新的风险基金,解决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的先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进一步扩大开放
1.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
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一些不影响国家总体安全和我国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适时放宽利用外资的限制条件。
2.不失时机地“走出去”。
将“走出去”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各种机会,将我国已经过剩的或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如尿素、纯碱、感光材料、轮胎、农药、染料、涂料、烧碱等,转移到国际上有市场和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对本国需求量大而先天不足的资源(如钾矿、磷矿等),采取多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开拓资源,弥补国内不足。
3.完善配套措施,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针对目前化工产品出口存在同一产品多头对外、内部竞相压价;硬环境不配套,通道不畅;有关认证、检测还不被国际承认,企业被迫到国外寻求有关的机构给予认证和出具检测证明等问题。今后,在加强出口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主要行业和产品建立相应国际认可的高水平的国家级认证、检测机构,倡导成立受国家支持和管理的产品或行业出口协调组织,提高出口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四)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1.主要原料和能源价格要向国际靠拢。
目前我国基础大宗化工产品的原料和能源供应价格高于国际平均价格,如国内烧碱用电价格是国际主要国家烧碱用电平均价格的两倍多;化肥用天然气、重油等原料和电力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等措施,逐步使大宗原料和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给企业创造一个同国外产品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
2.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反垄断法》等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制止不公平竞争和无序竞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中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促使企业把提高竞争力的着眼点放到企业技术进步上,突出产品性能差异,提高产品质量和应用服务。
(五)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的萤石、重晶石、硼矿、锶矿、钡矿、稀土、磷矿石等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国际性战略资源。对这一类矿产资源要制订战略性开发利用规划,采取措施进行保护性开采,制止盲目超量开采和滥采滥挖。在强化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的同时,严格限制这些资源的直接出口和粗加工品出口。
(资料来源: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