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实施意见
来源:发布时间: 2004-03-31 16:07:40

关于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实施意见

 

200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我省要邀请国家权威部门认真开展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黄华华省长对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工作也作了重要指示。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由我委牵头,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组织邀请了国家权威部门承担我省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研究工作从2003年1月开始,至2003年11月底结束,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4年2月25―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报告会,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经贸部门要将充分运用好研究成果作为今年经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宣贯活动,形成工作合力

开展宣讲培训活动,使全省上下充分了解我省工业产业的现状和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优势、劣势、问题以及提升产业、促进产业发展拟采取的对策措施,统一思想,认清方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宣讲培训活动分为综合类和行业类两大类,综合类主要针对政府部门,行业类主要针对企业。行业培训学习可以采用省、市结合,形式多样,在年内完成。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成果;邀请有关产业的专家学者、有关部门的领导以访谈、发表文章等形式,对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使更多的人了解我省产业的情况,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争取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

二、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和四次全会的各项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建设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我省外源经济发达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包括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在内的内源经济的发展,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围绕建立和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更高效率的产业配置结构、更为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重视软硬环境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工业服务体系,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快由组装加工型向制造与服务协调发展型转变,使我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基地。一是适应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光通信、高速路由交换和下一代网络领域的相关核心技术和标准,构筑广东省通信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以产业应用软件为主攻方向,重点建设广州、珠海、深圳、南海软件园,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和科技人员向园区聚集,形成集群优势。三是以消费电子和通信类专用芯片为重点,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集成电路基地,掌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四是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和3C融合的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数字家用视听设备、网络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关键配套元器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发展高技术医药产业。要以现代中药、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新型化学药物制剂、高新技术医疗器械、特色化学原料药为重点,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广州生物岛、深圳北大生物谷等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跨国医药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吸引前二十名跨国制药公司在粤投资,壮大产业规模。加强粤港澳在医药科技、经贸等领域更紧密的合作,推进中药现代化;利用我省在中药领域上的传统优势,整合中药上下游产业资源,建立一批广东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占领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制高点。

四、主动适应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

做强做大汽车产业。精心打造两个“中心”。一是制造中心,要以广州为龙头,突出发展轿车,在继续抓好广州本田、广州风神扩能技术改造项目和广州本田出口基地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广州丰田轿车项目和东莞金星宝腾跑车、轿车项目的实施,努力将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培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零部件产业,促进配套体系建设;加快整合客车和摩托车资源,重振广东客车业雄风,提高摩托车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和规模竞争力;扶持轻型车和专用车骨干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力争至2010年,我省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4%。二是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汽车销售、维修、租赁、物流、会展、金融、保险等服务产业,鼓励、支持大企业集团组建汽车金融公司,建设各种形式的汽车大市场、汽车超市、汽车维修中心、二手车市场、汽车旅店、汽车俱乐部和汽车租赁企业等,同时努力打造广东汽车文化强省,精心策划组织高品位的国际汽车展览和汽车论坛,充分满足汽车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使我省汽车服务业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加快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承接世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把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同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立足现有基础,把自主开发、自我发展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以我省中、低压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为依托,向高电压等级产品延伸,以110kV及以上高压开关设备为重点,花大力气扭转我省110kV及以上高压输变电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形成输变电设备成套能力。要大力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机电一体化的石化设备、塑料机械、陶瓷机械、环保机械、工程机械产品,并创造条件发展纺织机械产品。

壮大石油化工产业。依托现有炼油、乙烯的基础,进一步扩大规模,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并系列化、专用化、国际化。建设茂名、惠州、广州三个重点石化基地以及珠海、汕头、湛江等各具特色的石化工业园区,抓好一批“石化工程”重点项目,形成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争取在茂名、惠州石化基地建设大型芳烃联合装置(100万吨/年以上)和在茂名、惠州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油库(包括原油、成品油),以解决我省芳烃及基本有机原料的配套供应和保证我省原油、油品资源的稳定供应和战略安全。充分利用炼油、乙烯下游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较为完善的石化产品产业链。努力发展壮大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涂料行业。重视采用清洁化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环保型产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建设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涉及资源、环境、能源安全、区域协调等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积极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石化产业带的有关市和省直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统筹兼顾,做好规划,并尽快组织人力对大型芳烃联合装置和国家战略储备油库项目进行前期研究。

五、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使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真正得到发挥。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以纺织服装、家电、食品饮料、建材等产业集聚专业镇(区)为重点,加强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加快信息化技术在设计、制造、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增强企业竞争力。纺织服装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要着重抓品牌建设,抓上档次产品,抓重点技术研发。家电产业要加快变频技术、空气净化技术在空调产品中的应用,使空调器向节能、超静、健康型发展;发展模糊控制、环保、健康等多功能的电冰箱;发展网络家电产品。食品饮料产业要积极利用生物工程、微胶囊化、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微波杀菌、超高温瞬时杀菌、无菌包装等技术,改造提高食品的加工和包装保鲜工艺。

促进建材、造纸等资源依赖型、环保限制型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材产业实施“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材业三业联动”战略,做大做强建材产业链,重点抓好陶瓷、水泥、玻璃三大行业。一是建立以佛山为中心区的陶瓷产业经济圈,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发展商贸、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业,努力把广东建成世界陶瓷制造中心;二是推动全省水泥产业技术结构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线,加快建设粤北、粤西、粤东三大水泥熟料基地,做好三大水泥熟料基地尤其是西江沿岸50公里范围内石灰石资源的找矿和地质勘探工作,进一步削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立窑水泥生产能力,重点关停地处城镇规划区内、风景名胜区内的水泥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三是大力发展性能优良的高端玻璃产品,在珠三角玻璃产业聚集区培育更多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区位聚集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四是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国家污染治理的有关标准,做好矿山资源管理工作,关闭无序乱采乱挖的矿山,鼓励建材企业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城市生活垃圾、废燃料、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发展“绿色建材”,以降低环境负荷造纸产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国际十大纸业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珠江三角洲纸及纸板基地、湛江和广东东北部纸浆和林业基地、东莞和深圳纸制品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尽快启动湛江70万吨/年漂白木浆项目及林业基地建设工程;改造提升肇庆鼎丰纸业有限公司现有木浆生产规模,实施50万吨纸浆及林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现有木浆项目和林业基地配套工程建设;在粤北、粤东地区建设1-2个木(竹)制浆造纸项目及林(竹)基地;采用新技术和设备,实施清洁生产、节水、节能,综合利用资源,消减环境污染

六、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从战略的高度促进产业集群的建设,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优化产业链结构,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要从目前主要以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加工组装环节为主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目标。要狠抓产业集群治理,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将龙头企业的管理和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将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促进人才、资金、物流、营销、研发、配套在产业集聚区的高度集中,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培训、市场开拓、融资等多方面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同时打造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

七、促进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重点支持研究报告提出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真正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实用技术开发为重点,同时争取在重大技术上的点的突破;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跨国公司在广东实现R&D的本地化;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集聚区为基地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解决支柱产业以及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制造和产业化为重点,面向全社会进行项目招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狠抓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重点支持研究报告提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把产业关联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作为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支持主要内容,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精做强做大。支持振兴装备工业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项目。支持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重点项目,包括资源型合作、生产型合作、科技型合作类项目。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示范性改造项目,以及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骨干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八、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大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争创世界名牌。贯彻落实《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及有关配套文件,出台《广东省培育名牌产品指导目录(工业类)》,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努力培育一批扎根本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名牌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产业内以及产业之间的重组,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名牌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实施资本运作,加快产品扩张和资本扩张的力度,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程度。运用名牌的影响力,建立我省的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

九、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研究制定各种政策,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拓宽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渠道,引导和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转移到东西两翼和山区,腾出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工业和高投入、高附加值出口加工业。东西两翼和山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既有选择地承接一部分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移和辐射,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原有的基础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在产业发展上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化水平。

十、提高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水平,增创外向型经济新优势

抓住当前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从主要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重点接纳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技术附加值高、资本密集度大的产品领域争取与国外企业更多的合作,在发展总量规模的同时,提升产业技术优势;在继续接纳港台地区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强接纳日本、欧美跨国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使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和企业到我省落户,从而辐射和带动我省工业的发展;从仅仅接纳国际产业转移转变到既接纳生产转移、又争取接纳技术开发能力和营销机构的转移。争取与国外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实现双向流动,由目前的“垂直型分工”转变为“水平型合作”,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中寻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建立产业安全监测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产业安全监测工作,监测分析国外技术壁垒、贸易措施等政策变化和最新标准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进出口因素对我省产业竞争力造成影响。监测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对省内产业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构筑产业安全保护防线,增强抗风险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消除工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育架构,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紧紧依靠已经形成的技术转化能力,引进和培养高级技术专家、高级工程人才和科技创新管理人才。提高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能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十二、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成果转化

根据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意见和相关政策,对《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中的产品、技术指导目录和政策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改,争取以省政府的名义发布;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将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实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上,加快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