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按统计口径,我省纺织工业涉及三个大类行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13个中分类行业。2000年有生产企业2973个,总资产为1177.33亿元,工业总产值(现行价)为1226.64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83%;在全国排第三位;出口创汇133.3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4.4%,占全国纺织出口创汇额的25.96%,居全国首位;实现利税38.63亿元,其中利润15.13亿元;拥有职工人数94.39万人,占广东乡及乡以上职工人数的16.5%。

一、行业概况

(一)现状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省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门类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工业生产体系。长期以来,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为相关产业配套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企业所有制状况看,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制,国有纺织企业的产值比重已从80年代的90 %下降到14.6%以下。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多种组织形式出现,形成了国有、集体、乡镇、三资、股份和私营等并存的多样化所有制局面,大量的非公有制纺织企业正成为纺织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其次,从生产要素类型看,纺织工业传统上被看作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信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保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我省纺织工业的要素结构呈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的趋势。如我省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建的一批化纤厂、棉纺厂已属资金密集型企业。再次,从工艺技术设备看,我省的纺织企业目前的设备大多数是引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水平、设备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向传统的纺织工艺技术渗透,使化纤、棉纺、毛纺、针织、印染、服装等行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与高新技术应用,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开发出一批高科技产品。我省纺织工业三大类行业的概况如下:

1、化学纤维制造业。2000年工业总产值106.49亿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7%,占全国同行业的8.6%,利税总额38.63亿元;产量45万吨,占全国的6.5%。化纤行业已形成主要产品齐全,化纤原料基本配套的格局。

从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水平看,有POY―DTY、POY―DT,FDY,BCF,聚酯熔体长、短丝直纺,WD、纺丝直接成条、ATY,双组份复合纺等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整体来说,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我省民用锦纶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排第一位,生产的品种以雨伞绸、针织品、服装面料为主,但产业用锦纶生产较少。新会锦纶厂的“锦帆”牌锦纶丝达国际质量标准,畅销港澳市场,年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高要锦纶厂“华锦”牌优质锦纶丝在国内针织、梭织行业颇受欢迎,供不应求;涤纶的生产设备大多数是引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先进设备,技术工艺和设备水平在国内同行处于领先地位,生产的品种中,差别化纤维约占45%。我省生产的“春晖”牌、“香山”牌等涤纶丝畅销国内市场,肇庆麦克隆涤纶厂生产的双组纺复合丝直接出口南韩,肇庆涤纶毛条作为优质产品列入军用纺织品生产原料定点供应企业,另外,东利化纤厂在差别化纤维的开发方面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新路,这些在全国领先的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合纤开发,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省的合成纤维聚合物随着合成纤维工业的发展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得到高速发展,至1999年我省合成纤维聚合物年生产能力已达60多万吨,产量为42.25万吨。其中聚酯39.39万吨,聚酰胺2.86万吨。合成纤维聚合物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衔接上游中间体生产与下游轻纺加工的重要环节。我国合成纤维聚合物的发展始终滞后于化纤抽丝的发展,进口总量逐年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近年来有更大的趋势,特别是聚酯原料更为突出,由于近年来涤纶纤维工业发展较快以及聚酯瓶、膜需求的增大,聚酯的消费量逐年增加,国内短期内仍需进口大量聚酯切片和生产聚酯切片的原料PTA等。我省珠海中美兴建的35万吨PTA项目将有助于缓解原料进口的状况。

我省非织造布工业起步于八十年代初期,在化纤发展的黄金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成为我国非织造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直接从事非织造布生产的厂家有120多家,共有各种生产线220多条,2000年生产能力达18.55万吨,比去年增长11%,占全国生产能力的28%。产品一半外销,我省无纺布品种比较齐全,纺粘法非织造布是我省非织造布工业的龙头产品,年总生产能力达6.85万吨,占全国纺粘法无纺布生产能力的34%。其中南海市南新公司的SMS纺粘生产线投入生产,其产能达1.5万吨/年,成为全省和全国第一间万吨级的生产技术最先进的纺粘法非织造布企业。除纺粘法无纺布外,还有喷胶棉,年产能力达6万吨,针刺无纺布年产能力达3万吨,热扎薄型无纺布年产能力1万吨,化学粘合法薄型无纺布年产能力1万吨,缝编法无纺布年产能力1000吨,还有近几年新兴起的水刺法无纺布年产年产能力4200吨。除了无纺布生产企业外,我省还有一批原材料生产和无纺布后加工企业,现已形成一个从原材料到无纺布制造及加工和销售的一个强大的非织造布网络系统,并建立有一个经广东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合格的“广州市无纺布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非织造布工业体系。

2、纺织业。2000年工业总产值534.95亿元,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3.6%,占全国同行的10.39%;利税总额12.25亿元,其中利润2.9亿元,出口创汇33.35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20%,居全国首位。纺织行业包含六个中分类。重点行业有情况如下:

棉纺业经过三年压锭减员增效,我省棉纺环锭经过压锭重组由原来的91.44万锭压到75万锭,顺利完成国家纺织工业局下达的任务。我省棉纺设备中进口设备较多,现有设备中引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先进设备约占全省棉纺锭的67%左右,这是我省棉纺行业的优势。2000年我省纱产量为16.99万吨,其中高档精梳无结头纱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主要牌子纱有:湛江纺织集团的“AAA”牌、“红双喜”牌,佛山中发棉纺厂“粤发”牌、开平平达棉纺厂的“八达”牌、恩平广联泰的“天龙”牌、鹤山的“华山泉”牌等棉纱。全省织造行业无梭织机2万台,无梭率达40%,高于全国平均无梭率8.3%的水平。色织布行业产品大部分出口,除纯棉色织布外,高支棉涤棉麻交织及弹力色织布出口日本、欧美市场。

我国的印染业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江、浙、粤、鲁、沪五省市)。我省2000年印染布产量为17.48 亿米,占全国产量158.71亿米的11%。我省印染业的设备比较先进,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电脑分色、配色设备,松式炼、煮、漂联合机,高温高压染色机,多套色园网、平网印花机、预缩机等染整设备,大大改善了纺织印染企业的设备条件,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印染制品正朝着多样化、高档化发展。佛山南方印染厂生产的高档装饰印花布被誉为“南国花王”,深圳永新等一批印染企业生产的服装面料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声誉。

我省毛纺织业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才迅速发展成为门类较齐全的加工工业。现大类品种:毛毯、精、粗纺针织绒纱线、毛织衫、人造毛皮、毛条及精、粗纺呢绒。拥有各类毛纺锭约20万锭,是全国超过20万锭6省之一,其中针织绒精纺锭和粗纺锭列全国第三。各大类品种生产装备均为国外80年代中后期或国内80年代设备。由于我省毛纺织行业起步晚,从补偿贸易开始发展,因此股份制、集体、合资合作、独资、民营等多种经济成份企业结构尤为突出;我省又毗邻港澳、不产羊毛,毛纺织的发展形成了下述的特点:

1)我省毛纺织业大宗使用的原料是合成纤维的腈纶,各种特种纤维,羊毛都需进口。

2)我省毛纺织业的核心产品是经、纬编腈纶毛毯,年产量800多万条,列全国首位。产品内销与出口,尤其广东美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美雅”牌腈纶经编毛毯,不仅在国内名列首位,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3)腈纶针织绒纱线是精纺针织绒纱线的主导产品,其在常规膨体腈纶针织绒纱线的基础上,也开发闪光、仿羊绒、腈麻等产品点缀市场。

4)粗纺针织绒纱线多数是为三资企业加工出口,尤其是走锭产品其条干均匀,强力好。粗纺锭共有5万多锭。毛织业遍布全省,产品多数出口。人造毛皮产品主要为玩具配套、产品间接、直接出口。呢绒产品也以出口为主。

5)我省毛纺织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美雅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制条、纺纱、织造、染整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制条、纺纱能力几乎占全省生产能力的一半,是省的龙头企业。其余多数为单纺、单织企业。

我省针织工业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声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针织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增长,我省针织工业向新、优、高迅猛发展,目前在全国的针织行业中我省的生产规模排在第一位。近几年来,由于香港的回归,香港众多的针织及制衣均已迁往广东,使我省成为我国针织及制衣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大圆机在200台以上的企业基本集中在我省,氨纶弹力经编面料的加工能力我省占全国的50%以上,羊毛衫和袜子的生产遍及我省各地,多梭花边和钩编织带我省具有特色,世界上最大的拉舍尔经编毛毯生产厂家和纬编面料生产厂家均在我省。与其他国内地区相比,广东省针织及制衣行业有以下特点:1、设备先进,大多为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设备。2、在经编拉架弹力面料、拉舍尔经编毛毯、多梭经编花边生产等方面,广东省在全国是起领先和骨干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广东丝绸基地成功实现从珠江三角洲向粤西、粤北转移。全省现有桑园面积17.5万亩,生产蚕种52.5万张,蚕茧30万担。现有丝绸工业企业28家,其中缫丝厂14家,共有缫丝机4082台81640绪,白厂丝生产能力3000吨/年;绢纺厂2家,年产绢丝1070吨;丝织厂7家,年生产纺织品3500万米;印染厂3家,年生产丝绸印染绸2.5万米。据不完成统计,2000年丝绸业总产值16.04亿元,出口交货值3.56亿元。

3、服装业。我省服装具有“起步较早、发展最快、品种最多、出口创汇贡献最大”的总体特点。2000年工业总产值585.2亿元,占全国服装业产值的25.54%,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7.71%;利税20.51亿元,其中利润8.68亿元;全国产量为2093429万件,我省产量为650501.7万件,占31.07%;我省服装出口100.03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出口的28%,生产量和创汇均在全国第一位。现我省服装产品门类较齐全,主要有衬衣、时装、牛仔服、西装、羽绒服、真丝绸服装、婚纱、晚礼服、休闲服、针织服装等。产品出口内销都顺畅。质量、档次在国内同行中居上。衬衫系列产品已创“卓夫”、“富绅”、“鹏运”等国内名牌称号,“康威”运动服等产品列为中国名牌,“名瑞”牌婚纱、礼服出口服装列为外经部重点支持名牌。目前,我省服装已形成了区域性很强的特点,出现了几个主要服装品种的生产基地:沙溪镇(休闲服装)、虎门镇(女装)、南海市(内衣)、大朗镇(毛衣)、张槎镇(针织服装)、深圳市(中、高档女装)。这些基地在国内国际上都享有一定的声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变化,我省纺织工业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机制不健全,开发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纺织产品的开发滞后;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外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五”期间进一步加以解决。

1、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整体工艺、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纺织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还是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多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

在纺织一些行业中,如印染、丝绸业等存在较多的落后设备急需淘汰更新,棉纺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拥有率仍然偏低。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中,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

2、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纺织行业经过重组和改造,已组成形成了一批大企业集团,但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相当部分企业在管理、产品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缺乏具备国际营销经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总体上,我省纺织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我省的化纤行业就是一个例子,1999年广东化纤产量39.17万吨,却分散在34个企业中生产,平均产量约1万吨,这与国外化纤企业相比,平均规模相差很大。企业分散化、小型化严重,成本高、技术含量低,达不到合理的规模效应,生产的品种类同,过度竞争使整个化纤行业效益总体下降。

另者,我省纺织国有企业冗员过多,历史包袱重,企业机制不灵活,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企业效益不好,资产负债率偏高,缺乏自我改造和发展能力,不少国有纺织企业尚未能真正走出困境。

3、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有待调整。

我省纺织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粤东发展快,粤北、粤西发展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珠江三角洲、粤东地区集中了我省纺织工业70%左右的产值,而粤北、粤西纺织加工能力弱,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珠三角地区。珠三角、粤东地区凭借地域、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几个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区域性纺织生产基地。粤北、粤西虽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条件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慢,需要进一步实行区域调整,实现共同发展。

二、国际国内市场分析和科技进步发展趋势

(一)国际市场分析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增长,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将形成亚洲东部、欧洲西部和北美各具的三大区域。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将促使各国更深地参与国际化分工,这也为我国参与中档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提供了发展空间。中档产品是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也是我省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我省出口的强项。

进入90年代,我国纺织品服装一直是全国首位的出口商品,年均增长约为15%,这一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中,我国已超过意大利、德国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

在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中,服装的出口额很大的比重。我省2000年服装出口额为100.03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28%,排全国首位。加入WTO,对我省纺织服装工业是个良好发展机遇,一方面可利用原料供给、加工能力、产业体系、劳动力成本及素质方面的比较优势,将入世可能带来的利好变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按照纺织品服装协定(ATC协议),获得“一体化比例”和“额外增长率”,争取到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可运用WTO的保障机制,通过多边谈判及时获得多边的优惠待遇以及解决贸易争端,在北美、欧盟的区域保护主义面前,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身份,争取到正当利益,并利用各种规则保护我省的纺织服装业。加入WTO对我省纺织服装业发展存在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一个的问题,就是我省纺织服装的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高我省纺织服装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增强纺织服装业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我省的纺织服装业应在这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        国内市场分析

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品市场近几年一直稳步增长,社会衣着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0年的1182亿元,提高到1998年的4700亿元,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为19%。我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量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目前,我国纺织生产中按价值量测算,1/3的生产用于城镇,1/6用于农村居民消费。在纺织品内销市场中,据预测,我国纺织企业生产的纺织品其市场份额占82%。

研究资料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纺织纤维消费会出现较快增长,到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将超过1000美元,成衣率也将大幅提高。从城市消费来看,成衣率已达60―70%,农村的成衣率也达到50%左右,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成衣率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从国内2400亿元左右的最终服装消费来看,进口仅占5%,国内市场的95%左右是由国内供应的,而我省的纺织服装在国内纺织服装内销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对我国纺织工业增长取得很大的作用,如增发国债、降低利率、提高收入、刺激出口、延长假日等措施和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我省纺织工业的发展。在拉动全省宏观经济增长产业中,纺织行业虽然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但在新世纪仍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市场消费来看,无论是服装款式,还是布料风格、色彩等变化无穷。城市消费更注重时装化、高档化、休闲化、舒适化并重,个性化更加突出,流行周期大大缩短;农村衣着消费将仍以物美价廉的纺织品为主,特别是在化纤纺织品上,要开发出更适应农村消费需要的产品。消费层次进一步多元化,消费领域进一步扩大,我省纺织服装工业要根据城乡消费需求差异,生产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纺织产品,发挥流通和传播媒体的引导功能,真正做到适应消费需求――引导消费需求。

从消费量看,目前我国人均纤维年销售量仅为5.5公斤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左右,我国的消费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从农村与城镇消费情况看,农村人均纤维消费量仅有3.4公斤,人均衣着消费额更低,仅相当于城市人均的1/4。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消费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城镇化建设也将促进消费增长。

目前,纺织品已应用到众多的领域,纺织品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随着基础产业、汽车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将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纺织新技术的运用、新材料的开发,将进一步拓展纺织品的应用领域。我省的纺织企业要抓住机遇,对准产业用、装饰用潜力很大的发展空间,努力提高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的比重,使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科技进步发展趋势

21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纺织工业的发展。目前世界纺织科技发展表现出四大趋势:一是纺织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现。第三、四代合成纤维和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是继化学纤维问世以来的又一次新的技术突破。新型纤维以其优异的功能和性能,弥补了天然纤维在性能方面的局限和不足,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的特种纤维以及具有多功能的差别化纤维。二是纺织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创新。目前无锭纺纱、无梭织布、无水印花、无纺织布、无人工厂等全新技术已逐步变成现实。三是纺织装备一体化的发展。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使纺织生产实现了高速、高效、高产、高质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四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依托,形成了快速反应系统。纺织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融合现代系统论、管理论、信息论为一体,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工具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方式集中体现在快速反应生产经营机制(QR)方面,其目的是结合整个上、中、下游企业,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

从八十年代开始,工业发达的国家为对付纺织品巨额贸易逆差,借助其技术实力、人才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优势,对逐渐成熟起来的纺织高新技术加强投资力度,并积极推进产业化,以此改造传统的纺织工业,进而在原材料、技术、装备、产品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以先发优势占领技术、人才、经济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牢牢垄断了高档名牌市场。九十年代后,世界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竞争已由数量、价格竞争,逐渐转向品牌和技术的竞争。

三、调整目标和思路

    (一)调整的目标

2005年,我省纺织服装工业要实现以下各项目标:

1、纺织工业总产值:全省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到2005年达183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8%。

2、纺织纤维加工量及主要产品产量:2005年化纤产量达到66.98万吨;2005年服装产量达33.14 亿件;2005年纱产量达24.43 万吨,针棉织品折用纱量10.37万吨;2005年布总量达13.23亿米。

3、纺织服装出口创汇:出口创汇2005年达到189.6亿美元;吨纤维制品创汇水平由目前的12000美元提高到16000美元。

4、劳动生产率:到200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万元/(人?年)。

5、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6、传统产业改造后的总体水平:化纤的自给率达到90%以上,高档服装面料的自给率达到80%以上。

7、衣着、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到2005年使衣用、装饰、产业用纺织品比例达到50:30:20。

8、纺织原料结构:在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2005年化纤与天然纤维的比重达到60:40。

(二)调整的总体思路

1、调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前,基本是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纺织企业根据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安排生产,由上级部门分配生产指标和原料,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企业完全没有生产自主权。改革开放后,随着纺织品凭票供应的取消,纺织工业成为率先进入市场经济领域的产业,纺织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由市场进行调节,纺织品已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虽然纺织工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是目前纺织工业的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使纺织行业大量存在结构性市场实现障碍;二是重复建设造成总量过剩,超出市场需求,大类产品均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加工能力超过市场容量,特别是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了过度竞争,使一部分企业丧失了市场竞争力;三是纺织品、服装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反映在产品的质量、档次、花色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四是技术水平落后,高水平加工能力不足,低水平加工能力过剩;五是产品开发能力弱,设计水平低,企业管理和市场应变能力差;五是纺织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资产负债率高,缺乏自我改造能力。

上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僵化的机制形成的障碍所致;二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在指导思想上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大量重复建设,忽视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加上宏观调控力度不够造成的。因此,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的任务是非常的繁重和艰巨的。面临加入WTO,我们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速纺织工业地结构调整步伐,改善产业素质,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纺织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2、调整的指导思想

近期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纺织突破口成果,加大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狠抓质量、品种、效益、顶替进口、扩大出口,实现从纺织大省到纺织强省转变”的发展思路,加速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调整的思路

我省纺织工业今后五年的中心工作是在打好突破口战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改造的力度,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技兴纺,加快全行业技术进步,通过高新技术来改造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工业;加强企业管理,推进企业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实现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过渡。

4、调整的原则

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纺织工业结构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既以市场经济的手段为主,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辅以必要的法律、行政和市场准入与通行规则等手段,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引导的有机结合。

第二、坚持三改一加强,把调整、改革、改组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技术进步、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转换机制结合起来,实现整个行业的战略性改组。

第三、抓大放小,扶优扶强。重点放在抓好一批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提高生产的集中度和竞争能力,发挥经济规模效益,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素质。

第四、统筹规划、抓好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在多种经济成份中,要以国有企业调整为重点,在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以化纤、印染、服装为重点;在区域战略上结合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优先选择若干中心城市进行整体结构调整。

第五、坚持以存量调整为主,以有限的增量带动盘活现有存量。立足于现有企业,加快采用国内外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成果,开发新兴行业,改造传统行业,拓展市场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坚持发挥东、西两翼区位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和资源地区优化重组,有效防止重复建设,促进纺织工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调整的内容

纺织工业行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好,从原料、加工、成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但由于各个行业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尽管每个行业都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但制定本方案难以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些重点行业实行重点突破。其选择的标准:一是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纺织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业中一些主要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出口创汇在纺织工业中比重较大;二是行业的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较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三是行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国家在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需要改造升级的;四是近期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改造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

根据上述标准从三大类中选出以下行业作为重点行业予以阐述。通过对这些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推动我省纺织全行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纺织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纺织工业在“十五”规划中能够快速、持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化学纤维

我国加入WTO后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化纤行业来说是以次历史性机遇,与世界化纤业和国际化纤市场交融将进一步加深,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循环明显增加,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技术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得到加强,经济往来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我省化纤工业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改和创新为动力,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经济、竞争性强的骨干企业,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集约型、效益型的路子,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生产基地。

加强化纤原料建设,扩大PTA、丙烯腈、聚酰胺的生产,改变化纤原料进口的状况。大力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特别是围绕开发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对新化纤原料的需要,扩大科技含量高、功能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新纤维品种。衣着用纤维要舒适、卫生、安全,重点发展差别化纤维,如细旦(超细旦)、复合、功能性纤维,适当发展氨纶丝使之满足高档面料需要;产业用纤维主要为配套汽车、交通、土建等支柱产业,发展涤纶工业丝、ES复合纤维、中空、三维卷曲纤维、丙纶锦纶工业用丝,并结合我省发达的无纺布工业发展,开发锦纶短纤、锦纶CF、PTT纤维,开发碳素纤维、芳纶以部分满足高科技工业领域对新材料的需要。要跟踪前沿科学,把握有机光导、生物降解、高温超导、生物功能和智能化纤维发展动向。要重视节能、环保型化纤的发展,研究制定化纤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和有的企业已有阻燃、抗静电涤纶、腈纶和功能性切片、色母粒的研究和试制。应在此基础上,使之早日形成生产能力。

1)合纤聚合物:目前我省化纤工业中原料、聚合、抽丝三者能力为0.7:1.0:1.25,针对原料发展滞后严重制约抽丝工业与下游产品开发的利用,以及我省化纤工业原料(PTA、CPL、PET、EG)受制于国际市场问题。中美合资兴建的珠海35万吨PTA项目已得到国务院批准与国家开发银行中方贷款,要抓紧建设。以开平、珠海、广州、佛山聚酯切片厂为基础,加速切片增容改造,增加30万吨切片生产能力。这些可使涤纶抽丝原料供应的紧张问题发生根本性转变,改变化纤原料依靠进口状况。

2)锦纶:第一、扩大优势企业的锦纶原料生产规模,解决原料瓶颈,为锦纶生产链的发展创造条件。依托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尼龙6切片生产能力,除增加纤维级切片外,开发高强工程塑料用切片。推广节能降耗的已内酰胺回收技术。再加上高要锦纶厂聚合装置扩建改造,建成我省尼龙工程塑料和高档尼龙纺织品生产基地。第二、加强锦纶差别化、功能化的开发,拓展锦纶在民用、产业用领域市场,依托美达、华锦、阳春锦纶厂进行纺丝的技术改造。增加定量、定长装置,提高产品质量,开发以适应高档锦纶丝绸、高拉弹力织物,锦棉绸等生产的需要。第三、通过采取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进行低成本扩张,盘活省内、省外锦纶厂资产,扩大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锦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涤纶:第一、开平、珠海等原料基地推进熔体直纺技术发展,调整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改造、增建大型化、一体化熔体直纺长丝项目,缩短工艺,减低成本。此类项目可结合聚酯原料增容改造项目,联合实施。第二、广州、中山、佛山、南海、肇庆、新会等骨干企业进行突出特色的技术改造,强化开发体系,分别开发细旦、超细旦、高仿真、混纤特色长丝、阳离子可染、抗静电、高吸水抗起毛起球、阻燃高强高模量等差别化纤维,建成若干柔性生产体系,提高涤纶丝质量。增加定量定长装置,以适应高速喷水、喷气、经编机的使用。第三、开平涤纶集团对工业丝厂进行技术改造,建成能力超万吨的涤纶工业丝帘子布和输送带的生产基地。第四、为适应服用和无纺布的原料需求,适当增加涤纶短纤,特别是三维卷曲、EX纤维。第五、对部份设备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但负债过高的涤纶企业,尽量利用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的有关政策进行改组,实施债转股、破产、拍卖、股权转让、股份合作、引入外资、民营资本、改变企业结构,使其正常生产经营,提高效益。第六、对部份规模小,技术条件差,多年无能力改造的小化纤,通过市场竞争促其关、停、并、转。

4)丙纶:茂名石化和惠州南海石化的乙烯原料项目的深加工,发展细旦、三维卷曲等丙纶短纤。

5)腈纶:我省仅有一间三万吨腈纶厂,但因资不抵债已经破产。 “十五”期间争取中石化或外资收购其有效资产,再改造为五万吨以上的合理规模,满足毛纺行业的需要。

6)发展其他特种纤维:改造鹤山海山氨纶厂使其生产能力达500吨,并提高其质量;利用熔融纺氨纶醇化项目,使熔融纺氨纶产业化;考虑开发芳纶、碳素纤维、涤纶PTT纤维。

7)非织造布:

第一、“以调整、巩固、创新”为指导方针,鼓励非织造布企业调整企业规模结构,通过联合、兼并和吸收外国大公司来广东合资办厂等多种形式,向企业集团化、产品系列化、营销网络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走集约型、内涵型、效益型发展道路。“十五”期间培育1~3家3~5万吨级大型非织造布企业。

第二、坚持多品种、高质量和深加工的发展方向,积极利用各种高性能纤维,如远红外、阻燃、抗菌、复合超细纤维等。推动非织造布产品的升级换代,创造自己的优质名牌商品。

纺粘法非织造布企业当前除继续开发和生产医疗卫生用品、农用蓬盖布、汽车蓬罩布、装饰用布等产品外,要抓紧开发国际上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港口、体育场等建筑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开发纺粘针刺和纺粘水刺产品,填补涤纶和丙纶厚型纺粘生产线的空白。

热粘合法和化学粘合法应向高档化发展。

喷胶棉可通过技术改造为热风棉。

短纤针刺法将向两头发展,一头为人造草基布和土工布等高档产品,一头为消化传统纺织工业下脚料的普通产品。开发宽幅高强优质针刺土工布,尽快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为此,要求我省交通、水利、建筑、地铁等部门支持我省土工布的应用和发展。

“十五”期间,适当引进国内空白的90年代先进水平的闪蒸法和双组份纺粘法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发和生产防护用品及包装材料等功能性非织造布。

第三、抓紧进行非织造布企业的技术改造,尽快改造低档次的落后的非织造布设备,使之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二)纺织业

    1、棉纺织业

棉纺业要巩固棉纺压锭的成果,支持中心城市纺织行业整体压锭和改造重组配合,促进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形成一批结构优化,经济规模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增加发展高速气流纺、集聚纺(COM4®)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比例。要发挥设备优势,多生产高支纱、精梳纱、无结头纱,使这些纱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省市,精梳纱应控制在60%以上,无结头纱应控制在60%以上。与棉纺密切相关的梭织,要使用较好的纱线,开发高档次的梭织产品,无梭布的比例超过80%。继续抓好棉纺企业清钢联、精梳、集聚纺、细络联、自动络筒改造,使棉纺质量达国内先进水平USTER25%以内,出口纱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USTER5%。采用各种新的加工技术,增加纯棉与化纤等复合加工纱线产品。以适应多种结构新型织物需要。

织造业要加速织前准备设备的改造,采用电脑配色和电脑控制的筒子染色设备,新型高速整经机、浆纱机,淘汰陈旧落后有梭织机,重点发展新型织造技术、电子提花技术等。积极使用无梭织机,提高无梭率,达到高效、优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重点支持佛山纺织、清远染织、湛江、韶关、南海棉织厂和广州广纺联公司的技术改造,建成高档色织布出口基地,全省无梭布比重达80%。

2、印染业

印染行业围绕面料的档次水平、提高出口服装面料的自给水平,顶替进口面料的总目标,加大印染后整理的调整改造力度。要着重解决棉纤维的超柔软、型态记忆、功能性等高档整理、化纤超仿真整理、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物的一步法染整,以及真丝、苎麻、亚麻织物特殊整理等方面的技术。以加强顺德、粤东等一批印染厂的改造为重点,力争使化纤面料的60%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替代进口产品。

争取建立几个有一定规模、技术设备先进的纺织印染中心,加大投入,积极开发多技术、多组合、多功能、无(或少)公害、低能耗、短流程的新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

要特别重视清洁生产,完善污染治理及提高污染治理技术和水平的问题,以面对“绿色”纺织品消费的新课题。针对欧盟采用OKO―TEX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和国家环保局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淘汰使用致癌芳胺合成的偶氮染料、过敏性染料、不生产甲醛、重金属、农药和氯甲酚、有机氯载体超标的产品。企业要大力开发染整“绿色产品”,绿色纺织品已成为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通过实施绿色环保标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利用“绿色产品”来抢占市场,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对我省服装行业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堡垒将起到重要作用。

3、毛纺织业

随着信息产品的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进入纺织产品,它改变了传统纺织生产模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纺织品的消费方式和观念。因此要稳定在省纺织业中的主要地位和国内名列前茅的地位。必须坚持科技兴业,加大三改一加强的力度,在产品和质量上狠下功夫。大中型企业必须积极采用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控制技术,应用自动化电脑程序控制生产和工艺过程的监控、在线检测技术,数码纺织印染系统,建立和健全电子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机制。以高档次、高水平产品挤入国际竞争行列,占上一席地位,中小企业找准市场和位置,生产开发特色专业产品,逐步发展壮大。

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毛毯产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内在质量与外观,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同时,进行创新开发适合不同阶层需求的卫生保健型、轻薄舒适型、安全环保型、特殊功能型等新型多功能毯,同时拓展装饰飞机、汽车等高档配套应用领域。毛纱线积极拓展原料使用范围,研制各种天然纤维,人造与合成纤维、新型差别化纤维等混用配比、纱线结构、生产技术与产品风格,开发各种新型无结系列纱线。人造毛皮重点开发安全、卫生及富有特色配套玩具的毛皮产品,毛织衫以注重设计和功能,制作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流行精品,呢绒研究多种原料混纺交织的织物设计和后整理风格,开发轻薄型和化纤仿毛产品。

4、针织品业

充分利用我省高支纯棉精梳纱和腈纶、涤纶、改性化纤、氨纶包芯纱及多种纤维混纺等多种原料,增加大圆机、经编机等先进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应用色织、提花、起绒、丝光等技术,开发舒适高档内衣、针织T恤、外衣化时装。提高产品档次和产品附加值,改变出口针织产品价低的局面。经编产品中开发经编弹力印花、提花、丝光等产品引导潮流。

扩大装饰产业用针织比例,鼓励企业调整规模和产品结构,向企业集团化,产品系列化生产专业化方面发展,争创针织名牌。

5、丝绢纺织业

拟在粤西、雷州半岛、徐闻、遂溪、廉江、化州等市县建立产业化生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使优质产茧量占全省的50%以上;粤北则巩固发展始兴、曲江年等蚕茧基地建设。以上基地与重组后的化州丝厂、始兴丝厂等配套,形成我省“丝丽”名牌厂丝的生产基地,其出口厂产量将占全省的70%左右。在珠江三角洲重点支持丝绸工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真丝针织、服装及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新产品。

(三)服装制造业

以设计为龙头,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丝绸服装、童装等系列产品。使我省服装业从来料加工转变为自主经营生产,转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通过对国有服装企业的改造和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服装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培养服装设计师,建立服装设计开发机构,建成多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服装骨干企业。引进高精尖类服装设计,扣样和服装加工设备(包括CAD/CND),建立市场快速反应(QR)体系。使企业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提高出口单价和整体行业效益。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技术进步,通过科学管理,发展名牌和名牌企业,创立一批具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水平、先进经营管理服装骨干企业。建立科、工、贸一体化,纺织染、服装一条龙的名牌服装生产基地,推动行业向高层次发展。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争取10多个服装名牌。广州、东莞、南海、中山、普宁等多个纺织市场,建立若干服装、服饰及面料、辅助贸易信息网络中心。到2005年服装产量达33.14亿件,年平均递增7%。

五、主要政策措施

作为我省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行业,目前所进行的结构调整,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和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我省纺织行业要抓住机遇,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装备的制造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加大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力度,实现纺织产业的升级。目前的政策措施是:

1、建立纺织正常竞争秩序。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也要按照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来改善管理方式,建立正常的竞争秩序。第一,通过制定相关条例、规定,搞好总量控制。对总量过剩,可能引起的过度竞争,恶化行业内部企业生存环境或影响国际贸易秩序的行业,需要实行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有效管理。第二,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继续深化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提高面料的竞争力是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根据我省纺织工业的实际情况,作为竞争性行业,纺织工业的调整,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对纺织企业实行战略性的改组,做到扶优扶强、优胜劣汰,建立起行业准入和退出制度。从总量上控制和企业结构调整的方针,防止重复建设,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活一批充满市场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要发挥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我省纺织工业的骨干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对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实行限期退出。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要积极扶持和引导,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在区域上要利用珠江三角洲纺织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带动我省粤北和山区纺织企业的发展。

3、加快技术改造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了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要实现科技兴纺,必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纺织工业进入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政策,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技术进步是增强纺织企业活力和物质基础的重要手段,是纺织工业贯彻落实“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我省纺织工业要加快技术进步,使全行业进入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标志的集约化发展阶段。纺织企业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首先要加快转变技术改造的观念。我省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不在加工质量,而是在于缺少独创性,很少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注重科技开发投入的企业也不多。因此,要重视人才开发,重视创新能力的开掘;其次要重视现代技术为传统纺织工业带来的深刻变化,不断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工业的生产手段,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注重技术对竞争力的作用,注重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鼓励纺织企业与相关行业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合,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中介机构,特别是珠三角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的技术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适应中小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同时也要重视智力、劳动力和技术投入,智劳力(智力和劳动力总和)投入是加快经济和国际竞争力增长的重要因素。现知识资本的竞争正改变着传统的投入产出结构,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通过管理创新来推动改革。我省纺织行业要进一步在加强企业管理上下功夫,突出质量、成本、财务和营销管理。学习和推广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探索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有效管理形式,使我省纺织企业的管理上一台阶。进一步实施行业调整,依靠国家兼并破产政策,对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局部实施国有纺织的产业退出。同时要加快国有纺织企业的改组,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5、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入WTO,纺织工业出口有望得到扩大。纺织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掌握国际市场发展动向,积极研究应对区域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发挥我省纺织工业出口优势,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棉花流通体制和配额管理体制改革等有利条件,继续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劳动成本低的优势,抓住亚洲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恢复和增加对东南亚等亚洲市场的出口,巩固和扩大欧美等传统主销市场的份额,开拓非洲、拉美、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市场依然是个大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发。要充分发挥各类纺织服装集散市场的作用,加强信息服务,进一步引导企业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利用电子商务网络系统的发展,进行一些网上交易,提高效益,降低成本。要加大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开拓,培育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国内成熟、先进的技术、设备到国外去投资办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6、大力抓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我省纺织品服装生产呈区域化发展趋势,如西樵轻纺城的化纤布料,深圳、东莞虎门女装,中山沙溪休闲服装,汕头、澄海、东莞大朗毛衣,南海盐步内衣,佛山张槎针织服装、罗定市纺织工业城的毛纺产品,汕尾市公平镇服装,潮阳市针织品,英德市晗江镇服装等。这些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是在当地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既是生产基地又是产品的销售地,且民营企业比较集中。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大趋势,要把发展区域纺织经济、扶持民营企业作为纺织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使之成为实现把我省由纺织生产、出口大省迈向纺织生产、出口强省目标的重要组成部份来抓。首先,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发展特色产品,在产品质量、档次方面下功夫。其次,根据不同市场消费层次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整规划。政府及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对其进行政策、信息、技术改造、管理上的引导和扶持。

7、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使之成为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首先行业协会本身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在行业内部发挥协调、服务、监督的功能和树立行业威信。其次要掌握国内外行业经济技术动态,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信息和服务。再次,在维护本行业利益中,要约束规避不合理或过度的竞争,打击假冒伪劣等发挥作用。还有,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企业进行交流和技术合作,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纺织、服装展销会、博览会,为纺织企业开拓多层次市场寻找商机和增加知名度。

8、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鼓励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纺织工业的应用,鼓励纺织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物耗、能耗,节约用水,改善环境,鼓励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纺织印染深加工要从过去的“末端治理”改变成全过程的环保控制,鼓励印染企业采用先进的低浴比染色工艺、无水印染技术、转移印花技术、喷射印花技术、涂料印染、等离子体处理等节水、节能及环保的工艺技术。

面对21世纪,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为尽快实现我省由纺织大省转变为纺织强省而努力。

 

附表一

            广东省纺织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表(鼓励发展类)

 

行业大类

中分类行业

产品名称

调整思路

一、化纤纤维制造业

1、合成纤维聚合物

PTA

目前我省化纤工业中原料、聚合、抽丝三者能力为0.7:1.0:1.25,针对原料发展滞后严重制约抽丝工业与下游产品开发的利用,以及我省化纤工业原料(PTACPLPET)受制于国际市场问题。中美合资兴建的珠海35万吨PTA项目已得到国务院批准与国家开发银行中方贷款,正在抓紧建设中。此项目可使涤纶抽丝原料供应的紧张问题发生根本性转变,改变化纤原料依靠进口状况。

2、合成纤维

锦纶

第一、扩大优势企业的锦纶原料生产规模,解决原料瓶颈,为锦纶生产链的发展创造条件。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尼龙6切片生产能力,除增加纤维级切片外,开发高强工程塑料用切片。推广节能降耗的已内酰胺回收技术。高要锦纶厂聚合装置扩建改造,建成我省尼龙工程塑料和高档尼龙纺织品生产基地。第二、加强锦纶差别化、功能化的开发,拓展锦纶在民用、产业用领域市场,依托美达、华锦、阳春锦纶厂进行纺丝的技术改造。增加定量、定长装置,提高产品质量,开发以适应高档锦纶丝绸、高拉弹力织物,锦棉绸等生产的需要。第三、通过采取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进行低成本扩张,盘活省内、省外锦纶厂资产,扩大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锦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大类

中分类行业

产品名称

调整思路

二、纺织业

棉纺织业

印染布

印染行业围绕面料的档次水平、提高出口服装面料的自给水平,顶替进口面料的总目标,加大印染后整理的调整改造力度。要着重解决棉纤维的超柔软、型态记忆、功能性等高档整理、化纤超仿真整理、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物的一步法染整,以及真丝、苎麻、亚麻织物特殊整理等方面的技术。以加强顺德、深圳、惠州、湛江、粤东等一批印染厂的改造为重点,力争使化纤面料的60%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替代进口产品。

建立以佛山、南海等为主的几个有一定规模、技术设备先进的印染技术开发中心,加大投入,积极开发多技术、多组合、多功能、无(或少)公害、低能耗、短流程的新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

要特别重视清洁生产,完善污染治理及提高污染治理技术和水平的问题,以面对“绿色”纺织品消费的新课题。针对欧盟采用OKO―TEX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和国家环保局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淘汰使用致癌芳胺合成的偶氮染料、过敏性染料、不生产甲醛、重金属、农药和氯甲酚、有机氯载体超标的产品。企业要大力开发染整“绿色产品”,绿色纺织品已成为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通过实施绿色环保标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利用“绿色产品”来抢占市场,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对我省服装行业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堡垒将起到重要作用。

 

附表二

           广东省纺织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表(改造提高类)

 

行业大类

中分类行业

产品名称

调整思路

一、化纤纤维制造业

合成纤维

1、涤纶

    第一、开平、珠海等原料基地推进熔体直纺技术发展,调整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改造、增建大型化、一体化熔体直纺长丝项目,缩短工艺,减低成本。此类项目可结合聚酯原料增容改造项目,联合实施。第二、广州、中山、佛山、南海、肇庆、新会等骨干企业进行突出特色的技术改造,强化开发体系,分别开发细旦、超细旦、高仿真、混纤特色长丝、阳离子可染、抗静电、高吸水抗起毛起球、阻燃高强高模量等差别化纤维,建成若干柔性生产体系,提高涤纶丝质量。增加定量定长装置,以适应高速喷水、喷气、经编机的使用。第三、开平涤纶集团对工业丝厂进行技术改造,建成能力超万吨的涤纶工业丝帘子布和输送带的生产基地。第四、为适应服用和无纺布的原料需求,适当增加涤纶短纤,特别是三维卷曲、EX纤维。第五、对部份设备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但负债过高的涤纶企业,尽量利用国家优化资本结构的有关政策进行改组,实施债转股、破产、拍卖、股权转让、股份合作、引入外资、民营资本、改变企业结构,使其正常生产经营,提高效益。第六、对部份规模小,技术条件差,多年无能力改造的小化纤,通过市场竞争促其关、停、并、转

 

行业大类

中分类行业

产品名称

调整思路

 

 

2、非织造布

    第一、“以调整、巩固、创新”为指导方针,鼓励非织造布企业调整企业规模结构,通过联合、兼并和吸收外国大公司来广东合资办厂等多种形式,向企业集团化、产品系列化、营销网络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走集约型、内涵型、效益型发展道路。“十五”期间培育1―3家3―5万吨级大非织造布企业。

第二、坚持多品种、高品位和深加工的发展方向,积极利用各种高性能纤维,如远红外、阻燃、抗菌、复合超细纤维等。推动非织造布产品的升级换代,创造自己的优质名牌商品。

纺粘法非织造布企业当前除继续开发和生产医疗卫生用品、农用蓬盖布、汽车蓬罩布、装饰用布等产品外,要抓紧开发国际上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港口、体育场等建筑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开发纺粘针刺和纺粘水刺产品,填补涤纶和丙纶厚型纺粘生产线的空白。

热粘合法和化学粘合法应向高档化发展。

喷胶棉可通过技术改造为热风棉。

短纤针刺法将向两头发展,一头为人造草基布和土工布等高档产品,一头为消化传统纺织工业下脚料的普通产品。开发宽幅高强优质针刺土工布,尽快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为此,要求我省交通、水利、建筑、地铁等部门支持我省土工布的应用和发展。

“十五”期间,适当引进国内空白的90年代先进水平的闪蒸法和双组份纺粘法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发和生产防护用品及包装材料等功能性非织造布。

第三、抓紧进行非织造布企业的技术改造,尽快改造低档次落后的非织造布设备,使之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行业大类

中分类行业

产品名称

调整思路

二、纺织业

1、棉纺织业

1、纱

巩固棉纺压锭的成果,支持中心城市纺织行业整体压锭和改造重组配合,促进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形成一批结构优化,经济规模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

增加发展高速气流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比例。继续抓好棉纺企业清钢联、精梳、“集聚(COM4®)”纺纱系统、细络联、自动络筒改造,精梳纱比重达50%,无结头纱比重达80%。棉纺质量达国内先进水平USTER25%以内,出口纱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USTER5%。采用各种新的加工技术,增加纯棉与化纤等复合加工纱线产品。以适应多种结构新型织物需要。

 

 

2、布

(1)色织行业:加速织前准备设备的改造,采用电脑配色和电脑控制的筒子染色设备,新型高速整经机、浆纱机,淘汰陈旧落后有梭织机,重点发展新型织造技术、电子提花技术等。积极使用无梭织机,提高无梭率,达到高效、优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重点支持佛山纺织、清远染织、南海棉织厂、韶关纺织、湛江纺织和广州新广纺联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建成高档色织布出口基地,全省无梭布比重达60%。

(2)化纤织造:围绕顶替高档化纤服装面料进口,重点抓好化纤抽丝――织造――染整――成衣一条龙产品开发,开发高性能化纤仿真面料,赋予织物既有天然纤维属性,又具有功能性面料。主要抓好织物组织设计,力争3―5年时间,使化纤服装面料大部分达到南韩、日本水平。支持南海西樵等开发中心的化纤产品开发,使之成为一个化纤服装、装饰用产品的开发基地。

 

行业大类

中分类行业

产品名称

调整思路

 

2、针织品业

3、针织品

充分利用我省高支纯棉精梳纱和腈纶、涤纶、改性化纤、氨纶包蕊纱及多种纤维混纺纤维等多种原料,增加大圆机、经编机等先进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应用色织、提花、起绒、丝光等技术,开发舒适高档内衣、针织T恤、外衣化时装。提高产品档次和产品附加值,改变出口针织产品价低的局面。经编产品中开发经编弹力印花、提花等产品引导潮流。

扩大装饰产业用针织比例,鼓励企业调整规模和产品结构,向企业集团化,产品系列化生产专业化方面发展,争取针织名牌。

 

3、丝绢纺织

4、生丝、坯绸、绢纺、真丝绸产品

    拟在粤西、雷州半岛、徐闻、遂溪、廉江、化州等市县建立产业化生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使优质产茧量占全省的50%以上;粤北则巩固发展始兴、曲江年等蚕茧基地建设。以上基地与重组后的化州丝厂、始兴丝厂等配套,形成我省“丝丽”名牌厂丝的生产基地,其出口厂产量将占全省的70%左右。在珠江三角洲重点支持丝绸工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真丝针织、服装及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新产品。

 

4、毛纺织业

5、毛纺织品

    毛毯产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内在质量与外观,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同时,进行创新开发适合不同阶层需求的卫生保健型、轻薄舒适型、安全环保型、特殊功能型等新型多功能毯,同时拓展装饰飞机、汽车等高档配套应用领域。毛纱线积极拓展原料使用范围,研制各种天然纤维,人造与合成纤维、新型差别化纤维等混用配比、纱线结构、生产技术与产品风格,开发各种新型无结系列纱线。人造毛皮重点开发安全、卫生及富有特色配套玩具的毛皮产品,毛织衫以注重设计和功能,制作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流行精品,呢绒研究多种原料混纺交织的织物设计和后整理风格,开发轻薄型和化纤仿毛产品。

 

 

行业大类

中分类行业

产品名称

调整思路

三、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

服装制造业

服装

以设计为龙头,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丝绸服装、童装等系列产品。使我省服装业从来料加工转变为自主经营生产,转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通过对国有服装企业的改造和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服装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培养服装设计师,建立服装设计开发机构,建成多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服装骨干企业。引进先进服装设计,打样和服装加工设备(包括CAD/CND),建立市场快速反应(QR)体系。使企业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提高出口单价和整体行业效益。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创立一批具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水平、先进经营管理服装骨干企业。建立科、工、贸一体化,纺织染、服装一条龙的名牌服装生产基地,推动行业向高层次发展。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争取20多个服装名牌。广州、佛山、潮阳、普宁、东莞、南海、中山等多个纺织市场,建立若干服装、服饰及面料、辅料贸易信息网络中心。

 

附表三

           广东省纺织工业产品结构调整表(限制淘汰类)

 

行业大类

中分类行业

产品名称

调整思路

一、化学纤维制造业

粘胶纤维制造业

单线能力2万吨/年以下粘胶纤维

淘汰

二、纺织业

棉纺织业

有梭布

制止新建制造项目

 

 

甲醛、偶氮类印染织物

制止新建制造项目

 

附件一

 广东省纺织工业近期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

 

1、化纤原料:PTA、已内酰胺,大容量聚合切片,差别化、功能化切片

*2、单线能力3万吨/年以上直接纺涤纶短纤维

*3、单线能力1万吨/年以上直接纺涤纶长丝

*4、符合经济规模的连续纺粘胶长丝

*5、工业用化纤长丝、涤纶、锦纶、丙纶功能化、差别化纤维

*6、氨纶、碳纤维、芳纶纤维等特种化学纤维

7、再生纤维

*8、纺织用油剂、助剂、染化剂

*9、高档非织造布、产业用布

10、高档精梳无结头纱、气流纱、喷气纱

11、无梭织物

12、特种天然纤维纺织品

13、特种印染整理织物、功能化印染织物、环保印染织物

*14、高档真化纤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